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绪论课教学探讨与实践
2011-03-19张建云潘华英
张建云,潘华英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有机化学绪论课教学探讨与实践
张建云,潘华英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有机化学;绪论课;教学目的
化学是卫生职业类院校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而有机化学在药学、检验、营养等相关医学类专业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年教学实践证明,若学生有机化学学得不扎实,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学习。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师能否精心组织和认真上好绪论课有很大关系。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1],教师若能在第一堂课激发学生求知欲,将学生引进化学知识的殿堂,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简述有机化学史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学生从历史角度了解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著名化学家付鹰教授曾说:“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2]”有机化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有着自己的发展过程。我们在介绍有机化合物概念时,可从有机物在自然界的存在及最初从“有生机之物”中分离得到讲述有机物名称的来历;从人们对有机物的认识过程和拉瓦锡的燃烧试验讲述有机物组成元素及现今定义。这样讲授利于学生理解有机化合物这一概念。
1.2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有机化学史是一部记载了化学家实践的历史。从它的发展来看,每一成就的取得,都是许多化学家为之奋斗的结果。如18世纪中叶大多数人认为有机物不能通过无机物得到,而生物体中有一种神秘的“生命力”,只有它才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这一唯心主义观点一度使有机化学研究停滞不前。1828年,德国化学家魏勒用氰酸铵(无机物)制成了尿素(有机物),这一成就的取得宣告了“生命力”学说的彻底破产[3],是有机化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继而1848年德国可尔培合成了醋酸;1854年德国柏脱勒合成了脂肪[4];1861年俄国布特列罗夫合成了糖类;特别是1965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有机化学得到空前发展;到如今,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有机物。可见,有机化学史也是一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史,它能使学生明白科学成果的取得需要辛勤的汗水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此外,我国古代对天然有机物的利用,如在植物染料、酿酒、制醋、中草药、造纸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为人类科学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科学成就是一卷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爱国主义教育篇章,将大大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鼓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学习。
2 把握绪论课教学目的及内容安排
2.1 教学目的
绪论课是一堂目的性教学课。纵观国内有机化学教科书,其绪论一章的内容,大多是围绕什么是有机化学及为什么要学习有机化学编写的,进而引出本课程的作用及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4]。通过学习绪论课,可使学生了解教材特点,学科发展历史及前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总体课时安排、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学习方法、考核方法等内容;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主动配合教学,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1]。
2.2 内容安排
虽然绪论课是整个学科的简介课,但并非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冗长繁多、杂乱无章,这样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无从下手。所以我们在讲解绪论课时要紧扣课标,根据本课程特点及与专业的联系精炼教学内容。笔者将内容安排如下:(1)以有机化学发展史为主线,阐明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的涵义;(2)以有机化合物特性引述有机物结构理论要点;(3)以有机化合物分类提示教材知识结构;(4)以有机化学和相关医学的联系说明学习有机化学的必要性;(5)以有机物和无机物差异介绍有机化学的学习任务和方法。通过绪论内容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明白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主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1];教材整体随章节顺序,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由简单到复杂;内容有很强的系统性,只要掌握每一体系具有代表性的1~2种化合物,就可以推出该体系其他化合物的相似性质。这样可以做到课前有目的的预习,课后有目的的复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重视知识程序设计,精心取材,循序渐进
3.1 精心取材,由浅入深,从易到难
精心取材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功,应利用知识迁移规律,从已知引出未知,从易到难。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同属一门学科,新课内容的引入可从自然界物质的分类、存在开始,从无机物讲到有机物[5];在讲述有机物特点时,首先提出无机物食盐,让学生回忆其常规性质,再以较熟悉的有机物蔗糖为例,启发学生以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现象和食盐作比较,最后列表加以总结,易于学生接受并完成这一学习目标。
3.2 以旧攻新,分散难点,步步扣重点
课堂教育关键在于精讲多练,讲清概念,突出重点。绪论中的重要概念、理论是本门学科的知识基础,而较抽象的新概念往往难以被学生接受。因而,要将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发生点,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吸收新知识,化难为易,分而攻之。如碳的四价理论是有机分子结构理论的核心之一,贯穿于整个有机化学知识。为强化这一概念,可先启发学生从已学过的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着手,使学生明确碳原子在周期表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碳原子只能以共用电子对的形式和其他原子结合形成四个共价键,再过渡到甲烷等有机分子实例;当讲述碳原子间的结合方式和连接形式时,无论是单键、双键、叁键结合还是形成链状、环状,都要强调指出:万变不离其宗,碳原子始终是四价的;在有机分子结构式、简式书写中再次提醒学生注意运用碳的四价理论,为学生正确认识、书写各种有机分子结构打下坚实基础。
3.3 难易有度、掌握分寸,以够用为原则
根据青少年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当学生经过一定努力就能学到新知识时,他们会沾沾自喜;相反,当通过较大努力都学不会、掌握不了新知识时,他们会感到沮丧。前者自然会产生学习兴趣,后者则会无所适从、自暴自弃。对此,教师除了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外,还要在讲授知识的内涵、外延时,以“课标”为准绳,扣牢学习目标,使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问题不易在绪论课上讲深、讲透,只要能抓住有机分子结构的几个要点,使学生对有机分子结构有一些初步认识即可。对新知识深度、广度的把握并不等于束缚学生思维。相反,适当的“悬念”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乐于学习。
4 注意强化学科目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有志定有趣,有趣必有志;趣以志生,志能生趣。”新设学科的绪论课是向学生进行目的教育的迎新课。除了展示课程设置、必要的知识背景外,还必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阐明与专业及相关学科的联系,使学生明白学习的必需性和必要性。为此,有机化学绪论课可根据不同专业列举一些学生较熟悉的有机物在生物体内的一系列变化、常用有机药物、人体所需的三大营养物质等,指出有机化学是医学研究必备的基础理论,是专业课学习的基础。虽寥寥数语,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有目的、有具体目标、有兴趣和有责任地学习。
综上所述,绪论课在整个学科教学中具有特殊的教学地位和重要意义,它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对教师与学生在今后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配合以及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分析绪论课的教学特点和方法,上好绪论课。然而,能否把握好绪论课教学内容,以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还与很多因素有关。教师若能以端庄的仪表、亲切的教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合理的板书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将更能使学生“亲其师而重其课”[4],使教与学同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1]殷焕顺.有机化学绪论课的重要性[J].广州化工,2007,35(2):61~62.
[2]何伯珩.理科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5:16~17.
[3]张发庆.有机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王广珠.如何讨论有机化学绪论课[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9(6):54~55.
[5]高鸿宾.有机化学简明教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G420
B
1671-1246(2011)05-0071-02
江苏省2006年度卫生厅医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资助课题“三年制检验、药学、营养专业化学类课程标准定位与教学方法研究”(J20063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