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地域拳种的生存与发展
——以湖南梅山武功为例
2011-03-19武文杰
武 文 杰
(苏州科技学院体育部,江苏 苏州 215000)
湖南梅山武功源于新化(古称梅山),故以“梅山武功”命名。新化横阳山(包括现今孟公、鹅塘、西河、太阳、太石等乡镇)一带村落有习武、练武、好打之传统,过去周边县域村落常有民众来新化横阳山一带拜师“学打”。“打”指的就是当地的梅山武功,据《湖南武术史》[1]和《湖南武术拳械录》[2]记载,梅山武功具有清晰、有序的源流,有较为完整的拳理和独特的演练风格,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历史传承人,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地域拳种。梅山武功有77个拳械套路,包括拳、刀、棍、铁叉、钯、锏、梭镖、流星、凳拳、桌拳、单操等,在湖南梅山地区一带(新化、安化、邵东、新邵、溆浦等)有较大的影响。
1 地域文化对地域拳种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3]。地域,不但是自然地理概念,而且是与人的活动紧密相连的文化概念。地域由地形、地貌、自然气候特点和活动于其间的人所赋予的人文特点两部分组成。只有当人活动于其中,休养生息,创造、形成群体社会,自然地理变成了人文地理,地域与文化联系在一起,地形地貌才有了它特殊的意义。地域首先影响人的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而影响民族的心理性格[4]。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经过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与发展,最终形成特定的文化特征。
地域文化主要是在地域内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某个民族、某个人类群体生存地的物产资源、经济状况、历史遭遇、气候情况等决定着当地的文化特点。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一方百姓创造一方文化。水土因素、自然环境状况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更具决定性5]。例如湖湘文化就是以湖湘地区特定的地域环境与人文传统为依托,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及人们之间对象性关系而形成的具有本区域特色的文化结构体系,[6]湖湘文化的历史积淀也就造就了湖南人“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7]的湖湘精神。地域拳种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不同地域人文和地理环境影响,因此也就具有不同地域特色。形成和发展于湖南新化的梅山武功,便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拳种。湖南古称“三苗”之地,南达五岭,北界重湖,地势向北倾斜,湘、资、沅、澧注入洞庭,境内山岭纵横,地形复杂险要。地处湖南中部的新化县,古称梅山,远古时期的梅山“地方千里,广谷深渊,高岩峻壁”,资江河水贯穿其中,生活在这里的远古居民源自于“三苗”,古称梅山蛮。“三苗”是湖南境内最大的部落,在常年的部落战争中逐渐衰落,随后在湖南境内形成“苗蛮”集团,据《吕氏春秋5召类》记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旧时梅山蛮“食则燎肉,饮则引藤,衣则斑澜,言语侏离,出操戈戟,居枕铠弩,刀耕火种,摘山狩猎”,旧不与中国通,不与汉民交通,其地不得耕牧。古梅山蛮远古时期,就是在这种险恶环境中过着与外界隔离以捕鱼、狩猎为主的原始生活。正是这种艰苦的地理环境、残酷的战争造就了古梅山人勇猛顽强、不惧凶狠的性格,梅山武功就是依靠古梅山险恶的地理环境和蛮横、尚义、善武、好斗的民风习俗,形成了古朴、强悍的套路风格,也体现出“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的湖湘精神。
2 地域拳种受地域文化影响的表现
2.1 地域性
任何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都是它的地域性。我国地域拳种由于受到不同地域的山水、动植物、地理环境、特定气候的影响,更有其显著的特色。梅山武功在新化地域产生、形成和流传,由于受古梅山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梅山武功套路短小精悍、动作紧凑、豪放、勇猛、刚健有力、朴实无华,招招都能体现古梅山蛮狩猎、杀敌的生活痕迹。套路中多以手法为主,不善跳跃,以马步桩功居多,演练时讲求稳打稳扎,给人以强悍的风格,技击运用时,讲求靠身短打,给人勇猛蛮横的感觉[8]。梅山武功还具有浓厚的方言文化色彩。梅山武功在清朝后期形成了许多拳谚、歌诀,当地的一些俗谚俚语也出现在这些拳谚、歌诀中,虽没有形成系统地文字理论,但是体现了当地的民间文学色彩[9]。如“好打就是闪电亨,四肢相议不倒身”、“上打雪花盖顶,下打雷火烧天”、“猛虎最(罩)猪”、“雷打空心树”、“月里斩刀”、“五雷下界”、“竹山牛烈(摆)尾”等,[10]这些术语晦涩,令外人难以领悟,但却体现了当地的本土文化特色。
2.2 民俗性
