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外宣文本的翻译变通

2011-03-17张传彪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变通译者汉语

张传彪

(宁德师范学院 外语系,福建宁德 352100)

试论外宣文本的翻译变通

张传彪

(宁德师范学院 外语系,福建宁德 352100)

外宣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交流。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变通策略在外宣翻译中必不可少。外宣译者应当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以使外宣文本既能传达正确含义,又能让国外受众喜闻乐见。

外宣翻译;译者;可读性;可接受性

一、引言

外宣文本的最大特点在于预设受众不是本族语者。由于文化背景、政治态度、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乃至审美观、语言逻辑观的差异,同一个文本译成外语,国内外读者的反应就很可能大不相同。例如,“计划生育政策”这个词语在《汉英大辞典》中被译成family planning policy和birth control policy,明显忽略了跨文化意义的考量。前者在有些西方国家实则指鼓励生育,而后者则除了容易让人产生忽视人权的法理困惑外,还混淆了计划生育政策所实际倡导的“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本质内涵。本文试图从中西方文化差异、汉英语言特点以及译者主体性三个方面探讨外宣文本的翻译变通。

二、外宣翻译与文化差异

接受理论认为,任何读者都不是一张白纸,都有自己的文化先结构。而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无疑导致了两种文化先结构的难以通约。以下是一则国内新闻的英文翻译(摘自福建海峡卫视Straits Express栏目:

(1) 国家民政部救灾专员深入永定察看灾情慰问灾民。

Comm issioner of disaster relief consoles victims in Yongding.

早已习惯国内媒体话语模式的汉语读者大概不会对这则新闻标题提出什么异议。自古生活在儒家文化氛围中的国人历来就崇尚仁慈与仁道,而以慰问为主题的报道不正体现了社会群体中这种仁的精神?而讲求科学,注重实效的西方受众面对这样的灾情新闻无疑会心生困惑:此刻灾民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是无关痛痒的consoles(慰问),而是实实在在的救灾行动。同样是consoles(慰问),国内受众备感欣慰,而西方受众则可能疑惑不解,这就是外宣翻译所面临的尴尬。笔者以为,该标题比较恰当的英译应为:

Commissioner of disaster relief visits floodstricken areas in Yongding County.

许多时候看似准确、合理的翻译换一个角度,就很可能不准确、不合理。译者若能换位思考,设想自己是个西方读者,在相同语境下会如何解读,希望了解的又是什么,相信翻译起来就会更贴近译语受众。生活在不同文化氛围、不同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中的人们对于同一种说法的理解、感受和联想不可能相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又红又专”一词为例,最初的英译是to be red and expert,这种只求字面对应的翻译带给英美读者的联想是什么呢?它跟汉语的“又红又专”含义一样吗?前不久出版的一部简明英汉成语大词典把英语习语like a rat in a hole照译成“像洞里的老鼠”。 殊不知,原文在英美人眼中指的是to be driven into a corner(走投无路), 而在中国人眼里却正好相反,老鼠原本就是洞中物,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洞中物在洞中岂不是有回家的感觉?难怪Nida(2001)曾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双文化甚至比双语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不妨再来看两则摘自福建海峡卫视Straits Express栏目的国内新闻的英文翻译。

(2)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市领导,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小晶,福建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梁绮萍,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夫人连方瑀,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江丙坤、关中、林益世、章仁香,亲民党秘书长秦金生等与现场来宾和观众一起欣赏了晚会。

鉴于长期的新闻传统及某些权威部门的偏好,国内新闻撰稿人已经习惯于将参与重大活动的贵宾姓名悉数罗列以示尊重。但西方受众对此却未必理解,他们也不大可能读懂一长串在他们眼里十分陌生的人名和头衔。这则报道如果真的一字不漏地照译,结果恐怕会令人生厌。将一种饱含特定文化色彩的语言风格一成不变地强加于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文化,纵使在翻译伦理上说得过去,肯定也会遭遇水土不服的下场。英美读者的思维惯性和语言逻辑观所形成的先见会下意识地排斥这种繁琐而无意义的新闻报道模式。笔者将这则新闻改译为:

Present at the evening were Vice Premier Wu Yi with other major leaders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ecretary of Fujian CPC Comm ittee Lu Zhangong with other provincial leaders, and Taiwan’s Honorary KMT Chairman Lien Chan with his wife, as well as other distinguished guests from Taiwan’s KMT and the People First Party.

