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多尔衮在清朝前期的历史作用

2011-03-20

文教资料 2011年23期
关键词:多尔衮清兵皇太极

张 雯

(内蒙古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专门史,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爱新觉罗·多尔衮(公元1612—1651年)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在其十四岁时被封为贝勒,后因战功被封为睿亲王。在清朝开国的过程中,他积极拥戴皇太极,助其成就大业,审时度势,化解矛盾,避免了满洲贵族的公开分裂,从而使得清军入关夺取全国政权的目标得以实现。

一、妥善处理皇位之争

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极因病猝死于沈阳的清宁宫,由于在此之前他并没有明确指定谁为皇位的继承人,因此满洲贵族集团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王公大臣们在哀痛的背后,迅速酝酿着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在中国,历代的皇位继承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父死子继,一种是兄终弟及。在当时,虽说“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①,但真正有实力参与到皇位争夺战中的便是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皇太极有子11人,长子豪格当时35岁,正值英年且军功显赫,而皇太极生前也一直做集权的努力,促使满族社会日益封建化,这就使得长子豪格参加到了竞争中来。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的大臣们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希望由皇子来继承皇位,以保证他们的优越地位。于是他们都支持豪格,认为他军功多,才能高,是皇位的最佳继承者。这样,豪格便拥有了三旗的支持,实力相当强大。但多尔衮的实力也不在豪格之下,初次出征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便立下战功,被皇太极赐予“墨尔根岱青”的称号,在之后的征服朝鲜和攻打明朝的战争中更是屡立战功,皇太极去世之前也一直是由他统摄六部,参与朝政。加上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的支持,多尔衮更是如虎添翼。兄弟三人掌管着正白、镶白两旗,这样,八旗中拥有正红旗和镶红旗的代善和拥有镶蓝旗的济尔哈朗便成为最重要的两股力量,他们的态度将左右事态的发展。

皇太极去世第五天(八月十四日),诸王大臣在崇政殿讨论皇位继承问题。而“两黄旗大臣盟于大清门,令两旗巴牙喇兵张弓挟矢,环立宫殿,率以诣崇政殿”②,以武力包围了全场。两黄旗代表索尼首先提议说:“虎口(指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豪格以“福小德薄,非所堪当”为由推辞。多尔衮以此表态:“虎口王既让退出,无继统之意。”③豪格本意是以退为进,无奈被多尔衮以此为借口取消了继承资格。之后多铎提议立代善,但代善无意争地位,以年老体衰不能胜任拒绝。争执不下时,两黄旗将领佩剑向前,表示忠于帝,如不立皇帝之子宁愿死去。代善见形势不对退出了会议,多尔衮则迅速提出立皇太极的幼子福临为帝的主张,他自己与济尔哈朗为左右辅政,并自誓曰:“有不秉公辅理,妄自尊大者,天地谴之!”④这一方案随即得到了各方的同意:福临为皇子,两黄旗和正蓝旗的大臣无话可说;豪格虽不痛快却也是有话说不出口;济尔哈朗没想到自己能沾光,成为辅政大臣,自然不会反对;代善本无争位之意,只求大局稳定,也没有异议。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处理了皇位争夺这一棘手的问题,基本实现了皇位的和平过渡。

在入关前夕,满族内部能够达到基本的团结与统一,是此后清兵在与农民军数次较量中取胜的关键所在,为此后清兵顺利入关夺取政权奠定了基础。

二、促使满汉文化顺利接轨

顺治元年(即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全国的形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攻北京,明王朝已处于土崩瓦解的状态。这又一次刺激了清统治者入关掠夺财物的贪念,摄政王多尔衮为顺利完成军事目的,征询了汉臣大学士范文程的意见。范文程指出此时与以往不同,正是“摄政诸王建功立业之会也,成丕业以垂休万祀者此时,失机会而贻悔将来者亦此时”,“中原百姓蹇罹丧乱,荼苦已极,黔首无依,思择仄主,以图乐业”。百姓的向背是至关重要的,若收拢不住人心,那么即使夺取天下,也会得而复失。而最重要的是原先与明争天下,现在是与农民军较量,如若争取不到民心,只会是“徒劳我国之力反为流寇驱民也”。他还指出这次入关一定要堂堂正正,“当申言纪律,秋毫无犯”,并要向满族将士阐明以往之所以“不守内地之由及今日进取中原之意”。为安定民心,入关后要“官仍其爵,民复其业,录其贤能,恤厥无告”,这样才能使得大河以北“传檄而定也”⑤。范文程对时局的分析和进谏震动了清统治者,多尔衮采纳其建议并在此后逐一付诸实施。

清军尚未出发便传来明亡的消息,面对这场大事变该何去何从,多尔衮不敢妄下决定,于是他再一次征询了范文程的建议,范文程首先阐述了农民军必亡的原因,随后明确指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不是清联合的对象,而是敌人,是不能与他分天下的,必须将其消灭,由清一家统治。他一再强调,清如果想夺取天下,必须改变以往烧杀抢掠的政策,实行安抚民心的决策,才能取得胜利。可以说,范文程的思想对多尔衮的影响是极大的。此时的多尔衮已完全意识到此次进兵对清朝的命运将是决定性,不容丝毫疏忽的。于是,他完全放弃了皇太极晚年曾设想的联合农民军攻明的战略和政策,断然作出了关系清朝命运的一项决定:进关夺权。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四月初七,多尔衮率兵进军中原,这与以前的“征明”、“伐明”不同,这是清自开国以来第一次战略方针上的转变,而这次的转变也是满族接受汉文化影响的必然结果。

