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烟台地理位置的价值——基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立
2011-03-19王肖惠杨海娟
王肖惠,杨海娟,王 超 ,徐 宁
(西北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
地理位置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概念,早在本世纪 40年代,巴朗斯基在“经济地理学上的位置”中提出“位置就是某一个居民点或是自然区,对于这个居民点或是这个自然区外在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关系的总和”[1]。国内的《地理学词典》的定义为:“地理位置是某一个国家、区域、自然区、经济区和行政区,城镇居民点或厂矿企业与其外在的某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的空间关系……”[2]。地理位置总是动态变化的,因此研究就是基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极其变化,进行视角独特的地理位置分析,并适时获得特别的发展。
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形成有利的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可达性反映了不同空间地理位置的潜力差异,是城市地理位置分析分析的主要内容,跨海通道的建设扩展了可达性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3]。
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海峡对陆路交通的天然障碍妨碍了地区间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为此,建设跨海通道成为人类社会新的课题,以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为代表的跨海通道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并在世界各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4]。
跨海通道在区际联系中变得日益重要,它降低了区际间运营成本,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直接导致了以物流成本为代表的包括人员、物资等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同时跨海通道的建成使人们得以克服海峡的天然屏障,对人员、货物、信息等各方面流通的阻隔。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有了更为直接和迅速的对外开放的通道[5]。尤其是现阶段,东北地区“北粮南运”面临“出关难”的巨大运输瓶颈,而山东半岛的农产品面临难以快捷北上的困境。因此,现实的地理位置和封闭的环境,直接阻碍了信息、资金、技术、产品、资源等市场要素的南北流动。基于这一背景,并考虑到烟台处于连接东山省与山东半岛运输距离最短的中心城市。本文将分析和重新认识烟台的城市地理位置,完善关于地理位置研究的方法,并为烟台的城市振兴战略提供新思路[6]。
1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本文以烟台为主要研究对象,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研究区域涉及环渤海圈、东北亚地区以及日韩地区。
烟台位于山东半岛的中部,渤海海峡的南端,是山东省 7个沿海城市中唯一跨黄、渤海的城市,与辽东半岛及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沟通中日韩三国的枢纽,山东对外开放的前沿和面向东三省发展投资、贸易与合作的主要门户[7]。但是由于一海之隔,烟台成为了同向北方铁路、公路的末端,极大地限制了其与半岛另一端之间的客货运输和经济来往,长期以来半岛经济现象明显。而环渤海经济圈则环抱渤海,以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为基础的经济圈跨度大,彼此之间地理位置相隔较远,环渤海残缺的“C”形交通网络,难以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串起来。
因此参照国际上建设跨海通道的经验,尤其是连接日本北海道和本周的青涵海底隧道的成功建设,给了我们建设烟台到大连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借鉴,实现由绕渤海“C”形运输(图 1)到“I”形直达运输(图 2),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烟台铁路、公路死角的弊端。烟台不再是陆路的端点,而是陆路中间的一个节点。将使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以及东北亚地区联系更为密切,打破原有的区域限制,通过“点效应”将原先两个联系很少的区域——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联系在一起,加快了资源市场配置和产业的整合,便利了资源的共享,促进了区域产业整体效能和综合效益的提升。
图1 建成之前的“C”型运输
图2 建成之后的“I”型运输
1.2 研究方法
1.2.1 可达性分析法
计算烟台以及现有枢纽对于东北亚地区、日韩地区的可达性,并进行对比分析。可达性采用距离指标和可达性系数来表征。
距离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lij为从 i城市到j城市的最短运输距离。Di越小,可达性状况越好。
可达性系数的计算方法为:
式中,Di为各城市总运输距离,n为城市数,Ai为可达性系数。Ai越小,说明该城市可达性状况越好;Ai大于 1,说明可达性低于平均水平;Ai小于 1,这说明可达性高于平均水平[8]。
1.2.2 层次分析方法
萨乌什金曾应用力场理论来分析经济地理位置,指出,“在分析某个客体,例如经济区时,这个经济区就仿佛包含在其他经济区内,一些重要的运输干线、生产及消费中心等等构成力场类型的。因为实际上这种客体对于力场内所有其他客体的经济地理位置的分析是异常复杂的,所以,在分析经济地理位置时,从力场中选择对所选择研究的客体有明显影响的那些客体来进行分析是很重要的”[9]。
1.2.3 辩证分析法
分析经济地理位置主要的着眼点是寻找有力的促进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了不利位置的分析,只有认识到不利的因素,才有可能设法减轻不利因素[10]。
2 跨海通道桥头堡的烟台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可以缓解,进而消除部分的运输压力,减轻京津冀地区的交通运输压力,促进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相互流动;可以促进黄渤海区域城市群的发展,促进哈大交通经济带的发展;对环渤海区域港口和旅游创新都有积极的影响[10]。
