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中英源外来词的吸收使用研究

2011-03-20陈丹玲

文教资料 2011年28期
关键词:外来词音译意译

陈丹玲

(湖北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1.引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任何语言都做不到自给自足(金惠康,2003:320)。语言大师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也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不同种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随着中外交流合作速度的不断加快和深度的不断扩展,新观念、新事物、新运用不断涌现,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随着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

外来语是世界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交流的必然产物。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会在语言中最活跃的词汇——这个开放的系统上体现出来,它一方面通过内部创造,变得日益丰富起来,同时又不断地吸收他民族的语言词汇,即引进外来词来扩充自己。汉语和世界上所有其他活的语言一样,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地发展变化。随着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等各种形态的接触,语言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吸收和使用外来词成为语言词汇变化的重要因素,即语言通过语汇的借入来丰富自己。

2.汉语吸收英语外来词的主要方式

外来词要进入汉语的词汇系统,必须接受汉语的语音、语法和构词规则等各方面的改造,以符合汉语的发音习惯、语法和词汇规则。汉语的单音节、象形方块文字的特点等,使汉语对外来词的改造比西方语言间的词语借用显得复杂,却又别具一格,更富于创造性。汉语对外来词所采用的方式主要如下。

2.1 音译吸收

由于语音系统的差异,汉语也是按照自己的语音系统对外来词进行了吸收改造。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外来语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如:“酷”(cool)、“迪斯科”(disco)、“雅皮士”(Yuppies)、“比基尼”(bikini)、“罗曼蒂克”(romantic)、“吉他”(guitar)、“布丁”(pudding)、“克隆”(clone)、“麦当劳”(McDonalds)等。

2.2 音意兼译吸收

2.2.1 音译加义标。传统意义上的音译兼意译词,也就是音译加义标(义标表示这一个词的类属),词的前一部分借用原外族词的读音,后一部分采用汉语固有的语素表明词的类属,音译部分为三音节或多音节的。在使用过程中,义标有时可以省略不说。例如:“艾滋病”(AIDS)、“桑拿浴”(sauna)等。

2.2.2 将原外语词的一部分音译,另一部分意译。这些词语中的语音形式一部分借用外族语词相对应的部分而另一部分则意译外族语词相对应部分。例如:“冰淇淋”(ice cream ),“冰”是意译“ice-”部分,“淇淋”是音译“-cream”部分。 再如,“因特网”(Internet)、“摩托车”(motorcycle)、“新西兰”(New Zealand)等。

2.2.3 谐音加表意的外来词。严格来说,这部分词不能算真正的“兼意译”,因为这些谐音翻译过来的词字面义与原词义相去甚远,只是在保持语音同原词相近的前提下,采用谐音的方法进行翻译,利用汉语文字的表意性,使人产生联想,表达或诙谐或讽刺或美好等含义。如:“黑客”(hacker)、“托福”(TOEFL)、“雅思”(IELTS)等。

2.3 意译改造融合吸收

汉语词的语音结构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多音节的较少,同时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所以长期以来汉语借词是以意译为主(刑福义,2000:232)。意译按照汉语的语素和组合规则来进行语义合成,词的总体意义很容易从组成成分的意义推得,这是汉语语素单音节的特点使之然,因此汉语更倾向于用意译的方法吸收外语词。汉语具有强大的吸收和同化能力,但对外来词的吸收并不是对原义进行照本宣科。“意译词既指称了外来事物,构造上又符合汉民族的语言习惯和构词特点要求,词形简短而意义明确,便于理解记忆,以至意译已成为汉语吸收外来词的主要方式,许多音译外来词,后来都被意译词取代了”。例如大家所熟悉的饮料“雪碧(英Sprite)”让人感到“清爽似雪、晶莹如碧”。 又如“保龄球(英bow ling)”,选取“保龄”二字,其“保持青春年龄”使人不由得联想到了“保健、青春永驻”等意思。

2.4 字母词形借词吸收

2.4.1 英文字母附加汉字。该词的一部分借用原词形,另一部分加上汉语的词来标明它的所属和性质,如“CT检查、BP机、T恤衫、IC卡、BB机、AA制、BASIC语言、VCD光盘、SOS儿童村、IBM公司”。

2.4.2 直接使用英文的缩略形式。保持原词词义、词形不变的一种外来词,这是最彻底的一种借入方式,完全采用外文字母标记词语。如“IT,MTV,CEO,CD,DNA,GRE,WTO”等。

