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偏科”现象及其克服

2011-03-19林怀艺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偏科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林怀艺

(华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教育教学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偏科”现象及其克服

林怀艺

(华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着某种“偏科”现象,不利于“2005方案”的顺利执行。出现这种现象,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应通过各种举措,努力克服思政课教学中的“偏科”现象,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偏科

根据“2005方案”的相关规定,高校本科设置4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这些课程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思政课教学中或多或少存在着的“偏科”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2005方案”的顺利执行,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并加以克服的问题。

一、“偏科”现象及其负面影响

本意上的“偏科”,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门或某几门功课特别感兴趣,因而成绩优秀,但同时对某一门或某几门功课不感兴趣,因而成绩较差。本文所讲的“偏科”,则是指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偏科”。这种现象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形,而它们都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效和声誉产生不好的影响:

1. 过于强调自己所讲授学科的重要性

“2005方案”有史、有论、有运用,体现了综合性、整体性的要求,4门课程既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又相互支撑、相辅相成。但一些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自己所讲授的那一门课程过于强调,似乎它可以包揽一切,取代其他课程的教学,从而在实际上贬低了其他课程的价值。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统一中全面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且带有同行相轻、相斥的弊病,是不可取的。

2. 在教学中过于突出某一些章节、某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目前承担本课程教学任务的,绝大部分是原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的教师,少部分是原先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学的教师。从总体上看,当前本课程的教学比较偏重于哲学,一些教师在讲授完教材的哲学部分之后,离课程结束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草草收场,“虎头蛇尾”。当然,也有一些原先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学的教师,将授课重点放在政治经济学上面,对教材其余部分则采取“速战速决”的办法。还有不少教师不重视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特别是其中“共产主义”的教学。这些做法,无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致使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依然缺乏整体的把握,甚至说不清楚马克思主义究竟是解决什么问题的。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目前承担本课程教学任务的,大部分是原先从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的教师,一部分是原先从事“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的教师,少部分是原先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学的教师。在讲授本课程时,有的教师在“毛泽东思想”的部分“细嚼慢咽”,占用过多的课时,有的则“偷工减料”,简略带过;有的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完整地准确地予以讲授,而是“有选择地”挑出其中的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如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改革开放、改善民生、对外交往、党的建设等)予以“重点”讲授,其余的则蜻蜓点水、轻描淡写。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利于学生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甚至可能导致一些学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对立起来,而看不到这二者之间的坚持、继承和发展、创新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目前承担本课程教学任务的主体,是原先从事“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的教师。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内容着墨颇多,原因是这部分“定论的东西多”、“学生有基础”;对新中国建立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的内容则尽量“粗线条”,理由是这部分“不好把握”;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内容也是三言两语带过,为的是“防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重复”。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的教学,不但不利于学生完整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史,而且容易在学生中造成“厚古薄今”的倾向,难以达到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所作出的“三个选择”的目的,也无益于衔接起本课程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目前承担本课程教学任务的,基本上就是原先从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两门课程教学的教师。正因为这样,一些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学中声情并茂,而在“法律基础”的教学中则比较沉闷;一些教师则对“法律基础”的教学“情有独钟”,甚至在授课时“倒着进行”,先用相当的课时去讲授“法律基础”,剩余不多的课时再分配给“思想道德修养”,反差相当明显。这样,学生实际上很难真正领会“德(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法(增强法治意识)并举”之于他们成长成材的重要性,很难真正领会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之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不可或缺性。

3. 个别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自由”发挥

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一批专家学者和毕业生因各种原因加入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来,这本是一个值得庆幸的现象,因为它有助于改善思政课教师的学缘结构,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并且一些“外行”教师通过努力,很快成长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中的行家里手。但是也应该看到,个别教师将其变成“自留地”,给学生讲授自己熟悉的中国(西方)哲学、宗教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等等,希望借此提高学生的上课“出席率”和课堂“抬头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殊不知,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背离了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误解甚至厌烦、抵制情绪。由此造成的影响,可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的其他教师花费巨大的心血才能消除。

二、“偏科”现象产生的原因

思政课教学中的“偏科”现象,从客观上看,与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以往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来分门别类地培养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这种模式下的人才“术业有专攻”,但相对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当“2005方案”将“1998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加以整合并融入“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内容之后,一些教师不是从构建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去看待问题,而是把它当成几门课程的简单相加,并按照自己的学科偏好和科研特长来组织教学。由此而来的思政课教学中的“偏科”现象也就难以避免了。从主观上看:

1.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割裂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帕斯卡说:“我认为不认识整体就不可能认识部分,同样地,不特别地认识各个部分也不可能认识整体。”[1]不难看出,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是整体的基础而又受整体的制约,只有当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组合优化、协调运转时,整体的功能才能得到体现,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夸大部分,取代全体”的做法,势必损害各个部分的有机联系甚至造成内耗,从而破坏整体的协调及其功能的发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仅存在于4门课程之中,也存在于每一门课程之中,如果过度突出部分并造成它游离于整体之外,那毫无疑义地会造成“偏科”现象。

2. 一些教师轻视教学大纲和教材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大纲对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课时分配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却是教学大纲的实施蓝本,固然需要结合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加以修订和完善,但总的来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和针对性。一些思政课教师由于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教学大纲“呆板”而“模式化”,教材“抽象”而“面面俱到”,需要“灵活处理”,因而不是去认真思考如何处理教学内容丰富而教学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而是“跟着感觉走”,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取舍教材和组织教学,甚至抛开教学大纲和教材“另起炉灶”。这也成为一些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偏科”的重要原因。

