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护航 遵循标准——关于古籍修复工作的几点设想
2011-03-18王斌
王 斌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15)
古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如何更好地保护,一直是古籍工作者探索的课题,也是图书馆应当面对的一项艰巨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珍贵的古籍正在面临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危机,典藏环境不合标准,破损古籍增多,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修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视和相应政策的颁布,古籍修复工作迎来新的机遇,以往种种制约修复工作发展的因素,如古籍修复人才极度匮乏、年龄普遍偏大、古籍修复从业人员水平不高、理论基础薄弱等问题都将得到进一步解决。
1 政策护航
2003年12月,国家文化部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指出,要“加大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修复队伍。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可采取‘分层培养,长短结合’的原则,以培养技术熟练的操作人员为主(主要是高职层次),适当培养一些高级修复人才(主要为本科层次),同时应注意加强对在职职工的短期培训。力争用1年左右时间,在全国造就一支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要求的古籍修复队伍”,并责成省市文化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当地文化部门、图书馆、博物馆积极配合高等学校开展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工作”,从而在政策上为古籍修复工作的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及保障。
2005年4月,“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启动,图书馆古籍修复事业迎来了发展壮大的历史机遇。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面向全国各收藏单位连续举办了古籍普查培训班和古籍修复培训班。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11期古籍修复初级班、3期古籍修复高级班,约400多人参加了培训,为各收藏单位解决了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也使破损古籍能够得到尽快的修复。
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古籍修复工作和古籍保护工作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反映出古籍修复在古籍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有了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古籍修复工作大有可为。
2 遵循标准
在国家没有颁布相关政策之前,很多单位的古籍保护和古籍修复工作几乎是停滞不前的。各个古籍收藏单位状况不一,古籍目录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很多单位没有建立破损档案、修复档案;古籍修复人员也身兼数职,既分类、编目又修复,没有明确分工;破坏性修复时有发生,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修复事业的发展。在最近几年,国家有关单位先后制定了《古籍定级标准》、《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古籍普查标准》、《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任职资格》等文件,其中前5项获批文化部行业标准,后一项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推荐标准确立实施。这些标准的颁布实施可以指导、评估各馆及个人的工作质量,做到古籍收藏、修复有章可循,成为检查和评定每所图书馆和每个人工作的准绳。
以实际工作为例,在没有制定《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之前,古籍收藏单位的修复标准都是修复人员自己掌握,无既定标准可循。《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出台后,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简单到浆糊的冲制这一小工序,以前每个修复员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冲制,冲制有的稠,有的稀,太稠则修复后容易被虫蛀,太稀容易开裂。《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第8.3中明确规定浆糊用小麦淀粉制作,浆糊使用时的浓度一般控制在1%~5%之间。修复工艺有了统一的标准,修复员在工作中便可有所遵循。
3 几点设想
3.1 加强协作、协调
2010年,文化部确定了首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等12家单位入选,主要承担国家珍贵古籍的修复任务。修复中心的设立为我国有关单位今后科学、规范地开展古籍修复工作创造了条件。辽宁省图书馆有幸成为首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并得到了有力的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下一步,本馆修复中心将在国家中心的帮助下,运用传统技法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地对各级各类型的古籍进行修复,同时将举办古籍修复培训班,对全省古籍收藏单位进行业务培训和辅导,培养古籍修复专门人才,并加强协作、协调,共同探讨古籍修复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争取发挥中心更大作用。
修复行业中,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的修复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有很多修复方面的专家,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加强与专家之间的联络,遇到问题及时请教,必要的时候可以请专家对我们进行辅导,以期不断提高本馆的业务水平。山西图书馆、云南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等单位的古籍修复也都各有特色,如天津图书馆对少数民族文献的修复就有独到的技术。少数民族文献的特殊形制流传稀少,专业古籍修复人员多是闻所未闻,天津图书馆能够灵活运用修、裱、补、
等多种技法修补,特别是对古彝族文献修复得到了彝族专家的赞誉,这都是古籍修复员需要借鉴和学习的。本馆修复员也应把好的经验方法与外馆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修复技艺。
3.2 充分利用现代化修复设备
辽宁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与修复中心是2007年底至2008年下半年修建的,在原有古籍修复室基础上先后投入近60万元扩建而成。中心面积近300平方米,配有良好的调温、安防、照明、清洗、拷贝等设施,而且还配备了现代化的纸浆补书机、显微镜、纸张酸度检测仪、电动裁纸机、纸张厚度测试仪、裁纸板机等先进的修书设备。中心的各项配置在国内同类修复室中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建立健全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质量体系,除了可以满足本馆古籍修复工作需要外,也完全可以适应未来作为东北地区古籍修复中心开展古籍的破损定级、修复以及培训工作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近年来本馆的古籍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尽管配有多种现代化设备,但实际工作中利用的却很少,没有把这些仪器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电子显微镜和数码相机能使工作人员对要修复的古籍了解深入到纸张的内部微观世界,纸张纤维的细微变化可通过纸张纤维检测系统详细记录在修复档案数据库中,作为研究和实施修复保护的重要依据。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使这些现代化设备物尽其用,帮助修复人员找到合适的修复材料,最大限度地实现古籍“修旧如旧”。
3.3 建立古籍破损和修复档案
古籍破损档案记录每一册古籍的破损情况,使管理者对馆藏古籍破损程度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古籍保护和修复长远规划。古籍修复档案是古籍修复工作的记录,也是古籍修复历史的见证,是保证古籍修复科学化的前提。修复档案的建立对保存、传播科学的修复方法,保存珍贵的修复史料有重要意义。建立修复档案,可以将前人的宝贵经验保存下来,传予来者,是培养古籍修复人才极其生动的教材。因此,在古籍保护过程中做好破损档案和修复档案非常重要。
近年来,辽宁省图书馆修复《贺氏宗谱》、《龙藏》、《郭氏族谱》、《河北省静海县志》等馆藏普通线装家谱和地方志60余册,近7600页;启动馆藏《嘉兴藏》的修复工作,目前已经完成49函、377册,《嘉兴藏》的诸册破损登记和拍照,为开展修复工作留下了修前档案;对以往纸质的古籍破损档案和修复档案进行了整理,为496部破损古籍建立了破损档案,还为298部破损古籍建立了电子修复档案。这部分工作还有许多具体项目需要修改和更新,并且需要与本馆网络数字中心沟通论证,能否对修复和破损档案进行改进,并和馆藏古籍目录挂接到一起,设置检索点,使修复人员一目了然,以提高修复速度及质量,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
[1] 卜林.古籍馆的藏书谈古籍保护和修复.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5).
[2] 朱榕.关于古籍保护的思考.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5).
[3]周越,刘冰.春秋一度书中千年——参加古籍保护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图书馆学刊,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