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情绪型舆论影响下的大学生认同感探析

2011-03-18王风圳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认同感舆论媒介

张 帅,王风圳

(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部,上海 20024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传递及其获取越来越快捷,网络舆论在人们信息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当前,网络舆论已成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网络舆论的存在样态之一,网络情绪型舆论也对高校学生的政治及道德等社会认同产生着重要影响,如何有效应对网络情绪型舆论,开展大学生社会认同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1 网络情绪型舆论概述

大众传播时代,人们与各种传播媒介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众媒介组织已逐步成为社会现实中的核心组织之一。正如有学者指出,“媒介化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状态”[1,p12],互联网作为大众传媒的典型代表,更是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互联网极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积极地参与网络生活,并通过网络这一特殊媒介对个人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进而形成某种舆论。所谓舆论,就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可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2]。有学者在解析舆论内涵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对网络舆论做出了较为详尽的定义:“网络舆论是社会公众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就其关心的事件或社会现象,以语言、文字、图像等符号化的方式公开表达出来的意见与态度的总和;利益相关、价值共振、情感共鸣是网络舆论产生的根本原因;网络特殊的传播方式使网络舆论呈现出特有的演化规律与特殊的社会影响力。”[3]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教育背景、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会使得作为网络舆论主体的现实存在的个人表现出不同的评价和判断能力,尤其是当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变身为某种“话题”在互联网中弥漫时,更使得网络舆论呈现出理性和非理性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状态。《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网络非理性情绪有滋长之势。在各种非理性网络舆论中,网络情绪型舆论是指“一种由于自身利益受到影响或受外界不良信息刺激,网民在网络上散布的一种片面的、偏激的、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言论”[4]。网络情绪型舆论的发起与传播,往往通过某一社会敏感话题,如官员腐败、拆迁冲突、道德事件等,借助于文字、图片、微视频等手段发布个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极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与回应。

网络情绪型舆论往往伴随着“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群体极化的定义及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5,p50]在网络情绪型舆论中,非理性、片面偏激的言论经常占得上风,不利于公众形成理性思考。凯斯·桑斯坦通过研究指出:“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而且平凡地沟通,听不到不同的看法,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5,p50]在网络情绪型舆论环境中,由于理性的缺位和非理性的共鸣,个体原有的价值观、认同感极容易受到影响。

2 网络情绪型舆论对大学生社会认同感的消解

认同是人们对于“我是谁”以及“我与他人有何关系”问题的一种定位,它不同于简单的意识形态灌输或者角色安排,而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与他人交往、积累经验的结果。“社会认同在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对于社会团体而言,是增强内聚力的必要条件。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它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6]有学者认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而社会认同则是价值观教育的核心与目标[7]。如前所述,媒介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状态,媒介正在逐渐成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联系的主要纽带。“在媒介化的生存状态中,人与现实世界直接遭遇的机会越来越少,媒介成为人与世界互动的中心环节,人仰仗媒介建构其实体生活。在接触‘媒介事实’的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一将他们与其原初的事实进行比照来核实其真实性,相信媒介所言成为一种惯性心理和集体无意识,也因此可以将人们认知世界、适应环境的成本降至最低。”[1,p25]尽管网络空间存在着虚拟性的特征,但当现实社会的个体进入网络后,通过与他人交流互动及其自我观察所获得的归属感、认同感等却是真切的。同时,通过网络所达成的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的媒介化联系,也使得网络受众获得了一个真实存在的社会认同的公共空间。

现代社会,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认知世界的重要平台。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网络媒体得以迅速壮大,每天互联网上冲浪的生力军,多数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2亿,其中58%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学生网民占到中国网民总数的30.7%,周平均上网时长已达19.8个小时[8]。对于思维独立、观察敏捷的大学生来说,热点事件往往容易成为其关注的焦点内容,而围绕热点事件在网络中所形成的舆论,更是极易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其心理发展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存在着思维活跃、敏感性强、偏激固执、情绪化感性化相互交织的心理特点。网络中关于热点事件的舆论,往往充斥着一些缺少理性、违背事实、容易煽起仇恨心理的情绪型舆论,这些情绪型舆论在误导大学生参与网络讨论,产生某种“共鸣”的同时,也在消解着大学生的某些基本认同。