地域拳种主要在特定地域流传,它是为特定区域民众创造、传承和享用的一种融入和依附于该地域风俗习惯之中的民间武术项目。因此,它总是和特定地域的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相联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域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及心理形态,对特定的族群而言,它是非常重要的,它与包孕它的民俗一起,起着传承、延续、发展人类自身的重要作用[9]。梅山武功是当地民众开展娱乐活动的精神载体,长期的开展成为了当地民众民俗活动的一部分。梅山武功的民俗活动主要有:(1)拜师仪式。当地拳师收徒注重拜师仪式,要求徒弟向师父跪拜叩头,还要写投师约,徒弟在投师约中要写明承诺,讲武德、遵武规、尊师重教、尊老爱幼、不欺凌怕恶、不背叛师门等,投入师门以后,逢年过节要看望师父。(2)舞龙耍武。每到春节,当地一些村落龙灯会就会组织一班拳套人马,腰扎带,随龙表演梅山武功,有时会遭到其它村落村民“团龙”,提出比试梅山武功,这时双方派出拳师,轮番上场演练梅山武功。(3)“教打”、“学打”。当地有很多职业把式(拳师),常年以教梅山武功为生,每年农闲之际“开厂教打”(办武术班,教梅山武功),时间为四十天,“学打”(学梅山武功)多为村民和小孩,他们常自发组织拜师“学打”,把式们有时会应外地人邀请去邻县村落“教打”。
3 地域拳种对地域社会发展的影响
3.1 承载、传递地域文化
地域拳种既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地域文化传播和渗透的载体,它既对先辈文化进行承载,又对后续文化传递和构建发挥作用,并影响和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梅山武功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形式,涉及的不仅仅是肢体活动,还涉及到与当地民俗、思想、行为有关的文化符号和象征偏好,表达了村民的生活情感,展示了村民的抗争精神。梅山武功拳谱中的动作名称、术语具有浓厚的方言味,承载着当地梅山蛮曾经的生活习俗。梅山武功套路繁多,内容丰富,既有徒手套路,又有器械套路,还有功法技击,它们来源于古梅山蛮的生产、斗争实践,承载着古梅山蛮的生产斗争经验和抗争精神。这些信息、文化符号又通过村民开展的梅山武功活动向村民传递着梅山蛮的尚武性格,使村落尚武文化得以延续。
3.2 教化、塑造民众个性
人类创造文化,文化又教育、塑造着人类。作为地域文化的地域拳种能通过不同的形式影响人的成长。古梅山蛮在艰苦的环境中,为了生存需要,创造了许多军事武技,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环境变化,这些武技又演变成贴近梅山蛮生活的梅山武功。当地村落的尚武思想、尚武风格、尚武行为随梅山武功的流传而成为村落文化的一部分,村民也往往通过习练梅山武功,标榜自己拥有这种思想、风格、行为,显示自己身份,至今当地蛮横、尚义、善打、好斗的个性在梅山武功套路演练和技击对抗中都能体现出来[8]。
3.3 提供娱乐、防身手段
地域拳种在特定年代和阶段为人们提供了娱乐和防身手段。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梅山武功成了村民余闲之际进行娱乐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手段,满足了那一时期村民情感宣泄、心境调节的需要。“把式”每年的“教打”给村民和小孩提供了交流平台,使他们互相认识、结交伙伴,并从交流中得到快乐。村落每年举行舞龙武术表演,为村民提供了娱乐机会,村民通过对表演者拳架和功力评论,达到交流、渲泄情感的目的。特别是在“团龙”武术活动中,村民更是通过双方你来我往的梅山武功拳套,比试和那略带挑衅的“团龙”行为获得感官上的刺激。另外,在尚武氛围浓郁的新化村落,村民的防卫意识很强。由于当地村民打斗行为时有发生,如田间放水,村民往往为了自己水田利益,互相发生争吵,有时一句话不和就动用武力,甚至使用锄头、扁担等农作工具,所以很多村民为了防身每年都要拜师习练梅山武功,用他们的话来讲,“学点功夫防身,保自己”。
3.4 增强村落凝聚力
在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自给与生活的单调,使得群体的互补性、融合性较差,要将一个非有机的社区整合为稳定的群体,就需要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习俗与紧密的关系网络建构,这就需要通过组织活动来达到这一目的”[14]。地域拳种作为地域大多数民众“集体潜意识”的地域“隐性文化”[15],对维系民众的群体意识起到了促进作用。梅山武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村落的发展。当地村落尚武民风因梅山武功流传而得到延续,而村民更是在一些梅山武功活动中获得荣誉感和耻辱感。如舞龙活动中,一旦自己村落布龙被其他村落村民团住,并且提出比试梅山武功时,往往会刺激本族群、村落村民的荣辱感,也促使着参与这些活动的任何一个人,在情感上实现着族群、村落认同,并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面对生存环境,从而维系族群、村落的生存与发展。“村落体育构成的各种事件,最容易成为社区记忆,并成为村落传承的某种象征,从而凝聚社区的精神”[11]。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梅山武功的开展为当地村落凝聚起到了推动作用。
4 地域拳种生存与发展路径
4.1 地域文化旅游开发
随着社会的进步,地域特色逐渐成了不同地域人们休闲旅游时最为关注的人文景观,政府部门也纷纷把反映本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一些自然景点结合开发,向外人展示。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地域拳种的文化特色优势,与自然景观资源结合共同开发民间文化旅游项目,并打造区域性文化旅游品牌。各地域要借助本地自然景观资源优势,选择开展富有民族特色、地方风情的地域拳种活动,如搭建擂台进行拳种绝技表演、拳种技击对抗表演等,还可邀请游客参与进来进行学习、交流,让他们在感受到自然山水风光美的同时,还能领略到地域文化,这样既发展了旅游事业,又宣传、推广了地域文化。地方政府部门要为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地域拳种的结合开发创造条件,政策上给予支持,并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充分挖掘整理本地民间武术文化遗产资源,将地域拳种的开发与本地民族节庆活动、自然景观、其他人文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制定旅游线路,进行文化包装。