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美元素”活跃在语文课堂中

2011-03-20刘兆平

文教资料 2011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的教学内容

刘兆平

(南京市栖霞区摄山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0)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这句话准确而精妙地点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精髓。既然一半是艺术,语文课堂就离不开一个“美”字。是的,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艺术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到语文资源中的“美元素”。学生感受到了美,自然就能在心中升腾起美好的情感体验,真正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

启迪学生智慧的,陶冶学生性情的,培养学生品质的成功的课堂,无一不体现一个“美”字。可以说,“美”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我们不妨从以下四方面作出努力,让“美元素”活跃在语文课堂中。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的美好感受中,会欣然地开始语文学习之旅。

一、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的美

语文学科虽然蕴含着美,但如果不注重显示,那么教学内容可能远离美感。所谓“语文不仅是语文”,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汲取知识、提高能力,而且要让学生的精神得以升华,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发展。如何才能让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在一种美好的情感体验中,水到渠成地达成学习目标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真切地感悟到作品内容的美。

语文教学如果没有从求美的角度显示教学内容蕴含的美,那么,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恐怕就会事倍功半。我们不妨看看八年级教材中的《岳阳楼记》这篇课文。虽然这是一篇文言文,但通篇充满好词佳句,富有哲理,充溢着美。课文描写的景色因天气而迥异,文人的心情因景物变化而截然相反,景色是那么的优美,情感是那么的丰富。但如果老师舍弃教学内容本身蕴含的美感,只进行文言词语的古今义的分析,只作一些文言句式的讲析,学生恐怕就很难赏析出“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自然之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又如何能深入到学生心中去呢?

试想,一篇富有美的内容的文言文学习结束了,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掌握了几个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对作者描绘出的变化万千的自然美景视而不见,对古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置若罔闻,那我们教学的成功指数有多大呢?可以说,只有注重显现教学内容的美,才能让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而这情感的共振,可以超越无穷的时间,跨越无尽的空间。因为,美的永恒的。但如果教师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没有精心地作出诠释,学生恐怕很难对作品本身蕴含的美的内容有深刻的感受。

二、让学生领略到教学手段的美

运用何种教学手段,反映了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可以再现、强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现教材之美。在语文课堂中,要选择让学生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产生愉悦之感,丰富其精神世界。

可以说,学生没有感知的兴奋,就无从谈及美的感受。无怪乎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把“能观”作为其“境界说”中的重要因素。因为“真正之知识唯存于直观”,“一切真理唯存于具体的物中”。中国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曾提出:“让艺术走进教学。”语文教学的美的呈现,可以通过图画、音乐等艺术的直观与老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再现教材描写的表现的蕴含的美,让学生进入作家创作时的那个情境,感受作品的美好。

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诗文,教师可以通过美文美读,让学生获得这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感体验。如教学散文诗《金色花》,我们不妨通过灵动多姿的朗读(听读、赛读、评读、范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感情。引导学生美美地诵读散文诗,这本身就是一种美的教学手段。这里既有全文的面式吟读,又有自选段的点式小组展示读,还有同学的互评与教师渐进式的朗读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理解和认识融为一体,诉诸美妙的声音,并以此叩击心扉,让学生自悟自得,徜徉在诗意与美感共存的语文课堂里。

在诗歌、散文的教学中,教师更可以通过美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身临其境。作品的意境体验到了,作品语言的神韵领悟到了,学生就在主动地参与中达成了学习目标。而学生这种主动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运用的美的教学手段的成功体现。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既然每个人先天固有的对美的追求是最好的动力,那么利用它,就可以使每人变得文明。”由此可见,教师运用富有美感的教学手段,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且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活动,真正做到张扬学生的主体人格。

三、让学生享受到教学语言的美

美的教学内容、美的教学手段都要凭借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去呈现。而学生的心的琴弦,往往是教师的美的教学语言拨动的。可以说,教学语言对学生的感觉的活动、思维的活动、情感的活动都起着主导与支配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要学生感动不已,要学生如饮甘泉,老师的语言表达必须完美。可以说,老师启迪心智的美妙语言,能把学生带入到佳境之中。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类教育最微妙的工具——言语去促及人的心灵最敏感的角落。”是的,教师的言语是强大的教育手段,是最有力的教育工具。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说明文,课文中既没有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更没有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但是,毋庸置疑,这个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的建筑,本身就是美的,只是学生可能还没有这种认识。因此,我们不妨精心组织教学语言,把学生带到这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那就是北京,北京有许许多多惊世的建筑,故宫博物院便是其中之一。故宫博物院是雄伟的,是壮丽的。早晨,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她;傍晚,西下的夕阳映衬着她。知道吗?她的内部结构更是巧夺天工,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今天,我们如愿以偿,去饱览其宏伟的气势,去领悟其精妙的设计,好不好?”学生听着听着,自然若有所悟。老师富有美感性的教学语言会让他们感到亲切而愉快,使他们又不知不觉地对故宫博物院产生向往之情。学生带着这种积极的情绪去学习课文,自然能用心去感悟,用情去共鸣。可以说,在老师美的教学语言的引领下,学生就能够发现作品中语言文字编织的美好,自然就能较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总之,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能引导学生追求美,能引导学生领悟美。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力求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四、让学生欣赏到教师仪态的美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甚至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但教师一定不能忽视一点,那就是在学生眼中,教师是示范者,是智慧的化身,应该是辐射着美的人物形象。它是连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性让学生感受到美的。试想,课堂上,教师衣冠不整、精神不振,又如何启迪学生心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之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之能力?因此,教师的形象同样应该渗透着美,焕发着美。

教师的仪表、仪态都应该是美的,要具有美的感染力。但是,这种仪态并不是教师刻意装扮的,而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热爱,对美的境界的追求的综合反映,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即所谓“风格即其人”。语文教育家斯霞老师教学“饱满”一词,堪称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那节课上,小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饱满的稻穗”,但却难以理解“饱满的精神”。是呀,“精神饱满”到底是怎样的呢?谁能够用语言形象地描述呢?况且描述出来的语言,学生就能理解吗?连许多的听课老师都担心了。谁知,我们充满智慧的斯霞老师做出了一个令所有听课师生疑惑不解的举动:走到教室门口,理理头发,整整衣襟,脸上洋溢着微笑,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教室。她对学生笑道:“看老师今天的精神面貌怎样?”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道:“老师的精神很饱满!”至此,所有的听课师生恍然大悟,所有人都觉得斯霞老师的教学智慧令人折服。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应该让学生看着老师美好的仪态,听着老师美妙的语言,从而在心中升腾起一种美好的情感。学生有了这种美好的感受,自然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了。这样,教师将不止在学生眼中,更在学生心中,成为他们的示范者,成为智慧和美好的化身。

语文老师一定要认识到: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教师要艺术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现语文资源中美的元素:显现美的教学内容,选择美的教学手段,运用美的教学语言,并辅以美的教师仪态。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美,自然就能在心中升腾起美好的情感体验,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并由此提高语文学习的品质。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到让“美元素”活跃在语文课堂中。

[1]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南京示范大学主编.教育学.

[3]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

[4]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美的教学内容
好美的雾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