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广电系统的文化共享工程新模式

2011-03-10郭广堃

图书馆学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转码机顶盒广播电视

郭广堃

(辽宁省文化资源建设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15)

1 前言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辽宁省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把共享工程建设目标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确立了通过有线电视网络进村入户的模式,使农民群众在电视机上就能够共享文化信息资源,为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创建了广播电视网络与文化相融合的“辽宁模式”。

此模式具有覆盖面广、便捷实用、易于推广、成本低廉等突出优势,是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一个创举,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目前全省62个涉农县区的226万余有线用户通过有线电视网共享文化资源,同时,40000多有代表性的农户开通了点播型机顶盒,与模拟频道视频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全省农村几乎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全覆盖的目标。

2 网络系统

2.1 传输模式

广播电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具有生动形象、传播迅速、接收简便等特点,是我国最普及的信息工具、最便捷的信息载体,也是广大农民群众获取资讯信息、享受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

通过有线电视网络进村入户采用以下3种传输模式:

2.1.1 播放模拟电视频道节目

依托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传输文化信息资源,在与省、市广播电视传输网络连通的县(市、区)有线电视网络前端,用一个模拟频道在有线电视网络中分别传输文化信息视频资源和图文信息。

2.1.2 在电视机上安装VOD点播式机顶盒

机顶盒(英文名全称是SetTop Box,简称STB)是指用来增强或扩展电视机功能的一种信息设备,它接收经过数字编码的电视信号,获得更清晰、更稳定的图像和声音,利用电视机显示出来。VOD即交互式多媒体视频点播,它利用了网络和视频技术的优势,彻底改变了过去收看节目的被动方式,实现了节目的按需收看和任意播放,集动态影视图像、静态图片、声音、文字等信息为一体,为用户提供实时、交互、按需点播服务的系统。

本省共享工程建设依靠深圳茁壮公司提供的全国首创的PUSHVOD技术,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广播式推送文化信息资源。广大农民用户只需打开电视机,便能方便地点播各类农业技术信息和海量的科普知识,满足了农民群众在家中就可点播文化信息资源的需求。

2.1.3 通过卫星传输资源

在以卫星方式接收电视的村(屯)里,通过卫星传输文化信息资源,保证全省绝大多数农户享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服务。

2.2 系统架构

“辽宁模式”系统架构可分为省级分中心和前端播出平台、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县级有线电视播出前端以及点播型机顶盒4个部分。

2.2.1 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和前端播出平台

省级分中心(即辽宁省图书馆)通过国家政务外网和卫星广播接收系统等接收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传输的共享工程资源,通过广播电视传输网向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乡镇基层服务点、行政村和自然村传输文化共享工程的视音频信息和电子信息文档。

前端播出平台(辽宁省图书馆)制作出符合电视传输和播出标准的视频和图文信息格式,压缩编码后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传送到各县有线电视前端。

2.2.2 广播电视传输网络

作为内容发布和推送的下行通道,通过省市广电SDH网络中的DS3接口将前端平台的信号传输到县级广播电视播出前端,采用QAM调制方式混入县级有线电视网络。

2.2.3 县级有线电视播出前端

县级有线电视播出前端播出广播电视网络传送的文化信息视频及图文信息资源,采用QAM调制方式混入有线电视网络播放,使县以下乡村的有线电视用户直接收看。

2.2.4 点播型机顶盒

在与省市有线电视网络连通的农户家中安装一台具有接收、存储、回放功能的机顶盒,用遥控器即可点播机顶盒中所存储的视频节目和各类信息。

3 模拟频道节目制作流程

辽宁省图书馆主要负责模拟频道节目制作和机顶盒资源的传输。

3.1 点播式机顶盒资源推送

在端到端的PUSHVOD系统解决方案支撑下,对国家中心和省内有关部门的图文、视频等内容进行管理并实施高效推送,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将这些内容推送到具有大容量硬盘存储功能(容量为160G,可存放70多小时的视频资源,上万条的图文信息)的机顶盒中,用户足不出户在机顶盒上就能便捷地获得文化信息。基于该项技术,将改变传统的单向广播电视网络中无法实现点播节目的现状,以最低成本实现互动点播。我们每天进行3个小时视频资源和近万字图文信息的推送。

3.2 模拟频道资源制作播放

目前,辽宁平台模拟频道已在全省62个涉农县区的226万农户实现了入户广播,加上在城市开通的用户数,入户数量达到400万户。此频道利用广电专业索贝公司E-NET5系统实现全部的文件接收、编辑制作、媒资管理、节目单编排等工作。

