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学本土化研究述评
2011-03-18中北大学图书馆山西太原030051
张 玲 (中北大学图书馆 山西 太原 030051)
20世纪初,我国图书馆界兴起了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图书馆运动”,“它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史上的一场启蒙运动,其目标和宗旨是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这是一种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1]。从那时起,我国图书馆界第一代学者(杜定友、刘国钧、沈祖荣、梁启超等)就开始关注、探索我国图书馆学本土化(Library Science Indigenization,简称LSI)问题。1926年3月,中华图书馆协会编辑出版了会刊《图书馆学季刊》。刚从美国留学归国不久的刘国钧先生在其办刊宗旨中写道:“本新图书馆运动之原则,一方参酌欧美之成规,一方稽考我先民对于斯学之贡献,以期形成一种合于中国国情之图书馆学。”[2]可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图书馆学理论一直是我国图书馆界同仁的理想,并希望以此指导我国的图书馆建设。
1 我国图书馆学本土化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LSI研究沿着刘国钧等人开创的研究成果继续向纵深发展,不仅在21世纪初掀起了LSI研究高潮,而且还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尤其是在吴慰慈先生从学科的高度重申了“图书馆学学科建设要本土化”[3]后,我国业内同仁在LSI研究的深度和力度上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研究成果。尽管我国LSI研究在21世纪所取得的成果远比20世纪的研究成果要多、要好,但对于目前我国图书馆建设现状来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仍显薄弱。这值得我们深思,也是鼓励我们继续LSI研究的最大动力。
1.1 LSI的概念
当前,我国学界专门对LSI进行概念表述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丁国顺先生认为“本土化”主要“有3层含义:第一,就理论思维方式而言,在确立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基本概念及构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时,要充分关注中华民族理论思维的特点和思辨方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所创立的图书馆学具有中国特色;第二,就图书馆学的学科理论构建而言,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传统特色,就是说必须将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第三,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4]。丁先生只是对“本土化”进行了分层阐释,并未作出科学的界定。虽然此后也有学者探讨过LSI的概念问题[5],但都过于宽泛,缺乏科学性。
2004年,刘兹恒先生发表了《图书馆学本土化的思考》[6]一文,他在继承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了LSI命题的科学性,并从理论形态、时代感、民族性3个方面揭示了该命题的科学含义,从而得出“图书馆学本土化就是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将产生于西方并得到比其他国家更快发展的西方图书馆学体系,通过引进、消化、改造、创新,变为适合中国文化环境的图书馆学,并建立起一个区域性的中国图书馆学流派,即建立起根植于中国社会这一特殊土壤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体系”[6]。同时,他希望今后学界在3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建立起一整套能够反映中国文化特性的图书馆学概念;第二,确立图书馆学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第三,扩大中国图书馆学区域流派在世界图书馆界的影响”[6]。此后不久,刘先生又对LSI进行了全面而科学的界定:“图书馆学本土化是使来源于西方国家的图书馆学中的合理成分同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以增强图书馆学对本土图书馆现象的认识和在本土图书馆实践中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方法的一种学术活动和学术取向。”[7]在这一定义里,他特别强调图书馆学本土化是学术活动而不是政治运动,是学术思想上的交流,是中西文化的融合,是将西方图书馆学的合理成分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7]。在刘先生于2007年出版的《图书馆学研究的本土化思考》中,他仍坚持这种对LSI概念的界定。白君礼先生是继刘先生之后致力于研究LSI的学者,他曾撰文对刘先生的《图书馆学研究的本土化思考》一书给予了高度评价[8],并认为刘先生对LSI的界定是目前最科学的定义。在白先生的其他文章里,他仍沿着刘先生的研究继续深入探索,对这一概念的科学性却从未怀疑过。可见,刘兹恒先生对LSI的界定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1.2 LSI的研究目的
关于LSI的研究目的,吴慰慈先生曾指出:“在发展中国图书馆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立足于本土社会的实际,最终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学派,为中国人在国际学术界争得理应属于我们的一席之地。”[3]吴先生认为,研究LSI既要立足于本土实际情况,又要顾全国际图书馆学的发展[3],这给我国的LSI研究指明了目的和方向。2004年,刘兹恒先生用发展的眼光认真阐释了LSI的研究目的[6],具体概括为4个基本目的:“第一,图书馆学本土化是为了增进图书馆学对本土图书馆现象的认识。第二,图书馆学本土化是为了增进图书馆学在本土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应用。第三,图书馆学本土化是要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图书馆学方法体系。第四,图书馆学本土化是要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第四个基本目的与‘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图书馆学方法体系 ’合在一起,构成了图书馆学本土化的根本目的。这些目的一旦形成,就会对本土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形成助力,对认识和研究本土图书馆现象具有指导意义,其本身也可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应用价值”[7]。可见,国内学术界对LSI研究的目的逐渐趋向细化,不仅总结出基本目的,而且总结出研究LSI的根本目的。
