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企业成长及模式研究进展

2011-03-18李亚兵宋丽娟

区域经济评论 2011年3期
关键词:生命周期规模能力

□李亚兵 宋丽娟

(1、2.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兰州 730050)

中小企业成长及模式研究进展

□李亚兵1宋丽娟2

(1、2.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兰州 730050)

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在成长路径和成长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从发展规律来看,中小企业仍然具有一般企业的成长特征。中小企业要获得持续快速的成长,必须选择适合自身的成长模式,实现规模从小到大素质由低到高不断发展壮大。

中小企业;企业成长;成长模式

成长指有机体由小到大发展的机制和过程。最早明确企业成长观点的是马歇尔,其名著《经济学原理》中用树木生长规律来阐述企业成长的过程。迄今企业成长理论主要有企业成长动因理论、企业成长过程理论、企业成长速度和限制的理论以及有关企业成长模式的理论,企业成长模式理论是企业成长理论的主体内容之一。中小企业成长的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开始的,这段时间中小企业经历了一个迅速增长期,随之出现的“中小企业成长论”纷纷力图论证中小企业在许多方面可能比较大企业更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一、企业成长研究

(一)国外企业成长研究

1.规模经济与企业成长研究

由于规模扩大带来的相关成本节约,即规模经济,企业都有不断扩大规模的内在动力,早期经济学家大多基于规模经济的视角研究中小企业成长问题。古典经济学用分工和规模经济效益来解释企业成长问题,新古典经济学提供了关于企业最优规模的企业成长理论。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认为市场规模与分工程度决定企业成长,企业作为一种分工组织,其存在理由就是为了获取规模经济的利益,分工使更高的产量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因此单个企业的成长与企业分工正相关[1]。马歇尔的动态成长理论认为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决定企业成长,即企业的成长是足够的市场空间和企业良好的管理所带来的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效益[2]。马歇尔还颇具先见性地指出,销售能力是制约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美国学者哈维·利宾斯坦针对规模经济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X效率理论。他指出:大企业,特别是垄断性的大企业,由于内部组织层次多,机构庞大,关系复杂,企业制度安排往往出现内在的弊端,使企业费用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难以实现,从而导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这就是“X非效率”,即“大企业病”,“X非效率”所带来的“大企业病”,正是企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内在制约。

企业发展的事实证明,这种盲目追求大规模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企业规模的扩张一定要建立在自身核心能力和资源的基础上,实现适度生产即可,否则会带来不健康成长。

2.新制度经济学与企业成长研究

以美国学者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成长是企业边界扩大的过程,其动因在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3]。根据交易费用理论,企业规模是由市场交易成本和组织内部交易成本之间的均衡来决定的,企业规模偏离均衡点,无论是过大还是过小都会引起过高的成本,导致缺乏效率。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从资本专用型、不确定性和交易效率三个维度定义了交易费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边界是确定的原则。企业是一种连续生产过程的纵向一体化实体,这一过程需要签订一系列合约,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签订的合约不可能是完全合约,这会导致专用性资产事前投资不足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企业会通过向前或向后的一体化,把原来属于市场交易的某些阶段纳入企业内部,这种情况下的企业成长就表现为企业纵向边界的扩展。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的解释过于简单,难以全面说明企业规模和结构变化[4],也忽视了市场对交易费用的作用,即市场发达程度越高,交易费用越低。但它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了企业的成长。大型企业存在内部结构烦琐,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复杂,信息传递渠道过长等问题,致使交易费用普遍较高。中小企业应该认识到企业与消费者贴近,决策程序简单,对市场的变化反应快,交易费用相对较低的优势。

3.组织结构与企业成长研究

美国经济史学家钱德勒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企业成长是由古典企业向现代企业的变迁,组织能力为企业的持续成长提供了内在的动力,企业成长意味着一部分原先的市场交易内部化,这要求企业内部的行政协调机制相应发达,因此企业成长的重要方面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变革,强化企业的组织能力[5]。钱德勒对企业成长的解释是革命式、单线型的,组织能力的协调不仅是内部的协调,同时也是组织之间所形成各种关系的协调。中小企业有着不同的发展起点和演进轨迹,但是他们的发展方向都是成为现代企业,将各类投资看做是企业组织能力的培育过程,组织能力提高,企业的成长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和基础。

4.核心能力与企业成长研究

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认为核心能力对于中小企业的成长至关重要。企业是一个能力的综合体,企业的成长就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提升的过程,企业的成长体现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增强。伊夫·多茨教授在进一步的研究之后认为,能力培育、能力扩散、能力整合、能力发挥和能力更新是企业能力管理的五个关键过程。一个成功的面向企业能力的战略,必须对这五个关键过程进行成效卓著的规划和管理。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优势的必要条件,当核心能力转化为现实能力时,它帮助企业占据有利地位,反过来又能为企业成长积累并整合核心能力。中小企业在规模经济等方面欠缺的情况下更应注重核心能力的培育,实现小而精的特色。

