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 《古文辞类纂》到 《唐宋文举要》——兼论高步瀛对姚鼐文章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2011-03-20郑凯歌

梧州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姚鼐古文评语

郑凯歌

(广西大学 文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从 《古文辞类纂》到 《唐宋文举要》
——兼论高步瀛对姚鼐文章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郑凯歌

(广西大学 文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姚鼐的 《古文辞类纂》以其较为精当完备的选文、精辟的评论和谨严的注释成为清中期以后学习古文的畅销选本,对桐城派古文标准的确立和传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步瀛选注 《唐宋文举要》显示出对 《古文辞类纂》的借鉴与吸收,也表现了高步瀛对姚鼐文章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古文辞类纂》;《唐宋文举要》;继承;发展

姚鼐被称为“桐城三祖”之一,其《古文辞类纂》奠定了他在古文选本历史上的地位,也使桐城派作为一个散文流派基本确立了自己的选文主张和文章观念。 《古文辞类纂》初纂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时值姚鼐主讲扬州书院,“少年或从问古文法。夫文无所谓古今也,惟其当而已。得其当,则六经至于今日,其为道也一。知其所以当,则于古虽远,而于今取法,如衣食之不可释;不知其所以当,而敝弃于时,则存一家之言,以资来者,容有俟焉。于是以所闻习见,编次论说,为《古文辞类纂》”[1]311。在随后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姚鼐又几次修改《古文辞类纂》,终于晚年在钟山书院定稿。“嘉庆年间,康绍铺据姚鼐中年所订钞本刊刻,世称康本、康刻。道光年间,吴其昌据姚鼐晚年订本刊刻,世称吴本、吴刻。光绪年间,滁州李承渊得姚鼐晚年传其幼子姚雉之圈点本,请桐城萧穆取康、吴二本详勘而后刊刻,因李氏寓所名求要堂,世称求要堂本。”[2]

《古文辞类纂》从“为用”的标准,把所选文章分为13个类别:论辩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颂赞类、辞赋类和哀祭类,并对每类文体作出溯源或解释为文章体裁的划分作出了贡献。其选文上起战国、下迄于清,荟萃了中国两千年的古文精华,选录文章达700多篇,多为契合当时科举考试的时文,并有关文章内容和作法等方面的评论,以及文章写作背景和词句意义的注释,这使得该书不仅直接影响着姚鼐在扬州书院的学生,也几乎成为整个清中期以后学习古文的必读书,对这个时期的古文学习影响很大。

同时,《古文辞类纂》的编纂对于桐城派的确立和文统的传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该书的序中,姚鼐明确提出“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成为桐城派散文创作和评论的核心理论,其“古文不取六朝人,恶其靡也”的文学主张也影响着桐城派后来的文章观念。《古文辞类纂》对唐宋八大家文章的推崇也是贯穿桐城派的共同观念。总之,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在桐城派系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曾国藩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是受到《古文辞类纂》的影响,吴汝纶著有《古文辞类纂评点》,徐树铮有《古文辞类纂标注》,王先谦和黎庶昌均有《续古文辞类纂》,清末民国时期著名学者高步瀛,曾花费大量心血笺注《古文辞类纂》,其断代文章选注本《先秦文举要》、 《两汉文举要》、 《魏晋文举要》、《南北朝文举要》和《唐宋文举要》,均显示出对《古文辞类纂》的借鉴,其中以《唐宋文举要》最为明显,表现高步瀛对姚鼐文章观念的继承和发展。这里就《唐宋文举要》对《古文辞类纂》的继承和发展展开论述,并兼及谈论高步瀛对姚鼐文章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唐宋文举要》最初是高步瀛在大学课堂的讲义,民国二十四年(1935)由北平直隶书局出版印刷,1963年经过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后更名为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再次出版印刷,但鉴于当时的政治局势,删改了其中曾国藩的评论,1976年中华书局香港分局的印刷,也是根据1963年上海编辑所的版本。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依据1963年版重印,恢复了其中删改的若干字句。