3. 一些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强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2]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敬业精神对学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动机、态度、兴趣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思政课教师仅仅将“教书”当作谋生的职业,而不是将它当作自己所热爱的并愿意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那么这样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难以全身心投入,甚至会采取应付的态度,知道什么讲什么,懂得多少讲多少,对自己不太熟悉的或“不好讲”的内容,则冠冕堂皇地布置给学生“自己学”、“自己想”、“自己讲”,且美其名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仍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教材把“共产主义”单独作为最后一章,这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其理论归宿都在于论证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还因为不讲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讲不清楚,就无法划清与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的本质区别,也无法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因而思政课教师应理直气壮地讲好这一章,而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遗憾的是,个别教师认为在当前如果谈论共产主义这个“遥远”的问题会被学生笑作“痴”或“傻”,因而尽量采取回避的做法,甚至不列为考核的要求。这样的“偏科”,难道教师不是低估了学生追求真理的智力水准吗?难道学生不是体味出了教师缺乏自信吗?

4. 一些教师(尤其是来自其他专业的教师)并不十分清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定位

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都非常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而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必修课“是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资本主义大学的重要标志”[3]。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而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虽然几经变化,但党和国家始终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地位认识不够,忽视它所特有的“灌输”本质,而仅把它当作一般的知识性课程,那就会为迎合个别学生的口味而将它们上成不讲“政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课,从而严重“偏科”了。

三、努力克服思政课教学中的“偏科”现象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偏科”,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业进步,这时教师和家长便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加以克服;同样的道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出现“偏科”,就会影响“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因而我们必须积极寻求对策,努力加以解决。

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

2004年 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了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任务;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在“法学门类”下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其二级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2008年4月又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列入其中。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直接动因,就是为了与“2005方案”的课程改革相匹配(虽然它的意义远大于此),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都有明确的学科依托和支撑,从而形成学科建设与教育教学相得益彰的局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实施,将为我国今后培养一支能够更好地胜任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科研的教师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有助于从根本上克服思政课教学中的“偏科”现象。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刚刚起步,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新生事物,我们要满腔热情地加以关怀,使之健康发展。

2. 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在职培训力度

“2005方案”实施后,中宣部、教育部要求各地开展对思政课教师每年一次的全员培训,从目前情况看,一些地方除了在每门课程的第一轮开设之前对相关任课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外,主抓的就是对新上岗思政课教师的个别培训,至于其后继工作,也就是在每门课程每一年新一轮开设之前进行一次全体任课教师的再培训和再提高,则没有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我们常说,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因而只有经常性地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在职培训(除全员培训外,还可以采取研修班、学术交流等形式),反复引导他们吃准吃透新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强化他们对新课程体系的认识,才能不断弱化直至克服他们在教学中的“偏科”倾向。

3. 建立集体备课和相互听课制度

集体备课和相互听课在中小学比较受重视,但在高校往往流于形式。集体备课(包括某一门课程和各门课程之间的集体备课,前者为主,后者为辅)的优点在于集思广益,思政课教师加强集体备课,通过交流、沟通、探索、讨论,可以更好地领会教学大纲、弥补个体在知识储备方面的不足、学习借鉴他人的先进教学方法、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相互听课的优点在于制造“压力”,思政课教师加强相互听课,通过监督、检查、评估、反馈,有助于敦促彼此用心教书育人,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压力”也就变成“动力”了。实践证明,集体备课和相互听课是广大思政课教师取长补短、促进人际关系及工作关系和谐的有效途径,也是纠正和克服教学中的“偏科”现象、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举措。这项工作,各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及其相关教研室要抓紧抓好,形成制度,并做到有落实、有检查、有效果,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

4. 思政课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不辱使命

邓小平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4]“人类灵魂工程师”是一个很高的评价,理应成为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追求目标。对思政课教师来说,提高自身素质,包括克服教学中的“偏科”现象,仅仅依靠有关部门组织的短暂的培训是不够的,更为关键的“内因”还是取决于个人的自觉和努力。

一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有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深刻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增强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从组织学的角度讲,这就是一个“塑模”的过程;二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组织教学,并积极探求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机制;三要在发展自己的学术特长的同时,熟悉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的内容,而不仅仅是本人承担教学任务的某一门课程。这是因为,知己知彼对于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总揽全局、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更好地贯彻科学性和整体性的原则,大有裨益;四要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和批评。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因此思政课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多和学生交流,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结构,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1] 孔小礼.科学方法中的十大关系[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4:74.

[2] 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10-17.

[3]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4.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The Phenomenon of Bias for Subject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its Overcoming

LIN Huai-yi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 China)

The phenomenon of bias for subject objectively exists in the pres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which goes against the smooth implement of the 2005 scheme. This phenomenon is the result of both subjective reasons and objective reasons. Numerous steps should be taken to conquer this bias to m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become university students' true love and lifelong benefit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education teaching; bias for subject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09YJC710022)

2011-03-15

林怀艺(1974-),男,福建泉州人,博士,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

G640

A

1009-9115(2011)06-0134-04

猜你喜欢

偏科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孩子偏科怎么办
偏科
偏科
偏科首先偏的是心态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