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点稳粮:云南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2011-03-11田东林王姗姗

关键词:云南省粮食云南

田东林,王姗姗

(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一、云南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云南省经过长期的努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基本实现了面积、总产、单产和人均有粮“四增”(见表1),总体上达到了粮食的自求平衡、丰年有余,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力地保障了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稳定,对于缓解全国粮食安全压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目前,虽然全省粮食生产实现连续七年增长的好势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但从现实看,云南粮食安全仍存在隐患。据粮食部门统计,2006、2007、2008年全省分别调入粮食182、221、250吨。按照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不低于400公斤,自给率95%以上”的粮食安全标准来衡量,2009年,云南省总人口 4 580.0 万人,人均占有粮食仅344公斤,按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计算,供需缺口为255万吨,自给率86%,仍低于粮食安全线的警戒标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需求多样化进一步发展,人均用粮仍然可能增加。预计到2020年,云南省粮食总产量将达 1 700 多万吨,粮食供需缺口将达400万吨以上。云南省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减少等矛盾依然突出。[1]又由于受云南省特殊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气候条件约束,粮食安全系数不高,保障功能脆弱,如遇较大自然灾害或其他外部因素,粮食就有可能出现较大波动,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云南粮食安全仍将面临日趋严峻的挑战。

表1 2003~2007年云南省粮食生产情况统计表

二、云南粮食生产区域布局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特点

1.特殊的粮食生产条件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高原山区省份,土地总面积 3 940 万公顷,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到了全省国土面积的94%,平坝河谷地区仅占6%,坝子数量 1 840 个,面积 25 687.65 公顷,是云南土地资源的精华和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分布在山区、半山区和高寒山区的耕地面积占到70%以上,是全省种植业、养殖业和经济林木的主要分布地区,是增加粮食产量的重点和难点。2008年,全省耕地面积607.2万公顷(灌溉水田134.7万公顷,望天田18.1万公顷、水浇地5.4万公顷、菜地3.3万公顷)、旱地445.6万公顷、园地84.1万公顷、林地 2 214 万公顷、牧草地78.1万公顷、其他农用地192.3万公顷、建设用地81.5万公顷。全省中低产田面积222万公顷、中产田239万公顷、高产田150万公顷。山区人口占总人口的74%,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省。

2.主要粮食生产的区域布局

稻谷、小麦和玉米在云南种植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云南主要的三大粮食作物。水稻主要种植在气候温和,雨水充足的平坝地区。玉米面积约有70%以上分布在各地的山区,是山区、半山区和旱地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小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次于水稻和玉米,居于全省粮食的第三位,其种植范围,主要集中在海拔900~ 2 400 米的地区。

本文采用常见的农业比较优势理论——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云南省的稻谷、小麦、玉米进行比较优势分析。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适用于区域内比较优势的测定。考虑到比率变量较之于数据原值(绝对数)更能体现一个地区在全国相应农作物生产上的相对地位或比较优势,选择单产比率与面积比率作为基本变量,可构建综合优势指数。云南省经济研究院、云南省物价局成本调查监审处的研究显示,选取1999~2008年云南省和全国10年的统计样本数据,通过计量方法运算获得了云南省的粮食作物同全国平均相比较的综合优势指数,通过对这几种作物在不同地区的综合优势指数的比较,依据指数的大小分析该种作物的最佳布局(见表2)。

表2 云南省各地综合优势指数(AAI)表

资料来源: 云南省经济研究院,云南省物价局成本调查监审处:《“十二五”时期云南省主要农作物政策研究》,2010年9月。

综合优势指数是效率优势指数和规模优势指数综合作用的结果,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某种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度。大于1,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区第种作物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小于1,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区第种作物生产无优势可言;等于1,则处于临界状态,值越大,优势越明显。[2]从表2可以看出,云南省稻谷生产的比较优势地区为:昆明、楚雄、红河、文山、大理、丽江。小麦生产的比较优势地区为:迪庆。玉米生产的比较优势地区为:昆明、曲靖、文山、大理、丽江、怒江、迪庆。[3]

