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信息化对高校竞技体育的影响
2011-03-19王永安沈时明
王永安,沈时明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1 信息社会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形态从生产方式上可以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1]。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社会生产方式经历工业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信息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社会战略资源由物质资源向信息、知识资源转换。传统的工业社会模式是以无限的能源、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它带来了诸如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粮食短缺等诸多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对人的自身健康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威胁。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导致人类脑力劳动日益增加而体力劳动日益减少;生活方式的转变,使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行为方式的日益复杂化,使人类产生许多致病行为模式和不良疾病行为;人际交往的渐进式淡漠,使人类不得不面临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社会生产模式,是以更少的物质资源消耗和更多的知识或智力的投入为基础,创造产生价值的信息,以此获得高效、健康、持续的经济增长。信息的生产、传播、分配、消费,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是信息化过程的显著特征。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使经济增长模式由工业社会的劳动密集型向信息社会的知识密集型转化[2]。这种转变将更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在知识密集型的信息社会里,竞技体育通过信息的生产、传播、分配和消费全方位的进入社会领域。信息生产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竞技体育已经具备了信息化生产的特点,信息传播设备的广泛应用,为竞技体育信息的传播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信息市场交易机制的建立,为竞技体育信息的分配提供了重要载体,而人们信息需求的日益增长,是竞技体育信息消费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化是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
2 信息社会竞技体育的社会特征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文明社会里,竞技体育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方法不断完善,影响也不断扩大,其过程的对抗性、动作的艺术性、竞争的公平性、结果的未知性、规则的规范性等都深深的吸引着社会大众,竞技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东西方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过程看,竞技体育经历了由玩耍(play)→游戏(game) →竞技体育(sport)的发展过程,竞技体育的发展与人类不同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3]。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被认为是人类从古代文明进入现代文明的开端。深刻认识竞技体育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社会特征,可以更好地把握竞技体育的本质和规律。
2.1 工业社会竞技体育的社会特征
总体来看,现代的竞技体育运动是随着大工业的生产发展逐渐成熟起来的。在工业化社会,人口逐渐由农村向城市聚集,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极大的促进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工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带来的竞争意识也史无前例地融入人们的价值观念中,现代竞技体育在激烈的竞争意识为标志的现代工业文明激发和膨胀了的人类本能对自身极限能力的追求欲和人类对社会荣誉的崇尚和渴望中产生[4]。为适应工业化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竞技体育的产业化不断推进,各种体育实体、体育组织和体育俱乐部纷纷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来经营体育产业,竞技体育赛程的安排、赛会的组织、广告宣传、电视转播以及明星代言等无处不渗透着商业化的气息,现代竞技体育从内容和形式上已经深深地烙上工业化社会的痕迹。
2.2 信息社会竞技体育的社会特征
当前,我国在工业化道路上正迈入一个新的台阶,虽然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我国各地区工业化的进程不尽相同,如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已经逐步实现了工业化,而西部地区还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尽管如此,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生产方式正在逐步向以信息生产、传播、分配、消费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社会迈进,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间工业化的社会形态和信息化的社会形态将长期并存。但是社会的信息化和社会的工业化却并不是简单对立的,由于信息化是一种更高级别的生产方式,当社会生产方式在转型期发生式微式渐变时,社会信息化的变革也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悄悄地展开,因此,即便目前在我国西部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地区,信息化的浪潮也已经融入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具有深刻工业社会烙印的社会文化现象,虽然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来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但是它也不完全是社会形态的附庸。在工业社会中,竞技体育以彰显自身的硬实力为目的,进入信息社会,竞技体育不仅仅是自身硬实力的强力凸现,它也将更注重自身软实力的广泛传播。随着信息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竞技体育的资源将会以信息生产、传播、分配和消费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此时,竞技体育经过信息媒介的信息化处理,以有价值的信息形式更加便捷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在欣赏高水平的竞技体育的同时,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更加高涨的热情投入到群体性的健身运动中,从而实现体育的和谐发展。
3 工业化进程中我国竞技体育信息化的特征
