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11-03-18王筱雯
王筱雯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15)
2008年10月,辽宁省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加以推进,结合辽宁实际,以“广电模式”为主要传输方式实施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省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按照“进村和入户相结合,点播和广播相结合”的思路,于2009年1月中旬完成了文化共享工程技术平台建设,实现了文化资源的进村入户。目前,广播方式在全省涉农县区的226万农户实现了入户,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农村计划生育中心户、农业科技协会组织,全省设立了6万多个点播式机顶盒服务点,各市推广机顶盒用户达到209万户。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段时间的工作实践也促使我们对如何以广电模式为主要传播方式在辽宁省传输文化共享工程资源进行了深入思考,如何完善技术传输通道,提高传输能力,扩大文化共享工程在全省的覆盖范围,是我省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下一步的重要任务。
1 实施背景
辽宁省有14个地市、74个涉农县(区)、942个乡镇、11738个行政村、43131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达到98%以上。前些年,由于种种因素制约,文化共享工程推进成效不明显,与先进省市有较大差距。2008年10月,省委、省政府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列入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民生工程,全力加以推进。基于文化共享工程便利实用和建设成本的考虑,2008年10月开始,在文化部的支持下,辽宁省开始论证通过广电方式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进村入户。经过论证认为,广播电视网络具有覆盖面广、乡村通达率高、带宽容量大、维护成本低等优势,是实现文化信息资源进村入户的有效传播渠道。通过广播电视网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在农村的服务,可以充分发挥辽宁省已有的广播电视网络资源优势,使广大农民群众通过有线电视网开展农村文化共享工程,可以充分发挥辽宁省已有的有线电视网络资源优势,使广大农民群众方便快捷地享受到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同时在今后进一步与有线电视数字双向改造结合,还可以不断提高资源的传输能力。
根据辽宁省实际,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我省提出,以“广电模式”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现覆盖全省农村、进村入户。
2 实施途径
2.1 合理搭建收视平台
辽宁省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总的原则是公益事业走公益渠道。采用“进村和入户相结合、广播和点播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次推进,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家里用电视机就能利用共享工程的资源,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进村入户。在传输方式上,工程初期主要采用有线电视网络传输,在少数偏远地区采用卫星传输。从2009年2月开始,在工程的二期建设阶段与各地有线电视数字双向平移结合,逐步实施数字电视传输,进而在全省农村实现文化共享工程资源的全覆盖。
在传输渠道上,各级广电机构无偿提供两个频道用于传输文化信息资源,确保有线电视网络连通地区的农民群众,收看到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从系统结构上,分为省级分中心和前端播出平台、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县级有线电视播出前端以及点播型机顶盒4部分。
其中省级分中心负责对国家中心提供的资源和省内资源进行编辑、合成后通过广播电视传输网将文化信息传输到前端播出平台,前端播出平台设在省广播电视网络传输中心。前端播出平台制作出符合广播电视传输和播出标准的视频和图文信息格式,压缩编码后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传送到各县有线电视前端。
县级有线电视播出前端播出广播电视网络传送的文化信息资源视频及图文信息资源,使县以下乡村的有线电视用户直接收看。
2.2 丰富文化信息资源
资源建设是共享工程长效发展重要的生命力。在资源建设上,从实施进村入户工作开始,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先后为辽宁提供了3000小时的视频资源和农业科技类的电子图书资源。同时,辽宁省在接收国家资源的同时,还统筹整合了文化、教育、农业、人口计生、科协、广电等部门的信息资源,设置了包括金农热线、聚焦三农、供求信息、科普之窗、教学园地、知识讲堂、文化艺术、新闻回放、阳光政务、图书阅览、电影欣赏等栏目。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辽宁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国家、省教育部门合作,教育部将现有版权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共计700小时的视频节目,全部无偿提供给辽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使用。辽宁省教育厅投资300万元,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专门制作了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9年义务教育的名校、名师、名课的视频课件,送到农村学生家里,受到了高度评价。共享工程与国家农业部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合作,将广大农民群众最需求的农业实用技术和农民务工培训等资源纳入进来。2010年1月,与《人民日报》和《辽宁日报》合作,开通了报纸的点播服务;2010年4月,与东北新闻网合作,在文化共享工程平台传输东北新闻网的政务信息。目前,这一平台已经成为各种公共服务信息的传播载体。
3 实施规划
