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惩·惩处·惩罚·惩戒——从咬文嚼字视角解析一教育案例
2011-03-18张遵融
■张 菁 张遵融
最近,听昔日的一位同人讲到一个曾引起诸多德育工作者热议的教育案例:某校,一名学生课堂上“捣乱”,以致教学无法进行,无奈,教师将该生请出教室,令其站在门外,时间一长,该生竟晕倒在地,被送往医院……对此,家长坚称这是体罚学生造成的后果,要求追究教师的责任并赔偿损失,一时,校内掀起轩然大波。
德育工作者对此臧否不一。有人认为,教师的行为实属体罚(罚站)学生,《教师法》第三十七条:“体罚学生……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学校、幼儿园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或儿童施实体罚、变相体罚和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因此,这位教师理应承担责任。此外,《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也规定:“学校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有人却认为,《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教师应做好本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和有关奖惩的工作。”“奖”与“惩”均是教育手段,不是说“不会惩罚的教师是尴尬的教师”嘛,所以这位教师行为并无不当;有人认为,该教师此举完全是维护全班学生利益,符合面向全体的教育原则。让“捣乱”学生在室外呆会儿,不算体罚……
综观争议,看来持反方意见者持之有故。其实,笔者认为是其对论据中的几个关键词(语)理解失之片面。那么,何谓“奖惩”?《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释义为:“奖励和惩罚。”《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释义为:“奖励和惩处。”一字之差,词义有别。
惩:警戒;处罚。《管子·内业》:“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惩过。”罚:处罚,惩治。《说文》:“罚……从刀、从詈。未以刀有所贼,但持刀骂詈则应罚。”徐灏注笺:“皆刑其肢体也。析言之,则重者为刑,轻者为罚。”“惩罚”属同义复指构词,有“处罚;惩治”义。表意较重,侧重肉体、经济层面,如:禁闭,醉驾拘留,罚款,罚没等。语用场较大,如,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生活等。在此范围内使用“奖惩”一词(如“奖惩制度”),一般指“奖励和惩罚”。
处:惩罚;处置,办理。处分:对犯有错误、过失的人给予一定的处理或处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惩处:惩罚;处分。(有“惩罚”义。《现代汉语词典》中“惩罚”与“惩处”释义相同。但不是全等型词)一般偏指“处分”,侧重于精神层面,如:警告,记过,诫勉(对干部教育的一种形式)等。对在校的未成年人,应以教育为主,惩处(处分)为辅。对行为有缺点的学生只实施批评教育或惩处(处分),不说惩罚。(学生损坏公物,要教育,要求赔偿,但不说罚款)鉴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八条:“学校及教育机构有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施实奖励与处分”的权力。《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二十七条:“中小学校……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应当根据其犯错误的程度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这些法规中对学生只提到“处分”而非“惩罚”。
在此教育案例中,学生被置于门外伫立算不算罚站?答案是肯定的。罚站,即罚人站着,属兼语构词,从施事角度看,是以“站”当“罚”;从受事角度看,是受“罚”而“站”(站着挨罚。其他学生都会认为这是对该生的惩罚)。这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都有或轻或重的伤害。所有辞书均将“罚站”归入“体罚”范畴,是有悖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
教育、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所谓“全体”,即某一范围的群体内所有个体的总和。对一个班而言,个别生不能排除在外。该案例中,教师为不影响其他学生听课,完全可将该生交给班主任或政教主任进行教育。(有的教师可能会有高明的教育机智,会合理合法地处理好这一突发事件)事后再为该生补上未听的课。人非木石,孰能无情!该生定会深受感动,或许从此改掉上课捣乱的毛病。这种不放弃、不抛弃个别生的做法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教师让他起立站一会儿,(有的教师会说“醒过盹自动坐下”)算不算罚站?答案是否定的,这是有“站”无“罚”,对学生不会造成心理伤害,犹如“善意的谎言”,是人们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另外,日常生活中也有“罚酒”、“罚我白跑一趟”、“动作不合格,罚你再做十遍”等说法,其实,这里的“罚”并无“惩”意,只不过是所谓的“惩罚”或谑而不虐的戏言而已,这不会对受“罚”者的人格造成丝毫的侮辱,它与罚站的“罚”意味迥然不同。
最后,顺便说一下,在学校语用场时而出现“惩戒”一词。惩戒:给予惩罚或惩处,使之警戒。对中小学生而言,当是通过惩处(处分),使之警戒。另外,“惩罚”、“惩处”既适用于动作、行为主体,如“××对他进行惩罚(处)”;也可使用于动作、行为对象,如“他受到惩罚(处)”。而“惩戒”只适用于动作、行为主体,如“对他进行惩戒”,而不能说“他接受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