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GDP崇拜》序
2011-03-19李景田
■ 李景田
一个家庭居家过日子,自然离不开“盘算”,要盘点成本花销,也要算计收益所得。一个国家的治理与发展,自然就更需要“盘算”,要核查自身的资源禀赋、生产要素及其投入,也需要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与效益。由此人们就创造了一系列核算工具和核算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就是其中之一。这是由西方学者发明并率先由市场经济国家所采用,目前已广为国际社会认可并通用的国民经济计量和核算工具。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和活力如春潮澎湃,中国社会创造财富的各种源泉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各行各业都高速发展,由此不断做大的中国GDP令国人骄傲,令世人瞩目。人们甚至把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日本奇迹”和80年代“汉江奇迹”相媲美,誉为“中国奇迹”。
的确,中国在过去的30多年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在年均9.7%以上的高速经济增长的支撑下,中国的“GDP蛋糕”不断做大。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9.8万亿元,折合6.04万亿美元,增长13倍。人均国民总收入从1978年的190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4000多美元。全球经济总量排位也由1978年的第10位提升到2010年的世界第2位。“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的国际地位更是实现“三连跳”。GDP总量从2005年的第五位提升到2006的第四位、2007年的第三位,2010年首次超过日本。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逐年上升,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10年的9.5%。同时,中国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相当于美国GDP的比例从2005年的17.9%上升至2010年的40.2%。尽管我国人均GDP仍在世界100位以后,但作为一个经济体,确实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更是高调预测中国经济,认为按购买力评价计算,中国的GDP总量到2016年赶上或超过美国,进而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当然,这其中不乏“忽悠”中国的成分,但中国创造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并且能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是不争的事实。
发展成就骄人自然值得自豪,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还相当粗放,隐藏在GDP背后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对此,“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这些年来,各地政府和官员都把做大GDP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和为官执政的“第一追求”,忽视城市与农村的平衡发展,使得我们的“二元经济”的结构病愈演愈烈;忽视经济与社会的平衡发展,“经济腿长,社会腿短”诱发社会矛盾不断增加;忽视投资与消费的平衡增长,一味追求上项目扩张而忽略扩大消费,结果导致产能过剩的结构顽疾难以克服;忽视对外开放与国内经济的平衡发展,内需不足造成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缺乏问题严重;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地掠夺开发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日益下降等等,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要克服上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最紧迫的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0年2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对于这样一场关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局的深刻变革,要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无疑需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需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需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需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但更需要坚持的是把树立正确的GDP观、告别GDP崇拜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前提。只有建立更加完善的经济发展成就和政府官员政绩的考核体系,选择更加科学的发展评价指标来引导地方、部门和企业的发展行为,中国经济才能真正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要树立正确的GDP观,就得潜心研究GDP,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人们在GDP问题上的困惑。李金早同志是个有心人,他针对人们在GDP问题上的困惑,利用2010年9、10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专题研究班学习的机会,边听课、边学习、边研究,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撰写了《告别GDP崇拜》这部著作。
作为中央党校的常务副校长,我有幸最先看到这部书的初稿,感觉是部好书。说它是部好书,主要是基于它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现实性。无论是什么样的作品,要有价值,都必须首先是反映现实的。如果脱离现实,远离实际需要,不管语言有多美,论述有多清晰,那也是无病呻吟。金早同志的这本书从广大干部群众的需求出发,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出发,系统回答了什么是GDP,GDP的使用,GDP的局限,如何认识中国与美、日、欧、印等国家和地区在GDP上的差距及演变,GDP向何处去等人们关心和困惑的问题,看完之后使人豁然开朗。二是深刻性。我很爱读书,精读和泛读涉猎的各方面书籍也很多,但读这样一本专门写一个统计指标的书不多,见到的也很少。金早同志能够就GDP这个指标专门著述,并用散文诗般酣畅淋漓的语言阐述GDP,让枯燥乏味的统计指标有了灵魂和生命,可见他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历。三是辩证性。任何一部好作品在“说事拉理”的过程中都不能绝对化,善于“辩证”是作品演绎出让人信服的结论的有效手段。金早同志的这部书,尽管主旨是让人们认识到GDP的缺陷,进而提出构建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但是对GDP的优点,甚至“功劳”给予了积极客观的评价。这样,就使得人们对GDP的认识更加全面,对我们已经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及其存在问题的理解就更加全面。四是建设性。作为一部好作品,不仅要提出问题,剖析问题,更要解决问题。金早同志这部书就是这样一部不仅提出GDP存在的问题和单纯追求GDP的危害,而且更重视改良GDP,进而建立更加科学的经济发展核算体系的好作品。比如他在书中明确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科学发展,“出路不是取消GDP,而是必须告别GDP崇拜,改革现行评价考核体系”。为此,书中系统阐述了他建立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即从GDP独大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数(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ex,CDI)的构想。这一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GDP在内的经济发展指标,而且包括民生、社会发展、国际贸易、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在内的众多新的指标。这一思路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建立新的评价体系的探索具有积极意义。
也正是由于这是一部好作品,所以金早同志约我作序,我欣然同意,既想自己好好了解一下GDP,也想把这部好书推荐给广大读者,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一有价值的学习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