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春满铁附属地的城市规划活动研究

2011-03-12畏,崔

关键词:满铁长春城市规划

莫 畏,崔 煜

(1.吉林建筑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春 130118)

0 引言

满铁附属地是长春设治以来的第三块城市功能区。在此之前长春存在两块城市功能区,分别是旧城和中东铁路附属地,中东铁路附属地隶属于沙俄铁路管理局,其规划建设给长春带来了欧洲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先进理念,与旧城规划截然不同,并由此拉开了长春近代城市规划的序幕。为了与沙俄争夺在东北的统治权,日本满铁公司在东北多个城市设置附属地,其中长春的附属地规模很大,属于重点建设地区。日本在满铁附属地的巨额投资,给长春带来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发展,同时也加深了长春的殖民地化。

1 长春满铁附属地的形成背景及选址

1.1 形成背景

19世纪以来,沙俄因修筑中东铁路,一直独霸我国东北地区,激化了其它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东北的矛盾,终于导致了日俄战争的爆发。战争历时2年,最终沙俄战败。1905年9月5日,双方签订《朴茨茅斯条约》,条约中第六条规定:“俄国政府允将由长春(宽城子)至旅顺口之铁路及一切支路,并在该地方铁道内所附属之一切权利财产,以及在该处铁道内附属之一切煤矿,或为铁道利益起见所经营之一切煤矿,不受补偿,且以清国政府允许者均移让于日本政府。”[1]

1906年,日本开始筹划设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1907年4月1日开始经营。表面上是为了保护和管理隶属其的南满铁路,实际上是通过胁迫、霸占、兼并、商租等手段,在东北南部铁路沿线建立类似中东铁路附属地、具有殖民地性质的特殊区域,即满铁附属地。1907年,为了长春附属地的建设,满铁选定了头道沟和二道沟之间地段,以极低的价格购买1 423 400坪土地。后来,满铁数次收买临近土地以扩张附属地面积。截止1923年1月,满铁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测得长春附属地的最终面积为1 528 089坪。

1.2 选址情况

满铁附属地的选址主要是出于经济及政治上的考虑。当时长春城内已有旧城和中东铁路附属地,满铁必须选择没被开发的地块,这样可降低购买土地的成本,同时还需考虑到同沙俄的竞争。根据《朴茨茅斯条约》,宽城子车站归中东铁路所有,沙俄付钱给日本另建火车站。为了使沙俄的站区孤悬于长春西北角,满铁选定了头道沟和二道沟之间地段,开始修建长春火车站及周围的附属地(见图1)。这样既可以孤立沙俄的附属地,将其与旧城隔开,又与旧城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冲突。

2 长春满铁附属地的城市规划活动

与中东铁路附属地相似,满铁附属地也由市街地和铁道用地2部分组成。满铁附属地的规划负责人是加藤与之吉,他于1907年7月到长春进行实地测量,1908年完成规划方案。方案一期的规划面积为1 200 000坪。满铁附属地的市街规划既不模仿大连、哈尔滨的俄国式规划,也不追逐欧美各国的样式,而是根据临近城市的交通状态及地方产业的情况,主要是综合中日两国街道的特点形成相互依存的繁荣局面。

图1 长春市街图(1917年)[2]

2.1 满铁火车站建设及市街规划

附属地的建设首先动工的是火车站,由于满铁附属地和中东铁路附属地在一个城市中并存,所以满铁要另修火车站,这个车站对长春的城市发展影响很大,以后的城市规划都是以车站为前提进行的。这也是东北满铁附属地城市的一个特点,城市的中心区都在火车站附近,一直延续至今,如抚顺、本溪和鞍山等。

长春火车站前规划了一个圆形广场,以此为基点向南修建了中央大街(后改为中央通,即今人民大街北段),中央大街两侧修建了8条与之垂直的东西走向的横路;向东修建了日出町(今长白路)和富士町(今黑水路),直到东广场;向东南修建了一条东斜街(今胜利大街),经南广场,连通火车站与长春旧城;向西南修建了一条西斜街(后改为敷岛通,今汉口大街),经西广场、西公园(今胜利公园),直到满铁守备队。这些街路与广场构成了长春附属地放射状与棋盘式相结合的道路骨架(见图2)。在疏导交通的同时,广场周围可以规划建设大型的公共设施建筑,以此来美化城市。这也是满铁附属地的一般规划模式。

图2 长春满铁附属地的中心地区(1929年)

2.2 道路建设

满铁附属地的道路宽度分为6等,并根据用地性质,确定道路宽度。道路发展大致分为3个时期,分别是土路和碎石马路、块石马路、沥青马路。重点在同旧城街道的连接上,形成以火车站为中心的市街。与传统老城区的道路相比,满铁附属地的道路重视路旁的景观设计,在道路两旁植树并安置路灯。

2.3 公园建设

满铁附属地的建设吸收了当时英国城市学专家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重视公园的规划建设。附属地的第一个公园是1910年在原有森林的基础上建设的东公园,后由于城市化发展,公园用地被银行、剧院所占用,公园面积不断减少。1915年修建了西公园(今胜利公园),是利用自然地形规划建设的,规模较大,现在也是长春市的主要公园之一。1924年又修建了第三个公园——日本桥公园(此园现已不存)。