(二)国内企业成长研究

1.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成长研究

陈佳贵等在对艾迪斯生命周期模型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企业生命周期蜕变理论。陈佳贵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六个阶段,突破了生命周期理论“宿命论”的缺陷,认为企业进入衰退期后,存在两种前途:一是衰退;二是蜕变。所谓蜕变指“企业的经济形体、实物形体和产品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革命性的脱胎换骨的变化”[6]。李业提出修正的典型企业生命周期模型,将销售额作为变量,把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初生期、成长期和衰退期,对每一时期的风险、组织结构、业务经营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企业不仅在衰退期需要蜕变,而且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各阶段都需要蜕变[7]。

事实上企业生命周期不是简单的时间序列,其影响因素很多,此外,在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企业都会经历所有的阶段[8]。从企业生命周期蜕变理论角度来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寿命太短,很多企业在孕育期就消亡了;生命周期各阶段不协调,存在较长的孕育期和求生存期,很少经历蜕变期重获新生。李业的修正模型对中小企业的警示在于,处于任何阶段的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要处理好各阶段的危机,谋求蜕变。

2.企业成长力与企业成长研究

我国学者黎志成认为企业成长取决于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实现“量”扩张和“质”提高的能力和潜力,它不是指有利于企业成长的各个因素即企业成长的促进力(动力)而是指企业成长的促进力(动力)和抑制力(阻力)的合力所可能产生的推动企业发展的能力、能量和发生的作用[9]。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一方面要有较大的动力来拉动企业,另一方面还要克服发展中产生的阻力,使企业不至于产生停滞和下滑。产生企业成长阻力的因素在于企业内部的不协调和企业对外部的不适应,中小企业应尽量弱化这两方面的问题,以减少企业成长阻力。

3.企业成长评价与企业成长研究

南开大学李维安教授认为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不断成长是企业孜孜以求的永恒目标,企业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是成长性评价。李维安强调要从企业赢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两个方面评价企业的成长状况,以财务指标为主,是将企业成长具体量化的过程。

二、中小企业成长模式研究

(一)国外中小企业成长模式研究

1.企业内部成长与中小企业成长模式

彭罗斯以单个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决定企业成长的因素和企业成长的机制,建立了一个企业资源 企业能力 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她强调内部资源对企业成长的作用[10],彭罗斯的观点是一种纯内因成长论。马里斯的经理型企业模型也是一种内部成长论,企业的需求增长和供给增长结合起来构建的一个企业稳定增长模型。企业经理追求的企业目标是稳定的增长率,只有当企业需求增长率和供给增长率相等时实现的最大企业成长率才是稳定的,增长率包括产品需求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彭罗斯企业成长模式的意义在于,企业的成长并不是深不可测的,只要从企业内部资源进行充分合理地利用,总能找到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契机。中小企业目前的情况往往是某些资源过度地被利用,而有些资源却被闲置或利用率严重不足,无疑彭罗斯的企业内部成长模式理论会带来有益的启示。经理型企业模型,中小企业不可以通过以无限快速招募、实施产品多样化等增加供给的方式实现企业无限快速成长,超过一定限度,企业产出反而下降。企业最优的成长速度是能够使效率最大化的速度。

2.吉布莱特定律与中小企业成长模式

法国学者罗伯特·吉布莱特在《非均衡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企业规模与成长和产业结构之间运行关系的模型,同一个产业中的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在相同时期内,其成长概率是相等的,即企业的成长率是独立于规模的变量[11]。吉布莱特定律主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企业的成长是一个随机过程,难以对其准确预测和把握;二是不同规模的企业,其成长率并不因为规模不同而有所差异。这一定律有其偏颇之处,如没有考虑到行业中存在着进入和退出以及企业之间的兼并等情况。但是中小企业应认识到企业虽然规模不同,但在市场竞争中却有各自的优势,不同规模企业的成长都符合内在经济规律。

(二)国内中小企业成长模式研究

1.企业资源经营与中小企业成长模式

杨杜从经营资源的概念出发,通过对经营资源的量、性质、结构和支配主体特性四个方面的分析,试图归纳出“与国别无关的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12]。并用企业规模和事业结构二维空间来观察企业规模大小,专业化和多元化之间密切的特性,归纳出三种企业成长模式:成长模式、非均衡成长模型和复合经济模型。南开大学张林格的三维空间企业成长模式可以表述为:企业在初创阶段,规模较小,产品种类多样,竞争力很弱。随着企业成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趋向于单一产品生产,规模经济效应逐渐显现出来,单位产品成本的不断下降使企业竞争能力逐渐增强,市场占有率随之提高。但是多样化程度超过了最优多样化率之后就会导致企业经营资源的过度分散,竞争能力呈现停滞或下降趋势。杨杜的企业成长模式描述了现代企业成长过程的轨迹,遗憾的是该模式没有包括企业竞争能力因素,不能很好地描绘市场经济下企业的成长过程。但其指导意义在于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必然是一个由原始的多样化小规模生产到专业化大规模生产,再到多样化持续成长的阶段。在杨杜二维成长模型的基础上,张林格加入企业竞争能力这个维度,提出了三维企业成长模型[13],但这个成长模式对企业的竞争力与规模和多样化的关系并未充分论述,其是否具有实用价值还需在大样本条件下检验。

