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元靓家世生平新证

2011-03-18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上海200241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年3期
关键词:建阳

●王 珂(华东师范大学 古籍研究所,上海 200241)

天水一朝,类书编刻可谓盛矣,上至廊庙,下迄江湖,多有巨著问世,官修私撰,名目繁多。宋季陈元靓《岁时广记》《事林广记》即居其中前茅,后世据之研究宋元历史、文化、文学者在在皆有。然而传世文献中,有关元靓家世的资料极为罕见,几近于零,多数散见于历代书目中,且皆为片言只语,于陈氏出处行藏语焉不详。

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都言“元靓里贯未详”。[1]四库馆臣均饱学鸿儒,极一时之选,然所撰《四库全书总目》亦云“元靓不知其里贯”,“莫之考也”。[2]其有所发见者,乃据朱熹之孙鑑所撰《岁时广记序》,推断其为南宋理宗时人,[3]余亦付之阙如。

清季学者杨守敬东渡扶桑,购求汉籍,撰有《日本访书志》。该书卷一一著录了日本元禄十二年刊印的《新编群书类要事林广记》。[4]因该本中载有元时州郡及杂令等内容,杨氏遂推断“元靓逮元代犹存也”。这虽然符合逻辑,但终有武断之嫌。古籍流传至今,多窜乱更改增删之处,如仅据书中出现了最近某一时代的人事器物,即断定该书作者生于其时,则必贻刻舟求剑之诮。邻苏老人学殖深厚,尤邃于流略之学,于此仍不免有疵,亦正可见学问之不易。

同时,归安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六○“类书类二”收有汲古阁旧藏明永乐刊本《纂图增新群书类要事林广记》,其提要云:

元靓有《岁时广记》已著录,仕履无考,当为季宋人。是编各类所征引皆至南宋止,如“地舆”则止于宋四京二十三路,“历代”则止于中兴四将,“先贤”则止于罗豫章、李延平,“人事”、“家礼”则止于温公、朱子之说,惟“圣贤”类则有大元褒典,“字学”类则有蒙古书姓,当是元人增入,“郡邑”、“官制”、“俸给”三类全是明代之制,及明初人所加增也,新之名盖由于此。疑此书在当时取便流俗通用,自元而明屡刊屡增,即其所分子目,恐亦非元靓之旧矣。[5]

杨陆二人思路可谓不谋而合,不过后者辨析更显周密,下语尤为矜慎。因《事林广记》一书本“取便流俗通用”,故元明间屡屡增刊。陆氏抓住此要害,指出“通俗”实为《广记》最重要的特点,故不得仅据不同版本内容的差异以推断陈元靓所处之时代,发人所覆,洵为巨眼。潜园老人在另外一部著作《仪顾堂续跋》中,对元靓身世进行了考证,虽然比较简略,却彻底打破了过去对此问题一无所知的局面,迄今仍是我们研究陈氏生平的起点,其筚路蓝缕之功应为后来者铭记。是书卷——《永乐椠〈事林广记>跋》云:

元靓仕履无考,当为福建崇安人,广寒先生之裔。广寒先生名字无考,墓在崇安,其子名逊,绍圣四年进士,元靓必逊之裔也。[6]

胡道静先生乃海内外首位对《事林广记》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并有重大创获的学者。胡先生对陈元靓家世生平的考证即植基于心源的这篇跋文,然而限于相关文献的稀缺,也未完全突破陆氏的结论:

陈元靓的里贯履历,几无所知。《四库总目提要》卷六十七称:“元靓不知其里贯”。由于他的另一著作《岁时广记》署名“广寒仙裔陈元靓”,经陆心源考知他是福建崇安人。因为这个别署表明他是广寒先生的后代。据《崇安志》的记载,广寒先生姓陈,不知其名,崇安人,为五季、宋初陈希夷的弟子。后尸解,墓在建阳县三桂里水东原。崇安有仙亭峰、白塔、仙洞等胜迹,都以广寒得名。子逊,绍圣四年(1097)进士,官至侍郎,尝构亭于墓所,名曰‘望考’。后来朱熹尝居其地,故得‘考亭先生’之名。元靓应即是陈逊的后裔。元靓的《岁时广记》前有刘纯所撰引文,内称:“龟峰之麓,梅溪之湾,有隐君子,广寒之孙,涕唾功名,金玉篇籍”。按,崇安县东乡五夫里有龟山;又有西坑岭,为梅溪之源。梅溪西南流入崇溪,崇溪即崇安之主流也。因此知陈元靓是崇安五夫里人。又,靓祖广寒先生仙亭峰胜迹亦在五夫里。可知元靓并无功名仕历,唯隐居著书而已。[7]

