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与认知关系探究
2011-03-18杨晖
杨晖
(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语言、文化与认知关系探究
杨晖
(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谈起,从更深的层面论述语言、文化与认知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进而得出结论——人与人之间成功的交流能够进行,就是因为人类有类似的认知环境和心理。
语言;文化;认知
一个社会的行为规则经常是下意识的,往往在社会成员身上体现出来。与此相类似,语言规则对于说这种语言的人来讲,并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他们说话的时候需要遵守的。这使两个学者Edward和他的学生Benjamin Lee Whorf假定,词汇的结构和个人语言的语法决定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即后来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萨丕尔(1929)用文字表达了他的假说:“语言是‘社会现实’的向导。‘现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下意识地建立在群体语言习惯的基础上。没有两种语言完全相似,可以表达相同的现实世界。社会生活不同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不只是相同的世界用不同的符号连接着。我们听、看,并且尽可能地感受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社会的语言习惯影响我们的理解。”[1]162
爱德华·萨丕尔提出:社会的存在受他们的语言和生活在不同世界说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的“支配”。Whorf(1949)和Carroll(1975)给出了大量的例子来证实此观点,[2]最著名的例子是他用不同的爱斯基摩语表达了“正在下雪”、“风夹着雪花”、“半融化的雪”、“地上的雪”和“很难抓起的雪”。如果爱斯基摩人发现只有英文单词“雪”来表达这些事物,他们会认为一个说英语的人的认知被剥夺了。
语言决定思想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正确的,但并不包含语言的使用者不继承使用一种固定的应用模式的事实。如果思维和感受完全由语言来决定,那么语言变化这种观点是不可能成立的。因为当面对相同的物质世界时,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和感知器官,有相同的感受和认知能力。语言的主体,不在于语法形式,而在于人类的认知心理。根据相同的感觉器官,人类有相同的感觉和心理反应及相同的概念结构,这些就决定了人类有相同思维倾向。因此,在某种语言和社会文化、基本的分类和模式原型中,分类结构是相当稳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似乎反映了认知能力极限的不同、种类等级的不同和模式化思想的不同。这个世界可能的结果是,说不同语言的人肩并肩站在一起,经历相同的事件,但用差别很大的方式理解它。成功的交际表明人类有相似的认知环境。不同语言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不同的,但是存在着由客观世界决定的普遍的认知原则和普遍逻辑推断的模式。因此对使用不同的语言、属于任何不同社会群体的人来说交际是可能的,交际能够进行仅仅是因为人类有相似的认知语境与心理。
在很大程度上,学者们的讨论已经变成了Whorf假说的观点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信的,而不是Whorf的观点是对是错。我认为,“Sapir-Whorf假说”太绝对,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从个人的行为而不是集体的行为入手研究得出了一个主观主义的结论。这对个案研究很有用,但不适于用作人类整体研究。
文化和语言
文化是一个社会信仰和实践的总和,语言表达信仰和传播实践。文化既把人们从大自然的遗忘、随意中解放出来,又强加给人们选择的结构和原则。确认自己是社会群体中(家庭、邻居、种族和民族)一员的人通过和他们群体中的其他成员的相互作用,习得了思考这个世界的普通方式。
人类学家Clyde Kluckohn曾经写道:“没有语言的人类文化是难以想象的。”[3]26语言的出现使错综复杂的文化向前迈进巨大的一步。语言和文化一起进化并且在他们的历史中相互依赖。自从Hover Currie 1952年提出社会语言学以来,语言和文化的紧密关系和不可分开的认识观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语言学的基础。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中,语言与文化这个观点已经被认真地研究了,被认作是语言的文化属性。而文化包括语言的大部分内容,所以说“一种社会的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方面”这一观点是接近真理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不完全包含于文化中[4]。
语言和认知
许多最近的研究表明语言和认知有联系。根据Piaget的实验,语言反映了认知能力的发展,在认知能力发展之前,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存在。正如认知语言学家指出的: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它被人类认识世界的原则和方式控制着,它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经历的反映。成功的交际表明人类有相似的认知语境。世界上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普遍语法,不同语言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不同的,但存在着普遍的认知原则和被客观世界决定的普遍逻辑上可推断的模式。那么,不同社会群体使用不同的语言的人进行交流是可能的。交流能够进行,仅因为类似的认知环境和心智。
知识来自于经历,如不同国家对颜色的感受能力。语言符号不是客观世界的同源词,它是认知的相应的概念结果;语言是相应的认知活动的结果,它的结构和作用是人类经验的产物。在语言和客观世界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媒介是人类经验基础上的观念,所以语言的能力不是存在于认知能力和知识之外的独立形式,它是认知的一部分。
语言的意思不是被限制在语言之内,它植根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之中,植根在对世界的理解和信仰之中。我们用自然,用我们的交际和认知需求来剖析宇宙,而不是用语言。