通过宣传造势,努力打造民间文化旅游线路,逐步开展地域拳种功法、技击、健身培训、信息服务及民间武术特色器械、特色服饰等方面的产业开发活动,形成包括民间武术文化在内的区域性民间文化旅游产业。在梅山武功的发源地新化,目前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正在采取措施,规划当地文化旅游项目。他们通过申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梅山武功人文价值,确定把梅山武功作为该县的文化标志性产物,并与当地梅山龙宫、紫雀界梯田、蚩尤故里等自然景观建设结合起来共同开发,在政府、社会力量、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报刊、电视、招牌广告等各种宣传途径,积极向外推广具有古梅山蛮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在湖南及周边地区产生了较好影响,互相带动了发展,也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全力建设,力争把梅山文化打造成湖南湘中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旅游品牌。
4.2 本土文化情怀与民族情感培养
在西方文化不断冲击我们精神生活的今天,地域拳种应该充当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传播,培养本土文化情怀和民族情感的文化载体。地域拳种是地域文化的历史结晶,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民族精神。因此,我们要以地域拳种为载体,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到民间武术活动中来,通过地域文化灌输,培养本土文化情怀和民族情感。各地域要借助学校教育优势,将地域拳种推广到学校教育中来,通过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对地域文化产生自知,进而形成充分自信,并最终达到自觉。要积极利用现有的国家政策,大力开展地域拳种文化教育。一方面,要有选择地把一些适宜进入高校开展的地域拳种纳入高校体育专修和选修课中,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系要根据社会需要,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承担培养地域拳种“活“态传承人的任务。各地高等院校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优秀的本土武术拳种,作为校本体育课程开发,以培养学生本土文化情怀。另一方面,积极开发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要积极地把一些本土优秀武术拳种项目选纳到体育课程中来,使学生能区分哪些地域文化是应该继承的,哪些是其民族特有的,这样既可以减轻学校经济负担,又可促进学生本土文化情怀的建立,要积极开展校园武术文化活动,着力打造校园地域文化氛围,以促进学生参加地域拳种活动积极性的提高。要以地域拳种为载体,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民间武术文化活动,如各种形式、各种规格、各种档次的比赛,积极营造现代环境下的传统氛围,使地域拳种有一个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现代生态环境。在新化,梅山武功对当地民众产生本土文化情怀和地域民族情感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当地至今流传着“不会梅山功,愧为新化人”的说法,当地很多人,特别是年老者更是以梅山武功自居,可以想象梅山武功对当地人的思想、情感影响之深刻。当前,为了更好地促进当地新农村建设,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一些措施,通过开展多种梅山武功活动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如新化县全民健身周梅山武术展示会、新化县梅山旅游文化艺术节大型梅山派绝技武术表演,新化县中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及其他大型文体活动梅山武功表演等,这些活动扩大了梅山武功的影响,对当地不同年龄阶段民众在建立本土文化情怀和民族情感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当地体育局、教育局正在采取措施,号召当地各学校积极开展梅山武功教育活动,通过向当地中小学校推广梅山武功来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情怀和民族情感。
4.3 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
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地域拳种还要充当为后代传承、积累、构建民族文化的载体。但在西方文化、新生文化不断冲击的今天,我们同样也要保护地域拳种,保护和传承同等重要。目前,梅山武功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梅山武功正逐渐远离新一代村民的生活视野。尽管当地尚武氛围仍然存在,但如果不采取手段保护和传承,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梅山武功便会湮灭于社会发展潮流中。