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启发式教学新探——基于认知隐喻的心理学和哲学观的启示

2011-03-20

文教资料 2011年3期
关键词:范畴语言学隐喻

徐 萍

(大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

一、引言

语言学理论从宏观上影响着教学法的总体发展方向,认知语言学不是单一的理论,它是一系列相互支持匹配的理论的集合,含有一系列分析语言的方法。特别是其中基于新经验主义哲学的隐喻认知观,可以成为语言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和策略。隐喻将原本不具相似性的两个事物并置,从而获得对某一事物新的观察角度,有助于认识新鲜事体、熟悉抽象概念、发展思维能力。隐喻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可取的,Cameron&Low于1999年出版了ResearchingandApplyingMetaphor论文集,提出隐喻研究与语言教学的问题;[1]严世清、王寅等学者曾对中国学生使用概念隐喻的情况作过初步研究。[2]但总的来说,这方面研究上处于起始阶段,目前对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特殊的挑战就是如何把其新理论用于教学实践。

二、隐喻认知观的的心理学与哲学基础

传统隐喻理论主要是受客观主义语言观的影响,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主要以“A是B”这种形式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因其是以一物言他物,不是对现实的客观描述,容易导致语义不清和误解,所以不同于日常的语言,不值得提倡。20世纪80年代,隐喻认知理论的提出使隐喻研究远远超越了传统修辞学的范围,成为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门的研究焦点。他们指出:“隐喻无所不在,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3]由此,隐喻并非项传统所人为的那样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一种认知手段。

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是对传统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彻底革命,但这一新的认知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其理论的建立得益于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范畴化和原型理论的启示,特别是Rosch的实验结论为Lakoff理论提供了科学的实证依据。传统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分享共同属性的成员组成的,一个成员或属于一个范畴,或完全不属于这个范畴。 Rosch(1973,1975,1977,1978)推出全新的原型理论对传统范畴化理论质疑和挑战。Rosch着力研究不同文化中范畴的形成特征,通过对颜色等词汇的研究,发现不同语言范畴化的一个共同现象,以及范畴成员普遍地围绕某一个原型成员形成一个类别。[4]另外,认知范畴的原型不是固定的,会随语境不同而变化。范畴也会因不同的目的以不同方式有系统地扩展。正是这一范畴机制成为语言理解和产出心智过程的基础。

原型理论认为,各个范畴的特性来自人本身的生物机能,并取决于人们在物理的、社会的环境中获取的经验。[5]抽象概念结构只是间接地表达意义,人们之所以能够获得它们的间接意义,是应为这些抽象概念结构和直接意义的前概念结构有着系统联系。正如Johnson所说:“在一个社团中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和沟通,有着共同的想象力结构。隐喻和借喻是实现复杂心理映射的两个基本认知机制。 ”[6]

体验哲学强调身体经验的核心作用,由此而形成意义、理解和推理。比如Lakoff提出:方向隐喻赋予一个个概念以空间方位,这样便使得我们可以通过概念的空间对应关系来组织整个概念系统。[7]例如,受到根隐喻“HAPPYIS UP;SADISDOWN(幸福为向上;伤心为向下)”的影响,我们说“他高兴起来了”或“他很消沉下去”等。这些隐喻表达法的物理基础是:当人们悲伤或沮丧时常常呈弯曲状;而直立的姿势一般与正面情绪有关。以同样的方式人们常常借助具体概念理解或表达其它抽象的概念,如,我们通过映射身体经验来理解“爱”、“人生”等抽象概念。

认知范畴原型机制成为语言理解和产出心智过程的基础,隐喻性思维通过映射身体经验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隐喻具有创造相似性,建立事体之间新联系的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本文认为,这完全可以成为培养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并为我们认识和学习语言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

三、隐喻思维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

当今认知语言学不断发展,并因其自身的理论优势,即描写和解释的充分性,而成为指导语言教学的有效理论受到广泛重视。从目前认知理论来看,不能将隐喻简单地划归于语言能力之中,更是一种思维能力。探索隐喻认知观的心理学,哲学基础可以挖掘研究不同文化中范畴的形成特征,对二语教学启发式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和新的启示。

1.语言心理相似性的启发。

教学法方方面面受到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例如,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一个结构上互相联系的表义系统。相应的,语言教学就要教授这些结构,通常包括语音单位、语法单位、语法规则和词组。结构主义的观点认为语言中的每一个单位都与其他词处于一种或是聚合、或是组合的关系之中。例如,“喝”这个词与“吃”、“饮”等处于一种聚合的关系,句法上可以互相替代;与“水”、“汤”、“酒”等则处于一种组合的关系。由于这些关系相对固定,使用频率高,在使用者的大脑里便形成了一种图式结构。关键词一出现,相关的意象便同时出现。与此不同,认知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后天习得的,它不能基于 “普遍语法”发展而来,并认为语言是象征性的,任何概念都是基于经验基础之上的。例如:在对“生命是旅程”这一搭配的理解过程中,旅程的各种显著结构特征就被系统地映射到了生命这一领域。因此,生命与旅程具有了相似性:同样有始也有终,在人生旅途中,有时可能一帆风顺,有时可能充满艰辛。相应的,中英文都有如下表达法:It’sbeena long,bumpyroad.(这是一条漫长崎岖的道路。 )We’reata crossroads.(我们处在十字路口。)