总体规划从2008年10月到2010年底,用两年时间,基本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全省所有自然村,使绝大多数农户能够利用电视机接收文化信息,享受便捷、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具体分3个阶段实施:一期工程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实现已通有线电视的农户通过广播方式收看到文化信息资源节目,同时进行4000户点播入户试点。二期工程从2009年2月至2009年6月底,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传输网络,完善运行模式,在全省涉农县区所有自然村建成点播服务点,在有条件的地区向广大农户推广点播型机顶盒,力争达到100万户。同时进行1000户卫星接收点播入户试点。三期工程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逐步在全省农村实现共享工程全覆盖。
4 阶段性成果
从2008年10月辽宁省全面启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到现在近两年的时间,工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通过模拟频道和点播两种方式,文化共享工程资源走进了千家万户。其中,采用模拟电视频道方式在全省的226万农户实现了共享工程视频资源的入户,每天服务时间为18小时;采用点播方式,在全省的209万农户实现了机顶盒点播入户,每天更新视频资源3小时,图文信息100条以上。其中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农村计划生育中心户、农业科技协会组织,全省设立了6万多个服务点。包括推送式点播机顶盒(Push VOD)、数字双向点播机顶盒(VOD)、准视频点播机顶盒(NVOD)等多种方式。
辽宁省运用“广电模式”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文化部、财政部、广电总局在辽宁召开现场会推广我省“广电模式”。会议认为,辽宁省依托广电网络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为这一工程进入千家万户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路子,也为广电网络由单一走向面向全社会的融合服务创造了全新的应用模式,是一次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会议指出,辽宁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村村通取得的成果,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真正送进全省1.1万个行政村、6万个自然屯,送进农村千家万户,让广大农民在自己家里,通过电视机和遥控器流畅点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的各项内容,给广大农民送去实实在在的文化信息,走出了一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子。
5 服务效果
文化共享工程“广电模式”的实施,为广大农民群众送来了便捷丰富的信息服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学科技难、获信息难、看电影难、找市场难,这些困扰农民多年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破解。广大农民群众对此反响热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党和政府为农民做的又一件好事实事。
5.1 文化共享工程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近年来,国家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以推进。但在广大农村,仍然存在着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而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深入改变了这一现实。清原县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很匮乏。该县被列入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的试点县后,当地农民通过模拟频道和机顶盒可以收看到小品、东北二人转、儿童动画片等资源,当地农民群众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赞文化共享工程为“农民的第二食堂”。
5.2 文化共享工程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以惠农资源为主,它的实施,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力地促进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和农业科技培训事业,使更多的农民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致富信息、学习致富技能、增强致富本领。沈阳沈北新区的一位农民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这一系列节目感兴趣,他应用该项技术,解决了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他高兴地说:“想要的信息一按就按出来了。”沈阳苏家屯区八一镇来胜村王永利因家中有大棚,对文化共享工程播出的信息非常关心,经常收看机顶盒中大棚种植节目,并按照提供的供应信息,卖出自家生产的无公害蔬菜。沈阳一位下岗职工看了播出的“广式靓汤菜肴制作”很受启发,想要自主创业,共享工程为其提供了资料,他学习了制作方法后开办了一家小餐馆,生意非常好。他说:“这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前景。”
5.3 文化共享工程促进了城乡教育均等化
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也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等化,成为在更大范围、更多受众中传播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内容的重要平台和途径,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使农村中小学生受到更好教育,对于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鞍山岫岩县黄花甸镇磨盘村张家堡组的村民经常聚集在计划生育中心户王秀兰家观看文化共享平台节目。他们纷纷表示,政府做了一件大好事,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实用信息,开阔了他们的眼界。王秀兰正上小学的女儿经常点播上面的《教育园地》、《图书阅览》看,现在作文比以前好多了,受到了老师的夸奖。清原满族自治县王家堡村王光明说,他上小学的孩子通过收看机顶盒里的教学辅导内容,对学习帮助非常大,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他说:“孩子放学后,遇到学习难题也有地方找答案了。”
