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十年来党推进自身建设的历史考察
——以九十年来党的建设布局结构的革新为分析视角

2011-03-18张书林

天府新论 2011年3期
关键词:执政党先进性作风

张书林

九十年来党推进自身建设的历史考察
——以九十年来党的建设布局结构的革新为分析视角

张书林

以党的建设布局结构的革新为分析视角,透视九十年来党推进自身建设的探索过程,可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 (十六大前)、十六大以来”这四个历史时期去切入。从宏观视角、战略高度去审视,九十年来党在推进自身建设的过程中最为主要、最为根本地是形成了 “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三大战略成果。

建党九十周年;自身建设;历史考察;布局结构

广义上党的建设包括三个方面:党的自身建设、党的领导、党的执政,狭义上党的建设仅指党的自身建设。这里以九十年来党的建设布局结构的革新过程为分析视角和线索,对党自 1921年 7月成立以来九十年的历史跨度中推进自身建设的探索过程及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考察,从中透视九十年来党的自身建设走过的不平凡道路、取得的不平常业绩,以期在以建党九十周年为契机的新的历史起点上,牢牢把握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把党的建设不断推向一个更新的高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党的自身建设的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党的建设探索的逻辑起点是“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进行探索的逻辑归宿是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政党”;进行探索的逻辑过程是提出和形成了包括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格局。

我们党成立之初最先关注的是政治建设问题。1921年 7月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对党的政治纲领作了初步的规定,表明了党的政治纲领是:消灭阶级差别和私有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指出: (1)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2)党的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 (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但遗憾的是,这一政治纲领没有在二大党章中得到确认。此后,党的三大至六大党章都没有对党的纲领作出规定。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对党的政治建设的认识尚处于探索之中,还没有成熟。

在关注政治建设的同时,如何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就成了必须切实研究解决的问题。而鉴于“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要深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于是,党的组织建设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保证,在建党之初也被明确提出来,并得到了强调。我们一成立就克服了俄共早期存在的不重视党员组织入党的问题,强调:党员必须做到组织入党,每一个党员都必须加入党的一个组织,在组织的领导和教育管理下开展活动。1922年 7月党的二大正式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其第二章专门讲党的组织和组织建设。就其内容构成而言,党的组织建设主要涉及到组织原则、党员、党员干部、党组织等方面的内容,但其中最为核心的是组织原则。1927年 6月党的六大党章借鉴了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思想,明确指出:“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一定区域内建立这一区域内党的最高机关,管理这一区域内党的部分组织。”从而将民主集中制正式确立为党的组织原则,这样,党的组织建设就有了灵魂。1945年党的七大党章对民主集中制的内涵作了与列宁不同的解释,指出:“党的组织机构,是按照民主的集中制建设起来的。民主的集中制,即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领导下的民主。这样,就形成了毛泽东哲学辩证法意义上的民主集中制思想。

我们党在早期强调党的组织建设、党员在组织上入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对党员思想入党和思想改造的轻视。这一问题在大革命失败,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以后,变得更为严峻。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以后,我们党放弃了中心城市武装暴动型的革命道路,转而确立了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在农村立足并同时发展壮大党的组织力量,我们党必须大量地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发展党员。这些人入党以后就不可避免地就将小农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带入党内,使党在思想上产生了混乱,使党所奉行的马列主义先进指导思想受到了侵蚀。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就使得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问题突出出来。在此情况下,从 1929年古田会议反对党内错误思想开始,毛泽东代表全党及时提出了“首先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然后在政治上、组织上建党”的党建思路。从此,开创了党的思想建设的新局面,党的思想建设也正式进入党的建设的结构体系之中。1938年 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克服了王明错误思想,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命题,推动了党的思想建设的进一步向前发展。1945年党的七大明确提出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从而将党的思想建设引向高潮,使全党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统一。

在着力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的过程中,党员、党的干部、党的组织在革命工作、生活中采用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奉行什么样的行为品格问题越来越凸显,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对待学习、对待群众、对待革命、对待同志、对待自己的问题也越来越引人关注。着眼于确立党员和干部体现党性原则的态度和行为模式问题,党的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全新方面被创造出来,并充实进了党的建设布局的结构框架体系之中。1942年春,我们党针对党内存在的思想与作风不纯问题,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为中心内容,着眼于思想统一、思想提升和作风改造为目标导向的延安整风运动,在党内初步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统一、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作风。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党的七大上总结了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1949年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了 “两个务必”的作风,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样看来,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确立形成了包括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四位一体”的整体布局结构,从而清晰地梳理出党的建设的大体骨骼脉络。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党的自身建设的探索

1949年 10月执政以后,我们党开始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这一转变就要求必须按照执政党的要求推进和完善党的自身建设。由此出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对自身建设进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们党没有迅速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执政党,在很多时候习惯于按照革命党的思维来研究解决执政党的问题,这就导致这一时期我们对党的建设的探索在一些方面走入了死胡同。

