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苏联对联邦德国缓和外交的成因

2011-03-20

文教资料 2011年3期
关键词:联邦德国列日涅夫和平共处

陈 飞

(苏州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 世界史专业,江苏 苏州 215000)

上世纪60年代末苏联在对外关系方面积极推行 “和平共处”为理念的缓和政策,这一政策提出的原因与实质具有深刻历史背景,极大地缓和了当时东西方之间的关系。联邦德国“新东方政策”的出台成为苏联希望缓和与西方重要邻国相互关系的重要契机。苏联通过缓和与联邦德国的关系,大力发展了自身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了苏联的综合国力,成为苏联70年代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苏联缓和外交政策出台的背景

苏联在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逐渐把缓和作为其对外关系的基本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和完善并不是苏联领导人脱离实际、突发奇想作出的决定。勃列日涅夫提出“缓和外交”实际上是对其前任赫鲁晓夫“和平共处”总路线的继承和发展。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推行“和平共处”外交总路线的目的仅仅是谋求与美国和平共处,美苏两国共同主宰世界。这样的初始性缓和在1959年的“戴维营精神”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都有具体呈现。[1]

可以说“和平共处”总路线只是拉开了东西方关系新篇章的一角帷幕。如何能够达到东西方关系的实质缓和,得到苏联想要的东西是赫鲁晓夫留给继任的一个外交难题。鉴于这一外交难题的存在性和不可回避性,勃列日涅夫上台不久便宣布将继续执行苏共二十大、二十二大制定的对外政策方面的“和平共处”总路线,认为这一路线“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对内对外政策的唯一的、不可动摇的路线”。[2]1971年,在苏共二十四大上勃列日涅夫正式提出了六点“和平纲领”,宣称要把 “缓和”摆在巩固和加强苏联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首位。[3]德国作为俄国—苏联历来对外政策的重点,不可避免地成为苏联缓和外交的首选对象。

苏联对联邦德国推行缓和政策是有深刻原因的,既是对和平共处总路线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密切相关的。

(一)从国际环境因素来讲

首先,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尼克松上台后面临着战后历届政府都未曾遇到的最为糟糕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世界舞台上出现了美、苏、西欧、日本和中国五大政治、经济中心,其在制定对外政策时必须改变以往的美苏两极体制的政策出发点。美国提出以“实力、谈判和伙伴关系”为三大支柱的“尼克松主义”,以战略防御的姿态谋求与苏联的缓和,这种政策性的转变为苏联推行缓和外交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

其次,苏联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战略核均势的形成。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动摇的同时,苏联在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上都得到明显加强。这种核力量均势造成了“核恐怖下的脆弱平衡”,它虽不是持久的真正的和平,然而它却孕育着缔造和平的某种可能。[4]这种战略均势为苏联制定其对外政策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后盾。苏联领导层从核时代的特点、从苏联的国家利益出发,意识到东西方在核时代冲突中只能两败俱伤,而缓和的气氛将对苏联更加有利。

(二)从苏联国内因素来讲

首先,60年代末苏联国内经济形势严峻,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停滞不前。苏联迫切需要与西方国家缓和双边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为苏联经济的振兴找到新的突破口。对于国内经济困境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段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的方向,也是苏联在60年代末加快实施缓和外交最直接、最现实的因素。苏共中央迫切需要缓和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引进西方资金和技术,重振羸弱的经济形势。

其次,苏联的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进而谋求世界霸权,苏联迫切需要缓和与西方国家关系,借助西方资金、技术进一步发展经济,而且打开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之路为其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实惠是其一贯的外交途径。基于此点,勃列日涅夫多次强调指出:“使缓和物质化,这正是问题的实质所在,是一切事情的实质所在,这一切就是要使欧洲的和平成为真正持久和不可动摇的和平。”[5]

最后,在国际外交周边环境方面,中苏对立加剧,侵捷事件使社会主义阵营对苏敌意增加,苏联需要发展与西方邻国的关系以减轻自身的外交压力。鉴于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给国际社会造成的影响和震撼,苏联在处理与中国的边界问题上更加肆无忌惮,直接酿成了1969年的珍宝岛流血事件。为减少来自东西两线作战的压力,避免腹背受敌,苏联开始同西欧国家缓和关系,尤其是与西德改善关系。