1.3 LSI的特征
LSI发生并体现于西方强势图书馆学的合理成分与本土图书馆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如何科学地认识并有序地推进这一课题的研究,是当前最关键的任务。因此,总结并认识LSI的基本特征就成为研究该课题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刘兹恒先生明确指出LSI具有4个明显的特征:第一,学科发展的反思性。学科发展的反思性是指从历史的角度对图书馆学的自身发展进行思考,把图书馆学的发展与本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在“社会—文化”的框架下对已有的图书馆学理论进行分析。它主要体现在对西方图书馆学体系的反省和对图书馆学在本土的发展过程进行检讨。第二,理论与实践的协调性。图书馆学本土化是要使西方图书馆学与本土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使西方图书馆学能够适应、满足本土图书馆实践的要求。第三,本土化活动的世界性。图书馆学本土化的世界性主要是指本土化作为一种学术活动和学术取向,不仅仅是个别发展中国家独有的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世界性现象。第四,本土化内容的丰富性。从本土化的内容看,图书馆学本土化几乎涉及了图书馆学学科的所有方面,具有内容的丰富性[7]。笔者查阅了中国学术期刊网关于LSI研究的文章发现,目前刘先生总结的特征最为全面,他不仅从宏观的视角进行了反思,而且以微观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对LSI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都给予了认真的思考。
1.4 LSI研究者的主体意识
当前我国LSI的研究者逐渐地意识到,图书馆学本土化就是图书馆学研究要坚持学术的自主性,不是被动地跟着别人走,是要以自身为主,研究自己的问题,创建自己的理论。因此,在进一步推进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本土化、建设中国特色图书馆学的今天,我们必须强化图书馆学研究者在学术研究中的主体意识。2005年,刘兹恒先生在《图书馆论坛》第6期发表了《强化图书馆学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关于图书馆学本土化的新思考》[9]一文,他明确指出LSI研究者必须具有4种主体意识 :第一,反省和批判意识。就是要通过对中国传统藏书思想和国外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的学术反省,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成分。第二,责任意识。就是要增强图书馆学研究者所具有的服务于我国信息化建设和图书馆事业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加强图书馆学研究同社会的关联。第三,竞争和发展意识。就是要在中国图书馆现象的研究中以国际图书馆学界公认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参与图书馆学的国际交流,与各国的图书馆学研究者竞争,使图书馆学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起来。第四,学术创新意识。就是要在吸收国外图书馆学的合理成分和中国图书馆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图书馆现象,创造性地提出不同于他人的新观点、新思想和新理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大国风度的本土图书馆学体系,并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9]。这既是刘先生对国内LSI研究的总结性反思,也是他对今后LSI研究者提出的殷切希望。
1.5 LSI的基本内容
中国的LSI研究要立足于中国图书馆界的实际情况,这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前提条件,否则任何研究都是空洞的,任何理论都是纸上谈兵。所以,关于LSI研究的基本内容,就要从4个方面考虑:第一,基础理论。如什么是“本土化”,本土化的“化”作何解释,本土化和图书馆学基本理论、读者及资源管理的关系等。第二,西方合理成分和中国实际结合过程。如本土化“化”出了什么独特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如何得来的,哪些是根据中国的情况和经验发展了西方图书馆学的思想。第三,创建内涵。研究中国图书馆现实是图书馆学本土化的资源和土壤,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图书馆文化与西方合理成分结合是本土化过程的缩影。因为图书馆学发展不能作为独立事件,而应看作中国传统文化接受西化的过程,故本土化应从中国社会和文化变迁的本质谈起。第四,方法论。探讨实现西方合理成分与中国图书馆实际相结合的方法[10]。如何构建这一命题、进一步丰富其内容?白君礼先生在探讨实施图书馆学本土化必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本土化”与“中国图书馆具体实际”的内涵,即“本土化实质是西方图书馆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图书馆学、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实践经验的有机统一;中国图书馆具体实际包括中国图书馆的当前现实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图书馆学发展实际”[11]。此外,他还对图书馆本土化的目的及现存的种种误解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LSI研究的目的和方向,从而也为基本内容的进一步充实奠定了基础。
2 我国图书馆学本土化研究中的几种关系
有学者认为,LSI研究“就是在建立和发展图书馆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本区域的传统文化、现实的社会形态与文化构建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学发展的影响,正确反映本区域图书馆实践的特点和规律”[12]。因此,我们在LSI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这也是关系到我国LSI研究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基本保证。