胡先生首先解释了陆刚甫称陈元靓为广寒先生后裔的原因,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展开了考证。其细致精审处实突过前辈,今日学术界也采纳了其观点。然而事起于青萍之末,疑点往往就源于细节上的寻根究底。这里我们还须再回到陆跋。存斋言之凿凿,称元靓“当为福建崇安人”,“必逊之裔也”,口气不容置疑,其证据乃广寒先生“墓在崇安”,然启人疑窦者正在此处。凡治学者当无征不信,足则征之,不足存疑即可。在考证的关键之处,皕宋楼主人却只给结果,不予出处,胡先生因袭不察,又举《崇安志》为证,看似考证有了落脚点,无懈可击,不再是无根之木,然而推敲起来却并非如此。

《崇安县志》始修不可考。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曾奉檄纂修,后佚,邑庠生彭乐善、江仲景、邱延辉等复辑四卷,自募工新刊,惜亦不传。弘治十六年(1503年)县训导天台李让再修,计四卷,该志有正德间刻本,昔浙江范氏天一阁曾收藏,《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存目二”据以录入,然不久即散佚。此后,隆庆三年(1569年)知县余乾贞延邑人邱云霄主纂,惜至清初书又成残帙。康熙九年(1670年)守管声骏复行纂修,是年付梓,今全帙仅藏日本内阁文库。[8]可知世传崇安古志乃清康熙间修者,该本目前已有影印本面世。然检核全书,并无言及广寒先生墓者,更无介绍其生平之语,实不知胡先生所据之本为何。

不过世间之事,常常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只需吾人跳出前人窠臼,转换一下思维的角度罢了。崇安与建阳自古毗邻,明代两地皆属建宁府。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 所修《建宁府志》卷二○“丘墓”条有云:

宋 广寒先生墓 在三桂里水东源。子侍中陈逊构亭望之,扁曰:“望考亭”,后因名其地。按旧志,黄端公亦有望考亭,未知孰是。然以一①文为繁按,“一”字当为“二”字之讹。氏族谱考之,则黄尚书墓在乐里,当从陈逊为正。[9]

又,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皆曾修纂《建阳县志》,在这两本古方志中亦有关于广寒之墓的记录,与《建宁府志》所载仅略有一些差别。前者卷七“杂志”“坟墓”条有云:

广寒先生墓 在三贵②按,“贵”字当为“桂”字之讹。里水东源。厥子侍中陈逊构亭望之,扁曰:“望考亭”,后以名其地。旧志云:“黄端公望考亭”,未知孰是。然以二氏族谱考之,则黄尚书葬洛田,当从陈逊为正。[10]

后者卷二“建置志”之“丘墓”有云:

唐 广寒陈先生墓在三桂里蠏坑,旧名水东源。③魏时应修、张榜等纂《万历建阳县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1992年影印本,第31册,第669页上A。

建阳、崇安封域,自宋元丰五年(1082年)两县疆界有所更改后,历代皆相沿未改,广寒墓址归属之地当无变化。可见陆心源所言“墓在崇安”者实误,胡道静先生虽有所修正,但是仍揣骨听声,先入为主地认定陈氏乃崇安人。胡先生言:“崇安有仙亭峰、白塔、仙洞等胜迹,都以广寒得名”,仿佛又添加了一强有力的佐证。然据《万历建阳县志》所载,其县有白塔山,“在治西一百里而遥属禾平、嘉禾二里间。山之巅有石特立,层分黑白如塔状,故名。尝夜有火明其上,又名天灯山。高不知其几千仞,山足跨崇安、铅山、邵武、建阳四邑”。④《万历建阳县志》卷一“舆地志”“山溪”之“白塔山”条,第601页下A。此言明矣,足见白塔一山非全在崇安县境内,焉能据此以证广寒里贯?且遍检建阳、崇安诸志亦未见有言仙亭、白塔、仙洞等胜迹因广寒而获名之言。故仅据现存文献,尚不足推定元靓之祖广寒先生籍属崇安。相反,隶之建阳,倒较具说服力。

