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刺“第四极”

2011-03-13王运宝

决策 2011年5期
关键词:经济总量增加值经济带

■本刊记者 王运宝

2011年会不会成为“中三角元年”?“中三角”又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这些疑问需要武汉来回答,更是对武汉发展的无形鞭策,因为只有“中三角”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的“第四极”,武汉才能借力回归它曾经的历史地位。

搅动、奋起,一股努力向上的冲劲,让外界强烈感受到当下武汉的力量。

站在2011年这样一个对武汉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来观察,我们不禁发问:群雄并起的时代,武汉能圆一个复兴武汉、回归国家中心城市的梦吗?

如果从武汉一座城市扩展到武汉城市圈,从武汉城市圈再扩大到长江中游城市群,2011年会不会成为“中三角元年”?“中三角”又能否成为中国的“第四极”?

解开这些疑问,只要进入中国区域经济坐标系,就能画出武汉所处的方位。

武汉的方位在哪里?

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中心城市,首先就要在长江经济带上来比较。

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是滨江四大中心城市,2010年,上海在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经济总量是16872亿元,武汉仅是上海的1/3。同时,武汉经济总量在重庆之后,仅仅高过南京500亿元。如果放大到整个长江经济带,武汉在杭州、成都、苏州、无锡4座城市之后,其中,苏州是9510.9亿元,高出武汉4000亿元。杭州、成都、无锡与武汉都处于“5000亿俱乐部”,基本在同一方阵。

综合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城市来看,武汉排在上海、重庆、苏州、杭州、无锡、成都之后,可见,武汉在长江经济带上已经不能进入到前五强之列。

从历史纵向中来看,武汉整体经济实力的变化曲线,划出了一个完整的“W”型。“1982年武汉的经济总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位第一,一直到1984年,武汉在全国位列第四位,仅次于京沪津三大直辖市,是真正的中国‘第四城’,排在广州之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告诉《决策》。

采访中,武汉与广州的比较是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因为要实现大武汉的真正复兴,回归到曾经的历史地位,武汉必须要追上广州。

1988年,广州经济总量超过武汉,22年来,差距不是缩小,而是越拉越大。到2010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604.48亿元,排名全国第三、副省级城市第一。同年,武汉的GDP为5515.76亿元,仅为广州的一半左右。而且,广州已经明确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其城市功能的强大,是目前武汉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从2010年的经济数据来看,在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新兴经济城市中,武汉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在十名之外,稍好一点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固定资产投资排名第8位。而广州的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多项经济指标,都在前五名。

在这些指标中,作为城市经济支撑力的工业,武汉在2010年的工业增加值是2079.8亿元,仅仅是上海的1/3,在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新兴经济城市中,排名第15位。与广州相比,差距依然有1500亿元。因此,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在“励精图治、复兴大武汉”系列评论中尖锐地指出,武汉虽是老工业基地但“武汉制造”没有走向全国。

作为中心城市,第三产业是其核心功能,在这方面,武汉是什么位置呢?

作为全国的三大中心城市,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恰好排名前三甲,北京最高突破一万亿元,上海是“榜眼”,广州位列“探花”。而武汉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是2813亿元,只有广州6465亿元的43.5%。

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北京上海、广州同样是全国前三甲。广州在2010年实现4476亿元,同期武汉是2523亿元,相当于广州的56%。

强将与挤压

?

一系列数据比较发现,武汉的差距很明显,冲击中国“第四城”依然是任重而道远。如果跳出单纯与广州的比较,武汉第一步可以进军副省级城市前三甲。

那么,目前武汉的位置如何呢?从2010年的地方统计公报来看,武汉在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在广州、深圳、杭州、青岛、成都之后,位居第六。其中,广州、深圳都遥遥领先于武汉。武汉若想实现目标,必须连续赶超杭州、青岛和成都。

在经济总量上,杭州、青岛、成都和武汉,都在5000多亿元的区间,基本处于同一梯队。杭州稍微高一点也仅仅高出武汉400亿元。青岛、成都与武汉的差距只有几十亿元。由此可见,武汉具备赶超的充足底气。

但另一方面,2010年经济总量紧随武汉之后的宁波、大连、沈阳和南京,都是区域经济中的“精兵强将”,它们赶超武汉同样信心十足,而且态势强劲,尤其是与武汉在同一时间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沈阳,不可小觑。

沈阳的经济总量虽然比武汉少了500亿元,但沈阳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关键经济指标,都比武汉高。尤其是沈阳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07.4亿元,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不仅高于广州、深圳,更是高出武汉1254亿元。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经济,而且沈阳也是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政策利好上不输于武汉,因此,沈阳在副省级城市中有能力冲击前三甲,将成为武汉强有力的竞争者。

对武汉来说,面对的还不仅仅是一群副省级城市“强将”,同时还有来自周边城市的无形挤压,特别是同处于京广经济带上的两个邻居——北面的郑州与南边的长沙。

比如,武汉天河机场的目标是打造成中国第四大枢纽机场,但在2010年其旅客吞吐量已被长沙机场超过,武汉不得不把中部第一的位子拱手相让。这一事例说明,武汉还不能领袖群伦。

郑州和长沙敢于公开向武汉叫板也从一个侧面印证出,武汉的经济实力与城市吸引力双双出现滑落。而在这些周边城市中,最让武汉揪心的是城市间的合纵连横,以长株潭融城、郑汴一体化为典型。

