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艺创作的“三俗”之风看主流文化的传播困境
2011-03-20胡明霞
郭 亮 胡明霞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江苏 南京 210046;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外语系,江苏 南京 210022)
从文艺创作的“三俗”之风看主流文化的传播困境
郭 亮 胡明霞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江苏 南京 210046;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外语系,江苏 南京 210022)
在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文艺创作中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也日益盛行。“三俗”文化以丑为美,践踏主流,玷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文化,与先进文化发展背道而驰。主流文化没能真正实现大众化是文艺创作领域“三俗”之风盛行的重要原因。主流文化作品缺乏现实关怀、经济利益的驱使、文化监管的缺位和不良文化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了主流文化“边缘化”和“三俗”文化盛行。“三俗”文化泛滥凸显了主流文化的传播困境。主流文化大众化是增强主流文化引导力,防治文艺创作“三俗”之风的必由之路。
主流文化;困境;三俗;泛滥
随着中国的文化繁荣,文艺创作中“三俗”之风也正在蔓延,那种以丑为美,拿肉麻当有趣,片面追求感官刺激,赤裸裸地表现原始欲望以及猎奇和猥琐的文艺作品,正堂而皇之、大摇大摆地侵入了主流文化的阵地。经典文艺创作却正被束之高阁,淡出人们视野。为什么拥有光辉文化传统的文艺创作领域乱象杂生?什么原因造成了“三俗”之风的盛行?笔者认为,除了转型期社会的深层次矛盾、人性本身的复杂性等因素外,主流文化没能真正实现大众化,不能很好地被民众所接受也是文艺创作领域“三俗”之风盛行的重要原因。
一、文艺创作“三俗”之风与主流文化发展背道而驰
文化有“俗”、“雅”之分。“俗”文化又有“通俗”、“庸俗”、“低俗”和“媚俗”之别。在《辞海》中,“俗”有四种解释:“风俗,习惯。大众的;风俗的。庸俗;凡俗。俗世,与出家相对。”[1]“三俗”文化与“通俗”文化不同,其没有艺术性可言的表现手法和承载着错误价值观的内容,混淆文化视听,冲击社会道德底线,导致了人们的思想混乱、价值错位、文化迷失。文艺创作中“三俗”之风主要表现为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创新意识不强,热衷模仿和抄袭,创作格调庸俗,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低俗,创作动机和创作行为媚俗等。
(一)文艺创作庸俗化
一些文艺创作克隆和跟风他人作品,简单地复制他人创作的内容和形式,肤浅地图解抽象理念,苍白地塑造类型化人物,公式化地设计故事情节,空洞地高唱廉价赞歌,缺少艺术的概括和提炼,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缺乏创新思想的光辉,在平庸与琐碎中陷入流俗。
(二)文艺创作低俗化
一些文艺创作思想消极、基调灰暗、情调颓废、格调低下,强调感官刺激,背离社会主义荣辱观,忽视高尚的审美追求,大肆渲染暴力、色情、灵异,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传播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三)文艺创作媚俗化
一些文艺创作过度追求商业化、娱乐化,急功近利、金钱至上,为追逐名利不择手段,人为制造“热点”,哗众取宠,炒作绯闻,披露隐私,用低级的噱头和耸人听闻、甚至丧失道德底线的“卖点”吸引眼球,并以此赢得市场份额。
“三俗”文化无限夸大人的感性欲望,极力放纵人的肉体生命力,无形中降低了人性的品位,它给人类带来瞬间的感官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却导致心灵的平庸、麻木、空虚、浮躁和奢华。“三俗”文化打着娱乐群众的旗号,排斥文艺与审美中的意识形态性。在“三俗”之风侵蚀下的文学作品、影视创作以及网络媒体中,没有矛盾冲突、没有心灵冲撞、没有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更没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深度。这类作品颠覆传统、恶搞经典、背离主流、践踏艺术,玷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文化,是与先进文化发展背道而驰的。“庸俗、低俗、媚俗”的不良倾向不仅败坏了文艺创作自身的品质,阻碍了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还给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带来了极其消极的影响,可谓是中华民族振兴的“绊脚石”。
二、文艺创作“三俗”之风凸显了主流文化传播困境
中华民族历来是非常重视文艺创作的民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乃至现当代经典文艺作品,可谓博大精深、辉煌灿烂。为什么那么多经典的文艺创作却吸引不了群众的目光?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三俗”文化大行其道,主流文化困境丛生?
