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文理分科制度价值辩护

2011-03-18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分科文理人文精神

汤 颖

(通化师范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高中文理分科制度价值辩护

汤 颖

(通化师范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当下人们对于高中是否要继续文理分科的问题提出了不同观点和主张,支持者与反对者形成了相互博弈的两大阵营.文理分科制度的反对者认为文理分科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归纳起来主要以下五方面:降低民族整体素质;阻碍个体全面发展;加速应试教育效果;反映了中国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了中国缺少文理兼容的大师.针对以上关于文理分科弊端的代表性观点,本研究采用理性思辨、命题反证等研究方法对于高中文理分科制度在当下的价值进行了合理性辩护,认为至少在当前,完善文理分科制度要比取消分科制度更加合情合理.

文理分科;文理兼容;高考制度;全面发展;人文精神

2009年1月7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2月6日,《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调研组组长韩进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这次征求意见的进展情况,并针对意见比较集中的教育的4个方面共20个重大问题做了报告.时至今日已一年多时间,关于这些重要教育问题的争论仍在如火如荼的继续.其中,高中是否应取消文理分科的问题尤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家长、学生及社会热心人士等纷纷就此展开热议.反对文理分科者认为文理分科导致了民族整体素质不高、学生不能全面发展、我国缺少文理兼容的大师以及使应试教育变本加厉的不良后果.主张继续文理分科者认为分科制度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有观点认为文理分科只是因果链条中的“果”,只有解决了“因”的问题,即只有在应试教育、高考制度改革后才有必要探讨是否继续分科这个“果”的问题.

制度改革没有问题,但改革的前提必须是制度本身确实出现了实质性问题.试问,高中文理分科制度真的出现实质性问题了吗?分科制度到了非取消不可的地步了吗?为什么有人大声疾呼“都是文理分科的错”?又为什么有人坚持认为“分科本无过”?在我们看来,倒是有这样一句话最能表达多数人对文理分科的情感和态度,那就是“文理分科,想说恨你不容易!”

1 都是分科惹的祸

文理分科制度的弊端在反对文理分科的人们那里得到了“充分”的说明.有学者明确提出,文理分科至少存在四个弊端:一是削弱了文科的水平;二是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过早的文理分科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一句空话;三是加剧了应试教育的效果;四是反映了中国教育缺少人文精神的特点.其他反对文理分科者也都在文理分科的弊端上达成基本共识,将中国缺少文理兼容的大师、高中生进入大学无法适应大学的通识教育、学生综合素质难以提高等问题也都归因到高中的文理分科制度上.

客观地说,高中文理分科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出现一些诸如分科时间过早、分科的科学指导不足及会考功能发挥不充分等现实问题,由于对文理分科制度实施缺少一定监管机制,使得这些问题愈演愈烈.但是不容否认的是,许多学者在对高中文理分科制度进行深责之前,对其缺乏全面的考察与分析,使得他们对分科制度的批评要么是论点难成立、要么是论据不充分.有的反对者将反对文理分科与反对高考制度联结在一起,认为分科影响高考志愿的选择,导致高中生进入大学后不适应通识教育.事实上,如果说文理分科与高考制度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话,那也应该是高中文理分科是高考制度的果,高考制度是文理分科制度的因,而不是相反.这样看来,只要高考制度没有大的变革,文理分科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相对合理性,认为文理分科影响高考志愿的选择、导致高中生进入大学后不适应通识教育因而主张取消文理分科的观点未免本末倒置,因果不分.还有的反对者提出“过早”的文理分科会导致诸多弊端.可以说,这些学者们所针对的是分科的时间问题,而不是分科制度本身.有的学者所提出的文理分科的弊端与实际的分科制度之间并不存在逻辑上的对应关系,而依我们看来,对于高中的文理分科制度,有太多的责难和讨伐不是分科制度所能担负的,甚至也不是中国当前的教育所能承受的.鉴于此,我们认为上述对文理分科制度的评判有失公允.

第一,认为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立论根据不足.民族整体素质指的是一种群体素质,而不是某一个或某一些个体的素质,更不是这些个体素质简单的累加.金炳镐先生认为,民族素质是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在长期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及人类自身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在的和显现的能力.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民族力量,所彰显的认识并改造世界的能力是与日俱增的,而且具有一定稳定性.文理分科真的必然降低民族整体素质吗?其实不然.根据都永浩的研究,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途径包括教育的发展状态、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情况、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得当性等多个提高路径,教育即使作为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最直接的途径,也涉及到各级各类的教育质量水平、教育的普及率问题及家长教育情况等多个影响因子.如果按照发展的、联系的观点来看,文理分科与民族素质之间确实是有关联的,即分科制度的有效实施与运行可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健全社会各类专业的人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如果不充分考虑到民族素质的内涵及其提高路径就认为文理分科会降低民族整体素质,这样既夸大了文理分科的“过错”,又窄化了民族素质的提高途径.

