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尼采的道德教育观
2011-03-20程从柱吴秋芬
程从柱 吴秋芬
(1皖西学院 政法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合肥师范学院 教育系,安徽 合肥 230061)
德国哲学家尼采 (Nietzsche,Fredrich,Willhelm,1844—1900)的道德哲学是其丰厚的哲学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尼采的道德哲学研究,人们一直保持着足够的兴致,但是,对于深蕴于其道德哲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意蕴似乎缺少专门研究的自觉。本文试对尼采的道德教育观作简要阐释。
一、道德教育的出发点:生命
(一)作为非道德论者对基督教道德教化的批判
基督教道德教化批判是尼采道德批判的重要内容。他称自己为“第一位非道德论者”,[1]意在否定传统意义上的“高尚的人”的道德和“基督教的道德”。尼采用道德的解释论主张批判基督教道德,认为基督教道德不过是人对世界和人生所作的一种解释、透视与虚构,不过是为生命意义生成所作的一种行动解释,这就是道德价值的解释性。[2]表面上看,基督教道德取得了“道德理想的胜利”,但事实上,它是通过“非道德手段”来实现的,具体表现在“道德的伪造”、“非道德的暴力”和“诽谤和谎言”[3]三个方面。
尼采肯定支配人行动的道德 “乃是非道德性的结果”,是被证明为“有效的生活方式,最后作为规律进入意识,成了主导……这是道德成为主宰的标志”。他批判这种基于功利实用的生活逻辑的道德说教是 “必然的谎话”,其有用性就在于“对生命的功利性”,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一种“保存原则”,保护“工具”,保护“平庸者”,保护“受苦人”,保护“低贱者”。[4]在此种意义上,概略地说,基督教道德必然演变为保护人安于生存命运的工具,把保护弱者看成为保存自己的基础。因为,正是这些弱者,才维护了基督教统治的合法性与强势地位,没有这些弱者,基督教道德也就失去了生活基础和抑控生命力与生活秩序的教化意义。所以,在尼采看来,基督教道德实质是非道德,是反自然、反生命的道德。
(二)理性主义道德教化的批判
理性主义道德教化批判是尼采哲学批判的又一重要内容,他认识到“理性的”是源于“逻辑的”,“逻辑的”又必然是“虚构的”,是对逻辑的迷信。尼采批判理性主义者借助于逻辑虚构制造出了“理性世界”,并被确认为是唯一真实的、合理性的,这样,“现象世界”反而被认为是它的“摹本”了,是不真实的,靠不住的。尼采直截了当地指出:“逻辑对‘真实世界’的虚构是人类最大的谎言。”在逻辑虚构的道德体系里,因为道德法则不是根据生命的原则而定的,而是根据和生命原则相反的东西,被看作“既定”了的,所以,道德法则成了限制生命健康发展、禁锢本能、否定意志扬升与超越的东西,这就是“手段的类型被认为是目的的,生命及其权力的上升被贬默为手段,……否定生命,竟成了生命的目的,发展的目的!生命竟成了天大的蠢事”。[5]
尼采对理性主义道德教化的批判试图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理性主义虚构是对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虚构,整个理性世界都表现为一种价值设定,一切价值体系作为理性世界标准,都是逻辑的必然结果与虚构。
尼采还批判康德义务论道德。他认为,康德哲学所谓“善良意志”的普遍有效性,以及自觉地牺牲个体幸福、生命、利益以博得敬佩、敬畏和仰慕的道德价值,否定了人的真实存在,否定了生活的意义,是反自然人性的,必然导致生命力的衰竭。
总体上说,在尼采看来,传统宗教神学的道德教化和理性主义道德教化在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一种解释或虚构。
(三)尼采的生命道德教育观
尼采的道德教育观是关于道德与生命的教育哲学观,生命观是尼采道德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他重估一切传统道德价值,提出以生命为基础的超越传统善恶道德价值标准的道德思想,赋予生命以道德教育意义。
尼采尖锐地批判道德对生命的反向作用,认识到:“道德会危害生命,危害对生命的享受,危害对生命的感激等;危害对生命的美化和崇敬,危害生命的认识,危害生命的发展。因为生命试图使自身的最高现象同自身分裂。”[6]道德对生命的全面危害,是源于所谓的“崇高”美德脱离了生活的真实,与生命本身相分裂。