《唐宋文举要》的内容包括选文、评论和注释三个部分。选文方面,《古文辞类纂》于唐宋时期选入12个作家的文章,分别是唐宋八大家和李翱、元结、张载和晁补之的文章,《唐宋文举要》在散文编选入40位唐宋作家的文章,以唐宋八大家和李翱、元结、张载和晁补之的文章为重,尤其是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具体地说,《古文辞类纂》选入韩愈散文137篇,《唐宋文举要》所选韩愈散文44篇均与其重合; 《古文辞类纂》选入柳宗元散文35篇,《唐宋文举要》所选柳宗元散文21篇也与之重合;《古文辞类纂》选入欧阳修散文60篇,《唐宋文举要》所选欧阳修散文21篇有19篇与其重合;《古文辞类纂》选入曾巩散文27篇,《唐宋文举要》所选曾巩散文有8篇均与之重合; 《古文辞类纂》选入王安石散文60篇,《唐宋文举要》所选王安石散文22篇有21篇与之重合;《古文辞类纂》选入苏洵散文31篇,《唐宋文举要》所选苏洵散文6篇有5篇与之重合;《古文辞类纂》选入苏轼散文53篇,《唐宋文举要》所选苏轼散文9篇均与之重合;《古文辞类纂》选入苏辙散文16篇,《唐宋文举要》苏辙散文2篇均与之重合。

除了选篇的重出,《唐宋文举要》在文章编次上也存在对《古文辞类纂》的隐性借鉴。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按照文章的体裁类别来编排选文顺序,《唐宋文举要》在编排一个作家的选文时,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各篇文章的体裁,但在具体的文章排列顺序方面,沿袭的是《古文辞类纂》的分类顺序,如果遇到空缺的体裁时,则顺次编排下一类文体的文章。以欧阳修的文章为例, 《古文辞类纂》分别在序跋类、奏议类、赠序类、碑志类、杂记类和哀祭类各选其文章10篇、1篇、4篇、28篇、12篇和5篇,《唐宋文举要》在欧阳修名下分别选入序跋类、赠序类、碑志类、杂记类和哀祭类各7篇(有2篇与《古文辞类纂》不重合)、2篇、8篇、1篇和3篇,其中欧阳修的奏议类文章,《古文辞类纂》选入一篇,《唐宋文举要》没有选入,在《唐宋文举要》的文章编排顺序上就跳过奏议类,按照顺序往下选取赠序类的文章。

以上是《唐宋文举要》对《古文辞类纂》在选文方面的继承和借鉴。《唐宋文举要》对《古文辞类纂》在选文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唐宋文举要》在继承了《古文辞类纂》多选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之外,又增加了76个作家的作品,显示出了唐宋古文运动从酝酿到发展、尾声的线索。更为可贵的是,《唐宋文举要》摒弃了《古文辞类纂》不录骈文的理念,选录骈文70篇,显示出骈文从唐初改革齐梁余风到唐末恢复追求辞藻和形式、再到宋代四六文的艰涩求异和宋末慷慨激昂文风的反弹,这是一条唐宋骈文发展的轨迹,也是对《古文辞类纂》选文藩篱的超越。

《唐宋文举要》对《古文辞类纂》在评语方面也多有吸收,如在韩愈《原道》一文中,《古文辞类纂》收入有姚鼐的评论:“此段辟老”[1]325、“此段辟佛”[1]325、“此段辟老。仍承上害至为备,患生为防意”[1]325、“此段辟佛,仍承弃君臣父子意”[1]325;茅坤的评论:“正譬杂遝,各无数语,笔力天纵。”[1]325,这些评论一并录入《唐宋文举要》。再如对韩愈《答李翊书》的评论, 《古文辞类纂》记有姚鼐的一句评语:“此文学庄子。”[1]521这句评语也被录入《唐宋文举要》。对照《古文辞类纂》和《唐宋文举要》,这种前者评语见于后者的现象比比皆是。

