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一包 降低成本创造价值 维稳物价
2011-03-20张庶平
张庶平/文
三自一包 降低成本创造价值 维稳物价
张庶平/文
近期物价上涨,CPI高企,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遗憾的是,似乎多年来形成的一种惯例,从一开始流通领域就成了有关部门和社会舆论指责的主要对象,如倒买倒卖、投机炒作、囤积居奇、串谋涨价,等等。某中央媒体以海南生产的蔬菜为例,评论说产地五毛钱一斤的杭椒,到了北京消费者手里变成了五元钱一斤,除了应摊的运费,钱都叫中间环节赚去了,消费者喊太贵了不说,生产者也没得到卖高价的好处。
按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流通环节除了必要的储运行为是生产过程的延续之外,购销行为,不论批发零售、采办寻购,都不创造价值。在传统轻商又实行计划经济多年的中国,这更成了一种自上而下普遍的看法。但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对这种所谓的主流意识实在需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理论上好好加以正本清源,否则,中国经济要转型到以服务业为主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就可能是一道破解不了的难题!对此,我们商业界的专家学者都应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实践中,流通环节的投入理所当然地构成产品的成本价值。就以五毛钱变成五元钱的海南杭椒为例:
首先,也是人们最容易混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是:此产品非彼产品。杭椒在海南就是值五毛钱的普通杭椒,而通过贩运批零到北京百姓手中的,则是不同于大棚生产、自然生长的反季节蔬菜!“桔生江南则为桔,桔生江北则为枳”, 就是这个道理。五元钱的杭椒价值中,有产地集散收购、筛选损耗、冷藏包装的成本,有销地批发商千里寻货的人力人工,有长途运销的运输和损耗费用,有销地中央批发和区县批发的配送分销应摊的场地设施、人力物力开支,有零售商贩冒严寒夜半进货,顶冷风摆摊叫卖的辛苦以及消费者的挑拣损耗。这些尚未把机会成本算进来。不是每次进货都有钱赚,一次血本无归就把多时的积累化为乌有,所以古云“十里不贩樵,百里不贩菜”。
杭椒只是个微不足道的例子。历史过来人都记得所谓“流通不创造价值”的年代,冬季只有萝卜白菜,还限量供应;幸亏实践已经先于理论证明了:发达的流通即市场经济救国救民,我们今天才有琳琅满目的千万种商品供选择,尽管其价格有升有降,但那就像潮汐一样自然正常。
承认流通创造价值这个大前提,我们方可对商家居间囤货、待价而沽、冒险牟利、时而暴赚时而巨亏,等等,以平常心来看待,而不是把涨价的罪责归咎于所谓的商家炒作。其实真正炒作的是那些发明什么“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的网络玩家、媒体潮人。政府和学者如果真正到经济底层细致深入地调查研究,就会了解,这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是供求失衡导致的,成本推动和年景丰歉是主要原因,根本找不到什么巨额游资、海外热钱炒作这些鲜活和季节性农副产品的例证或幕后黑手。
承认流通创造价值这个大前提,我们方可对症下药,找到在某一阶段稳定市场物价或稳定通胀预期的正确思路。笔者认为,既然流通参与产品的价值创造,就像工业行业在合理利润率前提下通过降低成本来降低出厂价一样,商业行业也能够做到通过减少流通费用来使零售价格不因生产成本上升而必然上涨。
但在现有的产销格局和工商关系中,这样的操作困难很大。最近家乐福和康师傅就方便面调价之争映射出这种困境:商业企业如不顺供货价调高零售价,生产厂家就断供撤柜以示强权。因为绝大多数零售企业,包括超市业和百货业,都是供货商出钱出货、出售货人员甚至出量具耗材,零售企业只管出场地,连促销费用都要厂家负担。商业企业沦为大房东或二房东,靠出租柜台、出租店面挣无经营风险的容易钱,不但是造成千店一面、同质恶性竞争的祸由,更是商业丧失旺销商品定价话语权的主因。
笔者为稳定物价提出的对策,仍然是其曾多次大声疾呼的主张:商业企业特别是零售企业不能只做房东,一定要自购自销,恢复商业本色经营。可以简单将其归纳成“三自一包”:
一、加大自营比重。现在一般都超不过50%,但通过农超对接,引厂进店,联营共销等方式,一些连锁超市已有较大改进。商业自营增加,意味着减少收取供应商的场地费、堆头费、促销费等,结算账期也缩短了。厂家是商家请来的,虽然卖了货才给钱,但七扣八扣的费用减少了,零售价格可以让利消费者。
二、增加自采品种。调查数据显示,零售业买断商品、自采进货占营业额不足5%。如果商家付订金或预付账款批量采购,商品价格会比供应商高利息垫付周转资金又高租金寻求进店自销的,至少便宜10%左右。加上商家买手到产地拿货时自办直达运输,减少环节,终端价格还有下调的余地。
三、创设自有品牌。在沃尔玛的大卖场中可以看到其自有的“惠宜”品牌的卫生用纸、小包装食糖、粮食、调味品等老百姓最看重的生活必需品,价格比同类同质的厂家品牌便宜15%至30%不等。它在包装材料和促销推广上的成本降低就是一个巨大的数额,何况商家的信誉在商品特别是食品安全上向消费者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实际上,全国百强连锁企业都有条件,通过选料出样定货等方法,开拓价廉物美的自有品牌。
四、包产包销,实行全供应链商家统一管理。商业资本充当领头人,兼并收购、投资整合若干生活用品的生产资源,从而把生产环节的财务、销售、管理三项费用和流通环节的采购、储运、配送主要开支合并压缩,再加上这样真正做到了以需定产,就可以大大降低商品成本和最终售价。如上海光明集团巨资收购国内外的糖业工厂和奶源基地,在糖和奶这两个品种上,能够做到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保障上海地区的供应和市场稳定。
当然,要做到“三自一包”,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是个商业基础建设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政策和社会有关方面创造条件:一是解决商业企业向银行融资缺少抵押物的困难,用信用贷款和优惠利率甚至政府贴息去推动企业,从坐地收租向风险自担转型。对商业企业购并或建设生产基地的,应优先批准其发行企业债券,或股票上市,用项目融资。二是开展商企采购人员或叫买手的职业技能认定和从业资质评测,指导企业做好商品市场分析和消费趋势预测,由行业组织牵头建立定点采购对象的信用评估和风险预警机制,尽量降低自营自采的风险,这里保险业的介入也许是必要的。三是在考查考核商企业绩时,将“三自”指标的高低考虑进去,作为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的重要依据。
(作者系中国商业联合会监事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