改译毅然删去原文的十个人名及其官职头衔,仅保留其中确有意义的三个。这既符合西方受众讲求实效的言语交际习惯,又让他们明白了参加这场晚会的官员身份之重要与晚会规模之不同寻常,这则新闻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Brake等人认为:“文化的最强大的成分是那些日常交往表层下的成分,我们称之为价值取向。价值取向表现为对某些行为结果的偏重。”(左飚,2009:38) 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体现了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评判与取舍。兼具政治敏感性和舆论导向性于一身的外宣文本的作者与预设受众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各自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影响,而外宣资料自身的政治严肃性又恰恰非常在乎这种影响之下的受众反应,这便注定了外宣文本翻译必须适时变通的内在必要性。请看这样一段外宣文稿:

(3)××县已初步建立起了优质果品、畜牧、蚕桑、蔬菜、水产、林木、中药材、农产品基地,被列为全国优质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四川省商品牛、优质山羊示范县,优质水禽、优质蚕茧基地县,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首批“两基”工作先进县、“蜀中第一小康县”,并被确定为国家级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乡村城市化试点县、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县、省级农业产业试点县、成都市卫星城、开发区、食品工业基地和成都市奔宽裕型小康试点县。县内某公司连续六年获“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四川省先进企业”、“四川省消费者满意单位”、“邮电部局风建设先进单位”、市文明单位、卫生单位、“双拥”单位、市社会治安治理优秀单位,等各类荣誉100多项。(《上海科技翻译》,2001年第3期)

这是一段典型的内宣文稿,充斥其中的政治口号、宣传套语、时代流行词简直让人眼花缭乱。有几个英美读者能明白这段话中的“‘两基’工作先进县”、“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指的是什么?“最佳文明单位”、“市卫生单位、‘双拥’单位”又是什么单位?至于“奔宽裕型小康试点县”、“局风建设先进单位”等的确切意思,别说西方人,就是一些中国人也未必说得清。上述这段话倘若在译文中和盘端出,肯定会让西方受众一头雾水,如读天书。张基佩教授深谙此道,对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翻译变通。

The county is noted for its larg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s and sideline products of fruitage,livestock, sericulture, aquiculture, vegetables,lumber and medicinal herbs, as well as rapid development of its township industries and rural urbanization. ×× Inc. is a consumerfavored business and received dozens of honorary and professional titles con ferred by relevant provincial and city authorities.

翻译当然须忠实于原文,但外宣翻译和国外受众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种忠实标准不能不兼具弹性度。这也正是沈苏儒先生所说的“翻译标准既有规范性,又具有灵活性”的真谛。换句话说,外宣文本的翻译既应该考虑对原文信息的忠实,也应该考虑译文效果、读者反应、媒体语言的风格特点等因素,有些内容该删当删,该改当改,通过变通达到“离形得似”的翻译效果。翻译外宣资料需要遵循的是实用性原则而非精确性原则,应追求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而非等效传递,译者应该边译边作,而不是只译不作。

三、外宣翻译与汉语的“音韵律”

外宣翻译不是文学翻译。文学翻译的标准是追求形式、内容和功能上与源语对等,而作为实用翻译的外宣翻译要求译语文本在内容和功能上与源语对等。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本体性差异,两者在结构形式、行文风格和修辞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汉语外宣文本中排偶对仗、四字连珠的修辞比比皆是,引经据典、辞藻华丽的描述更是随处可见,如何妥善处理它们,已经成为外宣译者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例如:

(4)她(指黄河)奔腾不息,勇往直前,忽而惊涛裂岸,势不可挡,使群山动容;忽而安如处子,风平浪静,波光潋滟, 气象万千。

这段忽而气势磅礴,忽而旖旎动人的黄河赞歌中国人看了肯定击掌叫好。但那是中国人陶醉在无数汉语诗词美文互文积淀的审美语境中的吟诵,若是依样画瓢地译成英语,英美人读起来就不是一码事了。“惊涛裂岸”、“群山动容”、“安如处子”怎么译?无论你译得如何卖力,剥离了汉字互文联想与审美语境的译文只会让西方读者雾里看花,甚至啼笑皆非。所以,笔者认为,从事外宣翻译与其咬文嚼字,自我欣赏,还不如明明白白,直抵本旨。请看变通的译文:

It tears and boils along turbulently through the mountains and at some p laces, flows on quietly with a sedate appearance and glistening ripples.