然而就在此时,山海关明总兵吴三桂发来了求援的书信。多尔衮听取建议,首先明确了出师的名义。如洪承畴认为:“今易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扫除乱逆,期于灭贼。”⑥于是多尔衮改变了军事路线,由原来打算奔赴墙子岭,毁长城入内地,改为直赴山海关,接受吴三桂的请求,从而使清兵进入中原成为正义之举。他在回复吴三桂的书信中说,此次所“率仁义之师”是“惟底定中原,与民休息”而“期必灭贼,出民水火”⑦。如此,出兵的旗号已完全改变。行军路线的改变是具备战略意义的,对清朝而言可谓是命运攸关。直入山海关,缩短了进军的时间,不仅解除了吴三桂被农民军消灭的危险,而且为清军战胜农民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战略方针的转变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先是山海关一战中打败农民军,清兵大举入关,之后便是进入北京城如入无人之境。

早在皇太极统治时期满族文化已开始向汉族传统文化转型。皇太极所施行的广招儒生、办学校、开科举、提倡伦理道德等政策,既提高了满人的文化素质,又促进了满族社会的封建化。但是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上,如在抢掠之风和八旗均分上却没有改变。如此,在入关前统治者的根本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并没有改变,仍旧是崇尚勇武,重财力,而汉族传统的儒家文化倡导的是仁义礼孝,认为重利益是小人的行为,抢掠更为君子所不耻。这样,满族的烧杀抢掠之风不除,满汉之间的矛盾就不可能缓解,夺取天下的梦想更不可能实现。皇太极未能实现一统天下的洪业,兵力的不足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更主要的还在于他没有痛下决心禁止抢掠。在他去世后,夺取天下的重担落在了掌握实权的多尔衮身上,历史事实也证明,多尔衮不负众望,实现了满汉文化的接轨,最终入主中原夺取天下。

从清兵入关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决策的正确性决定了战争的胜利。多尔衮在紧要关头权衡利弊,认识到要夺取天下必须停止抢掠。于是他打出了“为故明臣民报君父仇”的旗号,严明军纪,从而使得清兵由凶残之旅变成了仁义之师,这是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顺利接轨的集中体现。也正因为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的文化环境,所以当清兵以仁义之师报君父仇的面貌出现在广大的汉人面前时,他们的行为也就被广大的汉族臣民所接受了。满汉文化的顺利接轨是清在实现一统基业的过程中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多尔衮就为清朝立下了两件大功:一是积极拥戴福临,维护了满族贵族集团内部的团结;二是运筹帷幄击败了农民军,促使清兵顺利占领北京城,入主中原。

三、结语

多尔衮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本文仅列举了几项多尔衮在清兵入关时期所采取的政策,可以看出,决策的正确性和实施的连续性决定了清朝政权在全国范围内顺利建立。但由于受阶级地位和个人利益的影响,多尔衮也留下了一些历史遗憾。如在剃发、圈地、投充等问题上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些是弊政,应该彻底革除。尤其是剃发,起初他也有过清醒的认识,不再强迫汉族臣民剃发,但最终还是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之中,继续实行“剃发令”。正是由于这些弊政,他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等血腥大案,又一次激化了民族矛盾。

阶级地位和时代发展的历史局限性决定了多尔衮不可能革除这些弊政,但多尔衮能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顺应历史要求,抓住机遇,慎重抉择,顺利实现清朝一统基业的梦想,这在清朝的开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注释:

①清世祖实录·卷一○.中华书局出版,1985.8:100.

②赵尔巽.清史稿·卷二四九.中华书局出版,1977.2:9520.

③以上见金毓黻.沈馆录·卷六.载辽海丛书(第四册).辽海书社,1985:2833.

④赵尔巽.清史稿·卷二一八·列传五.中华书局出版,1977.2:9022.

⑤赵尔巽.清史稿·卷二三二·列传十九.中华书局出版,1977.2:9352.

⑥清世祖实录·卷四.中华书局出版,1985.8:53.

⑦赵尔巽.清史稿·卷二一八·列传五.中华书局出版,1977.2:9024.

[1]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出版,1977.2.

[2]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中华书局出版,1985.8.本文注释为清太祖实录.

[3]李治亭.清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周远廉,赵世瑜.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全传.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7.

[5]史明星.多尔衮.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2.

[6](美)魏斐德著.陈苏镇等译.洪业—清朝开国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8.

[7]郑天挺.明清史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8.

[8]计六齐.明季北略(卷二十).中华书局出版,1980.

[9]孟森.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出版,2006.4.

猜你喜欢

多尔衮清兵皇太极
清兵卫与葫芦
多尔衮巧降吴三桂
多尔衮死于宁城县清代喀喇城考实
大汗已逝各自飞
多尔衮生前死后政治地位突变之原因探索
王聪儿伏击清兵(下)
清兵卫与绘画
先生冷吗?
一梦前尘念三生
清兵卫 与 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