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农村图书馆建设的策略性研究*
2011-03-19章忠平
陈 焱 ,章忠平 ,彭 豪
(1.萍乡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萍乡 337000;2.江西省图书馆,江西 南昌 330046)
农村图书馆肩负着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历史重任。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形势下,加快农村图书馆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图书馆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然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因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图书馆建设发展步伐缓慢。因此,认真调查研究农村图书馆建设的现状,为农村图书馆的建设提供科学的方案,使农村读者能充分利用图书馆获取知识与信息,是图书馆工作者应当研究的课题。
1 农村图书馆的概念界定
多年来,图书馆界一直都把“农村图书馆”的概念定义为“县级图书馆”。地方政府部门仅仅将有限的经费提供给县级图书馆,完全忽略了乡镇和村图书馆(室)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对“农村图书馆”的概念进行界定,使人们从根本上重新认识农村图书馆。黄宗忠先生在《图书馆学导论》中指出,农村图书馆(室)是直接为农民服务的文化设施,其主要任务是为农民服务,为生产服务。它通过借阅书刊等活动,对农民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发展农村的生产。杨玉麟先生认为所谓“农村图书馆”应当是指建立在农村地理区域内的,与农业人口生产、生活和学习有关的所有图书馆。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农村图书馆应包括县级图书馆、乡镇图书馆(室)、村级图书馆(室)、农村各类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图书馆(室)、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
2 萍乡市农村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萍乡为江西省所辖的11个地级市之一,位于江西省西部,东与江西宜春、南与江西吉安、西与湖南醴陵、北与湖南浏阳接壤,是江西对外开放的西大门。萍乡自三国吴宝鼎二年(公元267年)建县以来,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萍乡市博物馆保留有史学家郭沫若定名的新石器时代青铜器“彭高编钟”和“马王塘编钟”以及世间罕见的西汉透光铜镜等大批历史文物,反映出一部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萍乡文明发展史。改革开放以来,萍乡农村图书馆事业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萍乡统计年鉴(2010)》统计数据显示,萍乡市人口共188万人,农村人口120万人,农村人口占该市总人口的63.8%。县、乡(镇)、村图书馆和文化站数量55所,农村每所小学拥有一所图书室。萍乡市农村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200余万册。地方财政用于文化事业的支出比例为3.9%,比五年前的统计数据有了大幅度的上升 (根据 《萍乡统计年鉴(2007)》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萍乡市人口共182.92万人,农村人口达137万人,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的75%。县、乡镇、村图书馆数量为5所,全市农村图书馆所拥有图书410603册。用于文化事业的财政支出比例为2.7%。如果扣除广播电视等文化项目建设费用,用于农村图书馆及图书的财政支出所占比例大大低于2.7%)。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读者需求的不断增加,萍乡市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缺乏经费与人力资源保障
由于缺乏图书馆建设法律制度的保障,农村图书馆建设面临着经费短缺和人力资源不足的困境。如萍乡市图书馆每年用于购置图书的专项经费仅有35万元,县级图书馆购书经费只有几万元。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尽完善的状况下,有限的社会资源包括信息资源的分配与拥有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因缺乏有效支持与保护的农村图书馆当然地被排除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资源分配之外,自然地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机会。现有的农村图书馆因资源不足失去了发展能力。
目前,大多数乡镇图书馆(室)的管理人员由乡镇文化站的职工兼任。这些工作人员缺乏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难以有效开展,有的甚至连正常开放都难以维持。
2.2 社会调节系统中缺乏具有约束力的机制保障
从国家层面上看,我国还没有颁布关于农村图书馆建设特别是乡镇图书馆(室)、村级图书馆(室)建设的专门性文件。一些省、市、自治区只制定了本地区乡镇图书馆的评估标准。1997年开始实施的“知识工程”规定“每年发展1000个标准乡镇图书馆”,但至今有关部门也没有对此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与总结。农村图书馆建设没有具有约束力的机制保障,使一些地区农村图书馆建设流于形式,有名无实。
农村图书馆是以县(区)图书馆为中心、乡镇图书馆为骨干、村级图书馆(室)为基础、家庭图书室为细胞组成的图书馆网络。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需求明显增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重视。但从萍乡市农村图书馆建设状况看,在建设农村图书馆(一般是与文化站合并建设)的问题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乡镇图书馆 (室)没有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有的农村干部对乡镇图书馆(室)、村级图书馆(室)的建设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村图书馆对于农村经济建设作用不大。
2.3 重经济建设,轻农民文化需求
自然环境、经济基础、政策因素、资本因素等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与城市中心地区相比,农村受地理环境、交通通讯、居住分散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农村干部重视的是经济发展指标,忽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村图书馆建设也就成为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在目前大多数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农村留下的是老年人与青少年等弱势群体,他们对文化诉求的表现力比较弱,难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目前,一些农村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人们认为图书馆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没有直接的联系。农村广播、电视及网络的覆盖面越来越广,丰富多彩的文化对图书馆建设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图书馆已不再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农村地理位置的分散,给农民利用图书馆带来诸多不便,图书馆不再是农民获取知识、信息的唯一渠道。
2.4 社会援助农村图书馆体系建设工作错位
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同时,应得到社会的支持,争取更多的社会援助。目前,社会援助在促进农村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满足农民学知识、学技术的需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社会援助系统中,一些机构或个人对图书馆作用的认识比较模糊,只重视图书馆馆舍工程建设,认为图书馆馆舍建成后,就可以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经济。对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管理队伍的建设往往没有引起重视,这就造成图书馆服务不可能满足农村读者的要求,违背了援助图书馆建设的初衷。
近年来,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图书馆(室)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一些地方农村图书馆的建设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疏于管理等问题。农村图书馆没有起到保障农民文化权益、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作用。
