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无文字匹配图片记忆效果的实验研究

2011-10-25李运华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高中生初中生显著性

李运华

(嘉应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图片与文字是信息储存(记忆)的两种基本片式。在记忆研究中,大多数心理学家采用文字或者语音为研究材料,较少采用以图片为材料。图片与文字分别属于不同的符号系统,图片属于表意符号系统,直接接通语义,无须以其它符号为中介。图片所传达的信息可以分为两类:片象信息和语义信息。图片信息的刺激具有变动与殊异性,图片信息会随不同的观看角度而展现不同的面貌及意义,因而图片信息的认知加工研究会更加困难。

1974年Snodgarss等人在实验中发现,对图片的分类受到视觉相似性的影响,而对文字的分类则不受这种影响[1]。威尔顿和勒迪格(Weldon & Roediger)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由回忆中,被试对图片的记忆优于单词;而在残词补笔中,被试对单词的记忆优于图片[2]。伍尔夫(Wulf)发现视觉图片随记忆保存时间的增加而变得更规则、更对称[2]。瑞利(Riley)在分析格式塔学派的研究时,强调词语化(verbalization)效应对记忆的影响,认为人们用于标定视觉图片的词语,决定了他们以后的记忆[3]。卡迈克尔等(Carmichael, et al.)在一项研究中发现被试受文字标记的影响,所回忆的图片近于文字标记的图片[4]。

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是人们识记的两种基本方法。艾宾浩斯通过实验证明了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要好很多。Craik等[7]从信息加工角度出发,通过不随意学习实验,发现经过语义加工的单词,比只涉及主意和结构方面较浅层次加工的单词再认正确率要高。Miller[8]认为意义识记在组块上比机械识记有优势。Meyer[9]在一项研究中运用词汇判断作业(lexical decision task)对语义启动效应作出分析。在实验中发现,意义识记会比机械识记更容易出现语义启动效应,需要复述进入信息加工系统的时间也较少,记忆效果比机械记忆要好。

图片记忆是人们认知的重要内容。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人们离不开图片记忆,图片作为多媒休技术中一种不能忽略的因素,在认知、教学、信息传播、智力培训和文化传承等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图片记忆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自身的认知特点,丰富、深化认知规律。

本实验采用实验方法,用图片为实验材料,部分图片有文字匹配,以图片为主要记忆任务,研究有、无文字匹配图片的记忆效果及其规律。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按文化程度不同选取被试,从梅州市随机抽取2所初级中学、2所高级中学和一所大专院校,随机选取 50名初中生、60名高中生、50名大学生,有效被试共160名。具体样本分布为:每所初级中学初一、初二、初三男生各5名、5名、3名,女生各5名、5名、2名;每所高级中学高一、高二、高三男生各5名、5名、5名,女生各5名、5名、5名;大一、大二、大三男生各5名、5名、3名,女生各5名、5名、2名。

1.2 研究工具与材料

实验采用的研究材料为自编PPT图片,图片从网上选取共180张,图片内容为抽象简易画,无文字匹配时不容易理解,有文字匹配时较容易理解。经过初试选取126张为实验材料,包含两大类:(1)练习图片,一共19张图片,5张为记忆图片,14张为干扰图片,练习作用是让被试适应实验操作;(2)实验记忆图片共107张,其中实验记忆图片30张均分成二组,一组为有文字匹配图片(即有意义图片),另一组为无文字匹配图片(即无意义图片),剩余的77张为实验干扰图片,学生再认时混在实验记忆图片中,起干扰作用。

在有文字匹配图片实验过程中,将有文字匹配图片随机混入未呈现图片中,组成92张实验图片,要求被试根据记忆判断已呈现图片和未呈现图片。正确判断已呈现图片或未呈现图片计1分,错误判断计0分,如果全部为正确判断得分为92分。无文字匹配图片实验按同样方法实施。

1.3 实验设计

采用3×2二因素随机区组实验设计,自变量为文化程度(初中、高中、大学)、有无文字匹配(有、无)。文化程度、有无文字匹配均为被试间变量。因变量是被试对图片的再认成绩。

1.4 实验程序

将随机抽取的 160名学生先按文化程度的不同分成初中组、高中组和大学组,各组再均分成A、B两组(两组中的男女生数分别相等)。A组被试的实验材料为15张有文字匹配图片和77张干扰图片,B组被试的实验材料为15张无文字匹配图片和77张干扰图片。

“互联网+”模式是一种创新型、高效的发展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广大阅读者提供一种非常重要的综合服务平台。因此,公共图书馆管理者一定要充分运用好这一重要服务平台,与新时代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性。然后,再把“互联网+”思维充分的应用到公共图书馆综合服务发展理念当中,并且还应该积极开拓更多创新型发展思路,以读者服务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持续不断更新和改善公共图书馆发展理念、内容与公共图书馆整体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进而有效满足更多阅读者的实际需求,把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发挥到最大,并且还要加强图书综合信息资源的整体使用率,进一步推进广大社会民众积极的参与到阅读当中。

初中组、高中组及大学组的被试分别被集中在其中一所初级、高级中学及该大学的两间多媒体教室进行,各组的A、B组各在一间教室。初中组、高中组、大学组分三个时间段,各A、B组同时进行实验,团体施测。

实验时,两个主试向被试用同样的指导语,提出同样的要求。先由主试给出练习图片,当被试完全明白实验操作后,开始正式实验。自动设定每张图片呈现时长为4秒钟,记忆图片呈现完后,被试休息10分钟,然后开始再认,并记录成绩。