现实中的社会认同有多种类型,就现阶段而言,网络情绪型舆论对于大学生社会认同感的消解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国家认同,尤其是政治认同感的消解。国家认同作为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对维系一个国家的存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个体成员的国家认同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政治认同便是其中之一。“政治认同是人们从人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所属政治系统情感上的归属感或依附感,政治认同本质上是社会公众对政治权力的信任、对政治价值的信仰。”[9]政治认同与公众的社会信任程度密切相关,可以说,良好的政治认同感必须建立在基本的社会信任之上。在网络情绪型舆论环境中,涉及官员腐败、政府不当行为等“失信”内容的报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围绕这些新闻甚至是恣意捏造的“小道消息”所形成的情绪型舆论,表露出的多是“政府黑暗”、“政府无能”的煽动性结论。由于网络空间主导话语说服力的匮乏以及网络监管的乏力,情绪型舆论在弱化政府公信力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消解着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二是对道德认同,尤其是公德认同感的消解。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培育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认同公德规范、认同公德价值,则是个体成员践行社会公德、完善道德人格的基本前提。在道德失范现象大量出现的今天,强化道德认同,尤其是公德认同,对于社会和个人来说尤为必要。所谓道德认同,“就是个体对社会道德体系中诸多规范的认可程度和接受程度”[10]。有学者研究指出,作为一种道德互动,道德认同的实现,取决于道德主体、道德客体(社会道德)、道德环境的有机互动。[11]作为重要的互动载体之一,网络在更为广阔的空间范围上为人们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为人们构建了一个理性与非理性相互交织的道德认同的公共空间。而网络中缺乏理性与责任感的非理性道德舆论,不仅无助于道德认同的建构,并且会对基本的道德认同感产生影响。以轰动一时的“彭宇案”为例,在有关这一事件的网络讨论中,“做好人没有用”这样的情绪型舆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缺乏有效引导的情况下,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高校大学生“助人为乐”的公德认同。

3 媒介教育:网络情绪型舆论中大学生认同感反消解的可行路径

认同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它根源于个人与他者的互动。舆论作为基本的互动形式之一,对个体成员的社会认同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传统媒介与受众的互动中,资讯、评论的检查与发布通常是通过某一把关人实现的。而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把关人这类“守门员”的角色通常很难存在。谁来把关?如何把关?面对这种困境,解决网络情绪型舆论对个体认同及情感发展的影响问题,就必然要回归到网络受众自身。而开展媒介教育,积极培育大学生自身的媒介素养,则是网络情绪型舆论中大学生认同感反消解的可行路径。

在人与媒介的互动中,人必须具有一定的素养,才能自如地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世界。媒介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育个体自身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批判性地解读和欣赏多种媒介讯息与作品以及利用媒介获得自身和谐发展的能力”[12]。网络情绪型舆论对大学生社会认同感的影响,主要是以信息传递——个人吸纳的形式呈现的。如何理性看待网络情绪型舆论中的非理性言论信息,其关键还是要依靠受众主体自身的觉醒。积极开展媒介教育,使得大学生能够了解媒介讯息并对其进行深入思辨,养成基本的批判质疑能力、分析评价能力,不仅能够有效地抵御网络情绪型舆论的消极影响,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建构和认同感的凝聚。

结合认同教育,开展大学生媒介教育的途径,可以有以下两方面考虑:

首先,将媒介教育直接融入两课课程。认同感的形成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引导,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认同感的培育,大多通过课堂讲授的形式进行。但这种形式也存在着内容单一化和模式化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在面对网络情绪型舆论的影响时,也缺乏较强的说服力。将媒介教育融入两课课程,对网络事件中比较有影响的情绪型舆论进行探讨,通过讨论、对话的模式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在锻炼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对网络情绪型舆论形成一个较为客观的、理性的认识。

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媒介教育活动,如专家讲座、主题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等,积极帮助大学生了解媒体、认识媒体。网络情绪型舆论作为一种“拟态环境”的存在,其对个人认同感的影响,最终还是需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通过多种形式的媒介教育活动,让处于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双重状态之下的大学生了解媒体信息的本质,理智地对待负面信息、批判地看待网络舆论,不仅可以有效地支持高校认同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对于凝聚大学生的社会认同也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认同感舆论媒介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