(一)主流文化作品缺乏现实关怀,主流文化传播动力弱化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化,娱乐作为一种文化消费理念日益被大众所接受。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学习知识、提高修养”和“休闲娱乐,放松心情”是人民大众进行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人们需要情绪宣泄的平台,对于大众来说,偶尔消费娱乐文化似乎无可厚非。大众文化追求娱乐价值难以避免。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当代中国应该用什么样的文化作品来娱乐大众,如何让主流价值观在润物无声的文化消费中滋润大众心灵,走进大众心底。
当前我国社会主流文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思想内容僵化、表现形式虚化、发展方式权力化的现象。部分“雅”文化作品自说自话、曲高和寡,人民大众消费不起;一些主流文化作品粗制滥造、直白空洞,不为大众所接受。主流文化作品所存在的问题使其在个性化文化消费趋势面前显得单调、拘谨,庄重有余、活泼不足,不能做到“喜闻乐见、寓教于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长期以来,主流文化创作习惯于生存在政府主导的文化体制的保护之下,其面对市场的竞争力先天较弱,在大众文化的市场化运作面前疲于应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承载着主流文化传播任务的主流文化作品不能吸引人、打动人,主流文化便失去了传播动力。主流文化创作固有的弊端导致了主流文化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变幻、交织、杂响中,声音不够响亮,无法发挥文化化人的作用。主流文化缺失中流砥柱的精神地位,致使大众文化“群龙无首”,“三俗”文化乱象杂生。而当前文艺创作领域“三俗”之风的盛行,更加凸显了主流文化的传播困境。
(二)经济利益促使部分媒体放弃社会责任,对主流文化传播不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媒体作为文化产业的属性越来越受到从业人员的重视。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以及经营创收等经济指标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影响着许多社会媒体的“无形之手”。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文化宝库,并不是没有主流文化精品可以传播,只是因为部分主流文化作品吸引力不强,难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得一些媒体不愿意传播主流文化作品。“拿搞笑当审美,拿低俗当娱乐,拿无聊当有趣,只管如何变着法子博得笑声和换得利益,而不管会把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精神品位引向哪里。”[2]在对点击量、收视率、发行量、销量、票房的片面追求之下,一些媒体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突破道德底线,将版面或时间让位给非主流舆论,致使“三俗”文化通过报纸、网络、广播、电视、手机、图书、剧场等平台肆意传播,给主流文化传播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在文化信息高速传播的现代社会,媒体对文化消费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生活节奏变快,人们往往更喜欢通俗文化,以获得精神的放松。“三俗”文化的传播逻辑就是通过媒体刺激人们对于“三俗”的相对需求,给人以虚假的自由感受。“三俗”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突破传统文艺创作的审查机制和运作机制,以迅速繁衍的方式占有市场。在“三俗”之风的影响下,媒体到处充斥着类似于“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3]一样的无聊内容。“三俗”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占有市场、占有消费者、赢得利益、追求市场效益最大化,对作品的精神价值关注甚少。在对经济利益的片面追求中,有些人借助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标新立异,使自己受到更多的媒体关注,获得经济上的利益;更有甚者,有些媒体将中国传统的优秀品质抛之脑后,通过传播一些丑陋的、甚至是不道德的腐朽文化吸引大众注意力,为自己攫取经济利益。伴随着流水线式的生产与复制,文化泡沫、文化垃圾以及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产品大量产生,而主流文化的影响力也渐渐被消解。
(三)主流文化传播监管缺位,“三俗”文化对主流文化传播造成巨大冲击
主流文化一直存在权力化传播的弊端。主流文化引导力弱化,“三俗”之风盛行跟文化发展调节机制混乱、法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有着密切关系。在新的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的剧变中,一些文化管理者对怎样弘扬主流文化,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精品缺乏研究,对什么是“三俗”认识肤浅,对“三俗”现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制止不力,甚至主动跟风“三俗”。一些文艺创作和文化传播单位进退失据,应对失策,对其作为党和国家的宣传工具以及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的二元属性认识不足,定位模糊。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一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文化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转企改制在激发活力的同时,也让一些文化单位淡化了社会责任意识。随着个体和单位文化实践的深入开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文化管理者对这些问题的协调和处理无章可循、管理不力、执行不畅,这也使得“三俗”有了滋生空间,主流文化遭遇危机。文化产业“追求经济利益”和“追求社会效益”的双重目的怎么协调?其中的度怎么把握?这是摆在文化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调研发现,部分文艺创作单位和社会媒体的领导者常常在“追求社会效益”和“追求经济效益”面前难以抉择,在二者存在冲突时便会摇摆不定,甚至会只抓经济效益,放弃社会效益。尤其是在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更要谨防以所谓产业化之名,以商业维度侵蚀文化的价值维度,消解文艺创作的社会责任。
