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下入路中心静脉置管术721例分析
2011-03-19陈永娟
陈永娟
(广西北流市人民医院,北流市 537400)
中心静脉置管广泛应用于输液、监测中心静脉压、化疗、静脉营养和抢救危重患者,它能长时间保留置管,方便临床工作,减轻患者痛苦。但中心静脉置管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大部分医院由麻醉师或经过培训的医师进行这项操作[1]。而在我们基层医院,麻醉师少,工作多,紧急时无法请到麻醉师,影响危重病人抢救。我院2006年派出2名护士学习深静脉置管,组成的深静脉置管小组,设立组长一名,组员5名,负责全院的深静脉置管及置管后护理指导。自2007年至2010年共置管721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21例,其中男483例,女238例,年龄2~98岁,置管保留时间最短2 d,最长18个月,平均22 d。病情危重需监测中心静脉压452例,周围静脉穿刺困难者121例,化疗106例,腹部手术后禁食行胃肠外营养42例。721例患者均采用美国ARROW单腔或双腔中心静脉导管。
1.2 深静脉置管小组成员的组成 2名护士外出学习回来后先在临床开展工作,一年后开始培训护士2名,根据临床需要逐渐培训4名护士,现我院深静脉置管小组成员6人,要求每个成员每年至少操作50例以上,否则将退出小组。
1.3 方法 ①了解病情、凝血四项的化验结果,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签署深静脉置管同意书。②备齐用物至病人床旁,向患者解释,取得患者的配合。③患者上半身暴露至乳头,去枕平卧,不能平卧者取半卧位,头转向对侧,双上肢平放于身体两侧,穿刺侧肢体掌心向上稍外展;选锁骨中点下缘1~2 cm范围作穿刺点。④以穿刺点为中心,用2%碘伏消毒皮肤,消毒范围大于15 cm×15 cm,共消毒2遍,打开穿刺包、戴手套,助手打开中心静脉导管包装,放于穿刺包内,用肝素盐水冲洗导管、导丝,穿刺针内抽适量肝素盐水备用。⑤铺巾,抽取2%利多卡因5 mL在穿刺部位做皮内与皮下浸润麻醉,方向指向胸锁关节上1 cm,试穿刺锁骨下静脉,以探测深度、方向。⑥术者持穿刺针,针头斜面向下,从穿刺点进针,先抵向锁骨,再使穿刺针紧贴锁骨下缘边进针边回抽,针尖指向胸锁关节上1 cm,一般进针3~5 cm可抽到暗红色回血,这时左手固定穿刺针,测压压力不高,测压针显示无血液喷出,右手从穿刺针中心孔送入导丝到三个刻度标志处(约30 cm),拔出穿刺针,若使用双腔导管,则用扩张器扩皮后拔出,单腔导管不需扩皮,沿导丝送入静脉留置导管,右侧送入13~15 cm,左侧送入14~17 cm,儿童根据年龄送入8~12 cm;退出导丝,抽尽管腔内空气,用肝素盐水行脉冲式封管后夹闭硅胶管,接上肝素帽。⑦在离穿刺口约0.5 cm处套上导管固定夹,并用针线缝合固定于皮肤上,再次消毒待干,用10 cm×12 cm透明敷料覆盖,写上置管日期,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
2 结果
721例病人,696例一次穿刺成功,12例2次穿刺成功,4例3次穿刺成功,4例一侧穿刺不成功换对侧穿刺成功,3例误入动脉拔针按压后再穿刺成功;出现气胸3例,2例穿刺不成功改为股静脉穿刺,1例失败后家属不同意再置管。成功 716例,成功率 99.3%,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6.5%。
3 讨论
3.1 锁骨下静脉置管由经培训后的护士操作,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我们成立中心静脉置管小组,由有经验、操作熟练的护理人员操作,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时、穿刺后的并发症,保证病人安全。研究表明[2],熟练的技术、规范的操作以及置管后的导管维护对降低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在96.5%,总成功率达99.3%,与文献报道一致[3]。
3.2 穿刺是否成功与选择穿刺点是否合适关系极大。大家都共识要首选右侧,因右侧胸膜顶较左侧低,刺破胸膜发生气胸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左侧有胸导管走行,如穿刺不慎损伤胸导管,可引起淋巴漏,右侧不成功或有禁忌可选左侧。我们选锁骨中点下缘1~2 cm处为穿刺点。穿刺针既易越过锁骨不易误伤肺尖,又能刺入锁骨下静脉。此穿刺点,在谭冠先教授近年的专著中得到肯定[4]。对于穿刺点的选择,我们认为不同的体型略有不同:普通体型穿刺点在锁骨中点下1.5 cm;肥胖体形穿刺点选择在锁骨中点下2 cm,易过锁骨底;消瘦体型或有慢支病史的患者,穿刺点在锁骨中点下缘1 cm再外偏1 cm,这样可减少误入动脉及气胸的发生,因慢支患者长期呼气性呼吸困难、肺尖上抬,选择穿刺点应稍上1 cm,减少穿入胸膜顶的风险。
3.3 要熟练掌握负压进针的要领,边进针边回抽,使注射器内形成负压,一旦穿入静脉立即有血回抽到注射器。这时不可再进针以免穿破静脉后壁。我们进针时针尖斜面向下,除可减少穿破静脉壁的风险外,还可避免导丝送至颈内静脉导致导管送入颈内静脉的风险,本组病例无1例误入颈内静脉。
3.4 锁骨下入路中心静脉置管,因局部平坦,卫生条件好,易于固定和消毒,且不影响头部和四肢的活动,输液不受颈部位置的影响,故污染少,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低,但气胸发生率较高,kincaid等报道为1.9%[5],国内报道发生率一般低于0.5%[6,7],本组发生率为0.42%。3例气胸患者仅1例需外科引流,2例因肺受压面积少,未作胸腔闭式引流,3 d后复查气胸消失。故笔者认为只要操作得当,气胸发生率还是很低的,一旦发生,只要及时处理,也不会危及病人生命。
总之,锁骨下入路中心静脉置管操作者必须熟知解剖结构,严格掌握其适应证,操作熟练,杜绝反复穿刺,对每例患者要有个体化方案来选择置管途径;完善医患沟通,使患者能知道最好的配合方式,从而把并发症的发生率降到最低[8]。
[1] 赵林芳,冯金娥,钟泰迪,等.我院深静脉置管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233-234.
[2] 宋 宁,王欣然,韩斌如.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防护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66-267.
[3] 庞德春,廖振南,范海鸥,等.三种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病人的比较研究[J].微创医学,2009,4(3):241-243.
[4] 谭冠先.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术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4-116.
[5] Kincaid EH,Davis PW,Chang MC,et al.“Blind”placement of long term central venous devices:reports of 589 consecutive procedures[J].The Americam Surgeon,1999,65(6):520-524.
[6] 方 机,罗光辉,李忠华,等.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改进的解剖依据和临床验证[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2,20(3):235-236.
[7] 屈清荣,阎保君,张忠玲.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方法的改进[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2001,36(2):196-197.
[8] 杨晓春,吴成平.2种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4):47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