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管”的语法化历程及语用特点

2011-03-18汪秀军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连词副词用法

梁 洁,汪秀军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不管”的语法化历程及语用特点

梁 洁,汪秀军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连词“不管”的形成是其长期语法化的结果,它先由偏正结构语法化为动词,再进一步语法化为连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不管”的语用特点,并进而指出连词“不管”与“不论”的异同。

“不管”;语法化;语用特点

“不管”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十分活跃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注释如下:

不管:连词,用于有疑问代词或并列词组的前一分句中,后一分句常有“都”、“也”等副词相呼应,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或结论都不会改变。

《现代汉语八百词》的注释与此大体相同:

连词:用于有疑问代词或并列短语的语句,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或结论都不会改变。后边有“都、也”等呼应。

“不管”在现代汉语中被认为是连词,对于“不管”的研究,前辈学者已有一些成果,如常海星(2009)、邓杰(1985),但这些成果多是对它句法功能的考察,而对连词“不管”的历史考察却鲜有人问津;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在汉语史上表示这种无条件转折的连词有很多,诸如不论、不拘、不拣,不问等等,那么这些词之间又是如何演变替换的呢?董秀芳(2002a)曾经探讨过否定结构的词汇化,涉及到了“不管”,她认为连词“不管”当由偏正短语词汇化而来,但是董文没有系统地对这一过程进行论述。本文将系统地讨论“不管”的语法化过程及相关问题。

一、“不管”的语法化历程

根据我们的考察,“不管”最初是一个偏正结构,是对“管”这一动词的否定,其基本意义是“不管理,不治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发生了语法化,由于受到漂白作用语义变得空灵虚无;句法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由充当句子的谓语核心而语法化为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

1. 动词“管”的出现

“管”最初是作为名词出现的,表示的是一种乐器。《说文》:“管,如箎,六孔。”“管”作为乐器名,早在《尚书》、《诗经》中都有反映:

(1)既备乃奏,箫管备举。

“管”的这个意义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只保留在个别的表示乐器的词语中,如“管弦”。

那么“管”作为动词出现于何时呢?据我们考察“管”用为动词当始自战国,我们在《荀子》中发现以下用例:

(2)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

(3)然∶知夫为人主上者,不美不饰之不足以一民也,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

在(2)中用介词“乎”引出宾语,“管乎人心”就是管理、约束人心;而例(3)直接带了宾语,“管下”就是管理、统治下民。这说明在战国时期,“管”已经具有了动词功能。我们推测“管”的动词用法可能是由其名词用法发展而来的,因为同一时期的名词“管”可以活用为动词:

(4)升歌《鹿鸣》,下管《新宫》,笙入三成。

(5)乃管《新宫》三终。

(4)、(5)两例是活用,表示“用‘管’来演奏”的意思,随着活用的逐渐发展,“管”的动词性也就固定下来。那么它是如何获得了“管理”、“约束”意义的呢?古人作乐大都是为了教化民众,使民众臣服。俞人豪(1997∶21)指出:音乐的本质是处在教育与游戏之间的一种高尚的享受,由“管”的教化功能,自然可以引申出“管理、约束”意。如(2)、(3)例,而这一意义在西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史记》就频繁使用了这一意义:

(6)浮食奇民欲擅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役利细民。

(7)今高素小贱,陛下幸称举,令在上位,管中事。

到了中古六朝时期,表示“统治、管理、约束”意的动词“管”就发展成熟了,表现为有的“管”后边可以跟上一些副词,表示动作的状态:

(8)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咳嗽,欲卧不安。

“讫”表示动作的完成用在“管”后边充分说明了“管”动词性发展成熟,类似的用法在以后的作品里也屡见不鲜。

(9)近敕有牒来去:天下铜佛尽毁碎,称量斤两,委监铁司收管讫,具录闻奏者。

(10)缘还俗僧张法满京兆府准敕递归西蕃,被递送到凤翔府收管,不要递入西蕃。

2. 偏正结构“不管”的形成

“不管”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当出现于中古时期,我们在唐代的诗歌作品中发现以下用例:

(11)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

在这里,“不管”和“但娱”形成对仗,因此“不管”为偏正结构是确定无疑的,副词“不”用在“管”前,对“管”进行否定。其实在“不管”形成之前,“管”也受过副词“只”、“莫”等的限定:

(12)年登半百,只管傍家负死尸行,檐却檐子天下走。

(13)我只管即心即佛。

“只管”是对范围的限定,“莫管”却是表达的是一种禁止性语气。“不”作为否定副词,与“管”结合,形成偏正结构表示的是“不在意,不放在心上”,这种用法在唐五代以及以后的作品里使用相当频繁,一直延续到现代:

(14)有亦不管,无亦不居。

(15)他也不管那船有载没载,把手相招,乱呼乱喊。

(16)那时地方人等正领着知县钧旨,封锁庵门,也不管老尼死活,反锁在内,两皮封条,交叉封好。

(17)什么交界不交界,咱全不管!