《唐宋文举要》对《古文辞类纂》在评论方面的发展表现在数量繁多、内容广泛这两个方面。据笔者统计,《唐宋文举要》中引用的评论有1000多则,涉及到的评论作者达40多位,内容从对文意的概括、对写作方法的评点,到对文章结构和语言的评点、对文章风格的评价等等。以欧阳修的选文为例,在《古文辞类纂》中,有19篇选文与《唐宋文举要》重合,分别是《五代史记一行传序》、 《五代史记伶官传序》、《苏氏文集序》、《江临几文集序》、 《释秘演诗集序》、 《送田画秀才宁亲万州序》、《送徐无党南归序》、《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石曼卿墓表》、《胡先生墓表》、《泷冈阡表》、《张子野墓志铭》、《黄梦升墓志铭》、《尹师鲁墓志铭》、《太常博士尹君墓志铭》、《丰乐亭记》、 《祭尹师鲁文》、 《祭苏子美文》和《祭石曼卿文》。该19篇文章在《古文辞类纂》中只有3篇有评语。分别是《释秘演诗集序》:“茅顺甫云:‘多慷慨呜咽之音,命意最广而逸,得司马字长之神髓矣。’”[1]376《送田画秀才宁亲万州序》:“茅顺甫云:‘风韵跌宕。’”[1]547《石曼卿墓表》:“方侍郎云: ‘章法极变化,语亦不曼。’”[1]607翻阅《唐宋文举要》,19篇文章中的评论约有325则,涉及评论作者20人,内容包括评论欧文风格、评点文章写法、概括句段内容、评价整体优劣等,尤其是对文章写法的评点,小到词句、大到全篇。如方苞评论《尹师鲁墓志铭》:“欧公志诸位朋好,悲思激宕,风格最近太史公。”[3]774刘大櫆评论《黄梦升墓志铭》:“欧公叙事之文,独得史迁风神,此篇遒宕古逸,当为墓志第一。”[3]761沈德潜评论《胡先生墓表》:“作文必寻一事作主,此篇以师道为主,盖主意既立,而枝叶从之,所以能一线贯穿也。后人草志传,必期事事罗列,既表其言行,复扬其文章功业,本末鉅细,一一兼该,如散钱无索,宜识者贬为谀墓辞矣。”[3]739吴汝纶评论《送徐无党南归序》:“波澜出之自然,不见照应之迹,故佳。”[3]694

同时,《唐宋文举要》对《古文辞类纂》中的评语并不是全盘吸收,如韩愈的《原道》一文,在《古文辞类纂》中,原文“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之后有姚鼐的评论:“论仁义道德是求其端,自古之为民以下五段皆讥其末之事。”[1]P324但在《唐宋文举要》中,姚鼐这段评论并未选录,而是在下一句“惟怪之欲闻”之后,录入吴汝纶的评语:“后凡所发明圣人作为,皆求端讯末之事,凡所讥于老、佛皆怪也”[3]148。再如欧阳修《论乐》一文中的评语,《古文辞类纂》录入茅坤的评语:“论乐之旨非是,而文特袅娜百折,无限烟波”[1]981,“苏式父子于经术甚疏,故论六经处大都渺茫不根,特其行文纵横,往往空中布景,绝处逢生,令人有凌云御风之态”[1]981。这两则评语实为一个内容,所以在《唐宋文举要》中,高步瀛只选录前面一句。