我们知道,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实施,一些地域拳种已纳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如少林武功、武当拳等,但这仅仅是少数,还有很多地域拳种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因此我们要积极挖掘各地民间武术文化遗产,积极申报不同等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各地域要借助文化遗产申报之机,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挖掘整理成果资料进行数字化信息技术处理,并及时组织力量做好对本地区地域拳种开发研究工作。要保护地域拳种,我们还要加强对地域拳种的立法研究,要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从体育角度、文化角度、知识产权角度来给予法律保护,以地方性法规、条例配合国家法律、法规实施,强调民族主体权利优先,兼顾个人主体权利,采取防御性与救济性法律保护综合措施,最终构建起法律保护立体模式[13]。要传承地域拳种,还需要多途径、多层次培养传承人。一方面要扶持现有的民间传承人,给予他们传承的法律地位,赋予他们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给予应有的资金资助,以调动他们的传承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通过高等学校体育院系和体育院校武术教育培养专门的民间武术传承人才,特别是一些民族地区高校体育院系,要承担起培养地域拳种传承人的责任,通过这些专门人才的培养,让这些人才担任中小学校老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以促进地域文化的推广、传播。目前,新化县的梅山武功通过当地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已成功入选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地有关部门正在全力采取措施,力争使梅山武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也已将梅山武功纳入体育教学中,成为该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选修课目之一,另外当地许多武术教育、科研工作者已开始对梅山武功进行多方面的研究。这些都将促进梅山武功的保护与传承进程。
5 结语
地域拳种受地域文化影响,在地域发展中获得滋养,同时又不同程度地促进着地域社会发展。今天,我们要从民族文化发展高度看待地域拳种的生存与发展,各地要结合地域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措施,通过不同途径来创造适合地域拳种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使地域拳种能得以持续流传。同时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辩证看待地域拳种的生存与发展。事物有生有灭,有的消失,有的变成另一种形式存在,因此对待地域拳种,我们不要妄加论断拳种生命力如何,而是要根据现实环境和拳种自身条件,积极主动地、实事求是地采取客观措施,创新拳种,给拳种以新的生命力和价值。(2)深入研究。基于地域拳种的独特性,呼吁更多武术科研工作者加入到对不同地域拳种的实地研究中来,为拯救文化遗产做有针对性地实质研究。(3)加快和深化管理体制。要认识到政府对民间武术管理的失衡是导致民间武术边缘化和濒临流失的重要原因,政府要加强对地域拳种的宏观调控,引导民间武术发展,要做好资产监管,鼓励、发动、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民间武术文化产业的投入和运作,要加强对民间武术社团、组织的纵向管理,要充分调动它们的积极性,发挥它们的组织协调作用。(4)构建和完善保障制度。制定与完善有关保障制度有利于民间武术文化价值的实现。各级政府应根据相关国家法规、条例和文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工作意见和工作条例,同时要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通过相关配套政策来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地域拳种开发的积极性。
[1] 《湖南武术史》编写组. 湖南武术史[Z].湖南省武术挖掘整理内印资料,1990.82~83.
[2] 《湖南武术拳械录》编写组.湖南武术拳械录[Z].湖南省武术挖掘整理内印资料,1992.38.
[3] 张玮.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J].特区经济,2006(2):292.
[4] 龙长吟.民族文学学论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31~45.
[5] 刘德龙.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5~9.
[6]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65,71.
[7] 何启君.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366.
[8] 梁海雄,谭克理,陈永辉.对传统尚武村落尚武风气的考察与分析——以湖南新化孟公村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2):182~185.
[9] 魏志英,陈永辉,谭克理.湖南新化梅山武功的社会价值[J].体育学刊,2009,16(12):91~95.
[10] 陈福球.打手歌诀(拳谱)[O].手抄本.
[11] 罗湘林.对一个村落体育的考察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6,26(4):86~95.
[12] 陈永辉,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3):75~80.
[13] 吴天佑.湖南省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