变译虽然少了原文的绚丽与花哨,却更简洁清新地刻画出黄河奔腾到海的壮阔气势与妩媚风光。更重要的是,不懂中文的西方人也能顷刻领略到千古黄河的壮丽、苍茫与恬静。这种有意识地淡化文采,去除夸饰,突出实体的变通译法是不是更有利于向国外游客和读者传播信息呢?

2006年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市长论坛“南京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承诺: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追求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努力实现我们城市的和谐统一。”如何将该句中饱含中华精神的四字格意象及内涵恰如其分地展示给世界的确颇费思量。以“身心和谐”和“天下为公”为例,英译分别是harmony between body and mind 和 the whole world as one community。在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市长论坛的宣言中郑重其事地提出要追求harmony between body and mind会不会有失庄重肃穆?西方人知不知道harmony between body and m ind的确切内涵?在列举了那么多的“和谐”追求以及“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目标后,再加上汉语读来声势夺人,英语观之平淡无奇的“天下为公”,是否有点不伦不类?“风雪夜归人”与“风雪交加的夜晚,主人回家”在意思上并无二致,但韵味、气势上却是界判人天。而“天下为公”与the whole world as one community岂不也是如此?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文化意象如何翻译转换的难题。

We are comm itted to achieving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people-to-people relationships, 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ocieties. We will work for fraternity, equality,and justice.

原文中“身心和谐”、“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文化意象在译文中统统被融进了整句话的意境和精神中,以不译为译,译文反而愈显蕴义明晰,简洁得体。

由于汉语言文字的独特属性,汉语的形神风貌无处不受到语音形象唯美性的影响。换言之,汉语的行文除了受内容的制约,很多时候还受到所谓音韵律的制约。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汉语是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汉语的声调使其天然地带有音乐性,外化表现则是声调、音韵、节奏和旋律的悦耳。正是这种音乐性深深地影响到了汉语的构词组句造文的风格。这便是为什么在上述这些例句中四字连珠成语频频出现,却未必个个都有精确义含的道理。它们有的是纯粹用来凑音添韵,铺排抑扬顿挫之美,有的则是用来构筑对偶、排比,铸就回环往复之美。这也可以从下面这段话中明显看出来。

(5) 本届运动会集中展示了全省百万老年人健身活动的丰硕成果,展现了全省老年体育文化的多姿多彩。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本届运动会办成了重在参与、贵在展示、安全第一、皆大欢喜的一次愉快的老年人聚会。(摘自福建省第七届老年运动会新闻稿)

句中的“重在参与、贵在展示、安全第一、皆大欢喜”的四字连珠读起来平仄协调、抑扬顿挫,却不见得都在表达自己的精确语义。它们所产生的音韵效果要比字面意思更明显,“重在参与”与“贵在展示”的界线在哪里?体育比赛哪有展示而不参与或是参与而不展示的道理?至于“皆大欢喜”,那更是虚多实少的空词。既然是一个“愉快的老年人聚会”,参与者“皆大欢喜”自然不言自明。这则新闻作以下处理会更好些。

This meeting offered a platform for senior citizens in Fujian to show their good physical conditions, resu lting from the “Fit-keeping Campaign for Senior Citizens” launched around Fujian. It was made a wonderfu l party that welcomed all senior citizens in the province.

汉语是一种极其讲究富丽修辞的语言,把这种修饰词绚丽奢华的文风移植进英语要三思而行。美国政界活动家Frank Luntz前不久出版了一部专著Words That Work: It’s Not What You Say, It’s What People Hear,作者在该书中就反复告诫竞选参与者,成功的言词是感动听众,而不是炫耀言者。此言移用于外宣翻译岂不恰如其分?

四、外宣翻译与译者主体性

上世纪80年代,“‘走出去’战略”被译成“going out”strategy,曾经流行一时。 何谓“走出去”?去哪里?实际上,“走出去”就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相应的英译应该是go international。这不禁让人联想起一条经常出现却又经常出错的英文标语welcome to…again(欢迎您再来……)。学习英语的中国人觉得它跟原文一一对应,而英语母语者却怎么看怎么不爽。welcome是用来欢迎到达的客人而不是离去的客人,对后者应该说please come again才对。为什么我们的许多翻译总摆脱不了词典的束缚呢?笔者认为,译者的主体性缺位恐怕难辞其咎。翻译不能照抄词典,不能因循守旧,外宣翻译更是如此。发挥译者主体性作用是保证外宣翻译成功不可缺少的一环。例如:

(6)参茶具有养血复脉,养心安神,补肺定喘,健脾止泻等多种功能。

It has the functions of nourishing blood circu lation, recovering pu lse, relieving uneasiness of body and mind, nourishing lungs and calming asthma, invigorating the function of the spleen and relieving diarrhea.

