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大学校园洋节热背后的西方价值观渗透

2011-03-18

天府新论 2011年3期
关键词:洋节价值观文明

陈 丽

透视大学校园洋节热背后的西方价值观渗透

陈 丽

当今大学校园里的“洋节”热,根源是西方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思想成长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几个方面努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

洋节热;文化渗透;传播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观

当今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融,彼此渗透。世界不同文明和价值观之间相互撞击已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大学校园里的“洋节”热,西方的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愚人节等节日不断传入中国,颇受当代大学生的喜欢和接纳。“洋节”热已经成为社会新的焦点,大学生已经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无意识地受到西方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西方有意识的文化渗透是洋节热的根源

近年来,西方的节日如圣诞、感恩、复活、情人和愚人节等,这些洋节日在高校校园里越来越盛行,尤其是圣诞节,过平安夜,圣诞狂欢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时髦。根据一项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进行的调查显示,有 92%的学生认为“洋节在我国势必会越来越盛行”,且多数认为这是一种很普通的中西文化交融现象。有90.3%的同学表示会选择 2月 14日这天与心爱的人一起过情人节。超过 60%的同学表示对洋节中的圣诞、感恩、复活、母亲节和愚人节等都十分感兴趣。从调查中不难看出,当代的高校学子们已经不由自主地受到了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

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浓缩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展示着一个民族的追求。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节日被淡化了,越来越多的洋节占据了青年人的情感领地。洋节能在中国大行其道,从表面上看,是一种个人的选择和自由,但从实质上看,是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西方文化的追捧和价值观的认同,其根源是西方社会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进行文化和价值观渗透的结果。西方社会对大学校园的文化渗透,主要目的就是企图把西方的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腐朽的东西带进来,鼓吹西方的生活方式及其人权、民主等价值观,从生活方式上影响大学生,使之逐步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背弃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从而动摇青年一代的社会主义信念。

二、西方社会进行文化渗透的理论依据

随着我国以经济、政治、军事为核心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国家对华策略也相应作了一些调整,由军事压制改为软实力的较量,正如美国学者弗兰克·宁柯维奇在《文化外交》一书中指出的:“文化手段和政治、经济、军事手段一样,不但都是美国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在大国间军事作用有限的情况下,特别是在现代核战争中无法严密保护本国不受报复的情况下,文化手段尤其成为美国穿越障碍的一种更加重要的强大渗透工具。”可见,无论怎样调整,其对华策略中的冷战遏制思维丝毫没有减弱,他们所谓的调整不过是形式上的调整,由单纯遏制策略调整为接触中遏制、进而实现“和平演变”的目的。

西方社会在 1993出版了一部叫《文明的冲突》的书。该书的主要观点是:21世纪的世界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对西方文明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所以,必须加强对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地区的渗透。通过传播西方文明,使西方文明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得到认同,同时使该地区的人对他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产生怀疑,进而丧失精神支柱,使西方文明真正成为一种普世文明。这本书阐明的主要观点成为西方进行文化扩张、推行文化霸权的新殖民政策的理论依据。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西方在研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后得出结论:对社会主义国家要多动文、少动武、攻心为主。因而,苏联解体以后,他们把中国作为主要目标,通过种种方式加大对华的文化渗透力度。

三、西方文化渗透的主要方式

1、媒体控制。西方国家在传媒上的控制权同西方文化的内容结合起来,通过传媒的绝对优势力量,使西方文化在走向文化殖民的过程中,首先形成了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话语控制,也就是一些学者所称的“媒介帝国主义”。长期以来,美国通过广电、报刊、软件、网络等途径向第三世界国家灌输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动声色地使目标国家“西化”。美国一名社会学家声称:美国流行文化的传播,是长久以来人们为实现全球统一而作出的一连串努力中最有效的一次行动。多年来,美国新闻署在 128个国家设立了211个新闻处和 2000处宣传活动点,并在 83个国家设有图书馆和图书室。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西方国家加大对华宣传力度,1996年底,中国周边共有 25家华语广播电台,全方位、全时段加强对华的心战宣传。为此,它们关闭自由欧洲广播电台,设立自由亚洲广播电台,主要针对中国进行宣传渗透。其管辖的“美国之音”格外受宠。1983年美国政府拨出 10亿美元巨款,用作电台广播的专项经费。1984年,“美国之音”开办了世界电视网,采用了全球通讯卫星进行传播,有效地进行了直接沟通,从而托出了一张庞大的“大众外交”网络。另外,全世界 12个顶级网站,美国就控制了 10个,国际互联网 70%的网址也是由美国控制的,美国“网络霸权”为推行西化分化战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伴随商品推销进行文化渗透。美国学者约翰·耶马1996年在一篇名为《世界的美国化》的文章中说:美国的真正武器是好莱坞的电影业、麦迪逊大街的形象设计场、可口可乐公司的生产线;美国制作和美国风格的影片、服装及侮辱性的广告成了从布琼布拉一直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全球标准,这是使这个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美国化的最重要因素。显然,借助大众消费品宣扬美国的娱乐文化、消费文化,传播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已经成为美国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

西方国家的一些跨国公司在第三世界一些国家大力推销、美化西方世界的文化商品。为了使这种文化商品具有欺骗性,他们将其精美包装,将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巧妙地融合在整个文化产品中,用迷人的场面、情节和形象向第三世界灌输。西方国家还利用广告作为文化扩张的重要手段。西方跨国公司在不发达国家的广告中宣扬消费至上观念,导致了“炫耀性消费”的出现,为外国商品大量进入并占领第三世界市场做了文化心理上的准备。另外,节日经济也为西方价值观的渗透推波助澜。由于节日消费所带来的巨大商机,使得外商刻意营造“洋节”氛围、刺激消费。正是众多商家的大力炒作,使得情人节、圣诞节之类的洋节日在当今的中国大为流行。最为典型的就是情人节在中国的走俏,很大程度上都是那些出售鲜花、礼品之类的商家爆炒的结果。

西方文化的渗透,使不发达国家中的一部分人产生了殖民文化心理,主要表现为崇洋心理,使被统治国家的人民对殖民主义侵略缺乏深刻的理性认识。大学生是社会发展潮流的领跑者,影响着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西方文化渗透是影响大学生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盲目过洋节,给中国传统文化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冲击?我们这个社会会不会逐渐演变成一个由西方文化主导的社会?如果这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危险是存在的。由于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阶段,自身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尚有欠缺,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思想成长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几个方面努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

薛晓.从中国人过西方节日谈中西文化交流 〔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3).

冯小娟,杨足.从喜庆节日的变化谈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民俗的影响 〔J〕.高等教育,2006,(1).

孙占国.怎样看待当前的大众文化 〔J〕.求是,2000,(13).

张玉芬.论全球化与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J〕.法制与经济,2006,(123).

(本文责任编辑 田府)

D63

A

1004—0633(2011)03—160—02

2011—02—24

陈丽,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副教授。 四川成都 610031

猜你喜欢

洋节价值观文明
我的价值观
请文明演绎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漫说文明
偶感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洋节“中国热”
跟踪导练(五)(4)
对不文明说“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