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简论

2011-03-20岳喜腾

文教资料 2011年2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校园文化办学

岳喜腾

(临沂大学 费县分校,山东 费县 273400)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建设的一个永恒课题。从大学产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大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culture)原意为种植、耕作,含有通过劳作获得成果之意,到后来才逐渐演变为培育、教养等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各级、各类大学如何更好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的独特作用,需要我们每一个大学人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

一、大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其职能的必然选择

不同的高校,因类别不同、人才培养的规格不同及社会文化背景和办学理念上的差别,会表现出类的属性和个性化特征属性,但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却是一致的,反映在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职能中,就是育人是根本,科研是重要职能,服务是职能的延伸。大学校园文化因其特殊的价值,在大学校各项职能中,始终起着独特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就校园文化的功能而言,它表现为一种特殊的课堂,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概括起来有精神激励、价值导向、行为约束、情操陶冶等教育功效。其次,从校园文化的育人方式上讲,校园文化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环境创设”和“文化营造”潜移默化而非强制性地发挥影响,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不教之教化。最后,从美学角度分析,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发展过程就是对能够启迪、感化学生各种美的潜在客体进行精神化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对其文化价值挖掘和升华的过程。通过审美,学生得以解读校园环境中蕴涵的精神;通过审美,学生能够将个体耳濡目染的感悟和体验,内化为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认同,成为约束和指导个人的处世方式和人生的指航明灯。

二、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1.没有摆正校园文化各组成部分,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行为的、组织的等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过于追求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

2.在特色建设上,没有很好地考虑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定位、培养目标,盲目从众,满足于借鉴他校现成的经验,自主与创造不够,致使校园文化特色不突出,个性不鲜明。

3.在实践操作层面,没有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和方案,不能把校园文化建设同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学校主体活动结合起来,始终形不成对校园文化具有统领作用的学校精神。

4.在组织管理上。把校园文化建设只视为某个或几个部门的职能,没有发挥和调动校园人(教师、职工、干部和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校园文化建设许多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流于形式。

三、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四项原则,处理好四个关系

1.坚持传承原则,处理好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虽然我国的近代大学直到十九世纪末才出现(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问世、1903年“癸卯学制”的颁发为标志),比欧洲(我国学者普遍认为西方现代大学萌发于中世纪的欧洲)晚了数百年,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成果的积淀,却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遗失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选择就是要坚持文化传承原则,认真梳理、发掘和反思办学历程,正确处理好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将校园文化建设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这片沃土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广大校园人通过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在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增强校园文化的先进性,进而对整个社会文化建设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2.坚持时代性原则,处理好与时代文化的关系。

“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1]生活是与时俱进的。显然,文化也并非永恒不变,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嬗变。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即是一个营造过程,也是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在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的基础上,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才能实现创新与跨越,而且这种创新越多,跨越越大,大学校园文化就越富时代朝气。哈佛大学的成功归根结底就在于她不断主动迎接时代的挑战,敢于推陈出新,领导潮流的创新精神。北京大学在“五·四”时期之所以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摇篮,也是得益于敢为时代先的文化创新精神。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如果不能体现时代的特征,站在时代改革发展的前沿,也就失去了其先进作用。

3.坚持多元化原则,正确处理与域外文化的关系。

在教育日渐走向终身化、民主化、个性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今天,大学正以其广博的胸怀接纳来自世界不同的文化与声音。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已成为现代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学校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激荡,青年学子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不出国门就能快速便捷地享受世界各国的文化大餐。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开放式的趋势,以海纳百川的气魄,正确对待域外文明,广泛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也唯有如此,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吸引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而被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

4.坚持区域化原则,正确处理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一切大学的校园文化都有具有一定的时空特征,也无不打上她所在区域的文化烙印。身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大学,其时代气息和前瞻意识要强一些;而地处经济偏远地区的大学,则更贴近宁静志远、淡泊明志的精神港湾。因此,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既要注重规范化、科学化,又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发挥区域文化的优势,形成人无我有的独特区域个性特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越能吸收她所在区域文化的优势,校园文化建设就越具特色。越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就越能提升校园人的个性品位。

