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让学生回归主体
2011-03-20王祥
王 祥
(江苏省宿豫中学,江苏 宿迁 223800)
一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述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1]的确,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交流和沟通,促进相互的理解、认同,共同获取生命意义的过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要求我们必须关注教育主体的生活质量、生命价值和意义,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不断发现和创新的过程,在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去展示个体生命的灵动与飞扬”。[2]而在这个过程中在这一课堂教学的重建中,教师有着责无旁贷的倾听责任。要实现这一责任,我们就有必要改变教学行为,多倾听。那么,怎样倾听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培养身心健康、专业及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受教育者呢?下面就绘画教学来谈谈教师的倾听艺术。
美术教育尤其是少儿美术教育的实质是通过绘画语言传授,综合培养学生们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他们的艺术素质和人格品质。那么,在绘画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借助倾听来实现。
二
首先,通过倾听了解学生的性格和他们的情感,便于教者时刻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中对同一个物象,每一个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绘画风格特点,同样是画一个花瓶,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做事认真的学生使用的线条粗犷、有力,画出来的形就拙朴、大方,甚至使花瓶看上去很简陋;而一个爱美的、活泼的、细致的学生就会画出来一个有许多花纹的、有装饰美感的花瓶,而我们在教学评价时不能简单地草率地对他们的画作进行孰优孰劣的判断。这就是艺术或绘画反映人的情感和性格的原因。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学习者、学习材料和教者之间的一次真情的“对话”,对话意义下的课堂教学,教者和学者都是教学的主体,教与学相结合的重要机制是师生之间平等的交往与沟通。所以教师要努力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们进行沟通,以朋友的身份倾听学生。倾听就意味着尊重,尊重学生就应从倾听开始。倾听的过程就是对学生的尊重与欣赏,能在无形之中给学生们勇气和信心,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始终会以欣赏的态度,赏识每一个被倾听者的独特的个性和特长。
面对不同性格、不同个性、具有不同潜质的学生,教者在教学中要注意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心声,对他们风格不一的作品进行鼓励和肯定,进而挖掘内在的潜能,充分调动起他们学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有了学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是有了兴趣,教育才有了继续下去的可能性,接下来的倾听才能更深入,才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学画者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创造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保持长久而稳定的绘画兴趣呢?这就要求教者在教学中注意给予学生连续不断的兴趣满足。
我在教学中发现,在绘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对他想要描摹的对象迟迟不敢下笔,有的学生则不时地向别人的画作张望,反反复复地进行修改,有的学生则干脆一遍又一遍地征求老师的意见……这是他们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这时候的学生最需要的就是老师耐心而细心的询问和倾听,只有得到他人的肯定才会使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更加热爱而充满自信,而正处于心智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更是需要经常不断地得到即使是很小成功的喜悦引起的兴趣满足。
最后,社会上许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学画的目的都是想让孩子坐得住,最好能通过绘画养成认真细致、持之以恒的品质,而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自我控制能力,这些恰恰是美术教育所具有的独特的优势。
所有的这些又都需要在有足够的自信心有稳定学画兴趣基础上来培养和达到,所以追溯其源头——教师在绘画教学中的倾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3]但长期以来传统教育的思想使我们的课堂教中缺乏创新性,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现成的知识的能力,造成学生习惯于接受而不善于独立思考,一些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的想象幻想都被排除在课堂教学之外,这些都严重影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说明倾听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我设计了倾听的三个步骤。
(一)倾听准备。在每次进行绘画活动之前,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周围景物、观察周围的人、感受周围的生活,以便认识和掌握第一手资料。例如如果想让同学们画 《洗澡》这个题材,我会在几天前就让学生们对洗澡的地点、浴室的环境、洗浴工具、洗澡的人等进行观察。注意观察生活是创造形象的依据。实际上绘画者生活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绘画题材的内容,新鲜、有趣的事会时时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二)倾听过程。开始绘画活动,首先是由学生对观察到的、感受到的进行讲述,老师在倾听中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在倾听中,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疑惑、学生经验生活背景中已经拥有和缺乏的东西;在倾听中,判断学生理解到的程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些什么;在倾听中,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充分交流了他们观察到的、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其次老师在认真、真诚地倾听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们的不同情况不时地围绕教学目标启发他们,为其提供线索,拓宽他们的思路,充分激活他们在生活体验中的各种回忆和感受,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而达到创造的目的。实际上,在观察和认识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不仅如此,学生还在这样一个倾听与对话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完成了情感教育和德育渗透。
(三)倾听反馈。学生们在愉快的或是激动的心情下完成了创作,在绘画中以自己的独特的方式方法表现了自己的喜好、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这时的他们急于说出自己的满意之处,急于表达、表现自己,更渴望得到别人和老师的理解、鼓励、肯定和赞扬。这时候的老师就可以把全体学生作业进行展示,让他们互相观摩作品,还可以让作者对其作品进行介绍和说明,然后老师进行评价,以鼓励为主,指出不足、给予肯定。
“创新所带给人的精神愉悦是任何物质享受和感官享乐所无法比拟的,那是灿烂的生命之花最深沉、最辉煌、最汪洋恣意的绽放。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自我实现最高的表现形式。教育作为人道主义的事业,理所当然应该关注个人生命质量的提升”。[4]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倾听,教师通过倾听关注了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学习过程,如果长期地有计划地坚持下来,就完全可以培养出具有非凡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人。
四
当今社会需要但又恰恰最缺少创造型、创新型人才,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但是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却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表现在美术教育上,在绘画教学上更多的是成人对少儿艺术创造的干扰、替代甚至造假,这样就把学生潜在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给忽略了。杨景芝教授在《我看幼儿美术教育》中谈道:“儿童绘画训练与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在画外所获得的那些东西,例如绘画可以使人获得内心平衡和在现代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稳定的作用;绘画对于幼儿有助于完成视力和动作的发展,促使儿童认知能力的成长;绘画可以帮助儿童培养坚忍精神,等等。换句话说,儿童绘画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小画家,而是通过绘画能力的训练培养人的智能和悟性。”[5]的确,艺术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美术教育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科价值,应是我们不渝的追求。
[1]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0,(7).
[2]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1999-06-16.
[4]肖川.论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1999,(11).
[5]杨景芝.儿童绘画心理与教育[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