以上几例的“不管”都是偏正结构。从语义上来说,它们具有很强的施事性;从语法上来说,它们充当句子的谓语核心成分,有的还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如(16)、(17)等。

3. 连词“不管”的形成

根据吴福祥(1996)的研究,充当连词的“不管”当形成于唐五代,本文认同其观点。他在《敦煌变文》里找到一个例子:

(18)财物库藏,任意般将,不管与谁,进(尽)任破用。

是根据什么来判定这个“不管”已经是连词了呢?其一,这个“不管”不再充当句子的谓语核心成分,施事性减弱,这就为其语义的虚化提供了可能性;其二,“不管”前的主语消失了,这样就为“不管”充当连词提供了句法位置。在这两个前提下,连词“不管”就形成了。连词“不管”形成以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唐五代到明清,再到现代,其用法日臻成熟起来。

4. 平行语法化的发生

李宗江(2009)指出“具有相同语义特征的实词往往平行地演变为某一类虚词”,并且以具有“把持”语义特征的一类词(将、把、取、持、拿)为例来阐释这一现象。我们认为“不管”也发生了平行语法化。根据统计能表示这种无条件让步关系的连词在汉语史上有很多,如“不管”、“不论”、“不拣”、“不问”、“不拘”等。

(19)山僧此间,不论僧俗,但有来者,尽识得伊。

(20)您孩儿别有一计: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

(21)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22)不拘那里有事,一个人打听将来,便合着伴去做,得利平分。

我们把以上的几个词码化为“不X”。“不X”类词则具有一个共同的语义特征:“任凭”,而结合之前的“X”则都具有“约束”义,正是这一语义特征使得平行语法化得以发生。

二、“不管”的语用特点

“不X”类连词在汉语史上出现过并存的局面,但是经过语法化择一原则的筛选,保留下来的却只有“不管”、“不论”和“不问”,而又以前两者的使用最为常见。既然语法化存在择一原则,为什么“不管”和“不论”却能长期共存呢?它们在使用中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

(一)类型差异

邢福义(2001)指出无条件让步关系的复句主要存在以下类型:多面列举式,如a+b+c,a不a,a+2等;多面总括式,如谁,什么,哪里等;单面总括式,如多么,怎么,怎样,如何等。

1. 多面列举式

多面列举式就是罗列一系列的具有一定语义关系的成分,语义关系可以是反义关系,如男女,安静不安静等,也可以是类义关系,如南北、青红皂白等,在成分上可以是词,可以是短语。

(23)不管他是假是真,姑且试他一试。

(24)出了王宫,蹿到民房上面,不管东西南北,向前而去。

宋玉柱(1995)指出“无论”连接的偏句中的连词的规范形式应该是“或”、“还是”等表示选择关系的词语,而不是“和”、“与”等表示并列关系的词语,那么能不能使用“和”、“与”之类的连词呢?我们搜集到了大量的语料:

(25)物资企业多年来不论在力量摆布、资金投放、人员安排、领导重心都向组织资源倾斜。

(26)不管城镇和农村,都要创造条件,开展定时、定点、定量和按时送货。

(27)《纪要》强调“不管准备和没准备好,也要破釜沉舟”把毛泽东杀害。

(28)不论最终是与不是,搞清楚本身就有价值,不应漠然处之,甚至简单否定。

在例(25)中没有连词,我们能判断各个成分之间表示的是一种选择关系,因为这种选择关系是由连词“不论”赋予的。但是这种选择关系是不明显的,我们很容易误以为是并列关系。再来看例(26),使用了连词“和”,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总括关系,是把“城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其中的选择关系不是很明显;如果我们把“和”换成“还是”,则这种整体概念就消失了,而选择关系就被明显的突显了。这也就是说在多面列举式中使用并列连词还是使用选择连词,关键是侧重点的不同,而不是规范与否的问题。使用并列关系连词在于强调形式上的并列整齐,着眼于整体;而使用选择关系连词在于突显句间的选择关系。

2. 混合使用

邢福义(2001)从总体上对无条件句的类型做了大致分类,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混合使用的情况,主要是多面列举式和多面总括式的混合。

(29)管他甚么转风不转风,且走路。

(30)果然是一个大慈大悲的菩萨!若老孙有此法力,将瓶儿望山一倒,管甚么禽兽蛇虫哩。

(31)军统可不管什么合作不合作,抗战刚开始,他就知道,军统在上海和武汉就照样秘密抓共产党。

(32)也不管什么主义不主义,只要是认为可交的朋友,便推心置腹,就是掉脑袋也不在乎。

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发现,这种混合使用主要体现在连词“不管”身上,“不论”等其他连词这种用法使用频率相对较低。

(二)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

沈家煊(2009)指出在汉语中存在着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现象,有的时候以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义,而有的时候又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义,这就形成了一种不对称的现象。经过考察,我们发现在“不X”类连词中的“不管”也存在这种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现象,其他连词却未见到这种用法。

(33)只是借此罩,护住了唐僧无伤,其余管他,尽他烧去。

(34)管他洋化还是儒化,只要我感兴趣就行。

(35)管他谁的意思,我就是不同意这样做。

例(33)是以动词“管”表示偏正结构“不管”,(34)、(35)等例是用“管”表示连词“不管”,可见“不管”主要是以肯定表示否定。同时我们还发现这种不对称的现象倾向于出现在多面总括式中。

[1] 储泽祥,谢晓明.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2,(2).

[2] 董秀芳.论句法结构的词汇化[J].语言研究,2002,(3).

[3]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4] 李宗江.关于语法化机制研究的几点看法[A].吴福祥,崔希亮.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 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 沈家煊.汉语的主观性与汉语语法教学[J].汉语学习, 2009,(1).

[7]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8] 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M].湖南∶岳麓书社,1996.

(责任编辑、校对:宋春淑)

Grammaticalization Course and Pragmatic Features of “Bu Guan”

LIANG Jie, WANG Xiu-ju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The formation of conjunction “Bu Guan” is the result of its long-term course of grammaticalization, its modification structure turned into a verb first, and then into a conjunction. Also the grammaticalization course has been promot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On this basis it makes a further investigation on its pragmatic features and points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njunctions "Bu Guan"and"Bu Lun". Finally, it provids a strong support for the article by the study of dialects.

Bu Guan; grammaticalization; pragmatic features

2010-06-08

梁洁(1979-),男,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

H031

A

1009-9115(2011)03-0026-03

猜你喜欢

连词副词用法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作”与“做”的用法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特殊用法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