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为马克拉斯,所以弥赛亚

2011-03-11西叶

现代青年·细节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弥赛亚克拉斯亨德尔

西叶

作者简介

著有诗集《纸梯子》、音乐随笔集《私人音乐》。

有编书《界限——中国网络诗歌运动十年精选》。

诗作散见各诗歌刊物及选本。

爱音乐、爱诗歌、 爱摄影。

信奉自然、平淡。

作者简介

著有诗集《纸梯子》、音乐随笔集《私人音乐》。

有编书《界限——中国网络诗歌运动十年精选》。

诗作散见各诗歌刊物及选本。

爱音乐、爱诗歌、 爱摄影。

信奉自然、平淡。

推荐语:马克拉斯被称做是 “音乐家中的音乐家 ”,他演绎的《弥赛亚》,慑人心脾,无不充斥着空气感。

无论是巴洛克音乐、服装或者建筑,我都非常喜欢。通常在它们沉寂的外表下,都漫溢着鲜活的心跳,强弱对比鲜明,仿佛一级一级爬上触及生命悸动的木梯,窒息着的节奏随脚步再度一声声怦动了起来。

除了巴赫,巴洛克时期最引人注目的音乐家就是乔治 ·弗里德里克·亨德尔( George Frideric Handel)了。与巴赫内省式的宗教笃信不同,生前的亨德尔,是世俗的。脾气暴躁,直率,宣泄毫无保留。“无论做什么事情,他都投入得忘了周围的环境”。

因而亨德尔的音乐,外向,热情,汹涌。

有意思的是,如今听巴赫,感受到的却大都是世俗的快乐和温馨,而亨德尔,特别是清唱剧《弥赛亚》,带给人们的却是心境平和的宗教虔诚。

想来似乎不可思议,但仔细回忆他们的一生,便觉得理所当然。生前的巴赫,结过两次婚,拥有 20多个孩子,生活谦卑、拮据,为了生存,不止一次给达官贵人写信。而亨德尔,鳏居终身,自由孤傲,蔑视一切。

我这样对比,并不是想借巴赫世俗的一面来抬高亨德尔。相反,我心中的巴赫,是无人能取代的。只是,与巴赫同一年出生于同一国家的亨德尔,尽管性格各异,创作方法不同,艺术上各有千秋,但德国音乐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正因为有他们——巴赫、亨德尔——才可以和意大利、法国并驾齐驱。

生于 1685年的亨德尔, 8岁便显现出与众不同的音乐才能。后于哈雷圣母堂拜管风琴师扎豪( 1663— 1712)为师,学习管风琴、哈普西科德、小提琴等。在扎豪老师悉心指导下, 11岁的亨德尔就写出 6首双簧管、小提琴和通奏低音的奏鸣曲。

1705年1月8日, 20岁的亨德尔写出了第一部歌剧《阿尔米拉》,在汉堡鹅演出,立刻引起了轰动。此后近20年,亨德尔共创作了包括巴洛克时期的少女《裘力斯·凯撒》、《塔麦拉诺》、《罗德林达》等 20多部歌剧。

但从亨德尔一生的创作来看,他的清唱剧成就大于歌剧成就。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 1742年创作的《弥赛亚》了,它是基督徒耳熟能详的圣乐。其中的《Alleluia》(哈利路亚)大合唱,更是许多合唱团、圣歌队唱过或试着去唱的音乐。但严格意义上讲,亨德尔的清唱剧不属于宗教音乐。

生于美国,长在澳大利亚的查理·马克拉斯(Charles Mackerras),对亨德尔、莫扎特、舒伯特和勃拉姆斯作品的独到见解在指挥界赫赫声名,这位古典音乐舞台的“香饽饽”,一直受到广泛的赞誉。

马克拉斯指挥的《弥赛亚》,竟然完全体现了亨德尔音乐中所特有的愉悦情绪,自始至终都令人兴奋不已。男高音人声真挚清晰,感染力极高。女声独唱美不可言。合唱如同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一般,有着鲜明的节奏感。而作为最后清唱剧终曲的《阿门》合唱,在《哈里路亚》之后出现,气势却一点儿不输给前者,这是此版本最令我欣赏的地方之一。

歌唱家詹尼特·贝克说:“他整个生命都在为乐谱服务。如果有炸弹扔下来,有人昏倒在舞台上,他要做的唯一的事情是担心乐谱是否损坏。”

呵呵,真是可爱极了!

猜你喜欢

弥赛亚克拉斯亨德尔
寻求自我毁灭的艺术家夫妇
克拉斯和小狗杜杜
亨德尔,三更半夜偷学琴
从稿件伪造到虚假募捐落
弥赛亚:故乡的小城与市井
巴洛克时期的亨德尔
德裔英国键盘艺术家亨德尔
“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时间”
——透析阿甘本的弥赛亚主义
音乐圣殿的领路人
——亨德尔
弥赛亚(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