1949年党执政初期,为了能够迅速在经济上、政治上站稳脚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53年党中央在政治建设上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过渡时期党的政治总路线。这条政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这个时候,由于我们党对“什么是执政党,执政党应该是什么样的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些问题尚没有一个清晰清醒的认识,所以,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根据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将党的政治建设的纲领不恰当地表述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条政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它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建设规律、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并由此在党内和国家建设中导致了虚报风、浮夸风、造假风等不正之风的盛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后果。

1962年党的七千人大会研究了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问题。其中,对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作了进一步阐释,指出实行民主集中制,“我们的目的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关于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会议从在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困难的特殊时期要坚决提高觉悟、增强党性入手,要求党的干部切实树立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群众路线、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和发扬党内民主。

“文革”时期,对毛泽东的领袖崇拜直接带动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内外的传播,通过老三篇、毛主席语录等形式初步达到了党的思想建设的目的。但由于林彪、江青两个反党集团的破坏,党在组织上的团结统一一度遭受重创。随着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一时期的党建思想最终发展成为严重“左”的“五十字”建党纲领,即“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成为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这一建党纲领把党推到了矛盾和斗争的风口浪尖,完全混淆了革命党与执政党的区别,实际上是继续沿用革命党的办法去解决执政党的建设问题,使党对自身的探索出现了退步。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 (十六大前)对党的自身建设的探索

以 1978年 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起点,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期对党的自身建设的探索主要围绕着“什么是执政党、怎样建设这个执政党”的总体思路展开。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也就是党在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这一政治纲领在党的十四大党章中得到了确认,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政治纲领的最科学、最完整的表述。鉴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大约从 20世纪 50年代中期到 21世纪中叶),所以,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党章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政治路线的表述都沿用了十四大党章的规定。但从党的十五大开始,鉴于党的基本政治路线已经固定下来,党的建设中关于政治建设的说法就逐渐退出党的建设布局之中。

但在政治建设退出党的建设布局之时,党的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布局中的新生力量,很快就被补充进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来工作的邓小平高度重视党和国家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建设,形成了关于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度建党成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式,制度建设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三大报告特别强调“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从而将制度建党和党的制度建设在党代会的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来。这样,党的建设布局就初步发展成为内含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的“四位一体”的建设格局。

在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我们党关于党的建设布局的探索除了继续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逐步淡化党的政治建设之外,还明确将党的制度建设融入党的建设布局之中,这样就使得党的建设布局的主体逐渐发展成为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在内的新的“四位一体”式的结构状态。

四、十六大以来对党的自身建设的探索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党的历史方位作了进一步准确科学的判断,强调:“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既然我们党完成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那么,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就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由此,着眼于推进执政党建设,关于党的自身建设的探索大规模、大幅度、大视角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党的建设新的结构性要素,先后被郑重提出来,并进入党的建设的结构体系之中。

(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确立。做一个合格的执政党,不能光说不练,必须能够干出实实在在的、令人民群众满意信服的执政业绩来。由此,执政党有没有能力干出群众满意的执政业绩,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一来,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就最先被触及到。

江泽民在建党 80周年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的概念,指出:必须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的执政党,怎样建设这个执政党”的基本问题,着力思考如何“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国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上述讲话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提出必须“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着眼于解决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作了明确的阐释。强调:“要着力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这五种能力。”很显然,十六大提出的这五种执政能力主要是针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而言的,不是针对全党而言的。但毕竟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问题,这就为全面思考和科学界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启迪了思路。

2002年 11月,在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上,胡锦涛明确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为我们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任务。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该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同年 12月,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胡锦涛首次提出了“坚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的执政党建设总要求。2003年 2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应该“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全面研究和设计规划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框架是要切实提高全党的五种能力。即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五种能力显然要比党的十六大上提出的五种能力更高、更宏观,基本上囊括了党领导和执政所涉及到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和外交领域等各个领域。

(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探索确立。正统的党建观点认为: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它在性质上是阶级性与先进性的有机统一。所以,党的先进性从来就是我们党所追求的内在属性要求。2001年的建党 80周年讲话强调了党的先进性,其中提到:“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十六大报告对党的先进性第一次真正重视起来,强调要动态地、具体地考察党的先进性。2005年 1月 14日,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就进行党的先进性建设、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义以及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进行了分析。2005年 1月 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强调: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2006年 6月 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 32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强调: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扎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2006年 6月 30日,胡锦涛在纪念建党 85周年讲话中着重论证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特别强调: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是与时俱进的。这就决定了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因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马克思主义政党赢得先进性固然不容易,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和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更不容易。我们必须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更加突出、更加紧迫地提到全党面前。

