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句町”地名乃壮语汉译之古文记音——与《“句町”读音考》作者商榷

2011-03-20

文山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壮语文山州壮族

龙 符

(文山学院图书馆,云南文山663000)

刊发在《文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文学·语言研究”专栏中的一篇短文《“句町”读音考》,不足2000字,作者用汉语普通话和古籍文献来作为标准音读为“qú tǐng”。作者或许囿于资料史籍缺失,加之对句町文化研究了解甚少,缺乏壮学知识和地方历史文献,以及相关学术论著和最新研究成果,其得出的论断,也就难以自圆其说,更不可能令人信服。

笔者认为,句町两字地名的读音,乃壮语汉译之古文记音。“句町”者,其正确读音应为“Gōu dīng”。

一、“句町”地名的历史文献和古籍记载

众所周知,在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之间,在广西西部和云南东部曾经存在过一个句町古国,与它同时期的还有地处贵州东部、湖南西部的夜郎古国和地处云南中部和滇池东部的古滇国。

句町国始载于史册文献古籍,最早见于《汉书》,最晚止于《南齐书》,存续历史时间近600年。

据《汉书·昭帝书》载:公元前81年,昭封句町地区的越人后裔僚人部落的首领毋波为“句町王”。此间,在西南民族中,受封的有夜郎王和滇王。在夜郎、滇国衰落后,句町控制益州郡(滇国降汉之后设立)和牂牁郡(句町县原属牂牁郡管辖)的广大地区,一度成为西南地区最大最强的方国。

晋人常璩《华阳国志》载:“句町国,汉时受封迄今。”《晋书》、《宋书》、《南齐书》(齐亡于公元502年)中皆有“句町”的文字记载,是知“句町”晋级为王国之后,在历史上已经存在583年。①

在对句町古国文化的研究中,所有的壮学专家和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句町,是壮语汉译古文记音的历史地名。

部分云南省专家认为,“句町”一词,来源于云南文山州的壮语。“句”,直译为“九”;“町”,直译为“亲”、“盟”或“红色”;“句町”,即为“九个部族的联盟”。

广西的考古专家则认为,“句町”是汉语直接音译壮语而来,在目前广西西林县壮族土话中,“句町”则是“红色的角落”、“长满红色藤子的地方”等意思。

滇桂两省区的专家对“句町”地名的解释虽不尽相同,但双方认可的是,“句町古国,是古代壮族先民句町濮人建立的地方王朝和‘句町’”方国政权。①

二、“句町”故地包括滇桂两省

“句町”,源于“句町”部落。著名历史学家尤中先生在《古滇国、夜郎考》中说:西汉王朝征服夜郎部落之后,在句町部落之地,设句町县,并先后封定部落的酋长为侯、为王。

《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句町县,故句町王国之名也。其置自濮王,姓毋,汉时受封迄今。”《汉书·地理志》载:句町,文象水至增食入郁。又有卢唯水、来细水、伐水。文象水经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西北,东流至广西百色地区入右江。卢唯水、来细水、伐水则为今广西境内右江上游的驮娘江等河流。

如此,西汉时期设置的句町县郡即设县前的句町部落之地,包括了今云南省文山州东部的广南、富宁两县及广西西部的整个百色地区。

著名历史学家马耀先生主编的《云南简史》(新增订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3版)认定,滇东南地区汉代属越人聚居区,居住的有古越人“句町”部落。今之文山州的壮族,就是在滇东南地区。

距今2000多年前的句町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光辉灿烂,功名显赫,在祖国西南地区的历史上,影响重大。大多数的专家学者说,“句町”濮是古越人的一部分,越人是壮族的先民,句町国是壮族先民创造的。

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在广南县城西约5公里的板宜水库的石壁上,有署名句町·夏源的人题刻五言古诗一首,是句町在广南境内的明证。

无独有偶,清代光绪年间,郡人龚发举为文山州原土司龙上登的家庙(后改文庙,曾为“五子祠”,今为文山州文化馆)撰写长联,用栗木雕成凹体,黑底金字,悬挂于正殿两侧,直到“文革”前仍存,十年动乱中被横扫破坏。惜时至今日,仍未恢复。长联中写道:“此地属三长官司,带河襟山,应数句町名胜。”清废明建制,改土归流,废三长官司,设开化府。句町,或作勾町(Gōu dīng),县治在广南县境内。同时证明,句町在文山州区域内。

三、句町濮是古越后裔壮族先民

少数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活化石,而地名,则是一面民族文化的反光镜。句町既然是越人语言,就应当到当地土著民族语言中去寻找。这才是比较科学的解读方法。

句町国,是“濮人的王国”。《尚书·牧誓》载“濮人”,时为公元前11世纪,孔颖达疏“江汉之南”的“濮人”,即越濮,壮族的祖先。《史记》曰:“濮在楚西南。”孔显《注》:“仆人,西南之蛮。”卢文绍:“卜,即濮也。”

《壮族通史》载:“百濮即百越。”《云南古代史略》:“南中(今云、贵两省及川南部分地区)自古为楚越之地……滇东南、滇西南、滇西一带居住着僚人(越)和濮人。”在公元二世纪左右的汉晋时期,黔西南的“僚”和滇东南的“濮”都被称为“夷越”,其实是同一民族。

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著《壮族——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载:“夜郎为布衣族,句町为壮,可能主要是侬人,漏卧可能是沙人,进桑可能主要是土族人。这些集团,都属壮语族,有亲密的历史渊源。云南东南部的侬人、沙人和僚人也是壮语族的支系,古为句町部族。”又明确指出:“句町的濮是‘布僮’(壮)。”