市场化是竞技体育信息化的重要体现。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大召开前,我国工业化道路实行各产业协调发展、突出科技进步作用的工业化战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实行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并以“奥运争光计划”为导向,集中优势资源并在竞技体育内部实行统筹配置,实现了竞技体育硬实力的稳步提升,这一点可以从近几十年来我国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以及其他高水平的世界单项体育比赛上取得的成绩得到诠释。在当前我国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条件下,党的“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而且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社会,社会的产业化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市场化。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竞技体育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部分竞技体育项目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因此,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方式也逐渐由国家统筹配置向以国家统筹配置和部分以市场配置相结合的方向发展[5]。当然,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各竞技体育项目的受众程度不同,要使每一个竞技体育项目都走市场化的道路还相当困难。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部分竞技体育项目以“举国体制”实施国家统筹配置资源的模式和部分竞技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有一定市场化基础的项目继续施行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将长期共存。而竞技体育这种非均衡发展的现状,决定了未来我国竞技体育信息化进程的非同步性。
1964年,东京奥运会首次通过卫星全球电视直播奥运会的比赛盛况,这无疑是竞技体育在工业社会里的一次飞跃。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竞技体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信息化的一次有效试验,科技奥运带来的并不仅仅是比赛场馆和运动设备的现代化,它更是一次以科技为依托的竞技体育信息化的革命。竞技体育通过广电媒体、计算机网络、手机通讯、报刊杂志等信息媒介全方位的信息化生产,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生动和便捷的竞技体育信息,使信息消费成为一种新的尝试。无疑,信息化的竞技体育在进一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使人们关注体育运动、关注自身健康的热情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4 高校竞技体育信息化对高校发展的影响
4.1 美国高校竞技体育信息化的重要启示
在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美国,高校本身和社会非常注重竞技体育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高校和媒体的互动为竞技体育的传播发展奠定了基础。如在无线电技术和电视机的诞生之时,美国的媒体就开始转播高校之间的竞技体育比赛。随后,一些水平较高的校际比赛在电视转播中闪亮登场。电视转播的比赛具有无可比拟的生动性,观众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欣赏到精彩的体育比赛以及自己崇拜的体育明星。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竞技体育比赛在满足美国人精神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已经成为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6]。高校竞技体育借助媒体的传播,不仅扩大了高校体育在美国大众中的影响力,而且学校和媒体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学校在收获荣誉、提高社会地位、提升社会知名度的同时,也吸纳了足够的资金;媒体不仅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同时也创造了客观的经济效益。
4.2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信息化对高校未来发展的影响
高校竞技体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创办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补充[7]。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高校竞技体育逐步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虽然各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高校竞技体育的水平较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 2003年,参加世界大学生(夏季、冬季)运动会的选拔、组队、派出和对外等各项工作,由国家体育总局全面“移交”给教育部主管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负责,这意味着今后高校的运动员在参加高水平的世界大学生比赛上将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这也体现了国家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转移,标志着我国“体教结合”之路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电视、广播、报纸、通讯等各种信息媒介构成了城乡间立体化的信息网络,高校作为人类知识探索与发现、知识保存与传授以及知识应用与传播的场所,其信息化程度处于社会信息化的前沿,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园报刊甚至校园电视台等信息媒介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层次多样的信息化服务,也为社会各界了解高校提供了开放的信息化平台。在信息社会,高校竞技体育应该抓住机遇,利用高校优质的信息生产和传播优势,加快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竞技体育的信息化程度,提升其外在的硬实力和内在的软实力。高校竞技体育的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扩大竞技体育的社会效益,而高校竞技体育的社会效益将在未来高校的招生就业、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交流、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对提高高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知名度有重要影响。
5 结束语
信息时代,高校竞技体育的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扩大竞技体育的社会效益,而高校竞技体育的社会效益将在未来高校竞争更加激烈的招生就业、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交流、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高校竞技体育在信息时代应该走向成熟,而上级主管部门也应该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平台,通过各方的努力,打造更多受广大高校学生欢迎的精品赛事,培育良好的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环境,打造更多的校园体育明星,使高校竞技体育从冷清的边缘走向热闹的集群,发挥高校竞技体育文化价值的教育作用,发展高校竞技体育市场价值的示范作用,使高校竞技体育潜在的价值成为高校未来发展的助推器。
[1] 郭庆堂,马晓辉,论信息化进程中生产方式的变革及其社会影响[EB/OL].http://www.studa.net/tongxin/080808/14351981.html.
[2] 曾维伦,周志强,唐杰.信息化的本质和特征——基于社会文化视角的考察[J].山东社会科学,2008(1):84~86.
[3] 朱亚林,竞技体育的社会学分析[J].泰安师专学报2001,23(3):78~80.
[4] 李少丹, 赵斌.论现代竞技运动的发展动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3(5):18~19.
[5] 鲁飞.试论竞技体育软实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5):20~23.
[6] 董官清,徐昕,等.媒体反馈效应:美国高校校际体育在竞争与平衡中发展的催化剂[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0(64):49~53.
[7] 王永安,赵忠海.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区域分布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