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的研究
2011-03-11王有金付江盛
王有金 付江盛 石 棋
(景德镇陶瓷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0)
0 前言
釉里红是传统名贵釉种,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铜红釉是宋代钧红釉、元代釉里红的先导[1]。釉里红与青釉、白釉或青花配合使用,恰当地利用了釉里红呈色特点,相关陶瓷产品已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人们珍爱釉里红,不仅因为红色釉面色调偏紫,明快中不失沉稳,更难得的是,釉里红釉在高温时流动性较大,局部使用时易形成凹凸不平,釉面显得粗犷而厚重[2-3]。
基于前期研究成果[4],本试验探索了影响釉里红高温流动性及呈色的因素,从配方角度控制釉里红色面效果,研究结果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1 实验
1.1 实验用原料、基础配方及工艺流程
本实验基础配方采用前期成熟的配方,色料配方为:氧化铜10%,石灰石65%,玻璃粉25%,外加氧化锡1.2%,硼酸钙2.5%。底釉、盖釉配方为:釉果68.18%,釉灰22.73%,石英4.55%,高岭4.54%。该配方的高温流动性较强。各原料的化学矿物组成参阅文献[4]“釉里红配方与工艺条件研究”,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不变[4]。
1.2 烧成制度
在梭式窑中烧成,起始还原温度为940℃,至1160℃转弱还原气氛,再逐步转为氧化气氛。具体参阅文献[4]“釉里红配方与工艺条件研究”[4]。
1.3 釉料高温流动性及呈色情况调整实验
主要内容有:改变色料配方,对釉里红的呈色及流动状态进行调整;改变底釉、盖釉的配方,观察釉里红呈色情况;改变底釉、盖釉的组合方式,观察釉里红呈色情况。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色料配方调整实验分析
2.1.1 氧化铜的含量对釉里红发色的影响
铜是釉里红呈色的主体,色料中氧化铜的量与釉面效果关系如表1所示。
表2 显示:色料中氧化铜含量在6%以下,红色偏淡。含量在6%以上才有较好的紫红色效果。同时,随氧化铜用量的增加,釉面会出现两个明显变化,其一是釉面渐次变暗,出现越来越多的绿色,至12%以上时,绿色明显增加。其二是釉面流动性逐渐增强,表现为流釉。分析认为,氧化铜除了发色作用外,还能与硅、铁等形成低共熔化合物,如SiO2+CuO→CuSiO3。反应温度约1000℃,反应产物将氧化铜包裹,影响氧化铜的进一步还原,从而出现绿色。桃花片釉料配方可以在其中选取。
2.1.2 玻璃粉对釉里红釉面的影响
对色料配方中的玻璃粉用氧化硅逐步取代,釉料流动性越来越小,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玻璃粉和氧化铜都易在低温下形成熔体,强化了底釉和盖釉的流动。玻璃粉对釉里红釉的流动性影响比氧化铜更明显。
表1 不同氧化铜含量的釉里红釉面效果Tab.1 The finish effect of underglaze red w ith different copper oxide content
2.1.3 氧化铁对釉面呈色的影响
色料中引入氧化铁,改变了釉面呈色,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显示:色料中引入氧化铁对釉里红呈色有较明显的影响,随氧化铁用量增加,釉面呈现出不同的红色。分析认为:氧化铁与氧化铜可化合成铁酸铜,反应如下[5]:
表2 色料配方与釉面流动情况Tab.2 The fluidity of underglaze red w ith different formula
表3 氧化铁对釉面呈色的影响
Tab.3 Effect of iron oxide on underglaze red color
