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发展需要“勇敢的决定”
2011-02-18观察家
■ 观察家
8月28日,北京铁路局开始实施第二阶段新列车运行图。京沪间新增4对卧铺动车组,北京至成渝动车降级为直快列车。这是8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高铁降速之后的新安排。
从提速到降速,铁路在许多项“世界之最”的光环下素颜回归,是痛是苦?
其实,加快铁路建设在中国有着很强的现实需求。每年春运、暑运“一票难求”的局面始终难以缓解,出行靠“黄牛”的经历相信许多人都有。于是,提速、增加运力就成了缓解运输压力的一个必选项。夕发朝至,运行时间大大缩短,“和谐号”、直达车等受到旅客的亲睐。高铁的建成通车,当然也在追捧之列。一时间,外媒赞叹不绝于耳,并被冠以“中国速度”、“中国崛起的新标志”。这些给我们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还收获了荣耀,为什么不能引以为豪呢?
事情总有两面性。速度越快,危险系数越高,这在小汽车的驾驶中是人所共知的道理,更何况是以世界最快时速在飞奔的高铁。“7·23”甬温铁路特大事故就是一个例子。尽管事故不是在最快时速的区间内发生,但这个全新的运行系统跟系统上的每个人还很“陌生”,还没有记住它的“模样”就试图去像老朋友一样相处总有点不合常理。仓促上阵,肯定是要吃败仗的。谁会那么幸运,能让“敌人”不发现自己的破绽和漏洞而过关呢?如果是持久战,那早暴露是好事,否则最后决战来临,还是这么个状态,全军覆没是逃脱不了的厄运。类比高铁,以这次惨重的代价换来的教训是大了点,但若没出这个事,一直稀里糊涂地过,不知道问题所在,那更大的事故一定会在随后的某个时刻来临。
痛定思痛。在事故发生不久,国务院即决定开展高速铁路及其在建项目安全大检查,适当降低新建高速铁路运营初期的速度,对已经批准但尚未开工的铁路建设项目,重新组织系统的安全评估,暂停审批新的铁路建设项目,并对已受理的项目进行深入论证。其中,降速可谓是一个“勇敢的决定”。新世纪以来,铁路多次提速,而且在人们心目中预期速度会更快、运行时间会更短,在铁路部门一些长官的脑子里也在迎合群众的预期,追求“世界最快”、里程最长等,在一定意义上这是为营造“漂亮的政绩单”以“博位”的面子工程。这一降速决定不是没面子了吗?
面子工程害死人。在许多地方,豪华办公楼、超大广场等工程是很气派,但劳民伤财,群众意见大,甚至有批评者含冤入狱的怪事发生。其当事者并不是真怕批评,而是怕工程背后的腐败链条被揭发而丢掉乌纱帽,乃至沦为阶下囚。
令人痛恨的是,各种事故和形象工程恰恰总和腐败连在一起。高速公路上倒下多少干部,多少交通厅长“前腐后继”?国外学者对此给予充分关注,认为层层分包,最后转到小公司手上,伴随着层层贿赂,等到第一铲水泥被送入搅拌机时,残留的实际预算就仅能维持最廉价的劳动力与质量往往很低劣的原材料了。在这条“寄生性”的分包链条上,有多少公司几乎什么都不干,就靠关系收取“租金”。由此,不出事故才是怪事,其结果让群众的安全为之埋单。社会风气已经被污染。
治理需要“勇敢的决定”。就某个事故个案治理并不是什么难事,处理责任人,我们早有一套问责机制。难就难在对一个普遍性问题的治理过程中,往往因触及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而受阻,当前改革难以突破在很大程度上也因遭遇此困境。试问,各地煤矿等资源开采,有几个背后不是由一个庞大的食物链在支撑?频发的生产事故,在很多情况下就是因为被包庇,检查走过场,致使安全生产的设施不到位、安全规程不执行,最后酿成惨剧。群众评论时习惯说“人家关系硬、有后台”等就是表达不满和担忧。如何打破僵局,是个考验。制度是一回事,执行是一回事,而两者统一才会有实际意义。
从这次“7·23”事故的处理来看, 走出了勇敢的一步。其实,这一举动更多地与我们一直呼吁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内在统一的。光追求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是不行的,光有“快”没有“好”其结果是就是粗放的、难以持续的增长。就像火车光有速度没有安全保证,那这个速度就是走向毁灭的助推器;煤矿开采事故不断,那这煤就是焚烧生命的燃料,创造的是“带血的GDP”;还有许多重金属等环境污染事件爆发,导致“癌症村”、“怪病村”不断涌现,触目惊心,这生产发展简直成了屠戮同胞的尖刀,要它干嘛?!没有安全的发展,就一定是带有罪恶的发展。若不转变,未来十年、二十年就会遭到全面报复,后果基本是不可逆的。我们需要清醒。
因此,发展转型的紧迫性不是喊喊口号而已,真的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我们期待“勇敢的决定”,强力推动科学发展的真正落实,并取得实效。这是社会持续安全运行的基础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