查阅历史资料可得知:句町部族和桂西南、越南东北一带的唐代“西原蛮”区域,从古至今,都是壮族的家园,只不过因历史演变分化为不同的支系而已。同样,句町故土,是“那”地名分布最广泛的地区,也是迄今为止壮族人分布最为密集的核心区之一。

四、“句”者,夷语之发声也

据尤中先生断言: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是古越族遗留下来的。[1]《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载:句音钩。以吴言“句”者,夷俗语之发声也犹言“于越”耳。吴太伯所投奔之地,越人聚居区也。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弊书》言:“壮,古越人也。”汪济英在《越史锁议》称:“越与粤,古音读Wut Wat Wet,是古代南方土著称呼‘人’的语言。汉人不懂越语,越语言中又常有‘越’音,故遂以‘越’称之。”

百越之地最主要的文化特征与民俗是“断发文身”。赵晔《吴越春秋》载:“以椎髻为俗。”《越绝书》云:“吴越为邻,同俗共土”,“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吕氏春秋》曰:“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交通属、习俗同、语言通。”班固称:“吴、粤与楚接比,相兼并,故民族略同。”[2]

地名的语言识别,是区分民族的重要证据。从句吴与于越留下来的许多人名和地名中,语言相同。句吴之“句”与于越的“句”践的“句”字,句章与句甬车之“句”等,说明吴越语言是相同的。[3]

相传舜的曾祖名为“句望”。因为,在人名地名前冠以“句”字,是越人的一种习惯,舜之曾祖名为“句望”,这种命名习惯与越人同,故应视为越名。据董楚平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越文化”面面观》一文载:“古越语的人名、地名的首字,多为句、姑、夫、无、乌、于、余诸等,例如:勾吴、勾践、姑苏、夫差、无锡、余杭、诸暨等。”[4]

舜之曾祖名为“句望”,该名清楚地反映出越人命名的习惯。越人命名,在人名之前常冠以“句”(古时与“勾”互通)或“无”(又作“毋”或“亡”)字如“句吴”、“句卑”、“句践”、“无颛”、“无疆”、“无诸”等。地名前也常冠以“句”字,如“句无”、“句吴”、“句章”等。[5]

五、“句町”的正确读音

1.从“句”字的记音写法上辨析

(1)“句”记作“钩”。音读“钩”。

据《云南辞典》释:句町县,“句”,一作“钩”。秦句町侯国地。战国时期已有句町部族。显然,记音写为“句”读“钩”。[6]

(2)玉溪通海秀山公园“句”写作“钩”。

据《通海县志》记载:“句町王庙,即秀山神祠。山门原有‘句町王庙’悬匾。”此庙始建于公元937年,原南诏国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后,建祠立庙。明清时重修。现见“钩町王庙”悬匾,为清云贵总督巴锡题。

(3)《汉书·西南夷列传》记“句”为“钩”。

公元前86年,汉昭帝下诏册封毋波为王,史书记载为“钩”。“句”与“钩”,是通假字,音为“勾”。

2.从“句”字的读音记载发声上辨析

(1)“句町”音,即壮语音汉译地名。

“句町”的“句”古“勾”。《改并四声篇》引《川篇》注“勾”字尾“古候切”。

《汉书·地理篇·牂牁群·句町》注:“应召曰:故句町国,师古曰,音挺。”“句挺”读音相当于今天的‘Gōu dīng’。因前所述,“句町”地区族属壮族,故“句町”读音,则是壮语的汉字译音。②

(2)“句町”音,即夷言之发声也。

“句町”名源,是壮语的汉字记音,属于方言地名。颜师古《汉书·地理篇》载:“勾音钩,夷俗语之发声也。”《左传·宣公八年》、唐·孔颖达《正义》亦言:“勾吴,勾或为工,夷言发声也。”这些读音,与古人的记载相吻合。“句”,读“勾”。[6]

(3)“句町”音,从央视CCTV-10频道读音来辨析。

2010年11月2日晚,中央电视台CCTV-10科教频道播出《寻觅:句町古国》专题片。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研究员郑超雄说:“句町是秦汉时期越人的名字,是南方越人所特有的,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一样。”就“句町”的读音而言,则是“勾町”。从而说明,央视的读音,使用的是壮音。

(4)《说文解字》释“句”音

据【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载:“句,曲也,从口声。凡句之属均为从勾”,“古候切”。其读音“句”古为“勾”,相当于数学“勾股定理”的“勾”。

六、“勾”字与“句”字,古时相通,为越人名,读音为“勾”

据壮学家覃圣敏《句町古史钩沉》一文载:从人名地名的命名特征看,“句町”一名有着越人命名的特色。以人名而言,越人之名常冠以“句”字或“无”(写作毋、亡)字。卧薪尝胆的越王名为勾践,按勾字与句字,古时相通,故“句吴”音“勾吴”,“勾践”又作“句践”,《史记》和《国语》即如此。

综上所述,“句町”者,其读音应为“Gōu dīng”,且用壮语来解读,则有多种不同的答案。

注 释:

① 何正廷《关于句町历史文化的研究》出自《广南句町古国历史文化研究论文集》第32页、第2页。

② 邓正甜,韦定岸《句町名源考》出自《桂滇(西林)首届句町国与壮族土司文化学术研究会论文集汇编》第198页、第200页。

[1] 尤中.尤中文集·第六卷[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2] 尤中.尤中文集·第四卷[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3] 陈国强,蒋炳钊,吴锦吉,幸土成.百越民族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 费君清.中国传统文化与越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 云南辞典编辑委员会.云南辞典[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6] 覃圣敏.句町古史钩沉[J].广西民族研究,1988,(3)38-41.

猜你喜欢

壮语文山州壮族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壮语故事会引人入胜
云南河口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解读
文山州第七次文代会剪影
文山州扎实推进油茶产业发展
文山州“利剑”专项行动成效显著
壮医常见病症名称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