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改革视域下的生命化体育教学研究

2011-03-18张长城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特征生命体育

张长城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1 生命化教学是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

1.1 生命化教学的现实背景

生命化教学的现实背景之一是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针对药物毒品滥用、暴力和艾滋病而造成的不珍视生命、蔑视生命等问题提出的“生命教育”。生命化教育引导人们关注生命、珍惜生命、积极探索生命的意义。生命化教学的又一现实背景是人们对现代教育目的的反思与批判。叶澜认为教育是关乎生命的一种事业[1]。现代教育崇尚理性,过于注重客观知识的传授,结果造成受教育者的人格得不到尊重,教育不能满足社会与人的发展的要求。现实中屡屡出现的诸如只关注升学率,而忽略学生的身体健康、情感体验等本末倒置现象就是极为典型的明证。

1.2 生命化教学的理论来源

首先,来源于生命哲学。生命哲学是非理性的哲学思潮。生命需由主体亲身体验和领悟才得以彰显,生命是一种冲动、一种活动、一种过程,生命在主体自己的解释和理解中凸显其真正的意义,这是生命哲学的主要观点,而表现在生命化教学上就是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其次,来源于以人为本的人文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有[2]:(1)集中注意“经验”着的个人,把经验作为研究对象;(2)关注个人先天潜能,强调人的未来发展和前景。人应当自主选择自己的未来,并对其负责;(3)强调人的整体性、完整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而人生的目标就是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进而实现健全人格。生命化教学应该以“人”及“人的生命”为出发点,关注生命的主体性、独特性、完整性和体验性。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全面发展。

另外,来源于后现代知识观。后现代知识观是在批判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知识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观点认为,知识具有相对性,是可证伪的;知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可以建构的;知识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之中,并以其特殊的理论范式、价值体系和语言符号等方式存在,即知识的境遇性,知识在本质上都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诉求,尤其在社会和人文领域更是如此,即知识的价值性[3]。后现代知识观视域下的生命化教学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而是关注人的生命的完善和发展。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到知识的各种价值,其中包括认识价值、发展价值和实用价值等。要把教学看成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使学生在与知识的对话中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最后,来源于对话理论。对话理论最核心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1)对话双方的独立性和平等性,体现对话双方选择的自由,确立了各自的主体地位;(2)对话的“相遇性”,对话是在相遇的世界里进行,彼此是自主的、相互理解的和和谐共处的。对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生命体验的过程,就是实现和确认生命的过程。从对话理论的观点出发,生命化教学就是在具有独立主体地位的特定的教学环境里“相遇”,并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上以行动、语言等进行交流、沟通和意义建构,获取生命的体验,提高生命的价值。

2 体育教学的生命化特征

生命化教学是在关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给学生以学习的自由、自主探究的权利,从而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个性张扬、人格完善,从而实现生命价值提升的过程。在生命化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当前的体育教学应该具有生命化教学的一般特征,即关注生命的发展,关注生命体验,关注教学的过程,关注教学主体的对话性等。由于体育自身具有的生命特征,生命化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本学科特征。

2.1 体育的生命特征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一种活动,它具有鲜明的生命特征。首先,体育是一种积极的自然生命体现。实际上,体育就是在特许的时间和空间内,在自由和规范的身体文化范畴内,合理合法展现自己的自然生命,展现自然生命中的动物性、攻击性以及宣泄自身的不良情绪和多余精力。其次,体育是一种鲜活的、生动的、直接的精神生命体验,是对自然生命的一种超越。体验是体育活动的第一性。在此过程中,人们体验到快乐、挑战、激情和超越,感受到成功和失败、成长与衰落的生命体验。最后,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人的生命还是一种社会性存在,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尤其是现代社会,完全脱离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单纯意义上的个体生命是不存在的,人的生理性生命的存在与维护要依赖一定的社会性生产,人的文化生命、精神生命也是在人和人的交往互动基础上得以产生和传播的。体育是在一定“游戏”规则规范下的一种活动。在从事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人们尊重规则、相互交流、平等参与、和谐共处,并行成一种行为习惯。因此,体育也是一种社会生命的体验。当然,体育的生命特征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可能被分割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但是,这种生命特征的划分却有助于我们把握体育的生命特征。这也是研究生命化体育教学特征的前提。

2.2 体育教学的生命化特征

体育自身具有鲜明的生命特征,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学的生命化特征。

身体活动性。“生命在于运动”,体育教学的生命特征首先体现在身体活动和身体练习上。这也是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最根本的区别。无论是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生命的生成性,还是关注生命的体验性和生命对话,无论是注重体育的自然生命、还是实现自然生命的超越,都必须要求学生“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其中。