陆、胡二人均言广寒先生子陈逊为宋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考《嘉靖建宁府志》及《乾隆福建通志》,所载宋绍圣四年丁丑何昌言榜进士,其中确有名陈逊者,然此人籍属瓯宁县,与建阳无涉。①参见《嘉靖建宁府志》下卷一五“选举上”“进士”条,《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第28册,第49页B;郝玉麟监修,沈翼机编纂《福建通志》卷三三“选举”条,《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529册,第31页上A。又,胡先生称广寒先生“为五季、宋初陈希夷的弟子”。按,希夷者,鼎鼎大名之陈抟是也,其人正史有传。据《宋史》所载,抟生于唐末,卒于宋初端拱二年(989年) 秋七月,年约百岁。[11]若广寒先生为抟弟子,以年岁推算,其子逊于绍圣间登科,应无可能。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曾刊《景泰建阳县志》,今有残本存世,其卷四“祠庙”类有云:

侍中庙 在县三桂里横山之麓。旧志:“神姓陈讳师诲,南唐保大间以检校侍中领建州。既殁,邑人立祠以祀之。”庙今不存。

谨按,《陈氏族谱》云:“神讳逊,行二十四,建阳考亭人。三月初三日生,生则有异于人。甫八岁,读书过神庙,见神迎送,止之方回,常②按,疑“常”字乃“尝”字之误。以其事告父母。弱冠登科,累官至侍中,终于任邑。人怀其惠,乃于县之水东立庙以祀之,名曰感恩庙。历年既久,为黄氏侵佃,折③按,疑“折”字乃“拆”字之误。庙移于横山之麓,呼曰侍中庙。唐封灵昭侯,宋加显应二字。夫人高氏,封慈德夫人。”旧志云师诲,未知孰是,然师诲亦位至侍中。[12]

岁月绵邈,人事难悉,修志者存两说以阙疑,可谓慎矣,只可惜未能做更进一步的辨析。试以陈逊之名推之,师诲应即逊字,两人实为一人,“旧志”径书其字,遂令景泰间编志者迷惑不已。此陈逊为五代十国时南唐④按,《嘉靖建宁府志》下,卷20“广寒先生墓”条系于宋,当因南唐建国不久即称臣于宋,并最终为宋所灭,故有此混淆也。见该书第35页B。建阳人,其年代正好与陈抟所处时代相吻合,可见广寒先生之子、元靓之先祖当为此人,而非百年后绍圣间瓯宁县进士陈逊,其父广寒先生之墓位于建阳自在情理之中。又,《万历建阳县志》卷八“丛谈志”之“古迹”条有云:

盖竹社在考亭社,里中姓氏尚可考,如:陈诲、陈和仲昆季、陈徽猷、徽猷之孙陈坦、[13]陈万年、陈履道、陈逊、陈旭悉集此社。其地昔日人文之盛足镜。[14]

《资治通鑑》卷二八四胡三省注:“唐武徳四年,分建安县置建阳县,属建州,建阳在建州西一百三十里。建阳县之南二十五里有地名盖竹。”[15]由此可见陈逊乃建阳县考亭社盖竹人。

退而言之,即使师诲与逊并非一人,《景泰建阳县志》所言“累官至侍中”亦与前引嘉靖《建宁府志》及《建阳县志》中“子侍中陈逊”一语相合,可证其所指之人乃南唐时建阳陈逊,非陆心源、胡道静先生所言“绍圣四年(1097)进士,官至侍郎”之陈逊。

胡道静先生考证得出陈元靓为崇安五夫里人,最重要的依据是宋人刘纯为元靓《岁时广记》所作的一篇小引,其文曰:

龟峯之麓,梅溪之湾,有隐君子,广寒之孙,涕唾功名,金玉篇籍,采九流之秀润,撷百氏之英华,辅以山经海图、神录怪牒,穷力积稔萃成一书,目曰《岁时广记》。[16]