2010年,长沙、株洲、湘潭3市的经济总量达到6715.8亿元,正好高出武汉1200亿元。郑汴一体化的经济总量是4930.22亿元,仅比武汉相差580亿元。

在体现经济竞争力的工业增加值上,长沙是2020.68亿元,与武汉的2079.8亿元相比,基本持平,而长株潭融城的工业增加值就反超武汉1058亿元。同时,郑汴一体化的工业增加值反超武汉285亿元。

在体现经济增长潜力的固定资产投资上,长沙也已经突破3000亿元,相比武汉只少560亿元。长株潭融城之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就会反超武汉880亿元。更关键的是在经济活力上,长沙要优于武汉,且长株潭3市的经济增长都在15%以上。

目前,不仅仅是长沙、郑州等老牌省会城市站出来挑战武汉,处于京广经济带延伸线上的深圳、天津以及佛山,经济总量都已经超越武汉,因此,武汉在京广经济带上同样也不能进入前五名。

通过以上纵横坐标轴的分析来看,武汉处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四周有强兵”的状态,排在武汉前面的杭州、青岛、成都,以及紧随其后的南京、沈阳、宁波、大连,都在摩拳擦掌。

得天元之位是武汉的区位优势,湖北被誉为是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武汉则是“支点中的支点”,但事实上,居中的武汉不仅缺少支点的张力,而且更容易受到四周城市的挤压。

因此,从经济实力来看,武汉要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靠单打独斗是绝不可行的,惟有与周边城市合力抱拳,不仅构建武汉城市圈,还要站在长江中游地区的高度,携手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圈,组建“中三角”。因为只有“中三角”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的“第四极”,武汉才有可能借力回归到曾经的历史地位。

那么,武汉与周边城市群合力抱拳之后,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格局呢?

“中三角”VS成渝经济区

“中国的明日乐园,长江上的芝加哥,代表了世界的未来。”这是颇具权威性的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在其推出的“全球城市指数排名2010”中重点推介重庆时,给予这座城市的点评。

把“芝加哥”的桂冠给予中国的某一座内地大城市,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性比喻。武汉、郑州、长沙都曾把“东方芝加哥”的帽子抢着戴在自己的头上。

虽然只是个称号,其背后却是城市竞争的大戏。在这个舞台上,被公认为“东方芝加哥”的武汉,会稍许有些尴尬。

一个在区域经济学界普遍提及的比喻是,中国东部海岸线如一张弓,长江就像一支箭,之前的说法是“弓有多强,箭就能射多远”。后来,这一说法悄然改变成“弓再强,也要看开弓的力有多大。”因此,扣弦的着力点——武汉就显得非常重要。

但随着西部大开发推进十年,在西部优厚政策的引力下,直接投资西部的“蛙跳式”产业转移风生水起。于是,“扣弦的点”已经由武汉向西移,转而是上海与西部长江上游城市“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的默契配合了。虽然武汉海关大楼的钟声依然洪亮,但已非当日与大上海并称时的武汉了。

5月初,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一个20万平方公里的新经济生长点正在崛起。这又为以武汉为顶点的长江中游地区冲击中国区域经济“第四极”增加了变数。放眼国内,与“中三角”展开竞争的,就是成渝经济区。

首先,从单一城市圈来看,长江中游地区的3个城市圈,都还不足以凭自身能量笑傲江湖。2010年,武汉经济圈的总体实力是8000多亿元,长株潭3+5城市群是10000亿元左右,环鄱阳湖经济圈只有5000亿元。

同期,成都市加上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的总量,达到12000亿元。排在前面的长三角与环渤海城市圈的经济总量都在6万亿元之上;珠三角不包含港澳在内的核心成员就已经突破30000亿元。

因此,不管是武汉自身还是长江中游地区的城市圈,要参与新一轮区域经济的“跑马圈地”,必须在3个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经过叠加整合之后,形成一个新的整体战略。统计数据显示,长江中游地区三个城市群相加的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元,能够与成渝经济区一较高下,冲刺“第四极”。

其次,“中三角”的形成,已经具备客观基础。早在2003年,就有“中三角”概念的提出。在2010年最新的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武汉、长沙、南昌同属长江中游地区的范畴。

这一区域不仅有长江的天然联系,而且将武汉、长沙、南昌以及20多座中等城市串联起来的环形高速公路、高铁动车,都已经贯通。另一方面从定位上来说,“不管是‘两型社会’还是生态经济示范区,两者具有内在联系,完全可以相互整合、互相促进。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对《决策》分析说。

因此,“把长江中游地区三个‘一小时经济圈’整合成一个‘三小时经济圈’是可行的。”秦尊文说,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外,长江中游城市群能够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

4月26日,李鸿忠率领湖北省党政代表团赴湖南考察,在湘鄂两省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李鸿忠提出应合力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此举被认为是启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次重要接洽,组建跨省区的超大型经济圈的发展动向,已经很明晰。

从本质上来讲,“中三角”的影响力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武汉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如果武汉能够发挥上海之于长三角的引领作用,“中三角”就会水到渠成。由此,我们期待大武汉在自身求变的同时,能够与“中三角”实现真正的互动。

猜你喜欢

经济总量增加值经济带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中国经济总量何时能超美国?乐观来看就在5年后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西湖: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实现“双提升”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