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而同之 搜择融液
——论柳宗元的哲学思想对老子的哲学思想的接受*

2011-03-16邓怡舟

关键词:元气柳宗元老子

邓怡舟

(1.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 永州 425100;2.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从宇宙观的高度考察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大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特别是在唐代,老子的哲学思想更是备受推崇。唐代著名哲学家柳宗元宗奉“尧舜孔子之道”,以“利安元元为务”[1],一心想成为一个推行尧、舜、孔子之道的政治家。然而,永贞革新失败后,他备受打击,深陷人生低谷。被逐出朝廷、远离政治的柳宗元,不得不投身思想文化领域,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倡行尧舜之道。因此,他发奋钻研经史诸子,“读百家书,上下驰骋”[1],以“儒”为基点,杂糅杨、墨、申、商、刑、名、纵横、释、老等各家学说,“通而同之,搜择融液”,使之完全合于“圣人之道”[1]。本文中,笔者主要论述柳宗元的哲学思想对老子的哲学思想的系统接受这一问题。在《柳集》和有关史料中,我们能见到柳宗元多次提到老子其人、评价老子其书、化用《老子》的词句,以及与元十八、周君巢、娄图南等具有道家、道教思想的学者密切交往的诸多例子。柳宗元对老子思想的“通融”,在其哲学思想中痕迹更为清晰。

一、柳宗元的“元气论”深受老子“天道自然”的宇宙观的影响

老子在我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创立了“天道自然”的宇宙生成论,这是古代理论思维的一次重大突破。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整个世界都是从“道”而生,循“道”而动。这里所说的“道”是一种宇宙中真实存在的、难以为感官所察觉的、更难以用语言表述的物质。老子提出:“道可道,非常道”[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2];“道生万物”[2];“道法自然”[2]等观点,大胆地向传统的天命论提出了挑战,冲破了传统的天命论思想的藩篱,最终否定了天志说和天命论。老子的这种“天道自然”的宇宙观成为中国古代探讨宇宙生成的逻辑起点,奠定了中国哲学中关于自然哲学的基础,对后世哲学家探索宇宙本原、认识事物具有深远的影响。柳宗元以“元气”作为理论探讨的起点,提出“惟元气存”的观点。在《天对》中,他说:“本始之茫,诞者传焉。鸿灵幽纷,曷可言焉!曶黑晰眇,往来屯屯,庬昧革化,惟元气存,而何为焉!”“惟元气存”肯定了元气的实在性、自然性和统一性。柳宗元的元气本体论深受老子“天道自然”的宇宙生成论的影响。柳宗元的元气本体论的形成最早见于《老子》中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他的这一思想虽然是对先哲思想的继承,但毕竟又通过他自己对天体运动现象的观察与思考,通过他自己对客观的天体运动的推测而形成的。总之,他的元气本体论始终坚持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针对当时流行的“天命论”神秘思想,他以“天论”为中心,直截了当地回答了“天人关系”这个宇宙根本问题,突破了哲学思想的时代局限,登上了时代的高峰。事实表明,他以朴素唯物论和无神论思想批判主流思想中的庸俗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阴阳时令”等观点,坚决否定所谓神灵创世的谬论。在《天说》一文中,他指出:天地、阴阳、元气和瓜果、草木一样,都是由浑沌的“元气”构成的,一切都统一于“元气”,不存在离开“元气”而独立存在的有意志的“天”。这有力地批判了唯心主义有神论的观点。在《答刘禹锡天论书》一文中,他进一步阐述了“天人不相预”的观点。他说:“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悖乱,皆人也,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预,而凶丰理乱出焉,究之矣。”这是说年成的凶歉丰收和社会的治乱是两回事,前者属于天,后者属于人,自然和社会各有其发展规律,是互不干预的,所以根本不存在天人感应的现象。在《伐宋》一文中,他还举例说明天没有好恶,更不可能有什么赏罚。过去宋人杀了宋昭公,有人认为那是违反天道,如不出兵讨伐,就会受到天帝的惩罚。可是古代有些杀人的人,罪过大大超过宋人,他们不仅长寿,而且享尽人间富贵,可见天并不能给人以惩罚。另外,在《断刑论》和《时令论》等著作中,他还深刻揭露了“赏以春定”、“刑以秋冬”那种把刑政制度神权化的荒唐。