文中言及陈元靓居于“龟峰之麓,梅溪之湾”。胡先生根据崇安县东乡五夫里有龟山,且梅溪发源于该地之西坑岭,得出“陈元靓是崇安五夫里人”的结论,这不免胶柱鼓瑟。据明《八闽通志》及《嘉靖建阳县志》所载,建阳县崇政下乡北洛里亦有龟山,此外还有一座梅溪桥。[17]结合上文所做考证,陈元靓籍贯当为福建建阳崇政下乡北洛里人。

此外还可以举出一个旁证。陈元靓撰《岁时广记》,蒇事之日,求序于刘纯、朱鑑,此举看似无甚深意,实则不然,何以言之?纯字君锡,乃崇之之子,建阳人,以父荫补沙县簿,历分宜县丞,转授太平惠民和剂局监门,后调河北帐干,卒赠朝散郎。[14]鑑字子明,朱熹嫡长孙,以荫补迪功郎,累迁奉直大夫、湖广总领。[14]朱陈二族有世交之情,“松(熹父)初仕入闽,游宦往来,侨寓延、建间,与考亭陈、卓二氏相往还,欲卜居未就”,[14]后熹晚年始居考亭。熹之季父槔曾赋《盖竹与陈和仲昆季》诗一首,其尾联云:“朱陈自古同乡社,更约青云作往还”,[18]可见两家交谊匪浅。作为建阳陈氏宗族的一员,元靓邀纯、鑑序其书,既借乡贤之名,又修通家之好,岂非一举两得之事。

目前已知陈元靓名号有二,一为“广寒仙裔”,众所皆知,其来源上文已作申述,此不赘言;一为“西颕陈元靓”,注意者似不多。

今存《岁时广记》诸本卷首均有朱熹长孙鑑所作序文。[16]朱 《序》 称:

今南颍陈君搜猎经传,以至野史异书,凡有渉于节序者,萃为巨帙,殆靡一遗。

现存陈元靓《事林广记》诸本中,元至顺间建安椿庄书院刊本、[19]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 建阳翠岩精舍刊本[5]及日本元禄十二年翻刻元泰定二年(1325年)刊本[19]于撰人皆题“西颕陈元靓”。“颕”为“颖”之别体。按,陈氏郡望为河南颍川,唐代陈氏一支南迁闽地,故朱氏以“南颍”称之,疑南与西,颍与颕皆近似,故元刻误作“西颕”,明永乐间刊刻者不察,遂沿袭未改。由此可知,陈氏使用过的名号有“广寒仙裔”与“南颍”。

《四库全书总目》卷六七“时令类”之《岁时广记》条有云:

书前又有“知无为军巢县事朱鑑”《序》一篇。鑑乃朱子之孙,即尝辑《诗传遗说》者,后仕至湖广总领。元靓与之相识,则理宗时人矣。[3]

《总目》对陈元靓所处时代的判断应该说是合情合理的,后世学者也都采纳了这一观点。由于文献无征,陈氏确切的生卒年已经无从知晓。不过理宗朝处于宋季,距临安城破,赵氏亡国仅10年,这一特殊的条件随之也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重要问题:元靓是否由宋入元?

杨守敬曾据和刻本《新编群书类要事林广记》中有涉及元代制度的内容,而判定“元靓逮元代犹存也”,但是这种论断毕竟有臆断之嫌,无法取信。后胡道静先生在《元至顺刊本〈事林广记>解题》一文中谈到:“陈元靓或有可能活到元初”,①《元至顺刊本〈事林广记>解题》,《中国古代典籍十讲》,第162页。然亦属推测而已,未作任何说明。其实问题的关键仍在朱鑑所作的《岁时广记序》。朱《序》有云:

仰以稽诸天时,俯以验之人事,题其篇端曰《岁时广记》,求予文而序之。予惟陈君尝编《博闻》三録,盛行于世。况此书该而不冗,雅而不俚,自当与并传于无穷云。宣教郎、特差知无为军巢县事、兼义武民兵军正、总辖屯戍兵马、借绯新安朱鑑撰。[16]

细玩朱氏“求予”之语,鑑当长于元靓,否则何以“求”字为饰。

考朱鑑生平,正史未载,所见者主要集中于方志。《万历建阳县志》卷六“人物志”有云:

