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鬼
2011-03-07文杨宇良
文杨宇良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鬼
文杨宇良
在Google、iPhone、Facebook、Twitter的光鲜背后,藏着一个巨大的漏洞:隐私。
就像奥威尔在《1984》里说的,老大哥一直都在盯着你。只是换了皮囊,过去是靠人,现在是靠网络,布林和佩奇靠网络搜索,乔布斯靠网络玩乐,马克·扎克伯格靠网络社交,伊万·威廉姆斯靠网络唠叨,大家都在谈华丽丽的网络分享。
>> 互联网隐私安全越来越受到网友们的重视。
暴露隐私成隐患
所谓隐私,就是不足为外人道的个人信息。它可以换来可观、丰厚甚至巨额的回报,所以黑白两道都拿它来做文章。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让Google和苹果并排站在了风口浪尖。《华尔街日报》爆料,Google主要通过其Chrome浏览器和工具栏来进行电脑定位信息的收集工作。只要用户同意,终端设备将搜寻附近区域内可用的Wi-Fi无线网络,这时Google浏览器或工具栏会将无线网络接入点信息传回该公司的定位数据库。无独有偶,苹果也承认,某些iPhone、iPad和Mac电脑用户,在通过Wi-Fi网络上网过程中,如果使用一些基于定位的服务,苹果将会收集用户电脑的定位信息。这些服务包括让电脑根据用户位置自动识别和显示当地时区等。苹果公司称,收集来的数据将保存在一个只有该公司才能访问的数据库中,用户可通过关闭定位服务功能从而选择不让信息被收集。
虽然,两家公司极力辩解,收集信息都是匿名的,会事先征求用户许可,仅用作提升服务之用。但实际上,这些数据到底是如何被保存和使用的,谁知道?
如果说Google、苹果搜集个人信息的模式存在风险,那么索尼PS网络则彻底暴露了巨大漏洞。近日,美国、英国和爱尔兰的监管机构表示,由于PS网络遭到黑客入侵,用户的姓名、地址、国籍、邮箱地址、出生日期、PlayStation网络或Qriocity的密码和注册号、PSN在线ID等信息已经被窃取,而且用户的信用卡信息有可能也已经遭到泄露。这些索尼单纯交罚单就损失惨重。
这下,大家都清楚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性了吧?在网络时代,谈隐私,的确很傻很天真!用户控制不了手机或电脑,白道有公司,黑道有黑客,他们访问,他们获取,他们散播,他们牟利。而用户只能无辜地喊几句,伤不起!有神马用?
国内同样存在隐私泄露
国内的情况可能更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数据显示,2422名受访者中,88.8%的人表示曾因个人信息泄露遭遇困扰,83.2%的人认为手机号码最需要立法保护。日前,《刑法修正案(七)草案》增加条款,将严惩国家机关、电信、交通、教育、医疗、金融等单位工作人员非法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法律出台后,立竿见影。2011年3月29日上午,4名未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就群发短信的男青年,被北京西城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判刑。这是我国无证群发小广告短信的行为首次被追究刑事责任。然而,这还远远不够。
真正令公众感到威胁的,远不是这些散兵游勇,而是那些电信机构、招聘网站猎头公司、各类中介机构。调查显示,垃圾短信、电话骚扰、垃圾邮件被视为因个人信息泄露而带来困扰的三大“罪魁祸首”,而对公众造成的困扰主要是财产损失、人身安全困扰和登门骚扰。
这些个人信息是如何泄露出去的呢?由于存在巨大的经济利益,个人信息收集和买卖甚至发展成了一门产业。互联网上,出现了许多专门买卖个人信息的网页,种类繁多,数量惊人。
那么,这些“人贩子”手里的信息又是从哪里得来的呢?调查显示,大概有以下几种泄密渠道。首先,当你跟电信、保险和房地产中介等机构发生联系,不可避免会填写的正规资料。而出于各种动机,这些机构的从业人员成为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一大源头。比如,用人单位招聘对所收到简历后的随意丢弃或任意公开公布。其次,网络也是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这既包括互联网,也包括通信网络。黑客通过植入木马,盗取用户信息的事件屡见不鲜。而且,在各大搜索引擎上,往往都能轻易查到具体某人的个人资料。检索功能的发达,加速了个人资料的传播。如果再算上人肉搜索,“随手拍”解救等手段,你会发现网上的每个人其实都可以很透明。第三,私人侦探的泄密,当前社会上的调查机构主要有两种,大部分是没有进行工商注册的,属于非法经营;少部分是通过工商注册的,但登记的业务范围并不包含私人侦探业务,而是在写着“信息咨询”等,实际上做的都是婚外恋调查、债务调查、商务调查等。
保护隐私需要法律法规
人民网的调查显示,有94%的网民希望有关部门出台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必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几件泄露案件一查到底,并将结果公诸于众,起到震慑作用。同时,对于填报个人信息的每一环节,进行源头管理。例如,我们与银行、医院、房产商签订相关购买和服务合同时,条款各种各样,常常是霸王条款,更多的是保护企业的利益。而“不能随意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否则消费者有权追究法律责任”等内容条款就很少见,网民希望有关部门能对此进行硬性规定,督促所有机构、企业必须重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各种“门”,各种“名单”,各种“事件”,都跟隐私泄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在不经意间,你就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最近,卡内基梅隆大学信息技术与公共政策学副教授Alessandro Acquisti就表示,人们一边声称要保护隐私,一边却在网络中泄露重要信息。他和伙伴们发现,那些不靠谱的网站反而成为泄露隐私的重灾区。因为人们总是有种刻板印象:认为越不正规的网站越不太可能收集或利用用户的资料。但正是这些设计不专业的网站更可能在用户信息保护方面有所欠缺,甚至可能把用户资料卖给垃圾邮件商。剑桥大学的研究员约瑟夫·博诺(Joseph Bonneau)认为,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结果确定了人们如何泄露信息的重要事实。他曾发现,当社交网站隐藏隐私设置标签时,可以从用户那里得到更多信息。Facebook不就是这么干的吗?
所以,除了立法,还应该对网站、公司提出明确要求,规范哪些信息可以收集,并告知用户这些信息收集后将有何用途。从长远角度而言,保护用户隐私才是对商家最有利的举措。剑桥大学网络隐私研究员Soren Preibusch在研究中发现,如果消费者信赖商家,认为商家将严格保护个人隐私,那么消费者更愿意在该商家消费。拥有守信标签的商家的产品或服务,其价格可比竞争对手高出80%。
或许,正是认清了这一点,乔布斯站出来,表示要对用户负责。他说,苹果从未把iPhone的精确位置传送回公司。而是通过手机收集附近手机信号塔和当地无线网络的信息,来建立数据库,然后用数据库迅速给手机定位,以便使用地图等服务。
>> 互联网上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严重侵害了网友们的利益。