1.5 数据处理技术

运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图片有、无文字匹配的记忆效果差异

相关结果见表1。有意义图片的记忆效果均值是75.36,无意义图片的记忆效果均值是 64.01,两者间具有显著性差异(t=9.838,p<0.01)。实验表明,给图片匹配上一定的文字说明,赋予其意义性,被试的记忆效果比起单一的图片记忆效果好。

表1 有无意义图片的记忆效果

2.2 性别的差异性

表2表明,性别在有意义图片记忆实验中的记忆效果均值M(男)=75.41,M(女)=75.31,不具有显著性差异(t=0.097,p>0.05);而在无意义图片记忆实验中的记忆效果均值 M(男)=65.09,M(女)=63.29,不具有显著性差异(t=0.868,p>0.05)。实验结果表明,性别在有、无意义图片记忆效果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表2 男女生记忆效果均值

2.3 文化程度的差异性

对不同文化程度学生的有、无意义图片记忆效果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学生在有意义图片记忆中的记忆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F=0.389, p>0.05),不同文化程度学生在无意义图片记忆中的记忆效果有极显著差异(F=5.712,p<0.01)。

对不同文化程度学生的无意义图片记忆效果进行多重分析,如表4。结果表明,初中生与高中生的无意义图片的记忆效果有极显著差异,初中生与大学生的无意义图片的记忆效果有显著差异,高中生与大学生的无意义图片的记忆效果无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生与高中生记忆效果的差异极显著,而初中生与高中生记忆效果的差异显著,即初中生与高中生记忆效果的差异显著性比与大学生的差异显著性大,这可能与高中生当前的学习任务主要以记忆有关。

表4 不同文化程度学生的无意义图片记忆效果的多重比较

3 讨论

3.1 图片有无文字匹配对记忆效果的影响分析

有、无文字匹配图片的记忆效果具有极显著的差异。匹配在图片中的文字用于说明和解释图片的意义,有文字匹配的属于有意义图片,无文字匹配的属于无意义图片,本实验首次从图片记忆角度验证了“意义记忆效果优于机械记忆”的记忆规律。图片的记忆过程在信息加工方式上与文字不同,其记忆效果与文字记忆效果一样,符合记忆规律。信息加工影响深度记忆效果,有文字匹配图片的记忆过程受文字解释、说明的影响,记忆加工较为精细,当视觉刺激进入信息加工系统时,离不开内部言语活动,视觉接受字母、字词、图片等信息的同时,总有内部言语伴随[10]。给图片匹配上相关的文字,在有文字匹配的图片呈现给被试时,内部言语对图片与文字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图片信息编码从而更清晰、更深刻,进入存储系统的图片信息也就更牢固。

3.2 性别差异分析

图片记忆内容为表象,就其类型属于形象记忆。实验研究中,男、女生的有意义图片记忆效果的均值分别为 75.41和75.31,无显著性差异;男、女生的无意义图片记忆效果的均值分别为75.41和75.31,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男女的形象记忆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图片不论是否有意义,其记忆效果无性别差异。实验结果支持卢正红的“男女性别在记忆中无明显差异”研究结论[11],与韩建霞的研究不一致,韩建霞认为女生一般长于形象记忆、运动记忆和情感记忆[12]。

男女在不同的实践领域会表现出不同的智力优势,而男女的总体智力水平一样,本研究说明至少在图形记忆方面,男女没有差异。男女图形记忆的生理基础为人脑右侧额叶,相貌记忆选择性地激活右侧额叶中下部[13],因而有理由认为,男女具有相同的形象记忆的生理机制,图片呈现时,男女的图片选择性、右侧额叶中下部受刺激的反应一样。

3.3 文化程度的差异分析

不同文化程度(初中、高中和大学)学生在有文字匹配图片记忆中的记忆效果均值分别为75.28、74.87、76.04,没有显著性差异。

不同文化程度学生在无文字匹配图片记忆中的记忆效果均值分别为59.25、66.80、65.40,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初中生与高中生的无意义图片的记忆效果有极显著差异,初中生与大学生的无意义图片的记忆效果有显著差异,高中生与大学生的无意义图片的记忆效果无显著差异。说明从初中到高中,无意义形象记忆水平在迅速发展,到了高中阶段,无意义形象记忆水平已发展到顶峰,以后再难有明显发展。初中生的身心理发展正处于高峰期,大脑和记忆系统发育有待继续完善,知识及社会经验也相对缺乏,当无文字匹配图片信息进入加工过程时,初中生的身心局限性影响着信息的处理,而高中生和大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身心发展水平的优越性,对无意义图片信息,能进行有效的加工整合,记忆效果显著提高。

无文字匹配图片记忆中的记忆效果,初中生与高中生记忆效果的差异显著性比与大学生的差异显著性大,值得我们反思。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与我们的教育有关,高中教育是为了高考,高中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记忆,他们习惯把学习任务记下来,不管是理解记忆,还是机械记忆,而大学生的这种惯性在逐渐消失。

4 结论

(1)图片记忆虽然在信息加工方式上与文字不同,但其记忆效果与文字记忆效果一样,符合“意义记忆效果优于机械记忆”记忆规律。

(2)男女在不同的实践领域有不同的智力优势,但就图片记忆来说,不论是否有意义,其记忆效果无性别差异。

(3)初中生的有意形象记忆已达到成人水平,即青少年的有意形象记忆已发展到了“高峰”;从初中到高中,无意义形象记忆水平在迅速发展,到了高中阶段,无意义形象记忆水平已发展到顶峰,以后再难有明显发展。

猜你喜欢

高中生初中生显著性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一种基于显著性边缘的运动模糊图像复原方法
论商标固有显著性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