(二)存在的问题

1.生产条件恶劣

从耕地方面来看,其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有效的耕地资源少。从数据来看,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高达67.1%,有近三分之二的耕地只能靠天吃饭,平均每年农作物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30%,有四分之一左右的耕地受到洪水威胁。其二,外界条件的阻碍。由于工业、交通建设、开发区占地、农村宅地和水毁等原因,耕地占用现象异常严重,每年减少耕地3.3万公顷左右,且多为高产稳产农田,以稻米为主食的稻米生产主要源于零星的坝区,而坝区也是城镇的主要所在地,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坝区耕地面积日趋减少,对粮食生产造成巨大困扰。加之水资源的日益紧缺、旱灾逐年加重,“靠天吃饭”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4]

从农田水利方面来看,一是农田水利设施滞后。全省人均库塘蓄水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6%,2/5以上的农村人口不同程度地存在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农田水利设施功能退化。全省有40%以上的水库处于病险状态,平均每年农作物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30%,有1/4左右的耕地受到洪水威胁。现有农田水利骨干工程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因自然灾害造成农田水利设施损坏严重,工程效益衰减,河渠淤塞,堤埂溃烂,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客观需要不相适应。三是水资源的广泛利用与农田灌溉的矛盾日趋加重。大部分灌溉工程逐步“农转非”,农业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已影响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2.劳动力与粮食生产脱节

第一,劳动力文化素质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村大量身强力壮、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2009年云南农民工监测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度云南省外出农民工总量305.9万人,比上年增加14.5万人,增长5.0%。分性别看,男性外出农民工占66.4%,女性占33.6%。从年龄看,外出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其中,16~25岁占48.3%,26~30岁占17.7%,31~40岁占16.5%,41~50岁占8.1%,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2.8%。可以看出,外出务工的大多为青壮年的男性,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他们文化程度低,缺乏必备的农业科技知识,种田效益低,对国家各种“支农、惠农、强农”政策不了解。这些低文化水平的人群分布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

第二,务农种粮经济效益较低,农民积极性低。2008年,全省农业生产经营性支出比上年增加143元,增长39.4%。受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因素影响,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很大程度抵消了国家给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政策性收入和农产品涨价带给农民的收益。粮食主产区财政负担重,农民收入低,经济发展慢,影响着农民生产粮食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不利于粮食生产发展。与此同时,云南人口不断增长,45年来年均递增20.4%,而粮食年均递增仅有2.35%,农产品的增长被人口增长所消耗,农业生产负荷日益加重。

三、云南实施“多点稳粮”战略的必要性

(一)区域生产分工的需要

区域地理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是指相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差异。其类型有运输指向型、劳动指向型和资本指向型。马克思的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理论是农业生产地域分工学说的理论基础。第一,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第二,农业生产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同一农产品的生产在不同区域间具有利益差异,同一区域的不同农产品之间也具有利益差异。实行合理的农业生产区域分工,可以扬长避短,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第三,农业生产地域分工与各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紧密相连。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因素的较强依赖性,必然会反映到农业生产上来,形成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第四,农业生产地域分工反作用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二)建设桥头堡战略的需要

2010年,是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起步之年。在落实“桥头堡”战略的过程中,充分贯彻“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抓紧机遇,采取主动。[5]从农业合作着手,先行一步,把正在蓬勃发展的区域合作的势头推向前进,使农业外交成为“桥头堡”战略的助推石,这也将为中国的睦邻外交政策注入新的活力,是云南乃至中国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农业将作为“桥头堡”建设的基础和支撑,而“桥头堡”也为农业加速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先决条件。

与周边国家相比较,云南省在农业适用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毗邻的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地处热带亚热带,农业资源得天独厚,生产效能高,较适合粮食作物生长,全年均可种植粮食作物,但这些国家农业生产水平低,大量土地资源闲置,农作物单产低,目前粮食生产潜力开发利用率不到50%,基本处于传统农业或自然经济发展阶段,粮食生产开发潜力较大。这无疑为云南的农业外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按照“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战略要求,加强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脱毒马铃薯、大麦小麦等粮食作物优良品种在东南亚国家的培育与推广,建立边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开展粮食作物的选种、改良、培育、种植、管理技术以及边境替代种植等项目,对于促进边疆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