氧化铜 石灰石 二氧化硅 三氧化二铁外加氧化锡1.2%,硼酸钙2.5%呈色10 65 25 2.5 紫红色鲜艳10 65 25 5.0 紫红偏深色10 65 25 7.5 红中泛黄10 65 25 19 黄中泛红
表4 长石釉配方组成(%)Tab.4 The formula of feldspathic glaz(%)
表5 不同里釉和面釉的釉面效果Tab.5 The finish effectof underglaze red w ith different ground glaze and surface glaze
当烧还原气氛时,釉料中的CuFe3O4被还原为Cu+和Fe2+。同样,由于还原过程需要气体渗入铁酸铜固体粒子中,还原程度受到还原气传质速度等的影响,故还原产物十分复杂。釉面最终表现出的颜色可以认为是:三氧化铁、氧化亚铁、四氧化三铁、二价铜、一价铜、铜单质或它们的化合物的颜色的综合。而各种呈色物的量与氧化铁和氧化铜的用量密切相关。当氧化铁与氧化铜用量相当时,釉面以黄色调为主。
采用分析纯的氧化硅、氧化铜和碳酸钙配制色料,不引入氧化铁,发现釉面呈深红紫色,偏暗色调,证明氧化铁对釉里红呈色有直接影响。
2.2 底釉、盖釉对釉里红釉釉面的影响分析
2.2.1 改变底釉、盖釉的种类对釉里红釉呈色的影响
本实验用底釉和盖釉组成相同,采用长石釉取代钙釉,长石釉配方如表4所示,釉面效果如表5所示。
表5 显示,釉灰含量高的钙釉易出现发朦、灰暗等现象。这是由于釉灰中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含量高时,导致釉的始熔温度提前,反应如下[6]:
本实验是在940℃开始还原,接近或超过CaO·Al2O3·2SiO2的形成温度。还原气氛烧制前就有大量低温相形成,将妨碍色料中的Cu2+的还原,Cu2+还原不充分时,还原气氛即被中止。结果是一价二价铜共存,即红绿色共存,釉面发朦,灰暗。而长石釉中钙含量少,以钾长石为主熔剂,钾长石始熔点在1000℃以上,故釉中氧化铜的还原会更充分,二价铜少或没有,致釉面颜色明亮。
2.2.2 底釉、盖釉的不同组合对釉里红釉呈色的影响
实验对底釉、盖釉的组合做了两组试验,第一组试验是施不同的底釉,再施色料,不施盖釉,类似于钧红釉工艺;另一组试验是不施底釉,坯体上直接施色料再覆盖釉,类似于青花釉工艺。
(1)无面釉时釉的呈色分析
烧后发现,无论是长石釉还是石灰釉做底釉,在不施盖釉的情况下,样品均以绿色为主,少有红色。显然,无盖釉时,表层色料中的CuO被较充分地还原成Cu2O,但这些一价铜表面没有覆盖层或液相包裹层,当温度升至高温氧化气氛后,一价铜重新被氧化为二价铜,釉面呈绿色。
(2)无底釉时釉里红釉面呈色分析
试验显示,无底釉时,釉里红色暗淡不鲜艳、干涩欠饱满。分析认为:无底釉时,色料与坯体直接接触,当温度处于还原阶段,二价铜得到充分还原,形成一价铜并被面釉熔体从表面包覆。温度升高至还原最高温度后,坯体尚处于烧结初、中期,尚无大量液相出现,存在连通气孔,氧化气氛将从坯体中透过对色料中的一价铜进行局部氧化,造成红色一价铜底层有二价绿色铜,衬底层呈绿色,红色釉面发暗。
3结论
(1)色料中CuO含量在6%到10%范围内,釉里红釉面均呈良好的红色,6%以下呈色淡。随CuO含量增大,釉面流动性逐渐增大。
(2)氧化铁对釉里红的色调有较明显的影响。
(3)底釉、色料、盖釉三层组合形式,是获得良好釉里红釉的前提条件。
(4)底釉、盖釉的熔剂成份对釉里红的呈色有明显影响。
1于长征.釉里红的烧成及变化.陶瓷研究,2003,2
2胡海泉,吴大选,鄢春根编著.铜红釉工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3张玉南主编.陶瓷艺术釉工艺学.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
4付江盛,石棋.釉里红配方与工艺条件的研究.中国陶瓷工业,2007,14(5):15~17
5李世普主编.特种陶瓷工艺学.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6石棋,李月明主编.建筑陶瓷工艺学.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