2.1 烟台交通的可达性
交通对区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对于区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便捷的交通有利于与区外生产要素的流通。一个地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交通的发展也促进了区域之间的信息交流并且促进区域创新[11]。
跨海通道的建成使烟台开辟了一条北上通道,加强了烟台与辽东半岛及东北地区的联系,改变了烟台交通末梢的劣势,结束了烟台长期以来的“半岛经济”现象。而且烟台至大连铁路轮渡的开通已经逐步拉近烟台与镇南关过东南、东北两大经济圈的距离,使东北与华东的客货交流由原来的“单通道”变为“双通道”[12]。更重要的是,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将连通规划建设中的中韩轮渡,有望形成一条东起日本、韩国,贯通我国大陆及中亚国家,直达西欧的新的亚欧大陆桥,与现有的俄罗斯欧亚大陆桥,连云港欧亚大陆桥相对应,成为亚欧大陆桥的“中干线”。并且以烟台大连为直线的跨海通道开辟了自黑龙江为起点,直达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台地区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烟台处于东西、南北两大干线的交汇位置,因此必将成为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
跨海通道建成后,不仅仅是在国内享受到交通的便利,在与日本、韩国的对外贸易上也占有优势,利用 Google Earth软件测量功能,获得各城市间球面距离,比较其可达性(表 1)。
图3 各城市到韩国的距离路线
图4 各城市到日本的距离路线图
同时,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煤炭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近 50%,远东地区的铁矿石储量占全俄储量的10%左右,石油储量超过 150亿吨,所以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立之后,烟台就可以与俄罗斯建立起贸易关系。而烟台的农产品,如苹果、樱桃也可以通过跨海通道输送到北美洲。注:数据来源为 Google earth.
图5 烟台至北美洲
图6 烟台至俄罗斯
表1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后沿海港口距离对外贸易地的距离 km
2.2 烟台的经济地理位置
处于山东半岛北部的烟台,因是铁路、公路的末端,所以港口发展、集装箱规模、对外贸易等都受到一定的阻碍。而青岛港和连云港在地理位置上都要占有一定的优势,青岛位于山东的东部,济青线、青连线等铁路线使其成为交通枢纽,港口吞吐量、集装箱的规模都促使青岛的经济不断发展。连云港定位为“苏北港口”的龙头,也受益于它的地理位置,北邻鲁南经济带,向南与南通连接,成为两个经济发展的波峰,同时也是连接陇海线成为亚欧大陆桥的起点。东西线与南北线的交汇枢纽就是连云港。由此可见,烟台要想崛起,必须在交通枢纽上活跃起来。
从其位置看,烟台处于山东半岛中部,跨黄渤两海,有绵长的海岸线及海路空间资源,适合于发展海洋生物、船舶等蓝色产业。
从大位置看,跨海通道的构建、蓝烟铁路与胶济铁路、同三高速的串联使烟台在未来也会成为纵横交通网的枢纽点。地域中心一旦形成,城市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乘数效应将带来空前的机会利益[13]。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成,有利于烟台市区内和烟台周边旅游景区的发展。以此为契机,烟台的第二第三产业也会进一步的发展。同时烟台可以加强与日本和韩国在技术和资金上的进一步合作,加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能源、矿产等方面的合作。这样。新的国际产业将会转移和集聚到烟台,使得烟台原有产业在功能、配套等方面重新整合,形成更有利于烟台发展的产业链条,推动环渤海产业一体化发展[14]。
2.3 辩证分析跨海通道建成后的烟台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后,烟台与大连两地之间的行驶距离大大缩短,双方人员、物资等来往非常便捷,烟台目前发展落后于大连,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面临生产要素流失的问题。要缓解这种现象,烟台就要充分利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这一国家级战略,重新定位自己的蓝色方向,发挥烟台市在山东省蓝色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在更大范围内做好临海产业和船舶业,以产业的崛起来吸引人才。
2.4 其他因素分析
1)东北地区运输瓶颈
东北是我国铁路运输最发达、路网最密集的地区,但直接进出东北的铁路只有一个出口——山海关[15]。山海关是连接关内和关外的唯一陆上铁路通道,通过能力十分有限。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和供应基地,但是粮食属于大宗货物运输,运输方式绝大多数以铁路为主,由于铁路运力不足,每年最多只能满足 30%的实际需求,运输旺季仅为20%[16]。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直线取海上捷径,绕过山海关这处“瓶颈”,开辟了东北地区至烟台及东部沿海地区的最短运输通道,真正实现了环渤海地区人流、物流的闭合环状通道,从根本上改变了环渤海南北铁路和公路运输路线。另外,在海峡跨海通道的助推下,一条互通有无、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南北经济纽带,使得环渤海区域间的生产要素流动更加自由,积极的推动了环渤海一体化生产要素市场发展[17]。
2)铁路轮渡、跨海通道强强联合
烟大铁路轮渡投入使用之后,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烟大铁路轮渡在大风频繁的冬季总暂停出行,并且存在着严重的交通隐患,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轮渡也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软连接”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跨海通道的建立可以实现由“软连接”升级为“硬连接”。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与铁路轮渡不仅互不排斥、互不替代,而且可以相互促进,“软硬兼施”,才能实现两个半岛的真正连接。
3 讨论
3.1 对城市地理位置的重新认识