(三)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探索确立。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十七大上正式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新内容架构,在这之前,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是内含于党的作风建设之中的,是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从党的作风建设中独立出来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党在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干部腐败问题日益突出,单靠党风建设无法从根本上承担起一个执政党推进反腐败斗争这一关系生死存亡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对反腐倡廉问题时刻不敢松懈,提出了“腐败不除、亡党亡国”的重大命题。在建党 80周年讲话中,他进一步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再次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十六大后,对党的反腐倡廉问题进行探索的任务落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肩上。2004年 9月 19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严正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各级党委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2005年 1月 11日,胡锦涛在十六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会的讲话指出:“反腐倡廉、拒腐防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坚持自觉反腐倡廉,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之一。”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的理论建设,努力增强反腐倡廉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在 2006年的建党 85周年讲话中,胡锦涛提出:要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工作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一刻都不能放松。

2007年 6月 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第一次提出反腐倡廉建设的概念。2007年 10月 15日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和系统论述了反腐倡廉建设,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到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平行的地位上。

十七大后,中央对反腐败倡廉建设的探索仍然以强劲的势头向前推进。胡锦涛在 2008年 1月 14日十七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创造性地提出:必须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寓于各项改革和重要政策措施之中,同改革发展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必须把反腐倡廉建设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各个方面,努力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切实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成效。2009年 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特别指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2010年 1月 12日,胡锦涛在十七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上发表讲话,着重谈到了从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的层面上推进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的问题。指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紧迫任务。要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加强整体规划,抓紧重点突破,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

总之,我们党立足执政党角色和执政地位,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党反腐倡廉建设的探索,使得对党的建设布局的革新有了最基本的素材。

五、九十年来党的自身建设探索取得的战略成果

九十年来,党在以不断革新布局结构为线索推进自身建设探索的过程中,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和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而丰硕的成果。但从宏观视角、战略高度去审视,九十年来党在推进自身建设的过程中最为主要、最为根本地是形成确立了三大战略成果。

(一)确立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从党的建设布局结构的视角来看,九十年来党推进自身建设的探索所取得的最引人关注的成果,就是形成确立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一总体布局通常表述为: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总体布局表明,新时期党的建设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为基础性要素,内含了党的建设的目标、主线、原则、框架的一种全新的格局状态。

(二)建构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具体化,是直接为推进新的伟大工程进行安排部署、规划设计服务的。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成功地实施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毛泽东提出,要 “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政党”的党的建设的总目标,他将这个总目标称为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建设实际,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开创了党的建设的又一伟大工程。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的基础上,于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那就是:“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现在结合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的新精神,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可以更为恰当准确地表述为:“把党建设成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思想。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要取得质的飞跃,就必须遵循党的建设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由此就提出了一个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问题。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将“党的建设科学化”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作为贯穿始终的灵魂与精髓,首次郑重地提出来。从概念内涵上讲,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我们党在推进科学发展和科学执政的过程中总结形成的关于党的建设的全新战略,是指党的建设走上科学化轨道的状态与过程,重在通过一系列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科学方法的运用,努力使党的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在新时期新世纪新阶段的世情、国情、党情、社情、舆情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准确把握历史潮流、时代脉搏、人民呼声,深入总结我们党科学管党治党的实践做法与经验教训,着力分析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世界政党政治运作规律和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特殊规律,适应党的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准确判断党的建设发展的新趋势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提出来的。它深刻回答了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碰撞化、思想多元化、科技飞速化、民主浪潮化、信息网络化的当今世界和时代环境下,在经济快速发展而民生问题突出的国内环境下,在成绩喜人但问题犹在的党内环境下,党的建设的出路何在,“党的建设应该走什么样的路、怎么去走”这一生死攸关的命脉问题。党的建设科学化思想是在新时期、新世纪、新阶段对马克思恩格斯建党学说、列宁建党学说、毛泽东党建思想、邓小平党建思想、江泽民执政党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形势下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灵魂和统帅。党的建设科学化涵盖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以及党的政治建设、党内和谐建设、党内民主建设等党的建设的全部领域与范畴。因此,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党的建设理论与时俱进的重大革新发展,是党的建设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也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党的建设的目标方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高扬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旗帜,党的自身建设才能不断沿着科学化的轨道展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够建造得更加美观牢固。

〔1〕毛泽东选集:第 2卷 〔M〕.人民出版社,1991.526.

(本文责任编辑 谢莲碧)

D26

A

1004—0633(2011)03—006—06

2011—03—08

张书林,博士,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建部副教授。 山东济南 250021

猜你喜欢

执政党先进性作风
山东省 发挥少工委组织作用 彰显团属青少年宫为党育人先进性
篆刻
“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如何提高企业中青年党员的先进性
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看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
提能增效转作风 真抓实干谱新篇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
学先进 转作风 抓落实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