3 萍乡市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策略
3.1 制定地方性图书馆法律法规,规范农村图书馆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都对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图书馆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近年来,各地根据中央的文件精神,加大了农村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力度。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中西部地区农村图书馆的建设相对滞后。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的深化,人们逐步认识到:图书馆立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图书馆法可以保障国家、社会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与投入,更好地规范公民依法利用图书馆的活动,促进图书馆充分开发传播各种信息资源。在国家图书馆法还未出台的情况下,要促进农村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建立地方性的图书馆法律法规尤为必要。《北京市图书馆条例》、《湖北省公共图书馆条例》、《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等省、市图书馆地方性法规的颁布,在规范农村图书馆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尽快制定 《江西省图书馆条例》,对全省各地的农村图书馆的馆舍规模、办馆经费、设备添置、人员配备、资源建设、读者服务等方面作出规定,以指导全省农村图书馆建设。特别要将办馆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使政府对图书馆的拨款制度化、法制化,保证图书馆资金充足并及时到位。同时要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严格执行“行业准入”制度,确保图书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应在 《江西省图书馆条例》中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建设一批较高水平的示范乡镇(社区)图书馆。
3.2 联合各方力量,共建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有不少学者对农村图书馆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李国新教授认为,乡镇图书馆在目前阶段应该优先考虑推进的可行模式是:县级图书馆全面、广泛、规范化地开展面向乡镇的流动式图书馆服务;推进面向公众的乡镇图书馆和面向中小学生的乡镇学校图书馆的融合。基于萍乡市的情况,笔者认为:(1)在公共图书馆系统内,应建立萍乡区域图书馆联盟,发挥联盟的资源、人才、服务优势,推进农村图书馆建设。市级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系统中的地位介乎省级图书馆和县级图书馆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省级图书馆联系县级图书馆的纽带。县级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的基础,多为本县居民服务。乡镇图书馆、村级图书室是基层图书馆的重要补充。因此,萍乡区域图书馆联盟应建立以萍乡市图书馆为总馆,萍乡市各县图书馆为分馆,连接各乡镇图书馆和村级图书室的服务网络。集中经费统一文献资源采购,配置统一的计算机管理软件和设备,促进联盟成员馆知识信息网络化、文献资源共享化;(2)各地乡镇(社区)图书馆要与各类学校图书馆合作,共建农村图书馆。如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可定期为乡镇(社区)图书馆做技术指导工作,组织老师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等;(3)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图书馆建设。个人、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是推动农村图书馆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于现代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萍乡市可通过个人或企业创办与自主管理的农村图书馆、各种非营利组织创办的农村图书馆,或社会力量的捐资建馆助馆,社会力量捐赠文献、设备助馆等形式,推动萍乡市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如萍乡市上栗县刘炳继先生,通过多年创办的家庭图书馆,吸引附近农民朋友前往学习阅读,对当地农村文化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3.3 加强读者和馆员培训,促进农村图书馆服务的有效开展
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曾指出:书(包括图书等一切文化记载)、人(即阅览者)、法(包括图书馆的设备、管理方法、管理人才等)是构成图书馆的“三要素”。图书馆要为读者提供服务,一是必须配备文献和服务设备。农村图书馆要注重突出馆藏特色,可根据读者需求情况收集有关致富、农业知识、娱乐、法律、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图书、报刊等,特别要多收集科学种植、养殖等农业科技文献。农村图书馆应建立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配置相应的服务设备。二要加强读者的培训,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和能力。图书馆应加强农村读者的培训,使他们正确掌握利用图书馆的方法和图书馆基本知识,如县级图书馆在乡镇举办图书馆知识培训班,利用农闲时节对农村读者进行培训,乡镇图书馆不定期地派工作人员深入农家,开展一对一的培训,使农民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人生的道理。三要加强馆员培训。馆员是图书馆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是使文献信息与读者发生联系的中介和纽带,是使文献信息的价值由潜在变为现实的关键。加强农村图书馆馆员的培训,是提高他们的思想素养和图书馆业务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四要根据农村读者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读者服务工作。服务是农村图书馆的根本,农村图书馆要明确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模式,为农村读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1)在做好文献借阅服务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为农业科技服务。开发馆藏文献,编制农业科技资料,免费分发到农村读者手中。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免费为农村读者放映科技录像片。举办科技推广培训班,满足农村专业户对种植、养殖技术信息的需求;(2)采取多种形式,举办读书活动。如举办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科学文化、道德、法制教育及农业新技术知识为主题的各种读书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使农村图书馆真正成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好帮手;(3)为农村弱势群体免费提供知识援助。农村图书馆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等农村弱势群体的服务工作,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等。
4 结束语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和图书馆工作者要以“十二五”规划纲要为指导,因地制宜地建设农村图书馆,彻底改变农村图书馆落后的面貌,使之成为农村读者汲取知识营养、获取致富信息、享受快乐生活的“家园”。
[1] 王利萍,陈伟.当前湖北农村图书馆现状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3):134-152.
[2] 何义珠.中国农村图书馆建设方案设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2):129-130.
[3] 刘丽.新农村建设中乡镇图书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图书馆,2007(3):122-13.
[4] 萍乡市统计局.萍乡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5] 杨玉麟.论农村图书馆的概念与职能[J].图书馆界,1999(1):24-26.
[6] 陈焱.萍乡市农村图书馆事业现状调查与发展策略探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8(4):19,32.
[7] 高孝梅.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图书馆的现状分析及研究对策初探[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7):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