2.4 市政设施建设

2.4.1 排水工程

中东铁路附属地的排水设施采用的是合流制,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河中,这样不仅影响马路的使用功能,还污染城市的环境。满铁附属地为改善这种情况,在规划之初就着手进行排水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最初的排水设施为木板明渠,后逐渐改为砖石结构的地下排水沟和有盖的木板暗渠等。至1913年,长春附属地已有各种结构的排水渠和排水管道近3700延长米。

2.4.2 给水工程

兴建给水设施以前,满铁附属地的居民和旧城一样,都是直接饮用未经过处理的井水或河水,这样既不方便也不卫生。为改善饮水情况,满铁附属地于1911年在长春选定了2处水源地,分别是二道沟河畔和西公园,建设了大型抽水井,并在西广场建设了一座大型水塔。给排水设施的建设明显改善了附属地的环境。

2.4.3 电力业

1908年满铁制定了沿线附属地的电业计划,在长春成立了电力公司,实现了附属地的电力供应。1926年成立南满洲电气株式会社,在长春设分部,经营范围包括供电、电车、公共汽车和电灯等。

2.4.4 煤气业。

1925年在长春兴建煤气厂。[3]

2.5 公用及民用建筑建设

满铁附属地早期的建筑物多是从沙俄手中接收的,虽然数量众多,但是离满铁“经营满洲市街”、控制长春的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因此满铁斥巨资在长春进行了大规模的土木建筑施工活动。当时主要建筑有长春火车站、大和旅馆、长春医院、中央通邮便局和满铁职员住宅等。建筑物大规模的建设,使长春城市的空间结构迅速实现了近代化,提高了城市发展水平。在规划管理方面,满铁长春事务所规定了建筑物的立面高度和造型要求,因此市街内的建筑物均为日本建筑风格。

3 长春满铁附属地的特点

(1)城市规划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殖民地色彩,规划建设主要为在此居住的日本人服务,城市设施标准较高。

(2)根据用途划分土地制度,其主要功能是把拟规划的城市区域划分成若干个分区域,每个分区域的建筑用途分别有所规定,以此来有效控制土地的使用。这个制度在当时比日本国内略早,与欧美城市相比更早。

(3)规划布局上,在服务于铁路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考工记》中棋盘式布局模式及欧洲希波丹姆方格网式布局模式,在市街中心设置大型广场,辐射出五条道路,形成放射状格局,同时配以大型建筑。

(4)市政设施齐全,包括给排水、煤气、电力、通讯、医院、学校、商业街、住宅等。

(5)建筑设计上,多采用当时欧美流行的建筑形式,如长春火车站整体风格为欧洲文艺复兴式,并加入了近代美国的建筑形式;同时引入了新艺术运动形式,如长春大和旅馆(今春谊宾馆)。

(6)军事性建筑占主要地位,日本警察署及派出所众多,此外还有独立守备队、宪兵队机关、营房等,形成军警密布的形势。[4]

4 长春满铁附属地的城市规划评价

4.1 促进城市的近代化演变

伴随着满铁附属地的规划建设,大量日本移民迁入长春,带来了先进的科技知识和市政管理手段;加上日本在附属地的巨额投资,为长春建设了大量资本主义性质的城市基础设施,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长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了长春城市在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上向近代化转变的速度。

4.2 整合城市空间

大规模的规划建设使满铁附属地在空间结构上实现了城市化及近代化,弥补了中东铁路附属地建设造成的城市空间结构分裂,原有分散的城市空间得以整合,城市形态明显改观。

4.3 形成新的建筑轮廓

满铁附属地的建筑及基础设施服务于日本侵略者,是殖民侵略的产物,但作为文化载体,新式建筑的设计风格及施工技术受到了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体现的是西方文化的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春陈旧、落后的建筑轮廓,丰富了城市建筑风格。

4.4 造成城市发展不平衡

满铁附属地选在中东铁路附属地和旧城之间,在空间结构上打破了原有的双城格局,起到一定的整合空间作用,但是满铁附属地的城市建设水平远高于其余2个城区,3个组团虽然在交通上有所联系,但是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导致城市发展极其不平衡,这是典型的殖民地城市的表现。

纵观整个长春城市规划历史,满铁附属地的规划起到了承接与过渡的作用,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因为日本侵略者的最终目的是要把长春变成伪满政权的“国都”,满铁附属地的建设为后来的城市建设积累经验,也为以后“国都”的总体规划打下基础。满铁附属地的城市规划是长春城市规划史上不可分割的一个阶段,本文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了解整个长春城市规划的发展脉络。

[1]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四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02.

[2]于维联,李之吉.长春近代建筑[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50.

[3]曲晓范.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102.

[4]吴晓松.近代东北城市建设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144-162.

[5]当代长春城市建设编辑部.当代长春城市建设[M].长春:长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新华商业报社,1988:31.

猜你喜欢

满铁长春城市规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满铁研究述评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初夏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研究中心
满铁对清代东北内务府官庄的调查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印语长春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走进长春净月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