生命应该是自然的、超越苦难而至欢愉的,但是,基督教道德视自然生命以罪恶之源,追求生命的自然欢快被认为是罪恶。所以,需要基督教道德戒律作为人们必要的操守,成为悔过自新的行动准则。基督教传统道德迫使人们逃避生命,为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将自己变为缺少生命活力的人,离开生命的自然本性,尼采称之为人的生命的“普遍化的零本能”。也就是说,通过轻蔑生命和对生命的麻木、遮蔽,让生命本身造成生命力的衰退,尤其是价值创造力的衰弱。道德同生命相分裂,道德造成了对生命本能的压制,生命力慢性钝化、萎靡,人成了有病的人,这就是道德病。
尼采视传统道德为教化、控制人们思想与行为的精神统治工具,是与生命意志相悖的、迷惑人和愚弄人的异己力量,其用心在于让人们服从统治。他认为,在生命的意义上,基督教道德许诺一种隔世期待,其宗旨就是安慰人,叫人成为肉体的蔑视者,在现世中忘掉自己作为生命的存在,从而变成只知献身和服从的工具。这是一种让生命枯萎的道德,是一种侏儒的道德。因此,受这种道德教化支配的人,人性变得越来越怯弱、虚伪、平庸。
尼采强调道德教育要以生命为出发点,道德教育的生命思想基础在他那里就是古希腊悲剧艺术中象征生命激情和本能的“酒神精神”与象征生命理性和自制的“日神精神”的统一精神,意在唤醒人类对生命的自然性、整体性、自由创造性或超越性的尊重。他的“超人”哲学极富生命气息,呼唤对“大地”意义的忠实,为其生命道德教育观确立了扎根生活现实的思想旨趣。
尼采的道德教育观还提出了“自爱”的道德教育思想,视自爱为“健康的自私”。个体在自爱中生命力不断强大,并让他人学会自爱而走向强大,表现了“自私者”强大的生命力,生命因自爱而创造、而强大,是强大的自我的表现。[7]人们理当在享受、感激生命之时怀有内心真诚的崇敬,表现出永不停歇的昂扬斗志和创造活力。生命的自然性、整体性、人性生成的创造性和超越性等应该成为生命本身。
二、道德教育价值生成与评价的哲学根据:权力意志
“权力意志”是尼采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世界就是“权力意志”的生成过程,是生命价值生成与评价的原则和根据。尼采把“权力意志”看作是世界和生命的本质,认为生命在根本意义上是“权力意志”,以“权力意志”超越善恶的价值标准,体现了道德生命的自主性、生成性,即生命力走向强盛的自为性、过程性。尼采说:“什么是善?凡是增强我们人类力量感的东西、力量的意志、力量本身都是善。什么是恶?凡是来自柔弱的东西都是恶。什么是幸福?幸福是力量增强、阻力被克服时的感觉。”[8]
尼采极其颂扬生命的道德自主,自主的道德是一种“权力意志”的道德,因其自身生命力的强大和丰盈,它表征着生命的上升路线,强调个体生命创造道德价值,并以生命的丰盈给予世界。自主的道德有两个基本特征:创造和给予。创造,也就是“重估一切价值”,将一切已经被认定、被遵守的价值拿到生命的强力面前,为其存在进行辩护。自主的道德作为创造的道德,同时也是给予的道德,是立足于自己生命力的丰盈的一种给予,体现在给事物命名的权利,也体现在对善恶的界定。生命力丰盈的创造者创造价值也就是给予价值。
尼采对传统道德教化的批判,在于“对道德价值本身的价值提出疑问”,[9]确立道德教育的新价值。他把“权力意志”作为生命价值赋予、生成与评价的哲学根据,自然成为以生命作为出发点的道德教育的价值生成与评价的根据。在生命内在激情与本能的支持下,人的道德教育的生活才真实自然而富有创造;在生命内在激情与本能的支持下,道德教育在自由的生存舞蹈中超越传统善恶价值标准。“权力意志”是生命道德教育价值寻求、确立与评价的根据。
三、道德教育的目的:成为你自己
“成为你自己”是尼采人性思想的核心,在最现实的意义上,尼采提出“成为你自己”的生命活动目的和道德教育目的。
首先,“成为你自己”的道德教育必须自我肯定,爱自己,忠实于自己,对自己负责,真诚地寻求人生的意义。肯定自我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要求每一个人必须忠实于自己,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并真诚地立足于自己的生命去寻求人生的意义。“我们必须为自身存在承担全部的责任,我们也想扮演掌握存在的舵手,不允许存在如同一种空洞的偶然”。[10]“成为你自己”的道德教育目的就是要每一个人能够做生命的主人,赋予生命以积极的意义。
其次,“成为你自己”的道德教育目的就是要求自我必须充分把握生命的可能性、自由的生成性,通过自我的否定、创造和肯定,实现生命的不断超越攀升,展示生命自我的真实性、独立性和独特性。
因此,尼采的道德教育哲学,其教育价值与目标生成表现为自然的道德、自主的道德,同时又是自我的道德。“成为你自己”的道德教育目的实现过程就是生命力不断走向强盛的道德教育价值生成过程。个体只有将自己的原始生命本能升华为生命道德价值的创造力,进而创造出新的道德价值,给自己的生存赋予独特的教育意义时,才算完成了自我超越意义上的“成为你自己”。“成为你自己”的道德教育过程就是人生境界向骆驼到狮子到孩子的道德境界不断提升过程。[11]个人在“成为你自己”的自由选择和自我确认的自我道德教育过程中,面对现实的苦痛和生命的无意义,必须具有超越精神。尼采一再强调,人是要超越自己的。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超人”作为一种人类精神的象征,所强调的就是人的自我超越精神。“人是应该被超越的”,“超人是大地的意义”。[12]自我的道德教育正是以这样一种立足于大地的超越精神实现个体“成为你自己”。
