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文教育与创新精神

2011-03-20王光斌

文山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诗意人文精神

王光斌

(文山学院中文系,云南文山663000)

中国要成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世界文明产生重大影响并起到引领作用的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要培养大量的创新性人才,成为创新型国家,成为文化科技强国,否则复兴之路就可能中断或是不能持续。要培养创新性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文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创新的前提是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而创新思维多在多元文化的自由环境中产生。人文教育的作用在于培养人的健康情感和坚强意志,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精神解放,无限趋近人的自由本质,尽量使人处于多元的自由状态,形成创新思维,具备创新精神,进行自由创造。因此加强人文教育就成为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由于实用理性传统和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负面影响,我们的教育被扭曲了,人文教育被忽视了。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引导人创造美好的生活,让人懂得生活的艺术,学会诗意地生活,我们却过于强调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培养人才往往以满足经济社会需要为标准,导致整个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的教育取向变为什么专业吃香就开办什么专业,哪种技术挣钱就学哪种技术,强化人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人的兴趣、特长和全面发展。这在教育内容的构架中主要表现为人文教育的缺失,正所谓“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人文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基础性的价值导向作用,不注重人文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是人格残缺、情感脆弱,只会为“稻粱谋”的技能型人才,过度的功利追求使他们不能处于自由状态,缺乏创新精神,不懂也不会诗意地生活,更不会创造新生活。

一、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

“人文教育是赋予人以精神的教育,人文教育是维护和发展人的自由的教育,人文教育是使人更像人的教育,而不是别的。”[1]说简单些就是人文教育让人懂得“为何而生”,明了自己,成为精神自由的人,它与教人学会“何以为生”的技能训练不同。人的高贵特质是会思想,本质要求是自由,具有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因此赋予人以精神,维护人的自由的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使人的精神获得解放。

人类发展进步的历程就是不断追求个体和整体(个人和社会)解放,实现人的自由本质的历史。从社会角度讲,我们不断试验和组织各种社会形态,就是在追求一种自由和谐的社会,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儒家文化所描述的“美美其美”的大同世界,宗教文化所构建的“乐乐其乐”的天堂、极乐世界等,不论其科学性如何,都可以反映出人类对和谐、自由、美好社会的向往和探索。从个体的角度看,我们不断发展主体意识,赋予各种事物以价值和意义,都是为了实现个体的价值,以达到自由和谐状态。求真求善,最终是求美。和谐自由即美,和谐自由就是人的解放的最高标准。人越趋近和谐自由状态,说明其解放的程度越高。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把人从各种物质束缚中解放出来,是从物质层面促进人的解放,而人文教育则是从精神层面促进人的解放,它通过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价值取向来发展人的自觉意识,强化人的主体性,使人成为自我把握、自己主宰自己的人,也即精神自由的人。人的动物性决定了人在物质层面的解放是有限的,生老病死谁都无法避免,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可或缺,是人就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但是人的社会性和主体性又决定了人的精神解放是无限的,因为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其特质在于会思想,否则就仅仅是脆弱的“芦苇”而已。唯有思想可以无限,并表现为自由的思想。

精神的解放即思想的自由,人格的独立。这有赖于以文史哲为基础的人文教育,因为文学是“人学”,艺术是人的艺术,历史是以人为主体的历史,哲学是关于人的思维和方法论的科学,都以人为反映和研究对象。文艺素养拓展和丰富人的想象力,培养人的健康情感,使人懂得生活的艺术,学会诗意地生活,还使人具备创新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史学素养使人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把握来了解人自己,具备独立人格,趋近自由本质,因为“所谓个人自由,是指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见解行动,从而在保持自己的本质之连续性中生活,自由的人就是在他那以自己的抉择及其后果为内容的命运所给他注定了的环境中历史地明了自己的那种人”,[2](P3-178)“人格独立”则“精神自由”。哲学最基本的任务是研究人的思维,因此哲学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没有哲学素养就没有科学的方法论,就不会有创新思维。

