APP下载

高校人本管理应充分关注教师的需求并给予积极的支持

2011-03-20刘美蓉

文教资料 2011年11期
关键词:积极性育人目标

刘美蓉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新疆五家渠831300)

高校人本管理应充分关注教师的需求并给予积极的支持

刘美蓉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新疆五家渠831300)

人本管理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即以尊重和理解为前提,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和基本权利。教师和学生是高校主体,而教师“育人”的积极性,直接影响高校的产品——学生的素养。高校应关注全体教师的正当需要,为全体师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构建和谐高校。

高校人本管理 教师需求 积极性

“天下不可一日无政教,人类不可一日无教师”。高校核心竞争力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水平,广大教师是一切教学科研的直接承担者,高等教育的功能要通过他们的劳动来实现。离开广大教师的辛勤劳动,高校的生存发展便无从谈起。因此,高校人本管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要了解教师的内在需求,即想什么,要什么,并如何适当予以满足。满足教师的需求,是调动教师潜能、激发教师积极性,促进和谐高校构建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方法。

一、正确认知人的积极性与人的需要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积极性是“人在心理能动状态下的一种行为的动力表现”,如果人的这一动力能够得到激励或激发,就会产生自觉的、主动的心理激活,使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成分处于兴奋活跃状态,智力、体力、能力能发挥出最大的活力,从而直接促进行为效率的提高,成为人的行为的推动力。那么人的积极性是怎样形成的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行为有其形成的规律,从其产生的心理机制来看,它由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四个阶段构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需要是人的积极性行为的基础和源泉。由于需要的驱使,人产生动机,从而引发人的行为。同时,目标作为行动结果的超前反映,它能促使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对人的行为起着导向、激励等作用。需要、动机、目标是构成人的积极性行为的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人们追求的需要层次越高,目标越明确、动机越强烈,其行为的内在动力也就越大,因而其工作积极性也就越高涨、越持久。由此可见,需要是个体积极活动的最基本的源泉,是激发人的积极性的原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

人的需要是广泛的、丰富的、发展的、多种多样的,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按其重要程度和发展顺序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需要呈阶梯状,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的需要既是多种多样的,又是非常复杂的,在不同的时期人的需要也不同,因此其动力作用不是均等的,其中强烈的、迫切的起主导作用的需要,称之为主导性需要或优势需要。那么,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能否关注和重视满足教职工的优势需要,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激励,就成为了极大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关键。

二、从高校教师需求分析“育人”积极性

“需要是积极性焕发的源泉”,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必须有对教师需要的热切关注和积极激励,这是实现高质量办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石。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专业活动,由于其工作的性质、任务、社会地位、文化教育程度等特点的影响,形成了需要方面的一些特点,有与人的共性所不同的特殊需要。

(一)物质需要。教师的物质需要大致可以分为生活物质需要与工作物质需要。前者如工资待遇、住房条件、饮食条件等,后者如教具、办公条件、教材等。物质生活与安全需要是教师需要的基础,教师的工资、待遇、生活条件、工作条件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育人”的积极性,特别在付出劳动与他们所获取的报酬相差甚远时,对教师“育人”积极性的影响尤为重要。

(二)自尊和信任的需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业是神圣高尚的。因此,教师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一方面表现在教师本身感知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特别是学生和上级主管承认其的能力和水平,如,政治上的信任、工作上的重视,上级的领导作风、公正的评价、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与教师的工作心理意向契合,就有助于积极性的形成、保持和发展;反之,就会影响和削弱教师的积极性。

(三)成就需要。教师的成就需要通常不表现为追求惊天动地的业绩,而在于获得日常工作中的愿望实现感、任务完成感、专业成果感、教育成功感等。渴望荣誉、追求成就是教师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动力。

(四)自我完善发展的需要。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不努力学习新技术,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就无法胜任教师的工作。教师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追求高层次的自我理想的实现,充分发挥自我潜能。

三、从高校人本和谐管理分析教师“育人”积极性

“最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我们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对高等学校来说,广大教师的利益应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高校和谐人本管理必须始终把教师放在主体地位,把教师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高校把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放在了首位,教师的“育人”积极性才能得到提升。

(一)为教职工树立恰当的目标。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期望理论。他认为目标的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人们对目标的期望值和效价。用公式表示:M=V×E(M代表激发力量;E代表期望值,即被激励者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估价;V代表效价,即达到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目标是人的需要转化为行动动机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对目标的期望值越高,目标的效价越高,那么该目标会产生较大的激发力量,工作积极性也就越高。所以在学校管理中,通过设置目标激励教职工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让师生参与目标的制定。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目标更加合理、有效,另一方面容易被广大教师接受,产生“认同感”。而且能使全体教职工把学校目标的实施与自己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更加有效地激发积极性。其次,目标的制定不能过高,否则会让人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和希望,使目标丧失动力作用。当然也不能过低,如果目标实施不费吹灰之力,这样的目标往往是没有激励意义的,所以,恰当的目标,必然是通过教师“跳起来摘果子”,通过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实现的。

(二)优化教师管理,同时勿忘给教师“松绑”,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教学的时间、空间和权利,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检查评比频繁烦琐,量化管理过细过滥,把教学工作中一些不宜量化的东西硬要量化打分。这种管理不仅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自由,而且压抑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学校领导为了做好管理工作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必须了解、分析教师的特点,并做到: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为教师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充分信任教师,真正做到依靠教师办学;关心教师,对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切忌公开批评指责。

(三)努力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明宜正道,我们必须弄饭吃。我们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离开了经济工作而谈教育、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教师作为社会的人,也被打上社会经济发展中一般人们生活的烙印。教师也是活生生的人,是靠劳动所得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个体。教师在学校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奉献于社会,也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满足自身的各种生活需要。学校应充分认识和正视这一点,对教师不能只讲工作,不讲报酬;只讲奉献,不讲待遇,要想方设法,努力增加教师的经济收入,切实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为教师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事实表明,教师经济收入提高了,教师积极性就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就能相应得到提高。满足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基本需要的衣、食、住、行,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无可非议的客观动力。

(四)努力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精神要求。教师的文化层次较高,对精神上的需求较多。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但教师的这种特点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教师非常注重自己的声誉、自己在学校中所处的位置和自己在学校中的形象,他们对领导对自身的评价,每学年的考评结果、评优评选特别敏感。因此,学校在提高教师物质待遇的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精神方面的要求。

(五)关注教师身心和谐,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偶然发生的一些令人愉快或者烦恼的事情。这些因素对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也会产生暂时的影响。如意外的收获和事故、幸运或不幸的事件,都会影响教师的工作心理状态。为此,学校还需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以便随时与教师沟通,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态,既关乎个人的身心和谐,又关乎高校的和谐稳定。如果每个人内心都充满着矛盾和不满、冲突和对抗,处理不好工作与休息、事业与生活、单位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导致与家庭、亲朋的不和谐、与同事、与服务对象的不和谐,要构建和谐高校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每个人内心都很充实、积极、乐观、友善,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集体、融入社会、融入自然,那么构建和谐高校就有了很重要的基础。

《三国志》云:“能用众力者,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者,则无畏于圣人矣。”只要学校对教师真正做到尊重、理解、信赖、关心,那么教师在工作中就一定能充分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学校也就一定能够办好。总之,学校工作的关键是管理,管理的关键是管人,管人的关键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而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重在人本和谐管理,满足教师的优势需要,从根本上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1]张海经.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学校管理[J].教育研究,2003,(4).

[2]石中英.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J].教育研究,2002,(6).

[3]程方平.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王桂亮.教育管理心理艺术[M].山东:济南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积极性育人目标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