主体性。这是生命化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其重要特征。在体育教学中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付诸于教学实践,才有可能实现平等地、独立地生命对话,才有可能形成完整人格。也只有如此,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参与体育教学过程,进而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运动体验性。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来自于实践,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也必须走向实践,在运动实践中领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生命价值。以篮球课学习为例,学生要掌握篮球的传接球技术、比赛的基本规则及基本战术配合等,而这些知识的学习,离开学生的运动实践是很难达到预想目标的。生命在于运动,在运动中体现生命的激情、价值。以运动体验为主要特征的体育学习,体验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运动组合,追求的也不仅仅是健康的体质,应该体验更深意义上的生命超越,激活身体构造的每一个部分,保持生命思维的活性,体验生命的激情、生命的创造性价值。

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是现代教育观的基本要求。生命化的体育教学绝不会否定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因为如果不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不从科学性的角度关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就有可能危及到人的自然生命。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是生命化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而在关注体育教学的科学性的同时,我们也要关体育教学的人文性,关注学生的快乐、成功、自信和满足等心理体验。“笑声和汗水”是生命化体育教学的前提和标准。只有二者的统一才能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交往互动性。体育教学过程,包含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对话,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比如,技战术的教学配合、教学比赛等无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交往互动体现了体育教学的社会生命,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生命质量得以提升、生命体验得以形成。

生命化体育教学是以生命化教学的理念为指导而进行的体育教学实践。如何实现这一理念,即能够做到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应用于实践是当前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然而,纵览相关研究,人们更多的是关注生命化教学理念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命化体育教学的特征,而这些特征的提出对于实现生命化教学的理念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对于推进体育课程的改革,并使这种改革能够付诸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实现生命化体育教学的措施

3.1 正确运用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如前所述,生命化教学理念来源于生命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知识观以及对话理论等,全盘照搬这些理论来指导体育课程改革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因为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适用的背景和条件,离开背景和条件这些理论就有可能是错误的。“真理再向前一小步就有可能是谬误”。还有,生命化教学理念的研究模式往往局限于一些“智育”学科,所取得的成果未必就能应用于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毕竟体育学科与其他“智育”学科有着根本的区别。因此,在深入了解生命化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住体育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是实施生命化体育教学的前提。体育学科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进行教学的学科,身体活动性是其最根本的特征。“生命在于运动”,要进行生命化的体育教学就必须把握这一特征。

3.2 合理吸取传统体育教学的“科学”内核

科学性和人文性是现代教育观的基本要求。以人文理念指导体育课程改革绝不是意味着要抛弃传统体育教学的“科学”内核,不能把洗澡水连同孩子一起泼掉。体育课程的科学性要求从科学的角度关注学生的运动素质、身体机能。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组织体育教学,科学地指导学生的运动技术的学习。没有体育课程的“科学性”就忽略了学生的自然生命质量,也就无从谈起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我国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改革已历时数年,《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内容已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充分肯定,体育课程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4]。但是,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也出现许多问题。比如,出现诸如“淡化运动技能教学”[5]、“赶时髦,搞形式主义”[6]、“体育教学虚无化”[7]等倾向。更令人难堪的是,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体育教师竟然不知道怎么上体育课了[8];“扁担南瓜进课堂”、“体育课像演活报剧一样”、“模拟劳动的体育课”[9]等怪异的体育课接连不断地出现,一些新体育课的观摩示范给人以内涵不深、做秀表演之嫌。这主要是对生命化体育教学理念的理解偏差造成的。

3.3 关注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

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传统体育教学崇尚师道尊严,学生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也无从谈起学生的主体地位。生命化体育教学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独立平等和人格完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对话关系,在“相遇”的情境下进行沟通、交流。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与否以及程度如何是生命化体育教学能否实现的关键。关注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不但要体现在思想观念上,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落实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教材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评价等都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路人,是指导者。目前,人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是一种能够较好地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教学实践探索。

3.4 关注学生的运动体验

关注学生的运动体验,一方面由体育教学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这一根本特征决定,体现了体育教学的实践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在体育实践中,学生才能体验出知识、技术、技能的生命价值。学生的运动体验不单单是简单的运动组合和健康的体魄,更为重要的是对更深意义的生命超越、体验生命的激情和生命的创造性价值。体验的不仅仅是成功,也有失败;不仅仅有笑脸,也有泪水。丰富的生命既包含成功也包含失败,失败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价值的生命在失败面前不会黯然失色。关注学生的运动体验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快乐体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挫折教育”也会有更深一层的感知。

4 结语

生命化教学理念在科学理性主义处于主导地位的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对于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以身体练习为基本特征的体育教学凸显出生命化教学特征。生命化体育教学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动力,更为其指明了方向。

猜你喜欢

特征生命体育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抓特征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