总之,没有人文教育,就没有人的精神解放,就没有人格的独立,就很难实现人的自由本质。“自由就是不依附、不被束缚、不被抑制,自由与独立是联系在一起的。人过分依赖功利、功名,过分势利,实际上都容易形成对身外之物的依附,丧失自由。故而,无论从事何种活动,人都要从精神上把握自己。”[1]当然,人的物质性决定了人不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与物质、功名、权位发生联系,关键是在这种联系中不丧失自己,能在物质的基础上强化人的精神。人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使人的精神得到解放,思想获得自由,形成富于主体性和自觉意识的独立人格,不仅由此区别于动物,也在人类中成为独此一个的“他自己”。精神解放的无限可能性,决定了自由的相对性和有限性,也决定了人文教育的无限性、永恒性。因此,人文教育永远是人的解放历程中不能缺少的。只有人文教育可以使人从精神上摆脱功利目的性,处于精神上的自由状态。西方文艺复兴和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都是思想解放运动,实质就是人的解放,却都冠以文化艺术的名头出现,正好说明人的解放从人文教育开始,离不开人文教育。我们都知道人的审美活动必须是在无直接功利目的状态下才能发生,也就是在自由状态下才能得以进行,而人文教育正是从远离物质功利的精神层面上促进人的解放,所以历次思想解放运动都与文化艺术的变革创新密切相关,冠以文艺文化之名就不足为怪。因为艺术是审美的,而审美是无外在功利性的,因而是自由的,所以“最能让人异想天开的就是文学,就是音乐,就是美术”[4]。要而言之,人文教育使人处于自由状态,自由状态使人善于创新。人文素养高的人往往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人。西方的思想大师、科学大师多数喜欢文学艺术,虽各有偏好,但他们几乎都是“听音乐长大的人”。达芬奇是艺术家,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三杰之一,同时他也是科学家、发明家,有着诸多令后世惊叹的发明创造,伟大的科学思想家和科学理论家爱因斯坦小提琴就拉得非常好,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艺术爱好也是拉小提琴。

二、人的解放与创新精神

人的解放与创新精神应该是这样的关系:环境的宽松,精神的独立,思想的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创新又可以进一步促进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本质。换言之,没有人的解放就没有创新精神。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凡创造了辉煌文明的时代,都是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自由的时代,亦即人受束缚相对较少,人的解放程度较高的时代。远者如中国的先秦和唐宋时代、西方的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近者如中国的五四时代、西方的启蒙运动时期。这些历史时期共性的时代精神就是创新,其共性特点是思想相对自由,文化相对多元。

先秦百家的创立,是中国文化黄金时代的标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脉流几乎都从这里开始。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原因何在呢?大一统的周朝的土崩瓦解,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逐鹿中原,社会动荡,没有统一的思想、统一的国家,反而使人们获得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才有老子西出函谷关,有孔子周游列国;秦楚文化、吴越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不断碰撞、交融,才有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峰,某种程度上讲是人的解放结出的硕果。具体说就是大唐帝国的强盛,形成了大唐气魄——自信、自由、开放的时代精神,促进了人的精神解放,催生了创新之花,结出了创新之果——诗人若林、诗作如碑的唐诗艺术。倘若没有自由开放的时代环境,就没有玄奘的印度取经,李白的云游天下,儒佛道合流的文化繁荣和诗歌艺术的大发展就不可想象。宋代虽然在政治、军事方面给后人留下诸多诟病,但武将出身的宋太祖却能告诫其后人多读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文人),实行比较宽松的文化政策。北宋诸皇帝都没有什么政治才能,但却偏好文艺,艺术造诣还很高,对文人颇为尊重。北宋时期没有杀过一个文臣,在封建王朝中已是难得,对读书人的宽容就更难得了。读书人凭着文名可以官至宰相,如欧阳修、王安石,无官职如柳永者也可以自由出入青楼,吟诗填词,逍遥生活。难怪有人认为北宋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我们暂且不论是对是错,有一点却必须肯定: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是宋代文学艺术发展繁荣的重要环境因素。文艺生产的特点就是独创,即创新,唐宋诗词的成就是创新的结果。而当时人们敢于并善于创新,与大唐气魄和大宋文艺政策有着密切关系。说白了,就是与人的精神解放,人所获得的自由程度密切相关。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它创造了对世界有着广泛影响的文化,究其原因也不外乎民主奴隶制和独裁奴隶制的此消彼长,没有统一的思想认识,导致各种思想文化的产生。

如果说上述事例只是特殊的社会环境使人被动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的话,那么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主动追求人的解放了,它更能说明人的解放与创新精神的关系。文艺复兴时期是“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思想家、艺术家、文化巨人、科学巨人,原因在于人文主义的高扬,使人权最终代替神权,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自己主宰自己,人的空前的解放极大地激发了人的创新精神。而西方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盛行,直接导致了十九世纪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各种思想学说的产生,甚至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革命模式的不断探索实践都与此有关。中国的五四时代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剑锋直指封建专制与迷信,目的就是追求个性解放,也就是人的解放。“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成为那个时代人的解放的标尺,由此催生了众多的文化大师。五四新文化的创新性甚至被夸大到“使中国传统文化断裂”的程度。因全民抗战而相对自由的西南联大所创造的高等教育奇迹虽是特例,但同样说明自由(当然是相对的自由)——也就是人的精神解放对于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思维的培育需要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也需要多元的文化环境。五四时代的北京大学之所以成为新文化的发祥地,与蔡元培校长的“兼容并包”主义有极大关系,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教授、自由主义者胡适之教授、国粹主义者辜鸿铭教授同在北大执教,穿着打扮上有西装革履者,有长衫长辫者,有着中山装者,就是多元文化形成的一道亮丽风景。当今美国的创新能力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与其“法无禁止即可行”的自由理念有关,与其作为移民国家“兼收并蓄”所形成的的多元文化环境有关,与其历史短暂、因袭的传统不成其为重负有关。