2.1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在LSI建设中,我们必须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使图书馆学既不背离图书馆学的普遍原理,又立足于中国的现实,根据我国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环境研究图书馆问题,使图书馆学研究带有中国特色。同时,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也应走向国际化,将其概念、分析框架、知识基础、逻辑结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与国际图书馆学接轨,使我国图书馆学成为国际图书馆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张廷银认为,“图书馆发展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但也要照顾传统,立足现实,立足国情。不坚持图书馆服务于广大人民、服务于全社会的宗旨,而一味地追求创新、追求国际化和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必将走入一个邯郸学步的魔圈怪道。”[13]王子舟先生认为,21世纪的中国图书馆学面临着既要本土化又要国际化的双重发展目标,“我们的图书馆学一方面要具有开放性,不断吸收、借鉴西方图书馆学新的概念、方法、体系,以此作为我们与国际图书馆学界交流、对话的前提,加快图书馆学国际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合理吸收、转化外国图书馆学的工作,在全球化知识背景下不断加强本土化建设。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问题,也是世界图书馆学探索未知领域的新课题,其本身即具有世界性、国际性”[14]。
那么,如何扭转目前图书馆学国际化实际表现出的不平衡状况,让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化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平等对话?刘兹恒先生的分析颇有见地,他认为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不应是相互排斥的,而应是互为前提、互为补充的。具体来讲主要有3种处理方法:“首先,只有充分认识‘国际化’,才有可能做到‘本土化’。其次,只有熟悉西方图书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才能与之进行学术对话。再次,图书馆学本土化并不在于标新立异,不是有意要和西方不同,创造另类的‘中国图书馆学’”[15]。刘先生的认识不仅肯定了王子舟等人的看法,而且认为要辩证地看待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这二者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不仅适合于中国,也适合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LSI研究和建设,极具普适意义。如果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那么图书馆学只有真正本土化了,才有可能真正国际化。
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
在LSI研究的性质问题上,业内人士也有分歧。赵成山、于鸣镝先生认为,LSI 就是“建构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16]。他们只承认LSI的理论性,而忽视了LSI的实践性,甚至认为LSI是与实践无关的。这种偏执如果继续蔓延,将会严重地影响LSI研究的进展。因此,白君礼先生指出,LSI包括“走进来”(实践维度)和“走出去”(理论维度),而且这两个维度联系紧密,LSI 实践就是LSI 理论的现实化;没有LSI的理论探索及其标志性成果,就不可能产生LSI 的实践[17]。这二者的互动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走进来”是一种理论对现实的追求,这一过程是从中国具体的革命和建设实际出发,把西方图书馆学合理成分与中国图书馆建设实践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国图书馆的发展;“走出去”是在中国图书馆建设实践中产生的,它并不只是具有中国个性的理论,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图书馆建设也具有重要的鉴借意义[17]。针对“走出去”,白先生认为,“LSI 并不限于理论工作者,还包括实践者(即所有从业人员及其相关组织机构)。因为理论工作者的理论抽象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对LSI进行实践的结果。只不过理论工作者提出的LSI理论要比基层实践者多些,是LSI 研究的骨干力量罢了。”[17]
2.3 LSI命题的真伪
尽管LSI研究的起源较早,但直到吴慰慈先生于1998年正式提出这一命题后才得到学界部分专家的热烈响应。然而, 2005年,李金荣先生从学术命题规范的角度检验了“图书馆学本土化”命题,认为“图书馆学本土化”是一个伪命题,对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并无多大意义[18]。此语一出立刻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与反驳。刘兹恒先生有力地回击了李先生,他指出,李金荣先生将学术研究本土化这一命题与政治倾向放在一起讨论,已经严重偏离了LSI研究的实质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图书馆学本土化的必要性,同时揭示了图书馆学本土化活动的表现形式,探讨了图书馆学本土化的衡量标志,明确提出要通过图书馆学本土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与学科范式 ,最终论证了吴慰慈先生提出的LSI这一命题是完全正确的[19]。此外,白君礼先生也撰文澄清了李金荣对LSI这一科学命题的误解,他认为李先生的观点是将传统与LSI 对立起来,“李金荣先生这种观点看似正确,实则是把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简单地移植到图书馆学研究中。有两点可以说明LSI 是合理可行的:一是科学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它只是人们认识图书馆发展的种种方法中的一种;二是中国图书馆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地域等诸多生态因子的影响。尤其是每个人语境不同,人们对人自身或图书馆发展背景、预设也常常不同”[17]。
