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新模式
2011-03-18齐英
齐 英
(唐山市第四中学,河北 唐山 063000)
物理课程是八年级的一门新修学科,是深入学习物理的启蒙课程,学生往往有一种新鲜感。如何让学生喜欢并最终学好这门课,是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才能把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侧重点由教转到学生主动的学上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重视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
1.1 基本概念要讲明白
在物理学中,任何一个基本物理概念的引入都有它要说明的目的。例如,“速度”这一概念的引入,就是为了解决在初中范围内所学机械运动方面的运动现象,物体有静有动、运动有快有慢的一些问题。速度的定义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它的物理意义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速度大则运动快,速度小则运动慢,速度为零则相对静止(或者不运动)。实际上,直线运动的问题是复杂的,初中阶段学生只是学习比较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现象。由此可见,只有讲清楚基本概念、物理意义,学生才能理解掌握和应用。
1.2 基本规律要讲清楚
一般的物理现象都有它的基本规律,物理教科书中所总结出的物理公式便是它的规律之一,教师要让学生清楚的是:物理公式和数学公式虽然貌似一样,但其中的区别是很大的。比如密度公式为ρ=m/v,从数学角度上可以说,ρ和m成正比,跟v成反比。可是,从物理学的角度就不能这样讲了,因为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基本属性,它是由物质本身的组成来决定的,只是通过质量和体积可以求得,却不因质量、体积的改变而变化(除温度和压强的影响),它有自己物理意义的存在。可以说,物理公式中的每个物理量都有自己特有的单位,而数学公式则不然。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其中的物理基础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1.3 要教授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索、解决及知识的应用为主线,其目的在于形成学生认识的独立性及其稳定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对掌握知识的研究探讨和创新思维能力[1]。物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就是学生把已学过的大量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单位等,通过阅读、观察、体会、实验、思考和练习等手段,使之成为学生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信息。通常情况下,学生前面学过的知识会成为后面学习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及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演绎、概括和归纳等。要让学生知晓:在物理学习中,形成物理概念要以抽象与概括为主,建立物理规律要以演绎与归纳为主,分析综合与比较的方法可以渗透到整个物理思维之中,特别是解决物理问题时,分析与综合方法的应用就更为普遍。
初中阶段的物理思想主要是现象性物理思想。现象性物理思想是对某类物理现象的深刻理解,经进一步概括后而形成的规律性认识。现行的各种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内容排列,从声现象、光现象、热现象到静电现象,再到电磁现象,可便于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直接到间接地了解客观世界是什么样子。因此,学习物理知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学生必须明确只有借助范例才能更好地解释新的物理现象这一物理思想。
2 做好实验教学
2.1 用演示教学引起学生对物理的强烈兴趣
初中生心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的奥妙和秘密,兴趣比较广泛和强烈,但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必要稳定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有效地进行演示实验,既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的兴趣。例如:在《大气压》一节的教学中,首先演示母子管实验,即在大试管中注入水,将略小的试管放入大试管水中,然后向学生提问:若手拿大试管倒置,小试管将会怎样?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小试管会受重力而掉下来。但随后通过实验,学生惊奇地发现小试管不但没有掉下来,反而在滴下水的同时,缓缓上升了,学生对此现象感到疑惑不解,教师再进行及时点拨。由此可见,一个有趣的物理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精力旺盛且注意力集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2 用分组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实践操作时,教师要让学生注意:实验前,要认真阅读实验教材,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懂得实验原理,明确实验步骤,并设计好实验中的相应记录表格,另外实验中要详细观察仪器,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进行过程中,要尽可能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结束后,要会分析数据和实验中发生的现象,要思考问题,总结规律,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总之,分组实验会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物理规律的理解,而且既能直接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这是其他的教学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实际上,这正如物理学家普朗克所说:“物理定律不能单靠‘思维’来获得,还应致力于观察和实验。”
3 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为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对教材要吃透,精心设计教案。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始终抓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中心。中学物理教学同样如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有的学生注意力差这一特点,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用多媒体的声、像、影等手段刺激学生的观感,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能够有效地吸引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它是促进教学方法及改变教学组织形式的有利工具,并对教学过程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2]。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学生对物理现象更加感兴趣,对物理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有了较强的求知欲。例如,在讲《绪论》中“物理学研究的对象”这一问题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有趣的物理画面,学生初次接触物理,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他们就能形象、直观地看到宏观和微观的物理现象,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规条件下所无法看到的物理现象,这使得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他们爱学、爱想。
3.2 解决教学的难点