这则广告原文无疑十分中看,但那是中国人在欣赏耳熟能详的中医套语时的感受,其亦步亦趋的英译对于国外读者来说就大不相同了。首先,在中国人看来无懈可击的英译其实充满了虚浮夸饰,从blood circulation,pulse到 body,mind,lungs,spleen,小小一盒人参茶居然可以包医百病,这在讲求科学实证的西方文化中是站不住脚的。其次,中西医立论基础不同,前者基于阴阳五行,后者基于人体解剖,而译文不分青红皂白,硬是把东方药学的玄虚术语原样照译,英美读者能够接受吗?针对以上照搬词典的译法,有学者指出,译者要“根据自己翻译文章的目的、个人的能力、特定的读者对象选择翻译方法,而翻译出的句子或文章必须能够和英语文化和文学传统思想一致”(甄春亮,2004:31)。上述这个句子可以改译为:

It can do much good to you r b lood circulation, heart, lungs and spleen.

几年前,国外一篇回顾2004雅典奥运会,展望2008北京奥运会的报道文章中有一段:“Unlike Athens, Beijing did not squander the three years after it was awarded the Games…But China’s advantage in planning also comes from its centralized, undem ocratic government,which can make unilatera l decision about Olympic planning…”这段话的斜体部分明显带有西方媒体的传统偏见,直译为汉语显然不妥,而不译也不好。请看原译者的变通:

在中国,规划办事的优势来自于中央政府领导下的统一决策……(《2008:中国制造——体坛故事》,p.47)

这个变通相当漂亮,既迎合了中国读者的期待视野,又不背离英语原文的真实意图。Nida曾经说过:“优秀的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它既是再现,又是转变。”(安新奎,2001:91)。这里的“创造性”、“再现”与“转变”不就是对译者主体性作用的最好诠释吗?又如:

(7)大家表示要以本届老运会成功举办为契机,积极推动以社区和乡镇为重点的基层老年人健身活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贡献。

这则新闻片段充满了政治新词与流行语。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了解我们的这种体制文化尚且不易,更别说熟悉这些层出不穷的新词了。翻译这类外宣资料,译者首先必须通读全文,把握文本的精神实质,然后再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信息取舍,力求挖掘出能够产生最大关联的暗含意义。本例的精神实质无非是老运会的宗旨是使老年人老有所乐,鼓励老年人多锻炼以增强体质,进而为实现和谐社会、小康社会作出贡献。至于那些点缀其中的政治新词、时代新语,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实质意思,西方人对此肯定不了解。笔者试译如下: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believed that with the success of this meeting, another fad of sports would be aroused in the province, so that there will be a healthier community of senior citizens to support the social progress in Fujian.

严复先生(1986:1321)介绍自己的翻译心得时曾说:“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这是否也可以作为对外宣译者主体性作用的一种诠释呢?

五、结语

外宣翻译是一项既具政策性又具专业性的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它是译者与原文作者之间的交际,更是译者与国外受众、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交际。在这多重交际的过程中,译者的角色举足轻重。要想让国外受众理解、接受和喜欢发生在中国、由汉语撰写、承载着汉文化积淀的事件、新闻和资料,就不能不进行翻译变通,而翻译变通的关键则是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1] Nida, E. A.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82.

[2] 安新奎.翻译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2): 91.

[3] 严复.严复集(第5册)[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1321.

[4] 甄春亮.用典的翻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4):31.

[5] 左飚.文化翻译的策略及其制约因素[J].上海翻译, 2009, (1): 38.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is informati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Because of th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dapted translation is unavoidable.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translators for foreign publicity should try to ensure that foreign audience can receive the original information correctly.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translator; readability; acceptability

H 315.9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665X(2011)01-0039-05

2010-08-27

张传彪(1948-),男,教授,研究方向: 英汉语对比与翻译

猜你喜欢

变通译者汉语
学汉语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透析经典模型 灵活拓展变通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英文摘要
数学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