四、道德教育家:人生哲学家
尼采对基督教驯化的道德教育和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所造成的人的奴性化、动物化而致生命力的退化的批判,有着深刻的思想与实践意义。
尼采批判传统的道德教育不过是 “制造一个古代哲学家的稻草人”,[13]指出道德教育应该是“把人向高处训育”,训育“未来的地球主人——的道德”。道德教育所训育的人的“生命意志应当强化”,而要实现这样的道德教育目标,道德教育者必须是“极富创造性的人”,具有“最高等的艺术家意志”,能够从现实的一切道德教育的反面而追求“提高人”的“一种带有相反意图的道德”。[14]
尼采提出了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个别教育”思想,指出:“无论如何,最大的成就既不属于试图教育每一个人,也不属于试图教育特定的一帮人,而只属于那首先试图教育一个并且绝不离开他的目标左顾右盼者。上个世纪之所以优于我们的世纪,正是因为它拥有如此之多受过个别教育的个人,以及同样多的教育者,这些教育者把教育一个人当作他毕生工作。”尼采赞赏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对症下药”的家庭教育方式,强调教育者要把教育一个人当作他们的毕生工作,在这些受过“个别教育的人”身上,让道德教育取得明显的效果。为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尼采指出传统道德教育者所取得的成效相对不大的原因乃是“道德教育者的贪心”,即道德教育者“一下子要求太多”,“野心太大”,急于为“每一个人颁布规则”。[15]道德教育中的这种全体性是教育者的一种“贪心”,在尼采看来无法真正地实现。
尼采强调道德教育需要典范的教育价值。传统道德教育的虚伪和欺骗性,造成了对生命自然性的侵蚀、剥夺、平庸。理性主义的道德教育造成了对人的非理性的压制,道德教育成为“训育”,缺乏针对性,失去了精神创造,让道德家的道德统治的全体性“贪心”和“野心”得到满足,人们在这种教育中变得唯唯诺诺、碌碌无为。尼采感叹:“没有哪个时代更需要道德教育家,也没有哪个时代更难找到他们。”他要 “找到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做教育家”,以“帮助人们超越时代的匮乏”,“教导人们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要保持纯朴、诚实”,他就是具有 “诚实”、“快活”、“坚韧”的精神特征和能够克服来自“孤独”、“对真理的绝望”和 “道德与智性的僵化”的危险的人生哲学家——叔本华。[16]
后期,尼采认为道德教育家的最杰出代表是查拉图斯特拉。查拉图斯特拉以他的“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超人学说”和“伟大的健康”,担当教导人类诞生“超人”的教育使命,实现道德教育的生命意义与价值的伟大创造。
[1][3][4][6]尼采著.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00,570-573,573,638.
[2]尼采.偶像的黄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69.
[5]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8.
[7]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50.
[8]尼采.尼采文集·权力意志卷[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292.
[9]尼采.道德的谱系[M].上海:三联书店,1992:6.
[10][16]尼采著.黄燎宇译.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M].悲剧的诞生[M].南宁:漓江出版社,2002:215,220-235.
[11][12]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南宁:漓江出版社,2000:18-19,18.
[13][14]尼采著.张念东,凌素心译.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513,168.
[15]尼采著.田立年译.曙光[M].南宁:漓江出版社,200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