(四)西方不良文化入侵对主流文化传播造成巨大压力
近年来,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西方不良文化趁机而入,严重阻碍了我国主流文化的传播。一些文艺创作不顾中国国情,照搬西方大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文化,将一些不符合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东西传播进来,对社会的主流文化造成强大的冲击。西方不良文化借助现代传播工具积极进行文化渗透,一些境外低俗文化对国内大众文化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极大地污染了我国民族文化生态。“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等腐朽观念在文学、舞台艺术和影视艺术等各个领域大行其道,肆意传播,影响恶劣。特别是在广播电视创作领域,很多节目盲目模仿、克隆境外低俗节目,渲染猎奇、色情、凶杀,污染电台、荧屏,加剧了“三俗”泛滥。
而在文艺批评领域,少数批评家盲目追捧西方文艺学说,以否定马克思主义为荣,用西方文艺观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文艺批评领域的指导地位。一些批评家不研究作家作品,不关心群众审美需求,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对“三俗”的批评机械空洞,不能击中要害。一些批评家热衷于“有偿评论”、“圈子评论”、“人情评论”,甘心沦为卑琐的“文化掮客”,把本应公正清明的批评领域变成了庸俗喧嚣的名利场;一些批评家不惜用学理和自己的声名做赌注,充当“三俗”的吹鼓手,把丑恶之极的内容曲解成有价值的东西,迷惑群众。“越‘三俗’、越炒作”,一部“三俗”作品在推出前,总有几个文艺批评家反复造势,正式出台后,又跟着追捧。这些文艺批评领域的不正常现象都助长了“三俗”之风,蚕食了主流文化的传播领地。
三、主流文化大众化是增强主流文化引导力,防治文艺创作“三俗”之风的必由之路
主流文化与“三俗”之风此消彼长,扶正才能袪邪。只有真正实现主流文化大众化才能大力增强主流文化引导力,才能防治文艺创作的“三俗”之风。树立主流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领导地位,需要全社会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一面着力实现主流文化大众化,另一方面对文艺创作中的“三俗”现象进行修正和治理。
(一)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大力增强主流文化吸引力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社会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文化,让主流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出响亮的声音,关键问题就是要增强主流文化创作的魅力,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提升主流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文艺创作要倡导精品意识,在主流文化经典创作上体现与时俱进、精益求精的追求;倡导市场意识,在主流文化创作中,加强对当代文化市场运作规律的把握和运用,让主流文化获得旺盛生命力;倡导创新意识,在主流文化创作中突出创新意识、开放心态,以更为主动、活跃的姿态彰显出巨大生命力和主导力。
党和政府可以运用多种调控手段,推动主流文化精品创作。如,可以实行重大公共文化项目政府采购制度,实施文艺创作生产项目管理和以奖代补制度,调动社会优势资源参与主流文化精品创作。加大文艺创作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坚持走文艺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搞好创作与生产的衔接,鼓励扶持精品创作,加大对反映时代精神、深受群众喜爱的精品文化项目的支持力度,激发精品创作的热情。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资源整合,推进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发挥好文化单位和个人在主流文艺精品创作方面的主力军作用等。
(二)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努力提高人民群众文艺素养
文艺创作的繁荣和发展源于人民群众对文艺欣赏的需求和兴趣,人民群众对文艺的兴趣,依赖于文艺作品的优秀和表演艺术的精彩。文艺创作应该积极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以其独特形式和艺术魅力,给人以鼓舞、启迪和美的享受。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自觉进行文艺创新,以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精湛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将时代的主流价值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表现出来;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创造人民喜闻乐见的、有吸引力的精品。
“新传媒技术不仅决定性地改变了日常生活,而且改变了政治生活、社区生活和社会生活。”[4]媒体的不良表现与受众的选择和受众的媒介素养密切相关。“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5]数字化时代,媒介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而身披“娱乐群众”外衣的“三俗”文化,常常让人难以辨认,混淆它与“通俗”文化的差别。人民大众对于文化娱乐信息判断比较困难,“三俗”文化便会伺机进入。防治文艺创作领域的“三俗”之风,在提高文艺创作水平的同时,还要着力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文艺创作的兴趣和欣赏水平。全社会要广泛开展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和培育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艺发展氛围;加强文艺素养教育,努力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民群众的文艺素养,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媒体信息的诊断力,提高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的解构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规范管理、优化环境,完善文艺创作监管工作机制
