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病三焦辨治的动态思维观探讨

2011-03-16宋素花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吴鞠通温病中焦

宋素花

温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温邪侵袭人体后,影响或破坏了机体阴阳气血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导致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功能失调以及实质损伤,从而产生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三焦辨证是温病独特的辨证理论之一,动态思维贯穿于温病三焦辨治的全过程。笔者从温病三焦证候传变、辨治方面探讨其动态思维观。

1 三焦证候传变的动态思维观

传者,变也,动也。温邪传变除有卫气营血传变规律之外,还有三焦传变规律。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明确提出:“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强调温病传变具有上焦传中焦,中焦传下焦的由上及下,由浅及深的规律,突出了温病病变过程中的“传”,即“变动”也。三焦所属脏腑不同,感邪不同,则证候各异,但各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1.1 三焦辨证 就是把温病按病变部位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焦温病、中焦温病、下焦温病。上焦温病的脏腑定位首先是在肺,若手太阴肺的邪气不解,有两种传变形式[1]:1)上焦逆传于心包,即吴鞠通所说的“肺病逆传,则为心包”,可见受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思想影响。之所以称其为逆传,因为它未按上焦—中焦—下焦的顺序渐次传变,不顺则为“逆”。2)邪气猖獗,由上焦手太阴肺直接陷入心包,病势凶,预后险,属于逆证。此热陷心包证虽属上焦,但绝非轻浅之证,尤须观察动态,审视突变。若诊治正确尚可救治,但若邪闭太甚,失治则正不敌邪,可在内闭的基础上进一步导致正气溃败,而形成内闭外脱之危重局面甚则死亡。故须动态观察患者的面容、气息、脉象等变化,密切注意因闭致脱的危象出现。

1.2 三焦证候第二种传变形式 吴鞠通所说的“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中焦是指脾、胃和大肠。中焦病不解,继续传变,即吴鞠通所说的“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下焦是指肝与肾。总的来说,肺病逆传,则为上焦心包,肺病顺传,则为中焦的脾、胃、大肠,中焦病不解,则传下焦肝、肾。因此,三焦辨证实际上就是把温病按病变部位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传变规律即吴鞠通所说的“始上焦,终下焦”。

通过吴鞠通三焦辨证还可以看出,温病沿上焦、中焦、下焦而渐次传变,是邪正斗争的结果。若正虚而邪盛则病由浅及深,若正盛而邪却则病由深及浅。同时,人体是一个动态的整体,邪之所感,随时随处可传,故上焦、中焦、下焦的病变不是截然划分的,三焦的传变亦并非绝对依上中下次第而传变:有时在某一层次可邪解病愈而不传,所以,动态观察分析三焦证候的演变过程,方能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2 三焦辨治的动态思维观

吴鞠通以三焦理论定病位、析传变。因三焦涉及脏腑功能不同,病情有别,证候各异;而药物性状气味有轻重之别,有厚薄之分,有升降浮沉之异;证变法变治亦变,此即辨治之动态也。吴鞠通根据三焦证候病机明确提出治疗原则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2.1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上焦所属脏腑为心肺,其位最高,故治心肺病证之药当选轻清上浮,如羽毛般轻扬之品,轻清宣透,因势利导,以举邪外出。且病属初起,药不宜苦重。故吴鞠通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原则。随脏腑特性及病情轻重而变动地选择治疗用药。其“轻”不仅要求药物质地性质轻,还包括了药物剂量要小,煎煮时间要短等含义。正如吴鞠通在银翘散方后论中所说:“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而且吴鞠通还强调了服药的方法问题,他说:“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说明了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服药方法的动态思想。

2.2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脾胃居于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脾喜燥恶湿,胃喜湿恶燥,两者燥湿相济,升降相因,如衡器之平,方能保持其受纳、运化等功能正常。而邪入中焦,则两者升降功能失常,则百病从生。故治中焦之证,当适其所宜,使升者自升,降者自降,以恢复脾胃功能为主,使之保持动态平衡。故吴鞠通提出“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治疗原则,即治疗中焦病变的方法应不偏不倚,用药质地既不能如治上焦之轻薄以免升之太过,亦不可过于厚重以防降之太过,药物的剂量,煎服均应以中正平和为佳。吴鞠通以张仲景的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为基础,结合中焦病证的特点,针对中焦肠腑热结的不同兼证、辨证而灵活加减化裁,创立的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护胃承气汤等6个加减承气汤,实乃中焦辨治动态思维观的又一例证。

2.3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在三焦辨证中,肝肾位于下焦。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同源,所以邪热深入下焦,常致肝肾阴精耗损和虚风内动之证。此时的病机变化多为邪气已去八九,阴津仅存一二,吴鞠通指出:“温病深入下焦劫阴,必以救阴为急务。”吴鞠通提出“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治疗原则。即下焦病证非质轻味薄上浮之品所能胜任,常须药物性质沉降重镇之品,且用药剂量较大、煎煮时间较长,少次顿服而使药物如秤锤般重坠沉下,达于肝肾,以填精补血,潜阳熄风。如《温病条辨·下焦篇》所载复脉汤类方,病机虽同,但因病情轻重有别,故亦有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方之差异。

3 小结

温病病变的突出表现就是变化较多,发展较快。随着病程的发展,其病机在不断演变和转化。临床辨证,不仅要根据当时表现分析其证候性质,更重要的还要根据其发展规律掌握动态变化,辨察证候传变。在动态观察时,必须以“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为准则,以临床表现为依据,对变化中的证候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识别其传变情况。如温病以发热微恶寒,咳嗽,口渴等为首发症状,可知其为邪犯肺卫,很快出现壮热,咳喘气急,苔黄脉滑数等热邪壅肺证,此均为邪在上焦;不久出现壮热口大渴,大汗出,或便秘腹胀,为热在阳明胃肠,邪在中焦;随邪热不断深入,阴津不断耗伤,渐至肝肾阴精亏损,病至下焦。这是以三焦来论述疾病的动态变化。因此,动态思维分析反应出温病的动态变化规律,即由表入里,从上到下,由实转虚,由虚转实,由阳入阴,由阴出阳……等运动变化形式。所以动态掌握其变化趋势,及早判断疾病的转归,可达到缩短病程,早期治愈的目的。

[1]刘景源.温病学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8.

猜你喜欢

吴鞠通温病中焦
山阳医派宗师吴鞠通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从吴鞠通药食同源应用规律看淮扬菜的中医药养生价值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钩吻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
钩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