在物理教学中,有的问题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往往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甚至有放弃学习物理这一学科的念头,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能比较容易地解决这一难题,使用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物理现象转换成直观的情景,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学习和理解[3]。例如,在讲解物质的构成时,学生对于原子、分子的认识以前是基于教师的口授,凭自己的想像去理解,而现在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动画效果为学生演示物质的分子、原子的构成及排列,学生能非常直观地了解物质是怎样构成。再如,在讲电流、磁场这些比较抽象的问题时,通过动画效果,学生能清楚了解到正负电子是怎样产生和怎样运动,也可以了解磁力线的形状和磁场作用。诸如这样的例子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还有很多。初中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物理课,对物理的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不是很了解,这也就成为了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如果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解决了这一难题,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些问题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更好地学习这些知识。
3.3 增大课容量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与安排,使得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更加紧凑。同时由于减少了板书,又省去了一些时间,增加了课容量。再有,利用多媒体设计习题,形式更多样,更有趣且具有思考性,这样既有利于巩固新知识,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学生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即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个学习过程以感知为前提,因此,把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物理教学之中,使学生通过具体事物而获得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提高课堂效果。
4 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1 创设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可以使师生关系融洽,形成轻松愉悦、和谐民主而生动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投入到创新学习中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亦师亦友,教学相长,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也是团队合作的参与者;媒体也不再仅仅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4]。课堂不应只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讲授,而更应是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习活动舞台。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注意培养并保护学生的创新勇气和进步热情。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含有错误的观点或想法,或者迸发出千奇百怪的创新“火花”,对此,教师要给予百分之百的宽容和极其充分的肯定,应尽量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并给以赞许式的评价。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即使学生在创新学习的探索中产生了片面性或不恰当的意见和想法,教师也要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以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浇灭其创新的“火花”。惟其如此,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创新不仅是其个人能力的发展,而且是历史与国家赋予他们的责任与义务。
4.2 运用多种物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物理思想的形成,还是物理原理、定律的发现以及物理基础理论的创立和突破,都离不开物理方面的科学研究方法。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假说法等。
事实上,在物理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每一现象的发现,每一原理的提出,每一规律的论证,都离不开上述方法。例如,牛顿利用著名的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发现了惯性定律(又叫牛顿第一定律)的实质;惠更斯把光的传播同人们熟知的声音的传播相类比,创立了光的波动说;麦克斯韦在创立麦克斯韦方程组时,大量运用了数学方法;爱因斯坦在创立狭义相对论时,大量地使用了假说法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物理教师可将这些方法灵活机动地运用到物理课堂教学中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物理情景、物理事例和实验数据,供学生观察、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像,在思考、想像的基础上,再提出一定的假设、运用相应的方法,得出规律,验证规律,最后应用总结出的规律解决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物理问题。
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相关的学习能力。要引导学生养成敢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强于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在物理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恰当地引导和及时地点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自己能搞清楚弄明白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设计,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新。长此以往,坚持下去,学生良好的创新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也会得以发展和进步。
4.3 选好课堂练习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物理课堂教学的成功离不开相关的习题训练,在物理习题训练中,只给出基本的已知条件,让学生补充必要的辅助条件,或者修改其中的已知条件,提出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这样层层深入,学生的思维层次能够得到提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另外,围绕一个物理问题,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设想出多种方法来解决,通过发散思维,串联已掌握的知识,综合多方面的沟通,就能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以及触类旁通的目的。还可以用原问题创造出新问题,以及已知与未知条件互换,来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再者,通过习题训练,学生的思维常规打破,他们寻求标新立异,广开思路,充分思考,获得特有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学习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的创新思维具备了,其创新能力的养成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