二、柳宗元的政治哲学发挥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

“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深具悲悯情怀的老子最关注的是统治者如何执政,论述最多的是执政者如何治国。老子所处的时代,诸侯争霸,大国竞相穷兵黩武,战火频仍,驱使百姓效命疆场,造成民不聊生的衰败景象,因此,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他坚决反对不义之战,大声疾呼:“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2]。同时,他也无情地揭露统治者残酷的经济剥削行为,大骂:“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2]。其意直指那些搜刮财富、剥削大众、只顾自己享受的统治者简直就是强盗。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有三个准则,一是“希言自然”[2],即要求执政者要懂得执政规律,少发政令,顺乎自然,遵从民意,不要横征暴敛。老子为何提倡“希言自然”?因为老子深知“令多扰民”之弊。通观古今,大凡政令繁多的政府,必然要增加政府机构。执政者要利用庞大的政府机构和官员去控制和压迫百姓,就必然要增加赋税。这就势必遭到民众的反抗,激化社会矛盾。矛盾的激化必然引起社会动荡。相反,如果执政为民,“以百姓心为心”[2],一心为百姓服务,善于体察民情,则必然尊重民权,简政稀令,减负轻税,改善政府与民众的关系,百姓则能 “自富,自朴”[2]。二是“以道莅天下”[2]。“以道莅天下”中的“道”指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老子强调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以道莅天下”,即遵循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民,更不能扰民惑民。老子用“治大国,若烹小鲜”[2]这一生动的比喻加以论证。三是“治人事天,莫若啬”[2]。“治人事天,莫若啬”中的“啬”之古意有收藏、爱惜之义。“啬”在这里是指爱惜精神,是最理想的治国方法和策略。依据老子的说法,只有爱养百姓,尊重人的自然本性,让百姓自由发展,才能实行无为而治。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正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唐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的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即是他所提倡的民生史观。其民生史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兴衰变迁,决定于“生人之意”。在《贞符》一文中,他主要阐述帝王受命于“生人之意”的观点,强调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帝王必须以仁德为本。所谓“生人之意”,即统治者要重视“生人之患”,“利安元元”,满足人民的意愿,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人民的生存权利。生活在国衰民困、党派纷争、朝政腐败的中唐王朝的柳宗元,目睹了吏治腐败、政令烦乱、民不聊生的现实,强烈要求统治者应该少私寡欲,减少烦扰人民的政令,给人民一个“休养生息”的社会环境。他说:“圣人之道,不穷异以为神,不引天以为高,利于人,备于事,如斯而已矣。”[1]这是他的政治理想及其政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他极力宣传 “养人术”。在《捕蛇者说》一文中,他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给人民造成的苦难现实,直指“赋敛之毒”的苛政,敢为民请命。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他借老人之口,批评当时政烦扰民的现实,通过论述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从而达到“养人”、“蕃生”、“安性”的目的。这不正是对老子“无为而治”思想最深刻的阐述吗?二是为政之要“在于利民”。在《晋问》一文中,他明确地提出并阐述了“民利”和“利民”思想。文章描写了其家乡晋地的山川险固、物产丰富、河鱼肥美,并借吴武陵之口喊出:“安其常而得所欲,服其教而便于己,……不苦兵刑,不疾赋力。所谓民利,民自利者是也”。这里强调的“民利”就是指人民自谋的利益。怎样才算“利民”呢?文章指出,晋地有“尧之遗风”,并称赞这种“有温恭、克让之德”,“有无为、不言、垂衣裳之化”的风气“美矣善矣”,应该“举晋国之风以一诸天下”。显然,柳宗元强调的“利民”思想,就是要发扬“尧之遗风”,让百姓自谋其利,做到“民自利”。这俨然是描绘了一幅老子式的“小国寡民”[2]的理想社会的图景。柳宗元的民生史观发挥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远远超出了儒家一般的“仁爱”、“仁政”观念,具有超越时代的历史意义,对其后的封建治世有深远的影响。