3.汉语中英语外来词所涉及的范围

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国家最多的语言,它对各国语言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将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科技文化内容以词汇的形式通过大众媒体、商品、书籍等渠道融入到各国民众的社会生活中。新时期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覆盖面极广,不再局限于以前的自然科学、政治制度等领域,而是已扩大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3.1 网络通讯外来词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在中国普及以来网络方面的外来词迅速增加,并向现实社会渗透,如“聊天室”(chat room)、“电子公告栏”(BBS)、“网络信息中心”(NIC)、“综合数字服务网”(ISDN)、“PC机”、“POP协议”、“USB接口”、“猫”(modem)、“下线”(offline)、“下载”(down-load)、“密码”(password)、“网虫”(net worm)、“宽带”(broadband)等。

3.2 商标外来词

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加快了中国市场格局的变化,价格、质量已不再是人们消费心理的全部,而是越来越多地注重品牌。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一群特殊的外来词,即外来商业品牌名称词。商标外来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饮食方面,如“三明治”(sandwich)、“曲奇”(cookie)、“德芙”(Dove)、“乐百氏”(Robust)、“雀巢”(Nescafe)、“百事可乐”(Pepsi Cola)、“奶昔”(milkshake)、“鸡尾酒”(cocktail)、“白兰地”(brandy)、“威士忌”(whisky)。

(2)日用品方面,如“奥妙”(OMO)、“宝洁”(P&G)、“汰渍”(Tides);“佳洁士”(Crest)、“高露洁”(Colgate)等牙膏品牌;“纳爱斯”(Nice)、“舒肤佳”(Safeguard)等香皂品牌;“飘柔”(Rejoice)、“潘婷”(Pantene)、“海飞丝”(Heads shoulders)等洗发、护发产品。

(3) 交通工具类,如“奥迪”(Audi)、“奔驰”(Benz)、“皇冠”(Crown)、“宝马”(BMW)、“别克”(Buick)等。

3.3 科教外来词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在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自然要引进代表新技术、新发现的外来词。尤其是近20年来,一大批新的科技术语纷至沓来, 如“硅谷”(silicon valley)、“高科技园”(hi-tech park),“可视电话”(videophone)、“DNA”(脱氧核糖核酸)、“试管婴儿”(test-tube baby)、“克隆”(clone)、“B超”、“CT机”等外来词,反映了新的科学理论及工艺技术的突飞猛进。同时,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学子们的海外求学,使得MBA(工商管理学硕士)、TOFEL(托福)、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IELTS(雅思或国际英语测试制度)、APTEL(英语能力考试)等外来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3.4 社会生活方面的外来词

中国在与西方各国的交流中,有关艺术、娱乐、文体等社会生活方面的外来词也在迅速增加,如影视圈中的“肥皂剧”(soap opera)、“卡通片”(cartoon)、“MTV” 等;歌舞圈中的“爵士摇滚乐”(jazz rock)、“霹雳舞”(breaking dance)、“桑巴舞”(Samba)等;休闲娱乐方面的“桑拿浴”(Sauna)、“迪斯尼乐园”(Disneyland)、“蹦极”(bungee)等外来词;体育方面的“PK”(player killer)一对一单挑、“赛点”(match point)等。

3.5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外来词

各国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社会组织结构、生活方式的差异使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有关这方面的外来词也不断地涌入汉文化,如“单身母亲”(bachelor mother)、“嬉皮士”(Hippies)、“雅皮士”(Yuppies)、“垮掉的一代”(Beatgeneration)等。由于社会分工得越来越细,在继“白领阶层”(white collar)、“蓝领阶层”(blue collar) 之后,又出现了 “灰领阶层”(gray collar)、“粉领阶层”(pink collar)、“铁领阶层”(iron collar)。

可以看出,新形势下汉语中源自英语的外来词所涉及的内容已由专业领域向社会领域扩展,尤以日常生活中与人们衣食住行有关的最为活跃,商品名称和商标用语方面的外来词也占相当的比例,同时科技借词数量大。当然,还有许多外来词涉及经济、军事、医学等领域。这些外来词不仅丰富了汉民族语言和文化生活,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对外交流合作的进程。

4.结语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伯说:“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上。”(恩伯,1998)现代汉语从英语中吸收外来词的方式多样灵活,范围广泛。外来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表现,是两种语言文化的融合。汉语和其他语言一样,因为产生和使用它的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创新,也在不断地发展创新。

[1]Sapix,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1921.

[2]周一农.词汇的文化意蕴[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8:225-234.

[3]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1980.6.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上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320.

[5]恩伯.文化的变异[M].辽宁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外来词音译意译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中国朝鲜语外来词词汇结构和使用考察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韩外来词对比研究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语言生态学视角下汉语中日语外来词的借用演变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
英汉音译规律探微*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