四、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重点加强的几项工作

1.凝心静气,突出学校精神的培养。

学校精神在整个校园文化中处于灵魂的地位,是由学校办学的历史传统、学科特色和名师、名生的品格、修养、社会影响力等共同孕育而形成的,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独特、鲜明的办学理念和个性特色,反映着校园人群体意识的价值追求。学校精神所具有的号召力、凝聚力、感染力和向心力是办好一所学校所必须具备的宝贵精神财富。世界上所有特色鲜明的大学都具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和精神。牛津大学在八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献身上帝、献身学术的精神和求实、辩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耶鲁大学的“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的教育理念;我国北大的“兼容并包”,清华的“厚德载物”,南开的“允公允能”无不都是这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精神层面的凝聚和结晶。

学校精神主要是通过校训、校风、校歌和校徽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校训是一所学校传统和特色的简要概括,是学校制定的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校风则是学校风气的总称,是由学校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是校园文化建设诸方面的综合反映。二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文化核”的作用。一旦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就会自然而然地被他们自觉发扬,从而演变、升华为代表学校整体价值追求的学校精神。成功的校训和优良的校风的形成不是空穴来风,也不能通过某种方式从别处移植而来,只有在学校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合理的现实存在的基础上,经过校园人(几代,甚至十几代人)倡导、践行、提炼、升华、结晶而形成。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者们要潜下心来,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目标,认真总结和梳理本校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征集、挖掘、设计最能体现本校办学特色的校训、校风、校歌、校徽,并在实践中积极倡导,身体力行,循序渐进。大力营造学术自由和科学、民主之风,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学术腐败等不正确文化的侵蚀和蔓延。引导广大教师潜下心来做学问,管理人员专下心来做管理,全体学生静下心来做功课,为学校精神的早日形成而努力奋斗。

2.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校园和谐。

校园人的行为主要是指师生员工在一定的思想支配下,从事教学、科研、文体娱乐及对社会服务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有意识的能动反映,是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在师生员工个体及群体身上的具体体现。养成师生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创建和谐校园,对当前我国高校由外延型扩张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各级、各类高校都要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成立一百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立即行动起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礼貌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从言谈举止、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尊敬师长等方面强化当代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全面而系统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从精神风貌、敬业态度、专业水平、人际关系等方面塑造高校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形象;广泛而深入开展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的教育,促使各级管理、服务人员形成履行职责,忠于职守,敢于负责和乐于奉献的优良工作作风。

3.营造多元智能型校园,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教师、学生、干部、职工等)属于高深知识密集型的社会群体。较高层次的智能型知识文化是大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亚文化(如企业文化、商业文化、乡村文化、城市文化等)的重要标志。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智商理论的局限。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至少8项智能,即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韵律、人际沟通、自我认识和自然观察智能[2]。这不仅为教学策略,而且为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差异教育和个性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首先,要在广大教师中大力宣传倡导多元智能理论,促使他们更新观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自觉地把促进大学生的智能发展同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课程开设等结合起来。自觉实现由学生的控制者向学生的观察者转变;由学生的监护者向学生的协助者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情景的提供者转变。其次,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会、团委会牵头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各种有益于大学生智能发展的活动。除了定期开展艺术节、科技节、科普讲座等活动外,还要组织起学校、院系和专业三个层面的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努力做到:学期初有计划,学期中有检查,学期末有总结。确定好辅导教师、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和资金投入,使各项活动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要全面规划,综合考虑,围绕着大学生智能活动的开展,优先配置好各项教学设施、活动设施和生活设施,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度,为大学生智能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和制度保障。

参考资料:

[1]韩延明.强化大学文化育人功能[J].新华文摘,2009,(15):126.

[2]cardner,Howard.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New York:Basic,1983.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校园文化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山西大同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