文化和认知
语言是文化传递思想、观念、标准的主要方式。语言是人与同宗文化其他成员相互作用的方法和思考的方法。Edward Sapir和Benjamin Whorf得出结论:语言不仅是交际的方法,并且是社会现实的向导。他们研究的结果是我们今天所谓的Sapir–Whorf假说,此假说坚持认为语言影响认知能力和传播思想,同时也帮助模仿他们。我们感知这个世界的方式更多地建立在信仰和世界观之上。文化是非常复杂的,除了信仰和世界观之外,它包括态度、标准和物质等方面,由无数的相互关联的文化定向组成。
20世纪初的社会学家Emile Durkheim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的职能,对说者有相当大的支配力。因为,一个人的语言是社会的工具,通过他从小生长的文化传递给他。他的语言不仅仅反映他的思想,还帮助形成思想。几年以后Edward Sapir也认为语言是思想的模型,人的思想由语言所制约。因为用我们从社会中继承的语言,我们能够接受并重新整理我们听到、见到和经历的事物解释。但不是所有的文化都由话语传播。例如,只是通过观察学习到的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如怎样谈话,怎样笑和怎样和某人打招呼(这类事情根据社会的改变而改变)。然而,许多好的文化是口耳相传的。据说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使得“生物的进化”由“文化的进化”取代,前者以基因为主,后者以思维为主。而没有必要一再重复说话是社会进展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化、语言和认知三者关系
一般来说,语言与文化共存,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语言决定认知。一个人对语言知识了解得越多,他就能更多地了解他周围的世界,特别是抽象思维。因为文化与语言共存,文化对认知的影响和语言对认知的影响相同。认知的种类不但取决于它们根植的直接环境,而且取决于整个大量的和他有联系的环境。
思维和语言的发展都是以人类劳动为基础的。语言是直接现实的思考,是根据某些规则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认知的哲学概念来源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物质世界,在人类的劳动和对物质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发展。认知是人脑——这一完美物质的功能、属性和产物。认知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认知的内容和目标是客观世界,在形式上它是主观的,它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人类的认知不只是自然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客观世界存在于认知和精神世界之外,没有客观世界就没有人类的认知,人类的认知是在客观世界和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语言有社会和文化的属性。一个人当他习得语言的时候,也习得了一定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思想概念和认知是在人类物质劳动中直接发展而来的,在社会生活中和语言交织在一起。文化氛围不能表达更精确或更超前的信息,但是它给接受者一些指导方向或它把一些结构强加在接受者的经历上。
语言有它的局限性。有助于交际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情境语境,真正起作用的是认知因素,所以语言的运用是包括认知语境的一个过程。语言结构和认知结构共存。理解语言的使用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理解,另外一种是对抽象化的分类结构的间接理解。语义的理解受很多认知因素影响,比如社会关系、谈话环境和知识结构。
语言在形式上存在着不同,但思考的本质相同;不仅仅是思考时使用的话语的发音不同,而且说话者解释和理解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也不相同[5]26。说不同语言的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和相互交流,这一点可以解释人类思考和他们世界观的共性。
[1]David G.Mandelbaum.Selected writings of Edward Sapir in language,culture and personalit[M].1949
[2]Whorf(1949,and Carroll 1975).“Science and Linguistics”Reprinted in Language,Thought&Reality[M].Cambridge,MA:MIT Press,1949.
[3]Clyde Kluckhohn.Mirror for man[M].Greenwich:Fawcett Publications,1944.
[4]Hudson R.A.Sociolinguistics[M].Cambridge Press,1980.
[5]Humboldt.On Humboldt’s place in linguistics[M].DAVIES,1949.
[6]宁春岩.关于意义内在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07).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Relations of Language,Culture and Cognition
YANG Hu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chun,Jilin 130012,China)
This paper starts from"Sapir-Whorf Hypothesis",concerning abou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guage,culture and cognition on a deeper level.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of the human beings is just that the human have the similar cognitive circumstances and cognitive psyche.
language;culture;cognition
G05
A
1008—7974(2011)07—0027—02
2011—03—07
杨晖(1970-),女,回族,吉林四平人,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林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