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信息素养教育
2011-03-18朱咫渝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杭州310018
●朱咫渝(浙江传媒学院 图书馆,杭州 310018)
1 引言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数字电视、手机等各种新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特别是3G手机,正成为一种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为一体的新的媒介形态。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1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会议指出,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新媒介形态的出现和“三网合一”的推进使信息的生产模式、传播模式、接受模式都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这种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内容,必将给以“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为目的的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2 信息素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辨析
有关“媒介融合”的思想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的加拿大传播理论学家麦克卢汉。在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视野里,没有一种媒介能够独立存在。“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文字的内容是言语,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1]
这种媒介观事实上便已包含“媒介融合”思想的基因。对这个理念进行简单推理,媒介素养应该等同于信息素养。但事实是:自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分别由英国学者(1933年ER.利威斯) 和美国学者(1974年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以后,两种素养教育均轰轰烈烈地在各国迅速展开,[2]新闻传播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媒介素养教育,而图书馆学界和信息技术教育界则把信息素养及其教育问题作为一个热点加以研究。不同的学者对两者关系的认识更是不尽相同。如桂琳认为信息素养是个综合意义的概念,媒介是传递信息的手段,信息比媒介涵盖的意义要广阔,信息素养的内容涵盖了媒介素养。[3]张学波认为媒介素养的核心是驾驭、处理、表达信息,设计、加工、交流信息,所以媒介素养的核心是信息素养,媒体素养的概念大,信息素养的概念小,信息素养比媒体素养更抽象。[4]冯延群则认为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媒介素养倾向于一种综合的文化素养,尤其是一种主动批评性的鉴赏识别能力;而信息素养则是一种知识管理策略,一种信息搜索和使用技能。[5]
那么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一样吗?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媒介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是一回事吗?很有必要加以澄清梳理。
2.1 研究的立足点不同
媒介素养教育发端于上世纪30年代末的流行文化教育(当时主要是报刊、小说和电影),其后经屏幕教育运动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快速发展。60年代后,当电视成为影响人们的主要媒体时,电视素养和视觉素养成为媒介素养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可见,媒介素养立足于大众传播领域,研究身处形形色色大众媒介包围之下相对被动的受众如何摆脱大众传媒的束缚,以更加开放和自主的眼光评判性地审视各种媒介信息,去伪存真,把握事物的本义。
70年代图书情报领域提出要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旨在提高对图书情报资料的检索能力,随着图书资料的数字化,学习者必须学会运用电脑和网络来检索所需信息,因此信息素养的外延得到了扩张,它立足于信息社会人们的工作与学习,提出当代人应当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充分利用信息及信息技术手段,合理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问题而应当具备的能力。
2.2 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尽管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都涉及到了意识、能力、方法以及伦理道德等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但在具体要求和细节上也有着不同。
媒介素养是个体对大众传播媒体的解读与使用的能力,包括面对各种媒介时所表现出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能力。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过程,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对各种复杂媒介文本的识读能力,教育人们明智理性地辨识媒介,尤其是辨别媒介所传播信息之真伪和美丑。
信息素养是指个人具有汇集、评估与利用各种不同来源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教育以建构个人的学习能力为主,侧重于强调人对信息的主动探索,而这一切都要依赖于一定的媒体工具,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2.3 教育的实施方式不同
综观各国媒介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信息素养较单纯,以图书馆应用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主要在教育界和图书馆界受到关注。而各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由于理念不同,实践也不同。目前欧美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流范式是采用一种综合的方法,它传授的是批判的技巧以及如何把媒体当作自我表现和创造、进行交流与沟通及改造社会、推动民主化的工具,而我国主要培养受众良好的媒介思考分析的能力,以媒介批判素养为核心,倡导教育、传媒、社会各个领域共同关注媒介素养教育。
3 构建与媒介素养融合的信息素养教育
媒介融合不但可以将不同形态的信息融合在一个平台上播出,而且也可以使同一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实现跨平台传播。比如报纸与网络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就传统报纸而言,受众不能对它有任何加工和直接交流,但网络报纸则允许受众通过信息检索等功能,只向受众展示他们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信息,形成个人化的报纸;或者通过反馈等功能,发表他们对新闻的意见。媒介与信息已经无法剥离。也就是说,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媒介本身成为了信息的一种,这恰恰验证了加拿大传播理论学家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信息”的思想。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在媒介素养概念产生约40年后才出现。它们彼此在不同的领域中沿着不尽相同的历史进程发展。虽然在过去,传播领域所关注的媒介素养与图书馆领域所关注的信息素养在意义上有重叠,但各自关注的重心不尽相同。但是在数字化与网络化的现代,二者的同质性远大于异质性,都是关注于个体能够取得、分析、评估与使用信息的能力。
3.1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信息素养教育新内涵
Shelly(1996)将信息素养分成内在与外显能力。内在能力是指能思考厘清问题所在,能分析所需的信息,能正确解读信息,能分析、整合与组织有用的信息;外显能力包括知道信息的来源所在,知道如何获取信息,能用合适的方式将组织后的信息呈现出来。[6]一直以来,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在于外显技能的培养,像文献检索课、数据库利用讲座等都是具体的信息技能培训,以培养人的信息搜索和使用能力为核心,而往往忽略了如何运用信息建构与解析知识的内在素养。
根据多项针对大学生素养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虽然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却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更缺乏准确的评价,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使得他们不能有效地辨别信息的价值,因而也不能充分地利用媒介资源。换句话说,大学生缺乏的是对信息的控制管理能力,以及对媒介呈现的个人和社会信息的理性程度。[7]