2.三维空间模型与中小企业成长模式

韩福荣构筑的三维空间企业成长模型,是利用企业的应变性、可控性和企业规模作为描述企业内涵与外延的生命指标,探讨了三维空间企业的量化研究和企业成长模式研究,并据此提出了两种成长模式:一种是成功企业的成长模式常春藤模式:企业诞生时是小公司,当企业发展到盛年期时,企业能够保持应变性和可控性的平衡,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规模能够继续增长;另一种是流星式模式,企业生命演变到学步期或青春期时,企业规模迅速膨胀,然后突然死亡[14]。

三维空间企业成长模型摆脱了机械套用生物学的套路,强调不能限制企业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强调死亡不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中小企业要把注意力集中到企业目前生命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上,成长起来,去面对下一个生命阶段的问题,使衰老的企业恢复活力,重新回到盛年期。

三、结论与启示

1.增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总体来说,还远远不能适应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求,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速度,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着眼培育企业核心资产,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发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中小企业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2.开发个性化人力资本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关键资源,大企业往往凭借其实力和品牌优势网罗到大专业人才,中小企业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不易创造人才优势。人才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和专,中小企业可以注重实际能力,建立符合自身的人才结构,完善灵活的用人机制,实行合理的分配制度,把人才使用和能力的发挥当做重中之重,只有如此,才能依靠自身的人才优势开发人本资源。

3.走集群化发展道路

中小企业综合实力无法赶超大企业,在规模效益欠缺的情况下,要有效发挥1+1>2的集聚效益,体现集群核心能力的多重性,使企业和集群一同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中小企业对成长模式的选择应依据影响因素而定,找适合自己特点的成长模式。对自身成长性的判定应从管理、技术、知识、企业制度等内部因素和融资、法律、市场环境等外部因素两个角度进行探讨。从企业自身角度,不仅要制订与实施企业战略计划和规章制度,还需从企业组织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等方面寻求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与相关对策从环境角度,围绕企业健康成长所要的经济运行环境、法律法规与政策环境等方面,探求促进企业与外部环境在物资、资金和信息等方面有效交流的途径。不论选择何种成长模式,都必须从技术创新、人力资源、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等方面入手,结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为高技术企业成长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

[2]尼古莱J.福斯,克努森.企业万能名家谈企业能力[M].李东红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45-47.

[3]李柏洲,马永红,孙立梅.中小企业成长理论评述及其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189-192.

[4]王丙毅.交易费用企业理论的局限性与企业理论创新[J].聊城大学学报,2005,(1):120-122.

[5]小乔治·斯托尔克,等.企业成长战略[M].赵锡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9:1-24,94-110.

[6]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1995,(11):5-11.

[7]李业.企业生命周期的修正模型及思考[J].南方经济,2000,(2):47-50.

[8]刘浩林,李永峰.民营企业生命周期探析[J].经济师,2004,(11):83-84.

[9]黎志成,刁兆峰.论企业成长力及其形成机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5):86-90.

[10]Penrose,Edith T.,1955:Research on the B usiness Firm:Limits to the Growth and Size ofFirms[M].In Nicolai J.Foss(ed.),the Theory ofthe Firm,[IV],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

[11]傅红岩,孙国浩.企业规模与成长关系的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9,(1):52-56.

[12]杨杜.企业成长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6-8,215-213.

[13]张林格.三维空间企业成长模式的理论模型[J].南开经济研究,1998,(5):45-49.

[14]单文,韩福荣.三维空间企业生命周期模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3):117-120.

Study on Mode of Growth and Progr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Li Ya-bing1,Song Li-juan2
(1,2.Economic&management College,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anzhou 730050,China)

SMEs and large enterprises are in the growth of mode of the growth path and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but the law of development,SMEs are still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 business growth.SMEs want to achieve sustained rapid growth,they must choose their own growth patterns,develop from small to large scale,from low to high quality growing.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enterprise growth;growth model

F207

A

1003-4919(2011)03-0083-04

2011-01-25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厅项目“旅游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影响与评估研究”(编号:1003B-04)的阶段性成果

1.李亚兵(1973— ),男,甘肃庄浪人,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小企业管理;2.宋丽娟(1984— ),女,甘肃兰州人,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生命周期规模能力
动物的生命周期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并购保险
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KPI的研究与应用
规模之殇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