《唐宋文举要》中的注释也有《古文辞类纂》的影子,如韩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题目的注释:“姚姬传《古文辞类纂》卷四十一附注曰:‘观弘本传及《李光颜传》,载弘以女子间挠光颜事,与志正相反。退之谀墓亦已甚也’”[3]333。但是,就注释来看, 《唐宋文举要》与《古文辞类纂》的关系更多的是发展。还以欧阳修在《唐宋文举要》中的19篇选文为例,在《古文辞类纂》中,该19篇文章只有一处注释,即对《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的注释,注范仲淹的仕履、选文的版本。而在《唐宋文举要》中,该文的注释从版本流传,到背景介绍、官职和地名介绍、礼仪制度介绍,甚至音韵的注释,详博广泛。这种详繁的注释不仅存在于欧公《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一文,欧公的其他文章、其他作家的文章无不如是,表现出《唐宋文举要》对《古文辞类纂》的发展。再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开篇写到:“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古文辞类纂》在这里注释说:“姜坞先生云柳庆仕终于宇文,又不为侍中,《周书》本传可传。封平齐公,其封济阴公乃子厚六世祖旦,庆之子也。旦封济阴公见柳集,隋唐本传不载。”[1]591在《唐宋文举要》中,高步瀛将这一段注释展开、求证:“柳子厚《先侍御史府君神道碑表》曰:‘六代祖讳庆,后魏侍中平齐公,五代祖讳旦,周中书侍郎济阴公。’《周书·柳庆传》曰:‘字更兴,解人也。孝闵帝践阼,进爵平齐公。’不言封济阴。 《北史·柳庆传》、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皆无封济阴之文,然退之与子厚至交,叙其先世不应有误。或此文诗中下本有封平齐公,六世祖旦为周中侍郎等字,传写者脱去,抑或庆当改封济阴而史不具,皆未可知也。(《隋书》、 《北史》旦传,《世系表》、《姓纂》亦不言旦封济阴。)《魏书·帝记》曰:‘黄帝子昌意少子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以故为氏。’《姓纂》曰:‘黄帝土德王,北人谓为拓后跋氏,后拓后跋氏从省文为拓跋氏。孝文帝迁洛阳,改为元氏。’”[3]351《唐宋文举要》对《古文辞类纂》在选文、选评和注释方面的借鉴和补充也表现出高步瀛对姚鼐文章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首先,姚鼐主张“文”、“道”合一:“夫文者,艺也。道与艺合,天与人一,则为文之至。”[4]高步瀛选注《唐宋文举要》也重文重道。前者如选录大量优美的骈文和评语中对文章写作技巧和文章风格的指导,后者如韩愈《原道》、柳宗元《封建论》、柳开《应责》和范仲淹《岳阳楼记》等篇目的选录。但相对于“道”而言,《唐宋文举要》的选文更注重“文”,所选很多是时代代表作、作者代表作,和能够体现写作技巧的文章。姚鼐选文推崇唐宋散文,尤其是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在《古文辞类纂》中,唐宋八大家的选文约占全书总篇数的60%。在高步瀛《先秦文举要》等系列选本中,无论是在文章选篇数量方面,还是在评语收录范围和注释详略方面,《唐宋文举要》都比其他选本更为详博、倾力。

高步瀛对姚鼐文章观念的最大发展就是在对待骈文的态度上。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序目·辞赋类》中写到:“古文不取六朝人,恶其靡也。……惟齐梁以下,则辞益俳而气益卑,故不录耳。”所谓“靡”、“ 辞益俳”都是骈文的特点。而高步瀛曾经专纂《骈文举要》,留有遗稿在中华书局,1998年,经过中华书局的标点整理,骈文篇合并在《南北朝文举要》中出版。同时,在《唐宋文举要》中,也有唐宋骈文70篇,并在对文章的评论中给予它们很高的评价,如“辞采丰腴,笔力健举”[3]1159、“骨肉匀停,色味具美”[3]1211、“缛采星稠,藻思绮合,极笔歌墨舞之致”[3]1260、“清新俊逸, 工于言情”[3]1535、“文有气势,非徒以属对之工为长,即以属对论,亦有天造地设之妙”[3]1683。

总之,从《古文辞类纂》到《唐宋文举要》,既显示出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也表现了后者对前者的发展,这既是两部书之间的关系,也是高步瀛对姚鼐文章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1]姚鼐.古文辞类纂:续修四库全书第160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周远政.《古文辞类纂》版本述略[J].古典文学知识,2003(5).

[3]高步瀛.唐宋文举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姚鼐.惜抱轩文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1.

From Anthology of Classical Prose to Sketch of Prose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Also on Gao Buying’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Yao Nai’s View of Prose

Zheng Kaige
(School of Literature,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

The Anthology of Classical Prose by Yao Nai has been a best-seller of anthologies for classical prose learning since the mid-Qing Dynasty with its comprehensive selection of prose,incisive commentaries and precise annotation.It is also of significance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inheritance of the classical prose criteria for the Tongcheng School.Gao Bu’ ying’ s compi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Sketch of Prose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shows his learning from the Anthology of Classical Prose and hi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Yao Nai’s view of prose.

Anthology of Classical Prose;Sketch of Prose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inheritance;development

I207

A

1673-8535(2011)06-0072-05

2011-10-09

郑凯歌(1977-),女,河南叶县人,广西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覃华巧)

猜你喜欢

姚鼐古文评语
乾嘉诗坛“混江龙”姚鼐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佛禅老庄思想与姚鼐文学创作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流沙河语录及诸家评语
疏逸文气 清雅超然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姚鼐与袁枚诗学关系考论
怎样为作文写评语
作文评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