二、苏联对德缓和政策的确立

从彼得一世时代起,对德政策始终是俄国—苏联对欧政策的基石,也是其外交活动的重点。二战后,西德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北约同苏联直接对峙的前哨阵地。军事上西德已成为北约的中坚力量;经济上西德实力雄厚,从1950年到1970年,联邦德国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了六倍,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工业大国,在欧洲共同体内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6]随着苏美关系进入缓和的新时期,勃列日涅夫在发展苏联同西欧国家关系时,深刻认识到,如果能以向联邦德国作出政治让步为条件改善苏德关系,将完全符合苏联的利益。

首先,从政治上考虑,联邦德国已经是西欧头等重要的大国,在北约内的影响和实力仅次于美国,通过“缓和”给联邦德国以安全感,鼓励它对美采取更为独立的立场,将有助于达到分裂德美关系,进而分裂大西洋联盟的目的。另外,1968年8月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巩固了自身在东欧的霸权,使得苏联对与西方缓和致使东欧国家脱离社会主义的担忧大大减少。苏联认为此时完全可以扩大与整个西方世界乃至联邦德国的缓和。

其次,经济因素也不可忽视。苏联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在资金和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式外延型经济之上。60年代的新经济改革试图使这种粗放式经济逐渐向集约化经营过渡。但是,由于国内资金和技术短缺,要完成这一转变单靠苏联自身力量很难办到,苏联迫切需要西方的巨额低息贷款,亟待大规模引进西方新技术和工业设备。联邦德国地理位置接近,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技术先进,而且又急于得到苏联的燃料和原料供应,为本国滞销的工业产品寻找市场,这正好适应了苏联外贸的需要,尤其使苏联感到这时与联邦德国实行“缓和”有利可图。

最后,联邦德国推行“新东方政策”是苏联实施缓和外交有利的外部条件。1969年,联邦德国新总理勃兰特上台之后立即宣布推行“新东方政策”,决心修改联邦德国一直坚持的反苏立场,不再把重新统一德国放在发展两国关系的首位,而是先承认欧洲现状,然后谈德国统一问题。波恩政府谋求与苏联缓和的呼吁得到苏联的积极响应。1969年9月22日,苏联外长葛罗米柯与联邦德国副总理兼外长勃兰特在纽约进行会谈,再三强调苏联希望与联邦德国改善关系,并强调这种意愿不是策略性的,而是长期的。10月27日,勃列日涅夫在克林姆林宫苏捷友好大会上发表讲话,他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政府正式承认已在欧洲形成的国界,包括慕尼黑协定从一开始就是无效的……无疑会对解决同持久和平与各国人民安全首先有关的问题作出积极的贡献。”[7]1969年在“华约”政治协商会议上,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欧洲缓和”的设想和主张,认为“缓和是运用于今后十五年左右时期的一项策略性的政策转变”,[8]并表示要“竭尽全力”与波恩政府共同致力于“巩固欧洲和平与安全”,建立包括两大军事集团在内的“集体安全体系”,尽快举行双边政治对话以解决双方关系缓和涉及的欧洲边界和西柏林问题。在具体涉及对德缓和乃至东西方缓和等外交实践中,苏联与联邦德国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攻势,并签订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莫斯科条约》,标志着苏联和西德关系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

苏联对联邦德国“缓和外交”是整个苏联缓和攻势的突破口,同时期联邦德国“新东方政策”的出台,为苏联对德“缓和外交”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德缓和外交使苏联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好处。首先,巩固了苏联在东欧的战后既得利益。联邦德国和苏联签署了《莫斯科条约》,承认苏联对欧洲政治和领土现状的义务。其次,苏联对联邦德国实施缓和策略得到了大量的经济实惠,密切了与联邦德国的贸易关系,达到了重振国内经济的目的。苏联对德缓和外交战略改变了苏联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增强了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取得了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地位。

[1]刘金质.冷战史(中)[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2]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十卷)(1970—1979)[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3][俄]鲁·格·皮霍亚著.徐锦栋等译.苏联政权史(1945—1991)[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5.

[4]岳澎.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战略”及其对中美洲加勒比的扩张[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4):28.

[5]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译室编译.勃列日涅夫言论(第十一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6]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5.

[7]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译室编译:勃列日涅夫言论(第五集)[M].上海人民出版,1974.

[8]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外交史(下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联邦德国列日涅夫和平共处
诗书画苑
从和平共处到合作共赢——中国国际法治观的认知迭代
角 色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现实意义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华和解政策探析
勃列日涅夫时期政治体制倒退及其严重后果
联邦德国向军事科学院军史部赠书
联邦德国军事历史研究局的任务及史观
联邦德国举行“中国抗战全面爆发51周年学术报告会”
来自联邦德国的军事历史研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