3.2.1 E-NET5系统通过专用光缆,与传发中心播出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并形成异地同网架构方式,统一账号管理,统一信息互联。辽宁平台编辑室总计配备TS播出系统一套、媒资管理系统一套、收录接收系统4套、上下载编辑工作站6套、网络编辑媒资编目检索工作站4套,以及相关转码设备及系统周边设备,且使用索贝最新专利FISEC高安全系统,确保系统的安全备份手段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索贝E-NET5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3.2.1.1 文件接收功能

文件接收分为广播收录、转码、录像带采集三大子功能。

①广播收录:可以顺利接收辽宁电视台传输的特定节目,可以满足现阶段节目播出需要,功能稳定。

②转码:来自硬盘的数字型视频资源转码稳定,速度较快;光盘资源转码,DVD光盘转码较为稳定,基本能够满足转码工作的需要。

③录像带采集:可以实现专业录像带采集,功能稳定。

3.2.1.2 编辑制作功能

索贝E-NET5系统的非线编软件功能较稳定,可以满足音视频的编辑及特技效果制作需要。

3.2.1.3 媒资管理

功能强大,运行稳定,可以实现文件的检索、上传、下载、删除、编目操作。

3.2.1.4 节目单编排功能

编单系统功能多样,操作方便快捷,系统运行稳定,能够满足频道播出需要。

3.2.2 以模拟频道节目制作为例,简要说明节目制作流程。

①接收素材:原始素材的来源有国家中心、辽宁电视台、科协、计生委等单位,载体类型有硬盘、光盘、BETA带等,设专人对素材进行接收并分类登记管理。

②技术人员负责将原始素材(MPG、AVI等格式)转码成TS流文件,存放在服务器中。

③栏目编辑人员根据需要将转码后资源从非编服务器引入素材库。

④栏目编辑按照节目制作要求对素材库中的资源进行编辑整合,完成节目的制作,并生成6M码流的TS流文件,交给审片人员审查。

⑤审片人员审查完毕后,将合格的节目上载入媒资库。

⑥编单人员根据每日节目单进行播出的编单工作,并下载至播出库。

⑦每日下午4点钟之前通过光纤系统发送次日节目(18小时)及节目单至辽宁省传发中心。

⑧每日早6时辽宁平台准时播出。

4 模拟频道节目内容及时间安排

4.1 节目内容

节目内容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的重要基础。素材主要以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提供的文化资源为主,同时整合本省特色文化资源,包括辽宁的舞台艺术精品、优秀地方剧目、省农委信息中心的涉农信息、省科协制作的科普资源、省人口计生委制作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宣教等视频和图文资源。

平台重点选取了农村观众渴求的政策法规、经济信息、科学技术等内容,并兼顾城乡观众的其他收视需求,制定了辽宁平台的栏目群,包括舞台艺术、经典电影、知识讲座、文化博览、务工培训、科普知识、农业技术、道德观察等近20个栏目,涉及农业、文化、科技、法律、教育等领域,不仅突出了实用性、服务性和贴近性,更构架起了一个基本的、系统的、完整的、充满时代精神的农业节目体系。

4.2 播出时间安排

结合农民收看电视的时间习惯,我们在模拟频道播出的6个小时视频节目,以晚18时~24时为基础播出时段,向另外两个播出时段(早6时~午12时,午12时~晚18时)滚动。

在具体栏目播出时间安排上,我们将农民所喜欢并急需的农业科技及生产生活节目,与早、午农民重点收视电视节目时间同步,并根据农时适时调整,形成了日间农民版、晚间城市版的3轮两大板块的播出形式,达到迎合农村、城市观众的双赢效果。

5 社会效益

文化共享工程平台面向“三农”,不但具有贴近性、实用性、政策指导性,更具有时效性,它的开通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从开播以来,省中心不断接到观众的来电和来访,有的农民朋友亲自找到省中心,希望得到帮助。平台对这些反馈十分重视,认真记录每次来电内容,只要能提供的帮助、能解决的问题都尽全力帮助解决。

开播以来,农业技术和专业技能培训类节目备受观众的关注。大家主要询问可否重播某期节目,或者希望得到某期节目中的技术资料。另外,不少农民观众提出建议,希望能播出一些他们需要的农业技术信息。实践证明,“辽宁模式”符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是缩小城乡差别,跨越数字鸿沟,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推进农村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1]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实施方案.辽宣[2009]5号,2009.

猜你喜欢

转码机顶盒广播电视
天津台新闻云系统外来视频文件转码方案
视频转码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研究
机顶盒上别盖布
安全使用机顶盒注意五点
视频转码软件的需求和框架分析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有线电视高清数字电视机顶盒测试系统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