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修建的视角分析了烟台的地理位置,获得了新发现是:这个城市虽然处于众多铁路、公路的末端,半岛经济现象严重,但却是连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桥头堡”城市。由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俄罗斯、东北亚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中韩技术传播的必要性,烟台特殊的地理位置意味着巨大的价值。
3.2 跨海通道的分析方法及分析结论的有效性
本文研究使用的可达性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辩证分析法,是各类交通网络分析的常用方法。在定量、定性的分析中,证明了跨海通道修建的必要性。
3.3 跨海通道交通枢纽和门户城市的目标及其影响
烟台位于山东中轴线的末端,作为海峡两端的“桥头堡”,具有发展成为连结东北、华北、华东以及长三角、珠三角枢纽的潜力。跨海通道的建设,使烟台具有全新的门户功能,不但成为山东半岛的“核心—门户”体系中的北端门户,也成为中国对俄罗斯、日本、韩国以及东北亚地区物流联系的门户位置,这种由“末端”到“门户”的变化,可极大地提升城市地位[18]。
4 遗留问题和建议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后,烟台大连两地联系加强,目前来说,大连的经济发展状况要优于烟台,因此大连会对烟台的经济产生辐射效应。但有经济理论认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交往中,极化效应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辐射效应,这会导致烟台的人才、资源等要素的流失。其次是跨海通道建设过程中会给烟台的生态环境、地质稳定造成一定的压力。同时因为跨海通道大运量、全天候的缘故,很多的轮渡公司将会遭受打击。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后,烟台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会因此有较大发展,产业结构将会出现新的变化。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后,烟台临港工业会进一步发展,空间上会扩大范围,行业的种类也会增多。再者,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后,烟台将成为南北经济联系的要道,物流业也会进一步发展,烟台各个港口将成为集装箱和大宗散货中转的基地[19]。
由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后,烟台产业结构及产业空间布局都会发生变化,所以相关部门应做好调整规划,尤其是临港产业的发展规划,应把工作重点放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机械、化工产业上,延长临港产业链,形成优势产业群落,努力把烟台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石化基地和东北亚的物流中心[20]。
[1]华东师大“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参考资料”
[2]巴朗斯基,经济地理学上的位置[M],1959
[3]胡兆亮,论地理位置,中原地理研究[J],1985,4(2):9-16.
[2]地理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
[3]修春亮、程林、宋伟,重新发现哈尔滨地理位置的价值:基于洲际航空物流.地理研究[J],2010,29(5):811-818.
[4]杜小军、柳新华、刘良忠,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36-39.
[5]李凤霞,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烟台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公路,2009,(10):131-134.
[6]张云伟、韩增林,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环渤海区域的经济社会影响[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9):80-82.
[7]李凤霞、吴爱华、柳新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投资的经济贡献分析[J],公路,2007,(6):118-121.
[8]杜小军、柳新华、刘良忠,渤海通道推动商品贸易发展的积极作用[J],商业研究,2010,(393):19-22.
[9]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课题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10]赵宏,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1]魏礼群、柳新华、刘良忠,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2]柳新华、刘良忠,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环渤海经济发展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影响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3]宋炳良,港口内陆空间通达性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J],经济地理,2001,21(4):447-450.
[14]柳新华、刘良忠、侯鲜明,国内外跨海通道发展百年回顾与前瞻[J],科技导报,2006,(221):78-89.
[15]刘良忠、柳新华、徐清照,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创新模式——山东和辽东半岛次区域优先发展带动战略探讨[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25(4):43-50.
[16]柳新华、刘良忠,跨海通道与日本经济[J],现代日本经济,2006,(149):56-60.
[17]李平、曹小曙、徐旭穗,港走廊通达性及其空间格局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2006,45(3):100-104.
[18]柳新华、徐清照、刘良忠,抓住机遇启动内需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规划与建设[J],科学管理,2009,(1):31-33.
[19]胡燕,谈谈经济地理位置的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版,1994,15(4):81-85.
[20]杨东升,区域地理位置及其对区域性质与开发的影响[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4(3、4):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