鑑字子明,熹嫡长孙,塾之子也。荫补迪功郎,累迁奉直大夫,湖广总领。宝庆间随季父在迁居建安之紫霞洲,建熹祠于所居之左。子孙入建安自鑑始。[14]

又,清道光间陈寿祺所编《福建通志》卷一八五“宋道学传”有云:

鑑字子明,熹长子塾之子也。少颖敏绝人,读书一目数行,熹钟爱异于诸孙。及长,荫补迪功郎,累除户部郎中,总领湖广、江西、广西赋……母丧,服阙请祠不出。随季父在徙居建安之紫霞洲,建朱子祠于所居左。子孙居建安自鑑始……宝佑六年卒,年六十九,积阶至朝议大夫。[20]

合两段材料观之,朱鑑“总领湖广、江西、广西赋”之日必在“宝庆间(1225年—1227年)随季父在迁居建安之紫霞洲”以前,则其“知无为军巢县事、兼理武民兵军正、总辖屯戌兵马”定在理宗即位改元(1225年)之前,自然陈元靓撰成《岁时广记》的时间亦不会迟于该年。

吾国传统,计人年龄皆以虚岁为准,故朱鑑去世时乃六十八岁,其生年当为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由此亦知陈元靓生于此年之后。据朱《序》,陈氏在此之前还曾撰有《博闻录》一书。《博》《岁》二书均篇幅不小,尤其后者,旁征博引,体例精善,非博观典籍、学殖深厚者莫能办。宝庆元年(1225年)朱鑑35岁,元靓年龄不应与之相差太远,或只略小数岁。若悬殊过大,陈氏一翩翩少年,就编成两部颇具份量的类书,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故假设朱鑑年长元靓5岁左右,吾人以为虽不中,亦不远矣。以此推之,至元军兵临临安城下,恭帝出降,南宋灭亡之日(1275年),如陈氏尚健在,则已年登耄耋,其以遗民身份入元尚有可能,但在讨论陈元靓的朝代归属问题时,属之以宋仍最为妥当。

[1](清)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清)纪昀,等.续文献通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3](清)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Z].北京:中华书局,1965.

[4](清) 杨守敬.日本访书志[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5](清) 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续志 [Z]//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一.北京:中华书局,1990.

[6](清) 陆心源,丁丙.仪顾堂题跋·续跋 善本书室藏书志[Z]//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二.北京:中华书局,1990.

[7]胡道静.元至顺刊本《事林广记》解题[M]//中国古代典籍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8]骆兆平.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考录[K].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

[9](明) 汪佃,等.嘉靖建宁府志[Z]//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中国古籍书店,1964.

[10](明) 冯继科,等.嘉靖建阳县志[Z]//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中国古籍书店,1964.

[11](元) 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明) 黄璿.景泰建阳县志[Z]//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

[13](清) 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Z]//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明) 魏时应修,张榜,等纂.万历建阳县志[Z]//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上海:中国书店,1992.

[15](宋) 司马光撰;胡三省注.资治通鉴[Z].北京:中华书局,1956.

[16](宋) 陈元靓.岁时广记[Z]//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7](明) 陈道,黄仲昭.八闽通志[Z]//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

[18](宋) 朱槔.玉澜集[Z]//四部丛刊续编;朱松.韦斋集.上海:上海书店,1985.

[19](宋) 陈元靚.事林广记 [Z]//(日) 长泽规矩也.和刻本类书集成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0]陈寿祺,等.重纂福建通志[M].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刻本.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影印本:3350.

猜你喜欢

建阳
电场作用下微细通道内纳米流体流动沸腾传热性能
[美]贾晋珠著《谋利而印:11至17世纪福建建阳的商业出版者》简介
我的“七岁妈妈”
建阳:多措并举开展产业扶贫
建阳区革命遗址修建纪念碑(亭)
建阳 建阳区在书坊乡开办中专班老区群众自家门口拿文凭
福建·南平建阳桔柚顺产顺销
建阳告别“市”时代,“建阳区”正式挂牌
福建·建阳桔柚产销两旺
Environment Adaptability Evaluation for Buffering Airbag of Heavy Equipment During Airdrop La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