防治文艺创作的“三俗”之风,要在文化组织管理方式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文艺发展规律,做出系统的制度调整和安排,分类管理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文化服务,规范文化产业竞争,营造文艺良性发展的环境。建立文艺创作生产利益协调机制,调动社会各界的文艺创作热情;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培植壮大文艺创作市场;改革文艺创作评价机制,巩固社会效益在文艺创作和评价中的首要地位,激励原创、鼓励创新,挤压“三俗”文化的滋生空间。
抵制文艺创作的“三俗”之风,单纯依靠政府引导和文化自律远远不够,还需要健全文化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立和完善防止“三俗”文化产生和传播的文化监管工作机制。实践证明,全方位的监管是防治“三俗”的有效手段。防治文艺创作“三俗”之风,要充分发挥文化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
1.熟练地运用精神产品生产和文化产业运作规律,细化宣传管理的各种手段,建立细化的、可操作的、具体的管理规章,加大对“三俗”高发行业的监管力度,对防治“三俗”问题提出具体要求;
2.完善监管信息快速反应机制,文化监管部门发现“三俗”问题要立即指出,立即纠正,迅速解决,及时上报,防止“三俗”信息扩大不良影响;
3.科学评估、合理区分文艺创作中的“三俗”问题,“惩防并举、重在预防”,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分类治理已经发现的“三俗”问题,将更多的文艺创作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4.深入研究防治“三俗”的普遍性问题、倾向性问题,制订对“三俗”问题的处理办法,及时客观地总结“三俗”问题监管工作成效,建立防治“三俗”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媒体自律,提高文艺创作人员素质
“三俗”之风借助现代媒体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娱乐性强的特点迅速繁殖和泛滥。作为主流文化传播工具的大众传媒要摒弃“只有‘三俗’,才有收视率、点击率”的错误观念,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传播主流文化;要恪守现代传媒职业道德,严格自律,自觉拒绝生产、传播“三俗”文化,切断“三俗”的传播渠道,积极创作、传播健康向上、雅俗共赏的主流文化精品;要完善现代媒体的管理制度,鼓励文艺创新,建立自我约束管理机制,加强内容审查,提高创作和传播内容的质量,努力促进现代文化信息传播健康发展。
传播者决定着传播内容。“一切形式的货物运输和信息传输,包括隐喻的运输和交换。每一种形式的运输都不只是简单的搬运,而且涉及发讯者、收讯者和讯息的变换和转换。”[6]防治“三俗”必须从源头入手,加快和促进文艺创作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文艺创作人员素质。遵循文艺创作人才成长规律和文化艺术作品创作规律,注重在创作实践和工作实际中培养人和锻炼人,改善和优化文艺创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专业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文艺创作人员职业培训,提高文艺创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要提高文艺创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文艺创作人员的道德意识,筑起防治“三俗”之风的“防火墙”;二是要提高文艺创作人员文化素质,提高创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文艺创作的质量,促进文化精品的创作。
(五)开展文艺批评,倡导优良文风
文风不正,“三俗”难除。防治文艺创作中的“三俗”之风,要积极倡导优良文风,鼓励文艺创作,大力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大胆进行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的创新,摒弃盲从附庸、抄袭模仿等不良文风,努力推动我国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
时代需要优秀的文艺创作,也需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要求的文艺批评。对于文艺批评而言,“‘文化’既是理论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进行政治批评和改造的场所”。[7]伊格尔顿说“文化是战场”。[8]作为价值评判活动的文艺批评应该在主流价值引导和抵制“三俗”上大有作为。开展健康的文艺评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力从文艺批评的价值引导入手,加强文艺批评价值、评判标准建设。广大文艺批评工作者要严于律己、敢于担当,保持对文艺现象的敏感,勤于研究问题、敏于捕捉话题、发出应有声音;要关注时事,了解社会思潮的脉动,关心民生疾苦,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回应群众呼声;要引导大众鉴赏、文化消费,对社会文化氛围进行风成化习、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结合文艺发展现实,总结以往经验,阐发规律性认识,有力推动文化繁荣。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164.
[2]赖大仁.以历史反思观照当代文艺价值理念[N].文艺报,2009-7-25.
[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7.
[4][美]丁·希利斯·米勒.现代性、后现代性与新技术制度[J].文艺研究,2000,(5).
[5]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J].新闻记者,2004,(5).
[6][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127.
[7]张平功.文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J].新华文摘,2001,(3).
[8]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M].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89.
【责任编辑:王 妍】
I06
A
1673-7725(2011)02-0144-06
2010-01-18
郭亮(1981-),男,江苏徐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胡明霞(1981-),女,江苏盐城人,讲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高等教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