只有对媒介有识读能力,才能获得真正的信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学生了解信息传递渠道的性质、影响,教育学生了解不同媒介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其本质、意涵、影响都不一样。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素养的培养,尤其是一种对媒介信息主动批评性的鉴赏识别能力,从这一点上来看,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更应该汲取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来发展出含义更泛化的素养教育。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信息素养教育不只是“图书馆素质”和“计算机素质”的培养,[8]而应该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能够借助信息工具制造信息和使用媒介来传播信息,并能够对一切媒介所产生和传递的信息,进行分析、选择和评价的能力。”[9]
3.2 信息素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融合的新方式
目前,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三大方面。侧重点集中在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和检索方法、检索技巧以及信息的创新(包括论文的撰写、投稿等)。[10]整个信息素养教育重视的是方法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但是信息素养除了“指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有效地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外,还需要能“诠释、表现、鉴赏与批判,主动地经常更新信息,并与经验结合,以创造传播的知识基础,通过各种媒体形式(包括文字或口语)传播与观测信息未来性的能力”。因此,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整合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将是媒介融合背景下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方向。
3.2.1 通过“图书馆利用”通识课程推广媒介认识,拓宽信息获取渠道
图书馆的收藏无论是拓片、甲骨文、竹简、帛书、线装书,还是缩微胶卷、录像带、CD、DVD都是积极适应媒介发展的结果,可以说图书馆是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资源的收藏中心。但许多学生,特别是新生,不会利用这些多媒体资源。因此,图书馆应在“图书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通识课程中开展普及性教育,介绍图书馆丰富的媒介资源和多媒体场所的同时,重点介绍媒介产品的性能、价值、使用方法等,指导和引导学生们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学会利用和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并正确看待所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媒介内容。
3.2.2 改进传统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深化信息利用方式
文献检索课是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模式,主要讲授的是信息检索的方法和原理,内容包括大篇幅的检索语言、检索原理的介绍,对于非图情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既枯燥,又缺乏实用性。因而可以考虑将这些偏理论的内容篇幅缩小,适当增加一些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11]今天,国内大大小小的报纸几乎都有各自的网站、各自的电子版,电视与网络也开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这种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用一个章节介绍“媒介融合下信息行为的变化”,包括如何分辨媒介信息的权威性和真伪性,如何利用网络搜索报纸及各类音视频信息等,以及如何利用网络媒介(如博客,论坛等)发布自己的信息。
3.2.3 善用Web2.0媒介工具开展网络实践,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互联网2.0时代的浪潮已经将每一个人从被动的信息受众、读者和消费者变成了主动的传播者、作者和生产者,博客使得网民拥有了自己的“报纸”媒介,播客使得网民拥有了自己的“广播和电视”媒介,维基可以让网民共享知识,社会化书签帮助网民分享最有价值的网络资源。[12]
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通过《web2.0媒介工具的应用》选修课的开设,指导学生利用“Blog博客”“RSS阅读”“Tag标签”等Web2.0媒体工具,扩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识辨能力、批判能力、醒觉能力、管理能力和创制能力。以博客为例,从博客的整个制作和传播流程来看,作为传播者首先必须懂得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要知道怎样才能拥有自己的网页,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其次,要会经营你的博客,要知道博客里什么内容打动人,什么形式吸引人,什么是违法的,应该键入哪些链接,有人跟你交流要怎么办;再次,要考虑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博客变得长久、兴旺,如何扩大影响力?博客既是一种资源,也是一个平台,它让大学生在建设博客和浏览博客,在传播和接收五花八门信息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积极享用、解读和批判信息以及运用信息能力的养成。另外,“RSS阅读”解决了如何以自己为主导选择信息渠道,以及如何处理大量更新信息的阅读问题;“Tag标签”解决了如何对用户提供的信息进行分类与检索问题。
信息素养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帮助个人在知识加速更新的信息环境中学习“如何有效学习”,通过Web2.0媒介工具的实践和应用,可以学到拓展学习范围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成为持续的、终身的学习者。
4 结语
媒介融合已为人类信息传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原本强调与信息处理相关的技能的信息素养,将更注重文化和社会意义上的对信息的理解和把握,未来,以“融合”应对“融合”,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有越来越趋近的趋势,此二领域应有更多的对话与相当宽广的合作空间。
[1](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
[2]王帆,张舒予.从教育视角解析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7(3):35-39.
[3]桂琳.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辨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7-8.
[4]张学波.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取向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
[5]冯延群,荣维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历史和文明的视角 [J].中国电化教育,2008(7):16-18.
[6] Jeremy JShapiro,Shelley KHughes.Information LiteracyasaLiberalArt[EB/OL].[2010-07-15] http://net.educause.edu/apps/er/review/reviewArticles/31231.html.
[7]许明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
[8]符绍宏.论当代信息环境下中国的信息素质教育[J].情报学报,2003(4):243-249.
[9]王卓玉.电视节目与儿童素养的培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0]徐庆宁,孙洁.关于完善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思考及建议 [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11):110-112.
[11]代洪甫.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与高校图书馆的责任 [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28(6):32-35.
[12]解忠武,等.浅谈Web2.0媒介[J].黑龙江电力,2009,31(5):32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