铁岭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高鹏说,共享工程是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享用的文化工程,同时也是一项民生工程。它不但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还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它在为农民朋友提供致富帮手的同时,也开始影响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着农村文化向现代化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6 深入思考
通过“广电模式”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进村入户,其特点体现在,一是整合资源,降低成本。用广电网络传输文化信息,是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广播电视村村通两大工程的有机整合。并可在此基础上将文化信息、党员教育、计划生育、农业科普等公共信息资源传到农户家中。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能够降低各项公益传播事业的建设成本,提高综合效益。二是广泛覆盖,便捷传输。广电网络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经营,已经覆盖大部分地区,带宽容量大,维护成本低,运行管理经验成熟。在广大农村地区,利用有线电视传输文化信息资源便捷实用,可以迅速实现文化信息资源进村入户,提高普及率。三是进村入户,长效惠民。通过广播的方式和机顶盒的方式实现文化信息资源进村入户,通过电视机接收信息操作简单,广大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查阅信息资源,实现了就近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的实施,为辽宁省的农村文化赋予了新的内容,如何进一步提升这项惠民工程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是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6.1 资源建设与整合是进村入户工作长效发展的重要基础
资源内容是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核心,增强文化共享工程的吸引力、服务能力,关键在于资源内容的丰富性和吸引力。通过近两年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实践,我们体会到广大农民对文化资源特别是惠农资源的需求。因此,要保证工程的长效发展,必须加大资源整合和建设力度,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资源服务体系。要强化资源的征集、整合,以及具有本省特色的地方资源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努力推进资源征集和制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根据省内不同地域的特点,发挥各市文化部门的作用,采取征集、委托建设、资源交换等方式整合、建设适应各地不同需求的资源服务体系;同时以广电网络整合为契机,探索利用数字图书馆的海量电子资源,提高资源传输能力,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
6.2 完善技术平台,提高传输能力是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全覆盖的重要手段
辽宁省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文化共享工程的全覆盖。完善技术平台,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提高传输能力是重要的手段。要以全省有线电视数字改造和广电网络整合为契机,探索研究数字电视传输模式。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拓展资源服务功能,扩大推广范围,增强平台的互动性,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6.3 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是文化共享工程努力的方向
文化共享工程是国家开展的一项重要惠民工程,只有让更多的基层群众了解、利用此项工程的成果,才能充分发挥工程的作用。人民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是工程有没有生命力、能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施进村入户的同时,也应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群众的参与热情,努力创造新颖的服务方式和活动载体。2010年,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在辽宁省第八届艺术节期间,利用群众文化活动这一平台和窗口,文化共享工程举办了进村入户系列活动。一是筹备了“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成就回顾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重点展示了共享工程进村入户以来,省委、省政府的关怀重视,工程的主要模式、作用和影响及广大群众利用共享工程资源取得的实际收益。二是举办“共享花开”——全省首届文化共享工程征文比赛,征文内容主要为广大农民群众利用共享工程资源发展生产、提高素质所取得的成果或体会。三是举办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成果电视报告会,以各市为单位,每市选派农民群众代表,采取现场演讲的方式,以真实感受畅谈共享工程进村入户给农村带来的实惠,录播后在共享工程栏目播出。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扩大了工程的影响和覆盖面。
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实施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村村通取得的成果,把广播电视村村通与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结合起来,解决了长期以来文化共享工程进村难、入户难的问题,政府减少了重复投资,健全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高了文化服务能力,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下一步,我们将以此为动力,进一步把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做好,努力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做出新的贡献。
[1]辽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的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