人类文明发展的史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的独立、自由何等重要,人的思想解放何等重要,多元的文化环境何等重要。没有人的独立自由和文化交融,就很难培育出创新精神,就没有创新。这个道理很简单,创新就是自由创造,其前提是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创造。而自由就是无功利目的性的不受束缚的状态。按部就班的奉命行事不可能进行创造,直接功利目的性很强的行为很难进行创造。所以诺贝尔奖的成果一般不会出现在功利性很强的国家和集体的课题项目中,多数只能是个人在自由状态下异想天开的创造成果。过于功利,使人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价值结构都统一在一个模式里,一切都只追求实用结果,而不思考价值和意义,当然很难创新。中国古代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思想文化虽为原创,却只是为统一天下(中国)和治理天下而开出的政治药方,只追求政治上的实用目的而不能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不具有普世价值,不能产生世界性影响;而近代以来更是“所有的重大理论研究成果在中国都无法产生”;[1]当下我们的仿制能力很强,但核心技术却不得不依赖进口,我们的论文数量名列世界前茅,但影响力却排在百名之外,我们的天才少年很多,但长大后却少有建树。这些事实说明我们的原创能力(创新能力)不强,与几千年来我们过于强调思想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有关系,过度的统一和稳定必然损害人的自由本质,导致僵化,僵化就难以创新。

三、创新精神与诗意生活

人文教育实际上就是人的教育,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它激发人的自由天性和潜能,使人明了自己并处于独立自由和谐状态。一个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行动自如,自由自在,反之则一定是寸步难行,甚至会发生事故。而懂得遵守交通规则,不是天生具备的,是靠后天教育获得的素质。所以人文教育到位,人就进入自由生成的自觉自为状态,人文教育缺失,人就只能处于不自觉的自发自在状态。自觉自为的人会在现实中充分发挥其潜能,张扬其主体性,赋予事物以价值和意义,创造诗意的生活。自发自在的人只会凭着本能生活,不懂也不会创造诗意的生活。前者如人们可以为动物性的族类繁衍行为填充上华美的性爱内涵,升华为美丽的爱情,使之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就如阿Q只会凭本能对吴妈说“我要和你困觉”。

在人类文明史上,善于创新的人往往特立独行,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留下许多佳话,其实是在自由状态下自主选择的结果。如果不是自主选择,一定不会被传为佳话。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被后人所仰慕、颂扬甚至仿效,是因为他的挂印归隐是自主的选择,是按照自己意愿的特立独行,才有了“诗意”,成为诗意的田园生活。如果他是被免职丢官,不得不到乡下生活,就不会有这段佳话,充其量是一段令人叹息或同情的故事。从“草盛豆苗稀”的诗句描述可以判断陶渊明田园生活的物质基础不会很好,显然没有当县令时的物质生活优越,但他的选择是在追求精神的自由,正是这一点契合了人的自由本质,因而被后世所肯定。他的“桃花源”理想在复杂的现实社会里几乎不可能存在或实现,但还是被人们所羡慕和追求,道理也是一样的。人总是不断趋近自由,不断追求人自身的解放。精神自由的人才能懂得并创造诗意的生活,精神的解放使人善于创造,特立独行。法律对罪犯的严厉惩罚,往往就是剥夺其自由权利,丧失自由的犯人,处处受到强制,不可能创造诗意的生活。因为失去自由,就意味着创造力的丧失。在监狱里服刑的人,即便吃穿等基本生活待遇很好,也不愿意呆在里面,总是想方设法尽早出来。无论是争取减刑、假释、保外,还是冒险越狱,都证明罪犯不可能在监狱里创造出诗意生活。

我们的结论是:人文教育是实现人的精神解放的法宝,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自由的本质要求,精神自由的人善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人才能创造诗意的生活,让人诗意地栖居。所以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强人文教育,不断促进人的精神解放,使人成为自由的存在,才能进行自由创造。

[1]张楚廷.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J].高等教育研究,2011,(2):1 -7.

[2]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猜你喜欢

诗意人文精神
诗意地栖居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冬日浪漫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人文绍兴
被耽搁的诗意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