(三)分散粮食安全风险的需要

云南以山区为主,自然资源丰富。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把发展“多点稳粮”的立足点放在多种多样的自然优势上。客观上来说,应遵循因地制宜和从实际出发这个基本原则,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来办事,培育出自己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走多种经营的路子。全省分为滇西、滇西南、滇南、滇中及滇东北,根据不同片区的区位条件和经济贸易条件,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引导农民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农业,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专业村,在贫困山区的部分坝区或半坝区发展生长期短、见效快、附加值高的热果、冬菜等短效农业;在贫困山区的高寒地带,利用资源优势可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竹笋、核桃、板栗等木本粮食作作。[6]这是建立山区合理农业经济结构、早日摆脱贫困落后面貌,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分散全省粮食安全风险,缓解全省粮食负担的必然渠道。

四、云南实施“多点稳粮”战略的建议

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强化基础、壮大产业”的思路,根据云南省自然资源、生产条件和发展潜力,以及未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的需求,明确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种植区域,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粮食生产布局。

(一)发挥比较优势,区域化布局,建设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基地

在全省资源条件较好的粮食主产区,重点建设商品粮基地:(1)稻谷生产基地。建设地点以丽江、大理、楚雄、昆明、文山为重点,实现栽培技术标准化,稻米品质优质化,加工利用多样化。(2)玉米生产基地。建设地点以迪庆、怒江、大理、丽江、昆明、曲靖、文山为重点,发展优质蛋白玉米、糯玉米、甜玉米、高油玉米,推广抗逆性育种技术。(3)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地点以迪庆、丽江、楚雄、昆明为重点,选育推广不同生态类型区的优质、高产、多抗的新品种,大力发展不同用途的专用优质小麦产业化生产。

(二)发挥资源优势,多样化生产,拓展粮食作物种植覆盖范围

因地制宜,分散风险。针对全省山区多,坝子少,中低产田多的特点,合理调整和规划作物种植的区域布局。在水资源匮乏区域减少高耗水的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种植耐旱、高效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坝区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如水稻、小麦、蚕豆等,同时应用生物多样性技术,大幅度扩大套种和复种面积;充分利用云南山地资源,变劣势为优势,半山区以发展玉米、有机蔬菜、有机水果等经济作物为主,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山区以发展经济林、木本粮食作物等为主,在具有种粮比较优势的地区鼓励粮食生产。

(三)发挥区位优势,利用周边国家农业资源,建立粮食作物生产战略基地

充分利用东南亚国家的水热条件及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的优势,借助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的政策渠道,重点在稻谷种植和马铃薯繁育方面,输出农业生产技术,控制种子生产和技术要点,促进该区域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利用周边国家农业资源建立粮食生产储备战略基地,最终形成生产在外,两头在内的格局,以此来减轻省内乃至全国粮食安全的战略压力。

(四)改善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一是实行坝子稳粮、坡地增粮。充分利用现有的坝子条件,从土地质量和土地保护方面,维持目前较好的粮食生产现状。通过“沃土工程”、“生物技术工程”和农艺措施相结合,改造中低产田地、坡地改梯田(地),实现不同层次的高稳产农田建设。对有条件进行改造的坡地,改变其原有地形,减小田面坡度,进行坡地改梯田,坡地改梯田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二是要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一方面按照“基本农田保护区条例”,要严格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禁止毁林开荒,乱占、滥用耕地,任何建设不得占用,将优质耕地长期保存下来。三是提高水利化程度。在继续推进“润滇工程”,农业精耕细作的同时,加速农机化事业的发展,逐步提高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

值得一提的是,到2003年,云南马铃薯种植面积首次超过小麦种植面积,已成为云南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对马铃薯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马铃薯种植业的发展。因此,根据马铃薯种植的适宜性,建设以昭通、曲靖等具有种植优势的区域为重点,力争将云南省建设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脱毒种薯生产繁育基地;同时进行产业化经营,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外销商品薯类生产基地和加工产业基地,是确保云南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林郁,李学林,江惠琼,等.云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比较优势与布局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5(5):143-144.

[2]江惠琼,陈宗龙,张思竹,等.加快云南粮食生产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对策研究[J].中国粮食经济,2009(6):55-56.

[3]王永春,王秀东.推进中国——东盟农业合作促进中国农业发展[J].世界农业,2006(4):12-13.

[4]徐敬君.云南山区经济[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78.

[5]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陆稻遗传育种研究[EB/OL]. http://www.ynifc.org/showpage.asp?id=26.[2009-10-01].

[6]郭翔宇.比较优势与农业结构优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25-40.

猜你喜欢

云南省粮食云南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云南邀您来“吸氧”
那些教我们珍惜粮食的金玉良言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