3 我国图书馆学本土化研究存在的不足
因为我国LSI研究不成熟,在该领域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许多关系仍没有理清,给我国LSI研究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困难。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问题对我国的LSI研究不失为一种鞭策和动力。
3.1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LSI研究作为一种学术活动和学术取向,要在坚持图书馆学的理论目标和应用目标的基础上,将西方图书馆学的合理成分与中国图书馆学本土实际相结合,从而加深LSI对本土图书馆现象的认识和在本土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和方法。然而,目前LSI研究仍在理清其理论范畴的基础上徘徊,研究者们大多将中国的理论实际与西方图书馆学思想相结合,以努力澄清各种关系、界定一些概念。这些是应该做的。但是这些研究忽视了中国图书馆的实践工作,没有从我国由古代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的具体历史、具体环境、具体文化等出发,具体地研究LSI这一命题,从而造成LSI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例如,我国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才意识到图书馆危机管理的重要性,近3年的研究成果远远多于过去1个世纪的研究成果。以上例证说明LSI研究仍在被动地寻找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中仍存在“事后诸葛亮”的尴尬局面。
3.2 研究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
到目前为止,我国LSI研究仍是个别专家、学者的课题,远没有形成一定的科研团队或研究小组,更谈不上建立大规模的实践基地或形成合作伙伴。从发表论文的情况来看,第一,论文数量不多,几乎都是有限的几位学者在耕耘 ;第二,论文质量偏重于理论化,尽管论文中不断强调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西方学术价值与中国本土职业精神相融合,但是仍没有大量的实践性报告或调查数据作为依据,自然在论述中缺乏有力的说服力。这些都是我国LSI研究不成熟的表现,其研究规模和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我们不仅要从定性角度深入研究其理论内涵,还要从定量角度关注其实践应用的结果。这不仅是方法论的革新,而且能体现出我国LSI研究中多元性、整体性的发展特点。
3.3 研究文本与诠释之间存在距离
我国LSI研究存在对西方图书馆学经典理论、文本的诠释主观意识很浓等问题。例如,如何用社会学的视角看待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的中国化问题及黄纯元先生对美国芝加哥学派核心思想的诠释等,都会有意无意地体现出被作者主观化,使文本与诠释之间产生距离。如果这种“距离”处理得好,将会促进LSI研究;如果夸大了这种“距离”,自然就会阻碍LSI的研究进程。不言而喻,在我国LSI研究中,西方图书馆学的合理成分固然重要,但是如何诠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3.4 立足国情与创新不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与具体国情是紧密联系的。如何处理好LSI研究中的立足国情和创新之间的关系,牵涉到诸多因素的变化与发展。例如,国内大部分县乡级图书馆的建设方式、多民族地区复杂的图书馆办馆理念、弱势群体在国内分布的现状和特点等都需要我们花大量时间去考察和研究。只有把我国图书馆事业与具体国情的关系理顺,才能进一步谈LSI研究,才能在这一领域有所创新,才能建设真正的“中国的图书馆学”。如果对外国理论照搬照抄,对本国国情视而不见,一股脑地搞创新,那么最终将是空谈,甚至对我国LSI研究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只有立足于本国国情,认真协调好国情性与创新性的关系,中国的LSI研究才能体现自己特有的风采。
[2]刘国钧.本刊宗旨及范围[J].图书馆学季刊,1926(1):l.
[3]吴慰慈.图书馆学学科建设要本土化[J].图书情报工作,1998(1):1.
[4]丁国顺.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如何本土化[J].图书情报工作,1999(4):55-56,37.
[5]宋希香.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本土化与原则性[J].图书馆建设,2003(6):10-11.
[6]刘兹恒.图书馆学本土化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4(1):18-20,27.
[7]刘兹恒.试论图书馆学本土化的目的与特征[J].图书馆杂志,2004(11):2-7.
[8]白君礼.图书馆学本土化研究的新成果:评刘兹恒教授的《图书馆学研究的本土化思考》 [J].图书馆杂志,2008(11):13-16.
[9]刘兹恒.强化图书馆学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关于图书馆学本土化的新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4(6):64-67.
[10]白君礼.图书馆学本土化基本理论管窥[J].图书情报工作,2008(8):31-34.
[11]白君礼.再论图书馆学本土化基本理论[J].图书情报工作,2010(1):38-41.
[12]刘 君,彭宏炯.图书馆学学科建设需要着力处理好四个关系[J].图书情报工作,2001(6):16-20.
[13]张廷银.在传统与现代化、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关于图书馆发展的若干换位思考[J].图书馆,2003(5):1-4.
[14]王子舟,廖祖煌.图书馆学本土化问题初探[J].图书情报工作, 2002(1):22-28.
[15]刘兹恒.试论图书馆学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J].新世纪图书馆,2004(1):3-6.
[16]赵成山,于鸣镝.论建构适合中国的图书馆学[J].图书馆学刊,1997(3):1-6.
[17]白君礼,刘掌全.图书馆学本土化误解举隅[J].图书馆建设,2010(4):23-26,32.
[18]李金荣“.本土化”及“图书馆学本土化”之审视[J].图书与情报,2005(1):2-7.
[19]刘兹恒.再论图书馆学本土化[J].图书与情报,2005(4):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