三、柳宗元的生命哲学传承了老子“死而不亡”的生命哲学

老子以“出生入死”[2]概括人的生命过程,并认为,当人与不死的道同在,就可以达到“死而不亡”[2]的境界。这是老子生命哲学的核心和灵魂。老子是无神论者,认为有生必有死,任何人均无法抗拒。所谓长生不死,只是荒唐的幻想,而真正的长寿者,就是长期坚持修养品德之人,他们虽死犹生,为后世所缅怀。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那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他们人死而人格犹存,身亡而精神不朽,这才真正体现了人生最高价值。老子这种追求“死而不亡”的人生价值的实践,超越了人的生死极限。柳宗元生命哲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辅时及物”。作为一个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对道教所追求的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持批判态度。他曾多次在文中记述因迷信辟谷服气、丹药方术反而过早丧生的事例,提醒人们记住这些血的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将“死而不亡”与“辅时及物”联系起来,并在他短暂的人生历程中很好地运用这一生命智慧。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为国为民,有的人虽然短命,但是为国为民而死或者为国为民做出贡献,因此,他们虽死犹生,精神永存。如果只以“无事为贤,不死为生”为标准,则如“深山之木石,大泽之龟蛇”[1],谈不上有何价值。他初贬永州时,曾一度失意,心情凄凉,但对老朋友周君巢极力宣扬的长生久视之说却持批评态度。他在回信中,反对为“私其筋骨”而服食丹药,并提出“生人之性得以安,圣人之道得以光。获是而终,虽不至耆老,其道寿矣”的君子之道,应该以“辅时及物”为价值标准和社会目标,穷通出处,始终不渝,即使短命,并无遗憾。相反,如果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一切以饵药久寿为旨归,对国家的治乱安危,人民的利害生死,全然无动于衷,“若是者逾千百年,滋所谓夭也,又何以为高明之图哉”[1]?这样的人,即使活上千百年,也毫无意义和价值,还不如那些短命的人。由此可见,柳宗元“辅时及物”的生命哲学是对老子“死而不亡”的生命哲学最好的传承。

四、柳宗元的处世哲学汲取了老子辩证智慧的精华

老子确实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辩证法大师,朴素辩证法是其思想智慧的精华。老子独特的辩证智慧主要包括:以柔克刚的取胜之道、委曲求全的生存智慧、谦下不争的高贵品质、物极必反的永恒规律,等等。老子善于深入观察社会,看到现实生活中那些强刚之物容易被毁坏,那些锋芒毕露、自我逞强之人总是多遇失败,而一些柔弱的事物往往更有生命力,柔弱反而能战胜刚强,因此,他极力推崇弱者的力量。而弱者要战胜强者,不仅要具备“谦下不争”的高贵品质,还要善于利用事物的规律,采取以退为进、委曲求全的策略,更要认识到“物极必反”这一事物发展的规律。众所周知,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的人生是没有的,而痛苦、挫折却常伴人生。因此,老子告诉人们,身处逆境,要懂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和“反者,道之动”[2]的深刻意蕴。“反”是事物变化的永恒规律,物极必反,万物皆然。这一辩证智慧对身陷逆境的人们是一种慰藉,为人们正视困难、平衡心理和战胜挫折都颇有裨益。初贬永州的柳宗元,心情苦闷,情绪低落,焦虑的心态更是表露无疑,最终转向道释,努力寻找着一条既能为现实社会所容,又能使自己心灵安适的生存之路。可以说,正是受到老子“委曲求全”、“祸福相因”、“以柔克刚”的辩证智慧的启迪,才使身处祸患的柳宗元建功立业的理想最终没有崩塌,对整个社会和自身前景的坚定信念始终没有颓败。“委曲求全”,就是要受得了委曲,受得了挫折,在困境中崛起,在黑暗中求得光明,把挫折当成“复起为人”的动力,把失败视为成功的教训。他告诫内弟杨诲之要“柔外刚中”、“圆外而方内”[1],只有能够做到刚柔相济的人,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这些也正是处世智慧。故人王参元家失火,房屋货财付之一炬,他不吊反贺,写了贺书,“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以为“盈虚倚伏,来去之不可常”[1]。因为他认为,从此王参元可以名正言顺地得到应得的赞誉,不再因其家资富有而被人误解。这些事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从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从而很快从悲观失望中崛起,战胜困难和挫折,自强不息,进行哲学思考和文学创作,最终成为唐代社会批判思潮的杰出代表。

参考文献:

[1] 柳河东全集[C].北京:中国书店,1991:320,325,281,38,279,344,204,355.

[2]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1,169,233,169,192,268,164,253,280,291,291,288,345,256,201,113,226.

猜你喜欢

元气柳宗元老子
柳宗元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江雪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如何养元气?
三种端元气ð13C1-Ro模型建立与应用
扮嫩高手“元气裸妆”来袭
智者老子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