第二,认为文理分科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很难成立.文理分科一定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吗?其实未必.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的脑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是建立在其对人本身的认识(人是有意识的、能够从事创造性劳动、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环境使人的发展水平各异)基础之上的.可以说,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而今天有所不同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全面发展的内涵在丰富、外延在拓宽,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知识的应用、技术的创新及成果的传递等方面.现代社会,终身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惟一途径.既然社会的进步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时空和更便利的方式来完善和发展自己,我们就更应该认识到,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动态发展过程随着社会变迁及个体的发展,其也必将从一个相对完善的状态提升到另外一个更加完善的状态.到此为止,我们似乎温习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知识,但事实是,我们想表达一个坚定的信念,即在这样一个学习化时代背景下,在经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时代里,除了学习者自己,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阻止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文理分科不会必然阻碍人的全面发展,反之,如果分科的实施充分尊重了学生本身的实际要求、促进其某些素质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甚至帮助其找到适合的专业道路,无疑文理分科成为生产劳动与教育之间相连接的纽带,不仅没有阻碍、而且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认为文理分科加剧了应试教育效果的观点论证乏力.应试教育,就是特指那种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应试教育的特点表现在教育目标的短视性、教育对象的局限性、教育内容的片面性及教育检查评估手段的单一性等方面.仅从应试教育的涵义及特征来看,文理分科与其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首先,在产生时间与产生原因方面,应试教育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科举制度时期,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学习观及光宗耀祖等家庭价值取向等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产生;而文理分科在我国自引用到现在也不过几十年时间,最初是源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其次,在内容指向方面,应试教育涉及的是包括应试目标、应试的教学内容、应试的手段和方法等多个教育内部因素;而文理分科就是指一种课程制度,而且这种制度是以价值中立为本位的,即它不偏袒任何一种类的课程内容.最后,在目标定位方面,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和高分数;文理分科的目标则是让更多学生学有所专、培养其专业基础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应试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而文理分科只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微观的教育问题.由此看来,文理分科与应试教育之间不存在必然逻辑联系,毕竟一个太具体、一个太宏观,一个是没有价值取向的课程制度、一个却是几乎人人都在怪罪的“万恶之源”,实在很难找出二者之间存在什么逻辑关系上的交集,更不用说文理分科会加剧应试教育效果这样绝对化的论断了.

第四,认为文理分科导致中国人文精神缺失的观点有失偏颇.人文精神同样是一个历史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其内涵也将不断得以丰富.当前,人们所说的人文精神主要不是指与人的自然性或神性相对的人的社会、文化属性,而是人自身和人的生活的价值属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就提出“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的重要命题.“科学人道主义所指的人是指一个具体的人,一个在历史背景中的人,一个生活在一定时代的人.他要依靠客观的知识,而这种客观的知识本质上必定会导致行动,并且主要是为人类服务的.”这也正是当今人文精神的新内涵,即尊重人的具体性,尊重科学知识的应用性,也尊重社会自身的价值导向性.从这点出发,“文理分科反映中国缺少人文精神”的观点至少存在三个模糊不清的地方,即是否赋予了人文精神以时代发展的新内涵?是否厘清了当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是否清楚的把握了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途径?如果对这些基本问题并没有形成明晰的认识就提出文理分科导致中国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很难成立的,而且不能让人信服,这样的片面认识会给人一种误导,即人文素质的培养交给人文学科去完成,科学精神的培养教给科学课程去实现,久而久之,学生可能会产生一种狭隘的“人文情怀”或伪“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做价值支撑,人文精神渗透着科学精神的基因,有着浓厚的求真情结,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跨越人文学科,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教育资源,调动校内外各种显在或隐性的教育力量,倘若不考虑这些实际的人文教育资源,将中国人文精神的缺失与文理分科制度做简单的关系链接确实是有待商榷.

第五,认为文理分科导致了中国缺少文理兼容的大师的观点论据不充分.文理分科与中国缺少文理兼容的大师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对应关系,认为文理分科导致中国缺少文理兼容的大师的观点不仅夸大了文理分科的影响力,忽略了个人主观能动价值,也窄化了“大师”的外延.“大师”应该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即其内涵或外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敬仰亚里士多德的学识,但试问,在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这样的百科全书式大师?缺少文理兼容的大师不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在世界其他各国同样存在这种现象.但现象并不代表是问题,这种现象或是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特征,即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快、技术发展空间不断得到拓展、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越来越精细,这样以变化、多元、全球性为主旋律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大师?大师的衡量标准还是“全通”、“全能”吗?那种术业有专攻的专业精英不可以称其为大师吗?尤其是在学习化的社会大环境中,大师这一身份再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某个时代的角色模型,在现代人的价值视域中它甚至随时有可能或“升”或“降”.总之,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文理分科制度与中国缺少“大师”之间都没有必然的逻辑对应关系.

