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人都被带到沟里去了
2011-03-20李忠效
●文 李忠效
中国诗人都被带到沟里去了
●文 李忠效
我不是诗人,但我是从学习写诗开始,咿咿呀呀走上文坛的。从1974年在《解放军文艺》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歌,至今,已混迹文坛36年。现在我已经不写诗了,早就不写了。
记得是20多年前,我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的时候,一个专门写诗的同学看了我写的一首短诗,惊叹道:哇,还挺押韵的嘛!
他写的诗是不押韵的,那时我还不知道诗歌不押韵是正在兴起的一种时尚,读惯了押韵的诗,刚接触不押韵的诗还有点儿不太习惯。当时押韵的诗已有些式微,但是和不押韵的诗相比,在诗坛上还算各占半壁江山吧,不像现在,不押韵的诗几乎一统天下了。
我从那同学的感叹中听出一种奇怪的意味,就如同现在的时髦语言:out(落伍)了。我忽然意识到,我可能真的落伍了,从此便不再写诗——准确地说,是不再投稿。偶尔写点儿短句,自娱自乐,却不曾往外拿过。从那时起,也很少看诗。我感觉不押韵的诗读起来没有劲道。当然,这可能是一种偏见。
近日,一个远在加拿大的喜欢写诗的朋友,给我发来电子邮件,问我在国内的某杂志社是否有熟悉的诗歌编辑,想让我帮助推荐稿件。我忽然想起,我已久违诗歌,久违诗坛。同时也引起我对中国诗歌的思考。
我国是一个有着古老的诗歌历史的国度,好像从《诗经》、《楚辞》一路走来,无论是汉代的乐府诗,还是唐诗、宋词、元曲,乃至新中国成立后80年代以前的新诗,大都是讲究韵脚的。怎么在改革开放以后,几乎是突然之间,中国的诗歌就不讲究押韵了呢?
我想,这可能和外国诗歌大量引入国内有关。
记得有人说:美文不可译。意思是说,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差异很大,一种美妙的文字,是不能准确翻译成另一种文字的。诗歌应该是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属最精炼的文字,要想原汁原味地翻译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不懂外文,不知道外国的诗歌是不是讲究押韵,反正我看到的很多翻译过来的诗歌作品是不押韵的,这样的诗歌多了,就难免会影响到中国传统的诗歌文化,加上中国人有崇洋媚外心理,以为不押韵的诗才是最时髦的,所以就追风而去,把中国传统的诗歌特征——韵律给丢弃了。不然我无法理解,中国诗歌几千年的韵律,怎么国门一开,一阵洋风,就把它们吹没了呢?
现在,好像只有在大型晚会上,那些配乐诗朗诵节目,还能让人们体会到韵律的魅力,在报刊杂志上,已经很少看到押韵的诗了。
我怀疑,是不是那些诗歌翻译家的水平太低,无法用汉字的韵律来传达原文的美妙,只能用不押韵的文字来敷衍,然后把中国的诗人都带到沟里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