根据Rosch的心理学范畴理论,这种相似性可以是物理意义上的相似,也可以是心理相似性,即一种心理感受上的相似。如:“好人是正方形的。”正方形和好人之间不存在任何形状或功能上的相似,可是他们却因为都是“完美的事物”而被归在了一类。从这个角度看,隐喻甚至可以说是对事物的一种重新分类。利用这一原理,如果将同一主题框架内的不同词汇通过概念隐喻联系在一起,发掘其内在关联性,学生就能更牢固、更全面地掌握词汇,从而减轻词汇记忆的难度。例如下面这组介词短语:at a depth of 30 meters(位于30米的深处),on the one hand(在一方面),inplain clothes(身着普通的衣服)。如果对它们作初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英文中这些表示地点的介词基本遵循着“点—面—体”的规律,而在向抽象概念域映射时,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atthethoughtof(一想到……,on schedule(按计划),in danger(限于困境)。 学生如把握这一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分析语言中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就能够发现更多的规律,减少“惯用法”所带来的记忆困难。

隐喻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系统性,将原本似乎并不相关的表达通过概念隐喻连接在一起。利用这一思维的启发式分析方法有助于揭示词汇多种用法中的隐喻联系,帮助学生们认识隐喻在语言中的普遍性、多种用法中的关联性、抽象概念表达的理据性,启发同学们的思路。 例如,bead有“珠子”、“祈祷”、“救济院”等多种意思,这些词义其实有着隐喻机制和基督教文化的内在根据。这样,bead一词由客观物质“珠子”,逐渐隐喻引申到“祷告”、“祈祷者”的多义现象,并有了beadsofsorrow(泪珠),count[say,tell]one’sbeads(数着念珠祷告)等一系列搭配。由此可见,许多抽象的概念,都可以借助隐喻来说明其含义。一个词汇今天所具有的多种意义都是语言长期发展的结果,而隐喻过程是语义延伸的一个重要机制,如果让学生了解同一词汇不同意义之间的隐喻关系,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词,也有助于发掘词汇的文化内涵。

2.利用隐喻机制,开拓想象力

中国古人向帝王进言时善于用隐喻式的方法来劝说帝王接受或拒绝某一事情;而西方自然科学的很多抽象理论,微观世界常用隐喻来解释。当然,在创造隐喻过程中也不可漫无边际,让人不知所云。亚里士多德指出:难能可贵的是做一个隐喻大师,它也是天才的一种标志,因为一个好的隐喻隐含着在不同事物中发现相似性。[8]刘勰对好的隐喻标准为:“物虽胡越,合则肝胆”,并提出“喻巧而理至”。由此可见,一个好的隐喻既不能不太生僻,又不能太平庸,只有这样才会唤起人们的形象思维和想象活动,令人耳目一新,并拓展认识。我们在生活中常能遇到这样充满智慧和才情的好隐喻。如,余光中在一段文字中说:“我这一生的关系,可用很多女性来说明,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作者用“母亲”、“妻子”、“情人”和“外遇”等身边具体的人物表达内心微妙不可言表的复杂情感,不但使语言简练,而且把更大的想象空间留给了读者,产生一种朦胧和意犹未尽的美感。

我们身边常能耳濡目染精彩睿智的隐喻,在日常生活和语言学习中,应鼓励学生注意收集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句,着力寻找其后所隐含的深邃思想。背诵部分妙言警句、奇特隐喻也是很有必要的。在语言教学中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鼓励高年级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增加适当分量的寓意深刻的文学作品、哲学文章的练习。这既有利于学生们语言水平的提高,增强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又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创新思路。特别应注意鼓励理工科的学生加强这方面的修养,要多读诗歌,这对于提高他们的隐喻能力、创新思维都是大有裨益的。

隐喻能力对于语言能力的掌握、交际能力的提高,发展创新思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不可低估的影响。因受传统语言观的影响,我国《辞海》1999版仍将隐喻视局限于传统的“修辞观”,将其视为比喻的一种,这一观点反映在英语教学大纲或教学实践中,更倾向于将其归入修辞学,因而并没有将其视为语言教学中的一项教学内容来认真考虑。我国教学应进一步更新理念,打破学科间的严格界限。如在英国、美国很多大学不是按照学科来划分学院的,如剑桥、牛津大学的下属学院都是多科兼有的,这对于学生们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高标准”的目标,进行跨学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隐喻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可取的。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重要组成部分,其认知观有助于认识新鲜事体、熟悉抽象概念、发展思维能力。在语言教学中除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之外,培养隐喻能力也应作为一项语言教学内容得到重视。如Ellis所言:“很多对学习者的语言研究都以语言学为导向的,语言教学从语言学中可以获得重要启示。”[9]作为语言教师,我们应该懂得语言学理论,善于吸收和利用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从而打破传统模式,更有效地教学。

[1]Cameron,L.&Low,G.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M].CUP,1999.

[2]严世清.论隐喻[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3] [7]Lakoff,G.&Johnson,M.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14.

[4]Ungerer,F&Schmid,H.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认知语言学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38-39.

[5]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dityofChicagoPress,1987.12.

[6]Jo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ofPress,1987:172.

[8]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Ellis,R.SLA Research and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7.1.

猜你喜欢

范畴语言学隐喻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活的隐喻》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