2 假如取消了文理分科

如果取消了文理分科制度究竟会给中国的教育发展带来何种影响?是否真如分科制度反对者所认为的那样取消分科就能解决诸如民族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养成及更多“大师”的产生等问题呢?我们认为如果真的取消了文理分科,那些被认为是由分科所导致的许多弊端也未必会消失,有的还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首先,取消文理分科将加剧高中阶段的教育不公平.按照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在个体身上存在结构性智能分配,也就是说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各种智能水平与组合的差异性,学生可能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从这点出发可以得出一种假设,即学生很难学会所有其想要学会的一切知识或技能.另外,生理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左右脑功能不同,特征各异,而优势脑不同决定了不同的文理倾向及更广阔的或文或理的发展空间.心理科学研究则告诉我们,以兴趣、爱好和情感为主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的学习成就具有重要影响,而事实是,初中阶段的很多学生就已经初步表现出来对一定科目的喜欢或是偏爱,当这种兴趣延续到高中而高中又没有相应的兴趣学科分流,那么势必影响到学生的综合成绩,不仅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也加深了高中阶段教育在学生学习起点和学业成就方面的不公平性.分科导致的高中教育不公平还表现在城乡、区域教育资源差异引起的通识教育资源差异,广大偏远地区及农村的学生由于缺少优势资源而成为高中教育阶段的弱势群体.

其次,取消文理分科将导致高中整体教育质量下滑.衡量高中教育质量可以围绕学生素质及其发展潜能和程度、课程教学及其发展程度以及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潜能和程度等几方面的发展情况来展开.我们认为,高中教育质量高低归根结底以高中生素质及其发展程度决定的,如果取消文理分科制度,高中生在有限的三年学习时间里既要承担高考带来的种种压力,又要不停忙碌于各门学科之间,在学习时间的分配上没有以往集中,在对所学习课程的钻研深度上也不如以往精深,即使大多数学生掌握了各门课程的基本原理,但也未必做到各门学科的学以致用,很可能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的局面,这样看来,取消文理分科很可能导致高中整体教育质量的滑坡.

最后,取消文理分科将直接影响学生专业素质的养成.我国最初引用文理分科制度是源于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高中阶段的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外,也要为高中生在某个或某些领域的专业能力的养成提供条件,也只有如此,才能适应将来的高校专业划分需要、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以及适应学生的职业兴趣需要.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价值多元的时代,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的差异性决定了社会的发展,不考虑社会的专业需求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专业人才.高中阶段正是个体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这个时期里学生在对待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看法上往往充斥各种矛盾和冲突,而如果取消了文理分科就相当于使学生失去了专业兴趣与学科爱好在制度层面的支持和保障.在科学指导的文理分科选择下,学生更多的是以对学科的直接兴趣判断自己的发展方向,分科制度取消后这种直接兴趣恐怕会淹没在越来越多的社会功利性目的中,那时专业爱好也就不足以称其为专业爱好了.不能把所有教育问题都归因于教育本身,更不能归因于高中的文理分科制度.总之,在对待文理是否继续分科的问题上,我们需要的是制度本身的渐进式变革而不是突变式的制度改革.

文理分科制度自中国正式实施以来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近几年的改革呼声越来越高,这理应引起有关工作者的反思,针对当前文理分科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们建议分科制度在日后的完善或改革中可以考虑几方面工作:分科时间的确定必须符合实际情况,这里包括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需要;充分加强文理分科的指导性工作,帮助学生认识学科的性质、克服分科中的社会知觉偏差、了解市场的需求,在指导方式上引入科学的测试、量表与专家辅导;改革会考制度或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重视会考功能,将会考与高考有机结合,分担学生的压力;完善其他方面的适应性变革,例如,分科辅助制度,如高中选课制度的建立与健全,高考制度本身的变革,高校的专业改革,等.

[1]牛文明.高中文理分科的合理性辩护[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1.

[2]齐军.高中文理分科:理想与现实博弈中的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

[3]闫守轩等.从高考改革方案透视高中文理分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

[4]教育部《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关于就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EB/OL].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98/info1231317614445198.htm,2009-01-07.

[5]教育部2009年第2次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启动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工作进展情况[EB/OL].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98/info1233826742442898.htm,2009-02-06.

[6]朱永新.文理分科:中国教育的毒瘤[J].教育科学研究,2004(11).

[7]王禹浪.论民族素质概念[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4).

[8]都永浩.论民族素质能量的积聚途径和方式——民族素质研究之四[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4).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3.顾明远.终身学习与人的全面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10]廖良初.邓小平教育理论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191.

[11]周立山,魏抗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91-293.

[12]陆有铨.关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育[J].教育学报,2005(6).

[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4 -185.

[14]杨骞.高中教育质量的再审视[J].中国教育学刊,2008(4).

G632

A

1008-7974(2011)10-0093-03

2011-04-25

汤颖(1981-),女,黑龙江省五常市人,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助教,教育学硕士.

(责任编辑:关新)

猜你喜欢

分科文理人文精神
文理生的battle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平淡考查朴素启发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
取消文理分科:听听孩子们怎样说
高中文理分科要不要取消
那朵风干的百合花
杀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